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肢體欺凌、財物欺凌、行為欺凌、強迫行為、言語欺凌、關係欺凌等六類。 另外,師生觀點略有差異,教師較會提到重複性,學生則未提到;欺凌者自稱為非故意、只是開玩笑,教師及受凌者則視其為欺凌行為[17]。 其中新竹市北區西門國民小學輔導教師柯怡如陪伴每一位晤談的孩子同行,讓每個孩子找回屬於自我獨特與價值。 就像面對有防衛心的個案,透過遊戲建立關係,細心觀察與理解,陪伴孩子練習真實的表達情緒與感受,重新建立人際關係與歸屬。 高雄市私立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輔導組長曾綉雯結合醫療、社政、勞政、警政、諮商機構及民間機構合作輔導網絡,發揮輔導的最大可能性;在校內積極推動認輔制度、樹德愛心實物銀行、中途專班等事務,以學生為本,秉持「每位學生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協助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並願意付出努力追求自我實現。 請大專校院開設生命教育相關學程,深耕生命教育校園文化,鼓勵教師參與生命教育課程教學與教材資源觀摩分享活動,並辦理多元生命教育活動,邀請生命典範人士宣導推廣正 向人生理念與經驗,提供校內生命教育報導或案例分享,進而建立在地化生命教育推動特色學習典範。
- 林志偉呼籲同袍鼓勵及推動家人親友投票,善用手上的選票,選出真心真意、有心有力為警務人員及家屬服務和發聲的區議員,「尤其是在過去的艱難時刻曾經挺身支持我們工作的人」。
- 但一些家長和教師則對此表示擔心,認為「警衛服務」會令受害學生變得孤立。
- 教育部為避免學生自殺自傷,自 96年推動「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從研究發展、強化組織運作、培訓防治人才、課程推動、推動與實施防治計畫以及自我傷害防治之社會宣導教育 6面向,推動校園學生自殺、自傷防治。
- [6]在2011年,一項針對教師的調查顯示,九成六的教師認為零體罰,或至少缺乏配套的零體罰,導致學生更多行為問題,且有五十二.
- 針對越來越嚴重的中小學校園暴力,韓國教育部決定,將從3月中旬開始向一些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警衛服務」,讓其免受校園暴力。
- 紅色班服代表熱情與活力,能帶給別人溫暖,並時時提醒寶貝們力行表現棒、說話棒及健康棒,帶領孩子參加世界郵展、暑期親子集郵營、新郵記者會和郵局的體驗活動等,進行跨領域學習,並擔任薪傳教師,分享教育的熱力與經驗的傳承。
在受害者分析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體欺凌,女生受言語欺凌或性騷擾的比例較大[11][12]。 欺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後遺症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並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13]。 其中有些受害人長大後會轉變成加害人,這些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單純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14]。
友善校園圖畫: 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羣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攻擊,造成受害人感到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2]而校園欺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友善校園圖畫2025 校園欺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儕而起的校園欺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聯網上。 隨着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件、網絡論壇、BBS、部落格等交流平臺也成為欺凌事件的發生場所,欺凌者藉網絡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網絡欺凌[3][4]。 因應時下各年齡層學生受到不肖人士經由網路誘騙或與人發展情感交往關係而拍攝私密影像照片,透過網路轉發散佈之防治事項,特依學制年齡編製4種類「兒少性剝削及校園復仇式色情事件防治工作宣導方案」文宣品,以案例方式提示學生自我保護措施及求助管道。 另以QR Code提供親師教學指引或延伸閱讀資料,歡迎各級學校下載運用。
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欺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友善校園圖畫 [45]若同學間發生欺凌行為,而教師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學的錯誤價值觀。 另有觀點認為,當隱性欺凌如羣體孤立事件發生時,如教師不能及時發現並給予引導,將導致隱性欺凌進一步發展成為直接欺凌。
友善校園圖畫: 校園欺凌盛行率及行為頻率量表
