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角尾西貢附近的大村,建村於明代時期,該處農耕條件甚佳,亦因近海之故,村民既有農耕亦會捕魚。 跟蠔湧村一樣,〈廣東沿海圖〉及《新安縣志》都有記載,足證其歷史悠久。 沙角尾得名原因已無文獻可考,據悉,大概因古時或有河溪把沙沖至該處形成沉積,形成「沙角」,而沙角尾正位於該沙角之「尾」,故得名「沙角尾」。 沙角尾本是一條圍村,以前築有圍牆,圍牆內有十多條巷,隨著人口漸多,圍牆已拆走以騰出空地建房,可幸至今仍可見部份圍牆遺址。 比較知名的,有不少明星居住的匡湖居、新世界發展傲瀧、西貢苑等。 將軍澳地區聚集眾多私人屋苑,比較大型的有日出康城、天晉等,詳情請參閱將軍澳新市鎮。

1942年日佔香港,實行分區管治,纔有西貢區的設立,當時的西貢區包括今日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西貢區鄉事委員會及坑口鄉事委員會所屬的範圍。 西貢白沙灣區議員何偉航表示,對於這次水災,政府部門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並未有向村民和其他持份者交代原因及事件的來龍去脈。 西貢大涌口村2025 受水災影響的商戶和居民蒙受損失,政府卻至今仍未有主動向他們提及賠償安排。

西貢大涌口村: 香港巴士大典

地圖所顯示的範圍,只為有關現有鄉村 ╱ 墟鎮在 西貢大涌口村 2019 至 2022 年舉行的居民代表 ╱ 街坊代表選舉或補選而劃定,並不可作任何其他用途。 據悉,在水浸過後,村內一片狼藉及滿地泥濘,更有車輛被水沖至移位。 住在北圍40年的劉先生憶述發生水災當晚,情況之嚴重前所未見,「我住這裏這麼久,從來未遇過嚴重水浸,就算之前破壞力大的颱風『山竹』也未有造成水浸,只是樹木倒塌」。 村內的積水後來花上近一星期才完全排走,僅在北圍漁仔湧受災的車輛已多達21輛。

  • 西貢白沙灣區議員何偉航表示,對於這次水災,政府部門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並未有向村民和其他持份者交代原因及事件的來龍去脈。
  • 公眾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親自到位於北潭湧的西貢郊野公園訪客中心辦理手續。
  • 西貢行山路線「家樂徑」與「北潭湧自然教育徑」相連,起點設於自然教育徑終站的「上窰」。
  • 由於現在北圍至蠔湧一帶正進行西貢公路第一期工程,日後大涌口也同樣要接受工程。

若非當地村民、探訪當地村民的人士、公務需要或學校團體參觀,申請通常不獲批准。 1850年代起,西方傳教士因為西貢地理方便,能取道大鵬灣進入昔日的寶安縣內陸,同時可以協助零散村落對抗大族,而沿山路到區內不同鄉村傳教。 過程中興建了不少天主教小堂,部份已有過百年歷史,並且評級為歷史建築[2]。 由於西貢人口並不多,一般都是靠巴士和小巴來往,主要集中來往港鐵彩虹站、鑽石山站、坑口站、烏溪沙站,乃市區進入西貢的中轉站。 西貢大涌口村2025 地鐵將軍澳綫在2002年8月通車後,坑口的交通更為便利。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行山好去處2. 萬宜水庫東壩 香港最大水塘

沙、蠔二村是西貢最古老的村落,〈廣東沿海圖〉中記載二村,說明其歷史至少四百多年,雖然其開村的詳情已不可考,但透過僅有的文獻和鄉紳父老的口耳相傳,我們都可以對二村的歷史和現貌有概略的認識。 認識新界鄉村,就是認識新界歷史,這對瞭解香港的過去有莫大意義。 蠔湧是香港新界西貢區一條河涌,也是河岸一帶的地名,位於白沙灣以南,大埔仔以北。 區內鄰近南圍村,也有一個大型遊艇會所住宅匡湖居,以及亞洲電視舊錄影廠。 駕車前往北潭坳、黃石碼頭、海下灣、萬宜水庫等地,必須得到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批准。 公眾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親自到位於北潭湧的西貢郊野公園訪客中心辦理手續。

過往四、五年間,在原先的排水位附近更建成了油站,有機會使排水口的位置變小,減低排洪能力。 西貢大涌口村 此外,在現有的高爾夫球場建造時,曾大量砍伐樹木,使他擔心水土流失,會令到日後的水浸情況會更為嚴重。 由於現在北圍至蠔湧一帶正進行西貢公路第一期工程,日後大涌口也同樣要接受工程。 邵先生擔心,工程會為大涌口帶來更大影響,加劇現時水浸的情況,嚴重更可能造成人命傷亡。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行山路線上窰家樂徑簡介

