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則是唐朝著名詩人,民間傳說「太白撈月」故事的主角,李白因參與李璘之亂而被流放,遊洞庭湖時在舟中飲酒賞月,大醉後看見湖上倒映月亮皎潔無瑕,想要到水中撈月卻不慎溺死;王勃已是唐朝的詩人,因為乘船渡海前往交趾探親,在海上遭難淹死,死後則屢顯靈異而被船員、漁夫所供奉。 松山慈祐宮興建於乾隆18年(西元1753年),於乾隆22年(西元1757年)完工。 但慈祐宮歷經整修、屹立不搖,至今仍是松山區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北臺灣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之一。 王水仙尊 龍山寺的水仙尊王以大禹為主神,且神像前還有一寫著「水仙尊王神位」的神牌,據說是因為打火英雄消防隊常跟龍山寺商借水仙尊王,期許能「以水克火」,藉助神力幫忙控制火災事故,庇佑境內。 據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記載,舊時有一種「划水仙」儀式,鬱永河《採硫日記》中曾描述其景:「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鉦鼓聲,人各挾一匕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划水仙是早期船員一種向水仙王祈禱的方式,船在遇到大風大浪,困於水中時,船員們要眾口一起喊叫模仿鑼鼓聲,每人手拿羹匙和筷子死命地劃,假裝劃龍舟般,就可以得到水仙王的救助,順利靠岸。

在鬱永河著作《採硫日記》:「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鑼鼓聲,人各挾匕首,虛作掉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昔日船員或郊商或進出口商都信奉水仙王,並於主要港口建立廟宇奉祀,每年農曆十月十日水仙王誕辰,盛大舉行祭典。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水仙尊王信仰的起源,應該與福建一帶崇祀的水神有關,早年在廈門神前澳寮仔後,原有水仙宮奉祀禹帝、伍員、項羽、屈原、魯班五神,香火十分鼎盛。 先賢哲人鬱永河先生在「海上紀略」一文中,曾謂:「水仙者,洋中之神。」所謂「洋神」,乃海神者也, 奉祀「大禹帝」。 王水仙尊 其神威顯赫,被澤眾生,每年農曆十月十日「水仙尊王」誕辰,皆有盛大祭典,以酬神謝恩,祈求庇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收,合境平 安,信奉億萬,香火鼎盛,承先啟後,延續萬年。 據文獻記載,本省最早興建「水仙尊王」廟,係在臺南府西定坊港口(今本省臺南市神農街)。 其次;於清朝最先開闢鹿耳門為正口(今臺南市顯宮、土城二里之 間),迨至乾隆年間,再增設鹿仔港(即鹿港、在今彰化縣鹿港鎮。)與八里坌(在今臺北縣八里鄉)兩處正口,因而促進本省中、北部郊商之發展,「水仙尊王」 王水仙尊 廟亦即隨時漸次興建,奉祀者,與日俱增。

王水仙尊: 奉祀廟宇

近年因為新冠疫情險峻,屈原宮年度盛事「龍舟競渡」活動停辦3年後,今(112年)年6月22日(農曆5月5日)端午節隆重恢復舉辦! 王水仙尊 「2023年屈原宮龍舟競渡活動」以「仲夏臺北,同舟一心」作為賽事主題,共有國內外210支隊伍,約5100名等國內外好手參加,賽事精彩可期,臺北市長蔣萬安日前也依循古禮、出席主持屈原宮龍舟點睛祭江大典。 因為慈祐宮曾為船舶停靠碼頭,為祈求海上航行平安,供俸水僊尊王於後殿四樓為諸聖帝君殿,主奉協天大帝、孚佑帝君、九天司命真君,左右同祀文昌梓潼帝君、清水祖師、文魁夫子、保儀大夫、廣澤尊王等。 王水仙尊 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松山原名錫口),又稱松山媽祖廟,由湄州奉請媽祖分靈金身到錫口,慈祐宮後端為基隆河,原是座南向北、背山面水,廟前寬廣的廟埕是往來船舶停靠的碼頭,由於水運便利,工商繁榮,又因船隻都經此河通抵淡水港,加上潮水的關係,使錫口人文薈萃,因地方繁榮暨風水輿地的傳說,改為現今坐南朝北、面山背水的廟貌。 清道光20年(1840年)間,艋舺水仙宮因廟舊毀損,地方人士倡議重建,不料,廟未修繕完成,即因日本政府實施都市計畫,面臨拆廟搬家的處境。 就這樣,艋舺水仙宮正式走入歷史,原祀奉的水仙尊王則搬至龍山寺後殿繼續接受信眾香火供養。

