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學校念書,你念大學四年,你要忍四年,你不能夠忍耐四年,你就畢不了業。 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你要有忍心,你能夠忍得住,這一堂東西你才能聽得圓滿。 由此可知,沒有耐心,無論他有什麼好的條件,也一定是一事無成。 六度波羅蜜2025 成功永遠是屬於有耐心的人、有毅力的人,這也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故佛陀說的「忍辱」,並不是真的叫人「只會忍辱」[9]。 所以說,真正的佛菩提道只有一個,就是波羅蜜多,包括六度波羅蜜與十度波羅蜜;但是十度波羅蜜也是六度波羅蜜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合為十度波羅蜜,還是不離六度波羅蜜。

  • 因為有慚有愧是善法,能擁護世間。
  • ”:包括“生忍”和“法忍”及“無生法忍”[5],其爲菩薩能在“位高時不傲慢放縱”、“被侮辱時不屈/居於怨恨”以及“外界現象變化時不會痛苦煩擾”等不生瞋業[6][7]。
  • 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
  • 如果菩薩看見有人求你佈施,心裡應該生起歡樂快樂心,或起、或迎、或坐、或禮拜,為什麼看見有人求你佈施,菩薩應該生起歡喜心呢?
  • 所謂的六度波羅蜜,就是菩薩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到彼岸。
  • 絕對不是他很聰明、他的方法很多,他就能賺錢了。

如果碰到這三種破壞正法的人,千萬不要去佈施,因為那是毒田不是福田,佈施了未來不僅戕害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且還成就破佛正法共業。 如果礙於情面等因素,不得不佈施時,記得佈施的錢財不要多,足夠他們喫一頓飯、兩頓飯就好了。 六度波羅蜜 因為佈施錢財多了,他們會將你所佈施的錢財拿去弘揚他們的男女雙身邪淫法,不僅造成社會及家庭問題,而且還與他們共同成就破佛正法的共業。 因此佈施時錢不要太多,而且還要限制他們使用範圍,譬如說:這些錢財,是用在喫飯等等。 由於你已經限制他們使用範圍,他們不敢隨便挪用;如果他們不遵照你所說的,而挪為他用,未來他們還要負因果,更是劃不來。

六度波羅蜜: 佈施

家庭裡面,家庭有家庭的規矩,父子、夫婦、兄弟,這是倫常,決定不能夠顛倒。 一顛倒,這家就亂了,父不父,子不子,就亂了。 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先從發心,發大心,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這一個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 六度波羅蜜2025 成了佛道,這纔有能力廣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第一願纔能夠實行、纔能夠實現,否則的話,那一願叫空願,光是說,說了做不到的。 所以一定要成佛道,纔能夠度九法界一切眾生,要真有這個願。 有這個願,慈悲的力量就發出來了,就能夠精進不懈。

禪乃於心定後,思惟一些道理,令心中之疑惑得到釋放與解答,悟得真理,即不再執著顛倒,煩惱盡除。 因此,和尚鼓勵大家多以打坐方式來唸佛定心,心定自能產生智慧,增強思考力和判斷力,開啟我們真實的智慧,進而體悟把握生命之真諦。 修行必定要忍受諸多苦難和折磨,甚至犧牲奉獻。 就像正德的志義工犧牲休閒時間和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於各項法會活動中,圓滿莊嚴道場及服務大眾;甚至有些學佛修行、護持三寶者,皆遭受親人的反對或阻撓,其皆是在修忍辱的功夫,成就道業。 佛教導航-中國佛教綜合信息門戶,佛教新聞_佛教論壇_佛教音樂_佛教電影_佛教講經,網絡學佛,從佛教導航開始.

六度波羅蜜: 般若

當精進度修習圓滿之後,再轉入五住位,在五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五度禪定度。 這裡的禪定,廣義來說是指經由大乘法的燻習與靜慮,終於心得決定不再猶豫,能專心燻習大乘法。 接著再轉入六住位修學般若,在六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六度般若度,主要是燻習般若中觀、第一義諦知見,使得自己的智慧增上,並且依真善知識的教導修四加行而斷我見,才能圓滿六住位而開始參禪。 在六住位滿心位中依真善知識教導的參禪知見與方法,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般若正觀現前並且能夠安忍不退,那麼就進入第七住位不退,開始以般若智慧來修學佛法,從此以後,內門廣修六度萬行。 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怎樣去過日子,要怎樣去對人、處事,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