西貢行山路線「家樂徑」與「北潭湧自然教育徑」相連,起點設於自然教育徑終站的「上窰」。 遊人可在參觀「上窰民俗文物館」後,南行約200米,左轉緩緩上山。 中段的小路較為平坦,設有郊遊地點,最宜在此稍作小休,遠看翠綠山嶺。 家樂徑的終點位於大網仔路,步行約20分鐘即可返回北潭湧,轉乘交通工具離開。 西貢行山路線之一的「北潭湧家樂徑」全程坡度平緩,路寬易走,風光如畫,十分適合一家大小暢遊。 穿越山谷後,可在小山坡上舉目展望,附近的翠綠山嶺和樹林盡入眼簾。

值得一提,西貢墟別稱西貢市中心,而西貢墟、西貢對面海所在的區議會選區,亦名叫西貢市中心,但英文名為Sai Kung Central。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該處是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西貢街市等亦位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的《粵大記》中,有〈廣東沿海圖〉,一直為研究早期香港地名的重要史料。 在該圖有關新界的地名中,有兩處分別名為蠔湧村和沙角尾的地名,皆位於現時新界西貢區。 然而,在〈廣東沿海圖〉中,則未見有西貢的地名,顯然,蠔湧村和沙角尾兩地的命名更早於西貢。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 Pak Kong 北港村屋出售-間格實用 出售單位

到1969年確定在西貢區興建萬宜水庫後,纔再次劃分西貢區,範圍包括由新九龍界起,至東面的清水灣半島及西貢半島南部;再加上牛尾海及糧船灣海內及附近各島嶼,初步確立現有西貢區的範圍。 西貢大涌口村 相反西貢市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的範圍,與西貢市中心選區剛好接近。 故此以西貢墟與對面海兩社區所組成的西貢市中心選區,可以用來估算西貢市的人口。

西貢大涌口村: 巴士

其後同年落成的安寧花園入夥後發生嚴重的土地沉降問題,曾使教育水平低的居民恐慌認為坑口有陸沉的可能。 亦因為將軍澳英文前名為Junk Bay[2],而其後又發生填海地面沉降的事件,致使市民盛傳政府是以垃圾來填海。 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

西貢大涌口村: 西貢 Pak Kong 北港村屋出售及出租-獨立大單邊, 木臺花園 出租單位

三代住在大涌口的邵先生指出,雖然歷年來大涌口都有水浸問題,村民亦會做好預防措施,例如安裝水閘,「以往水浸水位只會在小腿附近,但今次的水災卻到大腿。即使有水閘也擋不住積水」。 邵先生表示,聽同居父母憶述,當時水浸滿一樓,他們需暫避到二樓。 一些處於低窪地方的鄰居,則兩層房子全被浸,要消防員把他們救出。 「北潭郊遊徑」位於「西貢東郊野公園」,為昔日的鄉村古道,平坦易走,適合一家大小同遊。 穿過樹林,路徑四面環山,由此可遠眺右方牛耳石山及嶂上羣山峻嶺。

西貢大涌口村: 居民代表選舉

現在坑口的土地,大部分均是原來的鴨仔灣[1] 填海而來。 現有鄉村 ╱ 墟鎮範圍的數碼資料可於 資料一線通網站下載。 請留意有關的數據只顯示現有鄉村 ╱ 墟鎮的分界,並不包括其他數碼資料,例如地形圖 、 數碼土地界線等,該等資料屬地政總署所有。

西貢大涌口村: 坑口墟時期

及至當代,蠔湧村主要經營外銷生意,有醬油食品製造場、布廠、染廠,並有米舖、食物店、茶樓等,頗為熱鬧。 西貢大涌口村 2011年,曾翠珊執導的《大藍湖》就是以蠔湧為背景的香港電影,大藍湖亦是今天蠔湧村內的鄉村。 無論西貢墟的原居民,或是由西貢一帶被政府重新安置於西貢墟的水上人,均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 因為經濟發展,西貢墟亦逐漸跟隨漁民轉型,發展成一個進食海鮮的勝地[8],供西貢本地及非本地居民享用。 今日西貢公眾碼頭沿街都是這些擺賣海鮮的攤檔,並且有一些海鮮菜館。 而周遭的海域亦設有養魚排,例如政府指定的麻南笏、雞籠灣、滘西、大頭洲、吊杉灣、糧船灣魚類養殖區,提供海鮮予西貢墟及其他香港魚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