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帶領一班長者展開形體及現代舞蹈工作坊,除令他們得以活動四肢,亦學習用身體表達自己。 公園圍欄掛着印有長者漫畫的tee,有如街坊曬衫般展示成果,增加親切感。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一些藝術家在一間已廢棄的牛棚內進行創作,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藝術社羣。
民眾王先生表示,常到河濱散步,每年冬季也都會特別看鴨鴨公園地景藝術展覽,尤其這幾天看到今年風格不一樣,很期待看到完整的作品。 牛棚藝術公園2025 吳小姐則說,每年展覽活動都精采,都會帶孩童免費體驗及放電,晚上會散步到堤防上的景觀臺看光雕秀,感受不同氛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牛棚藝術村也經歷了一些變遷和發展。
牛棚藝術公園: 馬頭角牲畜檢疫站
在香港回歸後,香港政府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於是在2000年,將這個牛棚改建成為一個藝術村,並開放給公眾參觀。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公園2025 從新山道入口步進公園,走過天台花園、草坪等休憩空間,來到中間位置的牲口棚遺蹟。 牛棚藝術公園2025 眼前一條林蔭步道,兩邊置有紅磚柱體,與樹木樹根相纏,優美古雅。
- 另外,現場還有輕食市集、彩繪面具免費DIY、拍照及打卡送免費好禮,以及闖三關送好禮等。
- 其後牛棚藝術村被改建,分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創作家做工作室,慢慢就演變成了一個出租供藝術工作室的場地。
- 藝術村有不少連繫社區經驗,可以由社區與官方共建,幫忙籌辦及管理工作,簡化一些程序與管理壓力,給予空間創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體驗。
- 許多展覽還與國際藝術機構和當代藝術家合作,增加了它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
- 鴨鴨公園地景藝術展自12月9日展至明年1月14日,時間為每日早上8時30分至晚間10時;光雕點燈時間從下午5時30分開始。
- 民眾王先生表示,常到河濱散步,每年冬季也都會特別看鴨鴨公園地景藝術展覽,尤其這幾天看到今年風格不一樣,很期待看到完整的作品。
牛棚藝術村經常舉辦各種展覽和講座,為藝術家和訪客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這些展覽通常聚焦於當代藝術和文化議題,呈現出一個多元和開放的文化場景。 許多展覽還與國際藝術機構和當代藝術家合作,增加了它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牛棚藝術公園: 開放時間
牛棚藝術公園佔地六千平方米,設計以牛棚歷史為主題,設施包括避雨亭連座椅、草坪休憩區,以及附屬設施如洗手間及育嬰室。 牛棚藝術公園2025 高灘處指出,12月9日開展當天,有特技表演、樂團表演,氣球達人秀、大型充氣溜滑梯等活動,適合全家大小共襄盛舉;民眾當天還能參與寶趣活動,在地景藝術區找到尋寶卡片,就可到服務臺免費兌換精美紀念品。 另外,現場還有輕食市集、彩繪面具免費DIY、拍照及打卡送免費好禮,以及闖三關送好禮等。 新北廣大高灘地常成展覽好地點,「2023鴨鴨公園地景藝術展」將於本週末登場,現場打造不同以往的「魔法世界」主題,9日開展當天還有多項活動及好康;展期晚間更有光雕秀,感受日夜多種氛圍。 牛棚藝術村設有短期租用單位及露天空地供獨立藝術家或藝術團體租用,藝術村不時舉行各種藝術活動,例如展覽及工作坊等。 藝術村不僅有濃厚的藝術氣息,其瓦頂紅磚的建築風格,以及昔日給牛隻喝水的水泥槽、繫綁牛隻的鐵環等,亦吸引不少遊人到訪拍照。
- 白天是魔法世界,充滿歡樂與歡笑,而夜晚則有光雕裝飾增添夢幻感受。
- 這些新的設施為藝術家和訪客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體驗。
- 自開放以來,牛棚藝術村一直是香港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聚集地,有許多藝術家在此設置了他們的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和交流。
牛棚前方用地於2001年翻新及改建為牛棚藝術村,以重置北角油街藝術村的本地藝術家。 而後方用地則活化及發展成為牛棚藝術公園,於2019年啟用。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公園2025 位於土瓜灣馬頭角道的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通常稱為「牛棚」),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屠宰場。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村|前身歷史2. 藝術家入駐
檢疫站建於1908年,一直用作屠房及牲畜檢疫中心,至1999年年中上水屠房啟用後關閉。 除了展覽和講座外,牛棚藝術村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工作坊,如音樂會、戲劇表演、手工藝等。 牛棚藝術公園 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藝術村的文化氛圍,還為訪客提供了更多的體驗和參與機會。