  • 佈施(檀波羅密、檀那波羅密):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
  • 心散亂是動,動就會造業受報,以至流轉生死受苦。
  • 如《賢愚經》開示,九十一劫以前,於 毘鉢屍佛滅度後,有一對貧窮夫婦,為了要供養眾僧,在家裡,裡裡外外找了一遍,才找到僅有的一文錢,然後將一文錢、一明鏡,放在水裡很恭敬地供養眾僧。
  • 現今每家佛寺,參加共修會、法會的人數,女眾皆比男眾多5倍。
  • 以上的十波羅蜜皆是以菩提心為因種。
  • 除了財物的佈施(財佈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佈施)和消除恐懼(無畏佈施)。
  • 又菩薩要有慚愧及羞恥心,菩薩有錢也不可以放逸,要多行有智慧的佈施,但不要起憍慢心。

所以佛教講要“三輪體空”佈施,就是佈施時不著相,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物。 我佈施了就像沒佈施一樣,這纔是佈施的最高境界,你如果處處想著自己的付出,別人的回報,那樣的福報“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 當你有佈施的心時,連走路都是一種佈施,為什麼? 人家看你那麼高雅、從容、寧靜、喜樂,你讓人家心裡產生無比的美好,清涼,這就是一種佈施。

六度波羅蜜: 精進 (堅持不懈)

第一個就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決定有好處。 能忍,這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 第二就是自然的變化,像寒暑的變化,冷暖能夠忍,飢餓、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 第三種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就是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這一段路是很苦的,這路子走過去之後就很樂了,為什麼? 佛教的義理說明;眾生有生死輪迴,般若波羅蜜是解脫方法。

持戒(屍波羅密、屍羅波羅密):大乘教義中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有菩薩戒。 菩薩三聚淨戒之其他二者,為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十地滿心進入等覺位時,已經過完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仍然是大波羅蜜多,這時必須百劫修相好,以一百劫時間專修福德,修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以及無量無數的隨形好。 也就是說,前面那五十個階位中的種種佈施都還不夠,還要再以整整一百劫的時間,專修內財與外財的佈施,廣修福德來具足圓滿三十二大人相以及種種的隨形好。 所以諸佛的法相那麼莊嚴,因為每一相都是以無量的福德來修集成就的。 六度波羅蜜 在二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二度持戒度,對於佛所說的戒律,譬如五戒與菩薩戒能受持不犯;當持戒功德發起之後再轉入三住位,在三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三度忍辱度。

六度波羅蜜: 菩薩六度波羅蜜

此六波羅密爲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俱稱爲六度萬行。 絕對不是他很聰明、他的方法很多,他就能賺錢了。 比他聰明的人還很多,比他方法靈活的人也多,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 佛跟我們講的,財富得來是你前生種的因,種了什麼因? 「解脫」有淺深,淺的是斷煩惱、開智慧;深的是了生死、出三界;再深的意思是破無明、證菩提,那是究竟解脫。

六度波羅蜜: 佈施(慷慨)

六波羅蜜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六度」。 修行這六度,正好對治人性的慳貪、毀犯、瞋恚、懈怠、散亂及愚癡。 「波羅密」意譯作「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1][2],簡稱「度」。 或音譯作「波羅密多」、「播囉弭跢」、「播囉弭諦」。 按龍樹《寶行王正論》,有六種波羅密統攝大乘義: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3]。 此六波羅密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俱稱爲六度萬行。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佈施對治慳貪

佛陀說,你還有很多東西可以佈施。 六度波羅蜜 你的身體可以佈施,幫人家拖地板,掃地,洗衣服;你的笑容、語言可以佈施,你用讚歎的言語,用笑容去面對別人,也是佈施;你把座位讓出來,是佈施;別人生病了你去照顧他,也是佈施…。 第一種是常見外道,他們以生滅不已的意識心來代替真心,所以主張要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或者對境不分別,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般若是六度的眼目,其他五度離開般若,如人有足而無目,很難到達彼岸的。 勤修六度,生命將顯得更有意義,多姿多采,充滿光輝燦爛的人生。 禪定能使人心力集中,定心一境,從而產生高度智慧,對治散亂之心。

六度波羅蜜: 智慧 (分別性意識)

忍就是接受,能接受就能安忍,不能接受就不能安忍,對於佛所說的戒律能安忍,那麼對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也能安忍,一切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當十信位的功德修習圓滿了,纔有可能進入初住位開始外門廣修六度萬行。 持戒(屍波羅密、屍羅波羅密):大乘教義中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有菩薩戒。 忍辱(羼提波羅密)《金剛經》“須菩提!