  •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水仙尊王信仰的起源,應該與福建一帶崇祀的水神有關,早年在廈門神前澳寮仔後,原有水仙宮奉祀禹帝、伍員、項羽、屈原、魯班五神,香火十分鼎盛。
  • 除了我們熟知的媽祖、玄天上帝等海神信仰外,能保護海上航運安全,息風止浪的水仙尊王,也就成為臺澎各地船隻幅湊密集的港口最為重要的代表信仰。
  • 但是時至今日,各地供奉的水仙尊王各有不同,通常以善於治水的夏禹為主,再加上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如伍子胥、屈原等人合併供奉,稱為「諸水仙王」。
  • 民國四十八年(歲次己亥年)八七水災時,在柳川大水溝中,水仙尊王神像迂迴滯駐,始終未被流走,當時被施姓信士發現,而由地方人士發起興建柳川西路水仙宮,予以供奉。
  • 在鬱永河著作《採硫日記》:「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鑼鼓聲,人各挾匕首,虛作掉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昔日船員或郊商或進出口商都信奉水仙王,並於主要港口建立廟宇奉祀,每年農曆十月十日水仙王誕辰,盛大舉行祭典。
  • 龍山寺的水仙尊王以大禹為主神,且神像前還有一寫著「水仙尊王神位」的神牌,據說是因為打火英雄消防隊常跟龍山寺商借水仙尊王,期許能「以水克火」,藉助神力幫忙控制火災事故,庇佑境內。

民國四十八年(歲次己亥年)八七水災時,在柳川大水溝中,水仙尊王神像迂迴滯駐,始終未被流走,當時被施姓信士發現,而由地方人士發起興建柳川西路水仙宮,予以供奉。 王水仙尊 在以風力為主要動力來源的帆船時代,要橫越臺灣海峽,必須跨過俗稱「大洋」和「小洋」的兩條黑水溝。 王水仙尊 王水仙尊2025 大洋橫亙在廈門與澎湖之間,海水深黑如墨,水流湍急,小洋即是今稱的澎湖水道,水流的速度更快,鄰近澎湖羣島的周遭,有許多暗礁淺灘,風險更甚大洋。

王水仙尊: 水仙尊王

划水仙,是早期船員一種向水仙王祈禱的方式,船在遇到大風大浪,困於水中時,船員們要眾口一起喊叫模仿鑼鼓聲,每人手拿羹匙和筷子死命地劃,假裝劃龍舟般,就可以得到水仙王的救助,順利靠岸。

日昭和17年(1942)因開闢防空用地拆毀中、後殿,僅存三川殿,民國43年(1954)就三川門及部份中庭重建廟宇,民國 王水仙尊2025 74年(1985)再度重修,同年11月獲指定為三級古蹟,89年(2000)文資法修法改列為市定古蹟。 划水仙,是早期船員一種向水仙王祈禱的方式,船在遇到大風大浪,困於水中時,船員們要衆口一起喊叫模仿鑼鼓聲,每人手拿羹匙和筷子死命地劃,假裝劃龍舟般,就可以得到水仙王的救助,順利靠岸。 五月伊始,九龍江邊的居民們就自發地聚集到一起,把龍舟從龍船寮裏請出落水,在江邊搭起綵棚香案,從廟裏恭請水仙王進駐。

王水仙尊: 拾月初十「水仙尊王生」

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是中國海神、王爺千歲信仰之一,以貿易商人、船員、漁夫最為信奉。 王水仙尊 早年民眾所稱的水仙王是海神媽祖的五名從神,為馮璿兄弟三人及蔡某、丁仲修等五人[1]。 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是中國海神、王爺千歲信仰之一,以貿易商人、船員、漁夫最爲信奉。 早年民衆所稱的水仙王是海神媽祖的五名從神,爲馮璿兄弟三人及蔡某、丁仲修等五人[1]。 但是時至今日,各地供奉的水仙尊王各有不同,通常以善於治水的夏禹爲主,再加上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如伍子胥、屈原等人合併供奉,稱爲“諸水仙王”。

  • 諸水仙王的統一壽誕是農曆10月10日,是船員、水手祭拜水仙王,祈求避免船難的日子。
  • 早年民眾所稱的水仙王是海神媽祖的五名從神,為馮璿兄弟三人及蔡某、丁仲修等五人[1]。
  • 臺灣的水仙尊王信仰,組成十分複雜,有崇拜單一神尊者,稱之為禹帝(又稱夏王,即上古治水有功的大禹),如金門禹帝廟、澎湖虎井水仙宮,以及早年位於西昌街、桂林路交叉口,現已拆除的艋舺水仙宮等皆屬此類。
  • 中、南部奉祀水仙尊王之廟宇,有嘉義縣新港水仙宮,奉祀大禹及上述之伍員、屈原、魯班、項羽,並以後羿、寒澆為侍神。
  • 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是中國海神、王爺千歲信仰之一,以貿易商人、船員、漁夫最為信奉。
  • 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松山原名錫口),又稱松山媽祖廟,由湄州奉請媽祖分靈金身到錫口,慈祐宮後端為基隆河,原是座南向北、背山面水,廟前寬廣的廟埕是往來船舶停靠的碼頭,由於水運便利,工商繁榮,又因船隻都經此河通抵淡水港,加上潮水的關係,使錫口人文薈萃,因地方繁榮暨風水輿地的傳說,改為現今坐南朝北、面山背水的廟貌。