2010年,藝術村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新增了一些畫廊和文化設施,如茶室、書店等。 這些新的設施為藝術家和訪客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體驗。 自開放以來,牛棚藝術村一直是香港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聚集地,有許多藝術家在此設置了他們的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和交流。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村也經常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進駐,舉辦展覽和講座,促進藝術交流。
牛棚藝術公園: 公共巴士 :
這裡也是許多本地藝術家的創作據點,如行為藝術家「蛙王」郭孟浩,以及錄影藝術機構「錄映太奇」和當代畫廊「1a空間」等。 牛棚藝術公園2025 公園隔壁正是藝術村,負責策劃的1a空間藝廊經理羅璧如表示,展覽盡量包含牛棚藝術村或曾駐村的藝術家合作,包括錄映太奇的陳敬元、雕塑藝術家王振榮、陳廣華、黃志輝等,而1a空間本身已駐村近20年。 牛棚藝術公園 另外,他們亦邀請社區參與度高的藝術團體,例如成立於2013年的銀青乒乓。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村|藝術與文化2. 藝術交流與展覽
俗稱「牛棚」的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分為前方及後方。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公園2025 牛棚是本港碩果僅存的戰前屠宰場,現址最早於1908年正式啟用,至上世紀60年代改為檢疫站。 前方早在2000年初改建成藝術村,紅磚建築羣滲透維多利亞時期農場風格,配中式瓦頂建築羣,成為一大標記。
牛棚藝術公園: 新北擬限定公立納骨塔位使用50年、公墓7年 活化塔位轉環保葬
負責公園設計的高級建築師勞志成說,這裏被街坊稱為「香港吳哥窟」。 他解釋1956年政府為應付戰後人口及糧食賣買增長,增建4個簡單牛舍。 牛棚藝術公園2025 牛棚藝術公園 團隊前期視察時見到遺蹟有所損毀,屋頂已被移除,但仍有多支由紅磚砌成的四方柱,磚柱由灰黑支架包裹。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村|打卡位3. 牛棚藝術公園樓梯
新北市議員今天要求訂定殯葬管理自治條例,限定公墓與塔位使用年限,活化土地使用。 鴨鴨公園地景藝術展自12月9日展至明年1月14日,時間為每日早上8時30分至晚間10時;光雕點燈時間從下午5時30分開始。 新北高灘處說明,鴨鴨公園地景藝術展今年在三重區鴨鴨公園以「魔法世界 穿梭夢境」為主題,讓鴨鴨換上巫師新裝,帶著民眾進入魔法世界,迎接2024。 白天是魔法世界,充滿歡樂與歡笑,而夜晚則有光雕裝飾增添夢幻感受。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運作時連帶附近產業,正正利用牛的不同部位,作品嘗試回溯社區面貌改變,更反思人、動物與自然關係。 牛棚藝術村位於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建於1908年,曾長達91年的時間被用作牛畜檢疫站兼屠房,直到1999年8月屠房遷至上水後便停業。 牛棚藝術公園2025 其後牛棚藝術村被改建,分拆成多個單位租給本地藝術創作家做工作室,慢慢就演變成了一個出租供藝術工作室的場地。 牛棚藝術村為香港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創作場地,吸引了許多藝術工作室聚集在此。
牛棚藝術公園: 設施
土炮遊樂場表示,4月時官方亦曾邀請他們提出意見,康文署初步態度算開放。 事實上康文署本身亦有社區農圃計劃,區內有九龍仔公園社區園圃,由署方人員或代表主理申請、舉行活動。 Alex表示署方曾回應由於牛棚公園管理人手緊絀,現階段難以實行。 藝術村有不少連繫社區經驗,可以由社區與官方共建,幫忙籌辦及管理工作,簡化一些程序與管理壓力,給予空間創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體驗。 俗稱「牛棚」的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位於土瓜灣及啟德發展區交界,毗鄰土瓜灣體育館和土瓜灣遊樂場。 九龍城區議會透過「活化和發展牛棚後方用地」計劃,為土瓜灣一帶提供可作康樂用途和推廣社區文化藝術活動的場地。
牛棚藝術公園: 展覽
牆垣飲水槽底部仍有一圈一圈的鐵環位置,從前用以拴住牛隻。 牛棚藝術村的原址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牲畜檢疫站,人稱「牛棚」。 建於1908年的牛棚,由多座獨立瓦頂紅磚建築物組成,由於保存了香港早期的倉庫建築風格,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紅磚屋配以綠色的正門是其獨有的標誌打卡位之一! 改建後,劇場內部仍保留原來的紅磚牆和農屋尖頂天花,因而極具古樸色彩,也令牛棚劇場與香港其他小劇場的格調迥然不同。 牛棚藝術公園以文化和藝術為設計主題,除了原址保留昔日牲口餵飼槽、飲水池等元素外,亦加入新穎設計,例如以金屬片切割的方式在鐵欄上呈現牛、豬等牲畜的剪影,以及避雨亭參考了牛房雙層瓦頂的特色概念並呈現樹影婆娑的效果等。 牛棚藝術公園2025 遊人在公園可窺見從前為市民提供衛生和安全鮮肉的牲畜檢疫站的風貌。
牛棚藝術公園: 設施及場地列表
直至政府推出向每區區議會撥款1億元,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九龍城區議會於2013年挑選此處推行活化項目。 牛棚藝術公園 「牛棚以前為市民提供肉食,動物脂肪亦可用作車胎黏合劑。現在十三街仍有很多車房,可以說,牛的功能繼續跟社區有關。」藝術家陳敬元站在水井遺蹟前說,放眼有個淺淺的圓形水池。 就公園開幕,區議會由進駐牛棚藝術村多年的藝團1a空間擔任策劃夥伴,並舉行公共藝術展覽。 陳敬元作品《物》在水池放着車胎、金色牛骨及不鏽鋼鏈,後方投射有關牛隻古代神話之影片,恍如魔法陣。 他說骨頭在土瓜灣一些肉檔買來,後經煮熟、去脂、漂白、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