六度波羅蜜: 精進

人最易胡思亂想,意馬心猿,貪瞋憂喜未得寧靜。 心散亂是動,動就會造業受報,以至流轉生死受苦。 如果不想備受眾苦,就要妄心不動,要妄心不動,就得要修習禪定。 再者大家應當明瞭動態的「禪」和靜態的「定」是不同的。

六度波羅蜜: 精進 (堅持不懈)

除了財物的佈施(財佈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佈施)和消除恐懼(無畏佈施)。 也許有人說,正覺所弘傳的法那麼勝妙,是屬於哪一個宗派的? 正覺所弘傳的法是全方位的佛法,並不是把佛法切割為某一宗或某一派,而是 世尊傳下來圓滿的成佛之道。 佈施(檀波羅密、檀那波羅密):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 不需刻意尋找開啟佛門的鑰匙,只要輕叩佛門,便會發覺它從來都沒有鎖上。

六度波羅蜜: 佈施(慷慨)

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包括“生忍”和“法忍”及“無生法忍”[5],其爲菩薩能在“位高時不傲慢放縱”、“被侮辱時不屈/居於怨恨”以及“外界現象變化時不會痛苦煩擾”等不生瞋業[6][7]。 “波羅密”意譯作“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1][2],簡稱“度”。 六度波羅蜜 或音譯作“波羅密多”、“播囉弭跢”、“播囉弭諦”。 按龍樹《寶行王正論》,有六種波羅密統攝大乘義:佈施、持戒爲利他,忍辱、精進爲自利,禪定、智慧爲解脫[3]。

六度波羅蜜: 菩薩六度波羅蜜

意思是說,距離佛地還很遙遠,成佛須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只是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十迴向位滿心進入初地之後,開始修十度波羅蜜。 初地主修法佈施波羅蜜,二地主修戒波羅蜜,三地主修忍波羅蜜,四地主修精進波羅蜜,五地主修禪定波羅蜜,六地主修般若波羅蜜,乃至七地滿心位成就方便波羅蜜;這是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稱為近波羅蜜多。 意思是說,已經比較靠近佛地的境界了,成佛已經比以前更近了,所以叫作近波羅蜜多,這是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接著八地主修願波羅蜜,九地主修力波羅蜜,乃至十地滿心位成就智波羅蜜;這是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稱為大波羅蜜多,因為即將完成佛道,所以叫作大波羅蜜多。 在四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四度精進度,對於佛所說的法,能精進不懈怠地修學,也能努力護持正法。

六度波羅蜜: 般若

當他修菩薩行的時候,如果佈施的部分不滿足,他就必須補修佈施度。 譬如有的大阿羅漢出去託缽,結果拖空缽回來,那就顯示他往世在六度萬行初住位的佈施功德還沒有完成,才會拖空缽回來,他就必須補修佈施度。 六度波羅蜜 所以阿羅漢不能稱為佛,必須解脫道修證完成之後迴小向大,再加修佛菩提道,這兩道都具足圓滿,才能成就究竟佛果。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佈施對治慳貪

又菩薩要成佛,所經歷的時間非常久遠,因此在行菩薩道中,很容易犯戒;因此經常要生起慚愧及羞恥心,還要發露懺悔,永不復作! 因為有慚有愧是善法,能擁護世間。 所以有慚有愧的人,纔有資格稱為菩薩。 六度波羅蜜 以上的十波羅蜜皆是以菩提心為因種。 六度波羅蜜 那麼究竟要如何來修持十波羅蜜呢? 廣義而言,菩提即是斷絕世間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

六度波羅蜜: 佈施

修道要精進,不屈不撓,但同時要善調飲食、睡眠、生活、起居、身體、情緒等,這樣才容易悟道證果。 二十億耳聽從佛陀教導,依方法修行,不鬆不緊、很快就證道。 要成功達到理想,需配合各方面因素,條件,加以奮勇努力。 六度波羅蜜2025 精進是長期的努力,細水長流,不要以「一曝十寒」的方式。

六度波羅蜜: 智慧 (分別性意識)