因此當時往返唐山、臺灣兩地的戎克船,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橫渡黑水溝,而船舶上負責操控航行運作的舵工與舵水人,除了有堅定的意志與強健的體魄之外,還必須要有虔誠的信仰支持。 王水仙尊 王水仙尊 王水仙尊2025 王水仙尊2025 除了我們熟知的媽祖、玄天上帝等海神信仰外,能保護海上航運安全,息風止浪的水仙尊王,也就成為臺澎各地船隻幅湊密集的港口最為重要的代表信仰。 民國五十二年間(歲次癸卯年),張旺先生由臺中市柳川西路水仙宮迎回「水仙尊王」供奉於本市北屯區舊街一巷(張旺先生自宅)民宅內,晨昏虔誠焚香奉祀。

王水仙尊: 奉祀廟宇

中、南部奉祀水仙尊王之廟宇,有嘉義縣新港水仙宮,奉祀大禹及上述之伍員、屈原、魯班、項羽,並以後羿、寒澆為侍神。 王水仙尊2025 臺南大天后宮、臺南水仙宮(正式名稱臺郡三郊水仙宮),都是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祭拜水仙尊王的名廟。 雖然水仙尊王被稱為「洋中之神」,但是除了大禹是因為治水有功於民,魯班是因為擅長木作護佑船匠而被當成正神供奉外,其餘所祀的水仙尊王皆是死亡時和水有關的鬼雄,這應與海洋自然環境險惡有著密切的關係,臺灣民間相信,水中的鬼魂法力強大,但卻無法輪迴轉世投胎,僅能以捉交替方式重入輪迴,或者是顯靈救難累積功德成神,因此大多數敬拜水仙尊王的水仙宮都靠近港口或水邊,希冀以水仙尊王的神力,鎮壓水煞與避免船難。 王水仙尊2025 艋舺過去倚靠水運成長為商業繁榮的聚落,為保佑航海、水運的平安,臺灣漁民、經商者常奉媽祖、水仙尊王、海龍王為守護神。 閩南傳說中的水仙王有五位,勤懇治水的大禹、自刎烏江的楚霸王、潮神伍子胥、木工祖師魯班,還有殉國投江的屈原。 至於臺灣所另外流行的寒奡、李白、王勃等說法:寒奡又稱寒澆、奡王,夏朝時后羿發動政變,流放當時的君主太康,后羿因耽沉於狩獵逸樂,又被大臣寒浞殺死自立為王,寒浞傳位給寒奡,傳說寒奡生得豹頭、狼眼、虎背、熊腰,力大無窮且擅長造船與水戰,常率水軍舟師征伐,遇少康中興復國所殺,死後經常顯靈拯救遇難舟船。

王水仙尊: 臺灣人文學者第1人!中研院士王汎森獲德國「宏博研究獎」

民俗學者謝宗榮表示,水仙尊王,是中國官船的守護神、王爺千歲信仰之一,以貿易商人、船員、漁夫最為信奉。 但是時至今日,各地供奉的水仙尊王各有不同,通常以善於治水的夏禹為主,再加上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如伍子胥、屈原等人合併供奉,稱為「諸水仙王」。 水仙尊王幾乎都是五水仙為「一帝二王二大夫」,為禹帝、奡王(寒澆)、楚王(項羽)、伍大夫(伍子胥)、三閭大夫(屈原)。 王水仙尊 諸水仙王的統一壽誕是農曆10月10日,是船員、水手祭拜水仙王,祈求避免船難的日子。

王水仙尊: 【神祕花園】〈臺灣神明點點名〉海神天團駕到 水仙尊王縱橫黑水溝

但是時至今日,各地供奉的水仙尊王各有不同,通常以善於治水的夏禹爲主,再加上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如伍子胥、屈原等人合併供奉,稱爲「諸水仙王」。 臺灣的水仙尊王信仰,組成十分複雜,有崇拜單一神尊者,稱之為禹帝(又稱夏王,即上古治水有功的大禹),如金門禹帝廟、澎湖虎井水仙宮,以及早年位於西昌街、桂林路交叉口,現已拆除的艋舺水仙宮等皆屬此類。 另有所謂「五水仙尊王」,包含大禹、屈原、伍子胥、魯班、李白、王勃、項羽、寒奡等不同組合,如臺北市士林的軟橋興安宮,即奉祀大禹、伍子胥、屈原、王勃、李白這五位神尊;而臺南市的臺郡三郊總部水仙宮、大天后宮,則是奉祀大禹、寒奡、項羽、屈原與伍子胥,即所謂「一帝二王二大夫」的組合系統;澎湖馬公臺廈郊水仙宮、嘉義新港的笨港水仙宮,則是奉祀大禹、項羽、屈原、伍子胥、魯班公五神尊。 王水仙尊 水仙尊王並非指單一神祉,而是5位水神合稱,即「一帝二王二大夫」包含大夏聖帝-大禹、白盟尊王-寒奡、西楚尊王-項羽、忠烈尊王-屈原、伍盟尊王-伍子胥。 王水仙尊2025 臺灣奉祀水仙尊王與臺期的移民及貿易有關,因為早期往來皆賴船運,加上臺灣海峽的海象險惡,因此尊奉水神以護祐交通往返平安和貿易得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