此外,爲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爲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家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將區議會所有單議席選區取消,觀塘區定為四個雙議席選區,共選出八席民選議員。 觀塘中選區由原有單議席的觀塘中心、麗港城、景田、翠屏、曉麗、寶樂、月華、協康、康樂、定安選區合併而成。

政府又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鄰近邊境投票站」,以便利身在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 兩個票站合計有38000個名額,結果有12 976名選民登記會使用。 【區議會選舉/區議會選舉2023/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區議會選舉票站】12月10日舉行的區議會一般選舉,選舉事務處會在全港設立超過600個區議會地方選區一般投票站,供超過433萬名選民投票;18區各設一個地區委員會界別投票站,供約2500名地區委員會界別選民投票。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觀塘區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屋邨的原址是一座採石山,1961年開始平整土地建廈[1]。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為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為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為「一區」及「二區」。
  • 遊人到牛頭角政府合署,其交通並非點對點可以到達,港鐵九龍灣站之南面A出口,徒步向東行通過牛頭角下邨的行人天橋及通道,至牛頭角道183號,穿過牛頭角市政大廈到東面,牛頭角明愛中心的北面,纔可以到達。
  •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 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裏情。
  • 居民大都可以原邨安置,遷往重建後的牛頭角上邨(第二及三期)。
  • 觀塘中(英語:Kwun Tong Central,代號J2)是香港觀塘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23年設立,定為雙議席選區。

【區議會選舉/區議會選舉2023/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區議會選舉票站】新選舉制度下,地區行政18區的劃分維持不變,但隨著新一屆區議會直選議席只有88席,並採用雙議席單票制,現屆區議會制度下的452個細選區,重新組合成44個較大選區。 政府指在制訂劃界方案時,已適當地將現有相連區議會選區平均分配,合併成較大的新地方選區,以保留社區完整性,並確保同一地方行政區內的新地方選區覆蓋的人口大致相若。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2025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重建圖片

由於只有牛頭角下邨(一區)及少部份牛頭角下邨(二區)重建後仍作住宅用途,人口不足以支持三個選區,現時牛頭角下邨聯同牛頭角上邨同屬牛頭角選區,現任區議員為民建聯梁騰豐。 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臨時劃界建議,牛頭角下邨將與原屬佐敦谷選區的樂雅苑、安基苑合組為新的牛頭角下邨選區。 商場已於2009年年中啟用,為單層式建築,共有六個舖位,適合經營快餐店、超級市場、便利店、西醫診所和中西藥、化粧品及海味等行業,提供可出租面積約1,100平方米。 遊人到牛頭角政府合署,其交通並非點對點可以到達,港鐵九龍灣站之南面A出口,徒步向東行通過牛頭角下邨的行人天橋及通道,至牛頭角道183號,穿過牛頭角市政大廈到東面,牛頭角明愛中心的北面,纔可以到達。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2025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爲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裏情。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樓高16層的大廈,升降機可到達第八及第十三層。 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為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區議會分區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爲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爲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其後重建成爲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爲“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爲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家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爲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爲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 有別於50年代的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的浴室和廚房,而且有多種不同面積的單位,走廊較為寬闊。
  • 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 政府又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鄰近邊境投票站」,以便利身在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
  •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所有大廈爲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爲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本網站的所有資料均由有關決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提供和更新。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大埔區

牛頭角上邨(英語:)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牛頭角上邨(英語: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牛頭角下邨(二區)歷史背景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夥,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牛頭角下邨是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徙置屋邨,為在天災中失去家園或因舊區重建而要搬遷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為更有效管理,將牛頭角下邨一至七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重建

為保障居民出行安全,東九龍區物業管理服務小組和牛池灣分區保養工程團隊派員到場視察,並與平田邨和啟田邨的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保持緊密溝通,積極監督重鋪該段路面工程,令維修工程得以提前竣工,居民出行更安全。 團隊對是次嘉許深感鼓舞,並承諾貫徹房委會的精神,繼續為居民服務。 此外,為方便身在內地或於投票日需往返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選舉事務處會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兩個鄰近邊境投票站,前者為港九區選民而設,後者則服務新界區選民。 選民若要到這兩個邊境票站需預先登記,並選擇投票日的指定投票時段。 牛頭角下邨(二區)於1967年年中入夥,共有七座大廈約5 400個單位,屬「第五型」徙置大廈。 有別於50年代的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的浴室和廚房,而且有多種不同面積的單位,走廊較為寬闊。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區議會選舉|全港設逾600個地區直選投票站(附票站地址)

2023年區議會一般選舉,將由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出88名區議會地方選區議員,選區經新劃分後,灣仔和離島區各自有1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即各有2個直選議席;而觀塘|沙田和元朗區則各有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即各有8個議席,屬議席最多的地區。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臺,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3]。 牛頭角下邨以前與牛頭角上邨共組為上牛頭角、中牛頭角及下牛頭角選區,上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上邨,中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下邨(一區),而下牛頭角覆蓋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夥,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落實多項惠民和應急工程,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包括安裝美林邨邨口的名牌、翻新邨內休憩區的座椅、維修美楊樓河邊緊急通道、修補邨內行人通道的天花裂縫和美桃樓剝落的外牆等。 觀塘中(英語:Kwun Tong Central,代號J2)是香港觀塘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23年設立,定為雙議席選區。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選舉事務處將根據選民所屬的區議會地方選區,編配已預約的選民至「鄰近邊境投票站」的不同位置投票。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牛頭角上邨常康樓的交通站點

牛頭角下邨(一區)已於2003年清拆,而牛頭角下邨(二區)亦已於2010年年初開始清拆。 居民大都可以原邨安置,遷往重建後的牛頭角上邨(第二及三期)。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為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37]。 下邨的地下及1樓設「文化廊」,保留了300件有文化價值的物品,包括歷史圖片,市民透過觀賞展品,瞭解牛頭角下邨自1960年代建成後,如何演變為今天新型的屋邨。 房委會在牛頭角上、下邨重建時,為免舊邨的歷史隨着清拆而消失,精心規劃及設計了懷舊的休憩處和展覽區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2025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2025 —「懷舊角」及「文化廊」,將昔日屋邨的生活剪影和人情風貌重現眼前。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2025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觀塘東南

除了逢星期三提供收租服務的屋邨外,全港各區約有30個「地區繳費處」提供星期一至星期五全日收租服務。 至於鄰近沒有「地區繳費處」、7-Eleven/Circle K/VanGO便利店或U購select的屋邨,屋邨繳費處提供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收租服務。 牛頭角下邨向牛頭角道設有露天的中央廣場,中央廣場兩旁是一個小型的商場,名為牛頭角下邨廣場,共有五間商舖。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重建前相片集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新樓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大部份受到二區重建影響的租戶,都透過「自選單位計劃」獲安排揀選鄰近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二及三期[11]。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小學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為大廈命名。 牛頭角上邨辦事處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選舉事務處亦會安排接駁巴士接載相關選民由上水港鐵站往返鄰近邊境投票站。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爲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爲現時名稱[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