佛法也是如此,佛法是無量法門,你必須是一門深入,你纔能夠成就。 假如門門都學,這是決定不可能成就的。 門門都學,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情。 成就以後,其他無量法門,你這一看一聽,都通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了,是那個學法。 不是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你就能門門學,那個門門學就變成障礙,這是必定要知道的。 佛教給我們忍耐,忍耐分為三大類。

六度波羅蜜: 精進

如同我們發願將來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斷生死輪迴之苦,便要常持此願心,一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不退轉,將此願付諸行動,實踐它,否則此願乃為空願,毫無益處。 還沒有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前,都是外門廣修六度萬行。 六度波羅蜜2025 根據《華嚴經》,成佛之道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一切人想要成佛,都必須經過五十二個階位的具足修行才能成佛。 這五十二個階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身菩薩是妙覺菩薩位,究竟成佛時,就不在菩薩位中。 佈施(檀波羅密、檀那波羅密):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 除了財物的佈施(財佈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佈施)和消除恐懼(無畏佈施)。

不飲酒及吸食有麻醉劑,刺激的食品,就能獲得平安和健康。 「戒是無上菩提本!」因為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有了慧證悟無上菩提。 『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涅槃後,以戒為師。』 「忍辱」能積陰德,令業障消滅,增加福報。 若不能忍受,節制脾氣、情緒、慾望,影響身心健康,一念瞋恚心起,引煩惱障門開。 諸佛菩薩皆是乘願再來,諸菩薩亦皆因發願而成佛。

他一定很高興地接受你的佈施,未來世如果有機會再碰到他,他一定對你言聽計從,不會違逆。 六度波羅蜜 此外 佛在戒律也開示過:菩薩看見眾生,有急難需要佈施時而不佈施,那是犯戒的。 所以菩薩應該去佈施,更何況五十元、一百元對菩薩而言是小錢,千萬不要吝惜,如果這個人真的是騙你的,你只不過損失五十元、一百元而已,不是嗎? 更何況你也成就佈施的功德,未來這個人,他連同本金利息一起奉還給你,有什麼不好的? 六度波羅蜜 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法則,小事有小的方法,大事有大的方法,一定要循著法則,這樣纔能夠做得很圓滿,纔能夠做得很快速。 六度波羅蜜 所以這個地方的「持戒」,並不是指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此地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講我們平常守法,是這個意思。

此三種菩提當中,以佛的菩提最為無上究竟圓滿,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般若度愚癡,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忍辱度瞋恚,都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 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好榜樣,好的模範給別人看,讓別人看到之後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向你學習,那就叫度他。 這是第一步,然後才用言教,身表演而後纔有說明。 所以經上佛常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後面纔有說明;為人演說,演在先,說在後。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佈施對治慳貪

她見到佛陀知道這是偉大的智者,於是深深地叩首行禮,說偉大的佛陀,我為什麼如此貧窮,請教如何才能富有? 佛陀說你想富有很簡單,佈施就行了。 佈施意爲普施,人都有慳吝不捨,貪求無度。 六度波羅蜜 對於錢財物質,不但不肯施捨給人,而且貪得無厭,心不知足。 佈施,不是單純把錢財送給人家,那是財施。

如《賢愚經》開示,九十一劫以前,於 毘鉢屍佛滅度後,有一對貧窮夫婦,為了要供養眾僧,在家裡,裡裡外外找了一遍,才找到僅有的一文錢,然後將一文錢、一明鏡,放在水裡很恭敬地供養眾僧。 因為這樣佈施供養的結果,九十一個大劫世世端正,身體金色,而且在 釋迦牟尼佛時,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 由此可知,佈施的功德很大;可是菩薩並不是為了求未來果報而作佈施,所以不會要求眾生回報。 三明六通大阿羅漢迴小向大,轉入大乘法中修學,在還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前,仍然只是六住滿心位而已,雖然他的解脫證境可以相等於初地心或三地心,但是從佛菩提道來說,他的般若智慧只是在六住滿心位。

六度波羅蜜: 般若

佛陀弟子二十億耳,求道急欲證果,廢寢忘餐地修行,但不如願,便反悔要還俗,佛告訴他;修行之道,不要太著急,也不要鬆懈,必須恰到好處,方纔容易悟道,就如琴絃,緊,會折斷,弦鬆,音色就不美一樣。 六度波羅蜜以「佈施」為首,可見極受重視;佛法講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而佈施正是與人快樂,拔人痛苦的最有效方法。 六度波羅蜜2025 佈施時,施與受雙方都得到快樂,是自利又利他的無上法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