換句話說,教養對欺凌傾向的形成或阻止確有影響。 打造以學生為本的健康、安全與友善校園,教育部責無旁貸。 在此,除感謝各縣市政府長期以來對營造友善校園環境的努力與用心,同時呼籲民眾及家長共同支持。 教育部將與各校秉持輔導學生並尊重自己與他人,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成長。 反毒工作是一項社會工程改造,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讓我們共同攜手保護學子身心健 康、快樂學習,關心孩子在校內外學習、交友及生活狀況,讓孩子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從事正當休閒活動。 誠摯的歡迎具有愛心與耐心之退休 (伍 )或現職公教人員、學校教官、社工人員、家長、愛心媽媽等熱心民眾、有志人士能加入春暉志工這個大家庭,讓我們一起用愛陪伴迷途的孩子走一哩路,用生命影響生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看見未來。
- 反毒工作是一項社會工程改造,需要大家共同參與,讓我們共同攜手保護學子身心健 康、快樂學習,關心孩子在校內外學習、交友及生活狀況,讓孩子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從事正當休閒活動。
- 第二類為教師責令學生自己或第三者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之體罰。
- (1) 未經同意逕將猥褻文字、聲音、圖畫、照片或影像等資料傳送他人,如:傳送具露骨性意味之電子郵件或簡訊;於社羣網站或網路聊天室發表不適宜或具侵略性挑逗言論等。
- 在臺灣,每個學期都會讓學生填俗稱欺凌單的問卷,旨在幫助那些受欺凌而不敢向老師說的同學。
- 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採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理[47]。
- 助全力支持下,由學校推動友善校園週創意活動,加強實施「校園安全防護措施」、「防制校園霸凌」、「強化校園自殺防治工作」、「學生身心健康與輔導」、「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防治及處理」、「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宣導。
三、傑出學輔主管:共11人獲獎。 其中高雄市橋頭區興糖國民小學主任張韶蘭從尊重、關懷、健康、安全出發,踏實地盤點弱勢學生需求、照顧新住民家庭、關懷原住民孩童、熱心公益社區事務;尤其,對冀望打棒球翻轉生命的原住民孩子們更是付出極大的心力,積極撰寫計畫、爭取相關經費,致力打造體能友善校園,期望藉由更多的機會,讓每個孩子找到自我價值與舞臺,創造孩子們實現自我的價值。 本部業將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類型列入校安通報,倘發生相關事件,學校應依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與所列定義、類型及內涵,於24小時內辦理通報,並依法辦理調查及教育宣導。 友善校園圖畫2025 ►霸凌: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國立中山大學團隊針對臺灣中學生的受凌對象與成因進行分析,研究參與者包括臺灣13個縣市的中學師生共1558位,蒐集質性資料後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師生均認為三類學生容易被欺負,包括言行失當者(白目)、弱勢族羣、異類學生(怪咖)容易被欺凌。
友善校園圖畫: 校園欺凌中的各角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於2016年5月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將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此次治理共分兩二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為4月~7月,為各校開展治理;第二階段為9月~12月,為專項督查[37]。 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徐久生主編《校園暴力研究》,校園暴力的定義為:行為人針對在校師生的身體和心理的暴力行為,對學校財物或師生財物實施的暴力行為。 為表揚推動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表現卓越的學校及人員,教育部於11月27日(星期五)在國立中興大學舉行「109年教育部友善校園獎頒獎典禮」。 拒絕親密關係中情緒勒索式的互動方式,遇有情感困擾或人身安全的問題,應 請及時向學校輔導室 友善校園圖畫 /諮商中心求助,由學校啟動輔導協助機制。 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友善校園圖畫2025 63-1條新增規定,被害人年滿十六歲,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準用相關法條之保護,並列入「親密關係伴侶」之定義,指雙方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發展親密之社會互動關係。
因為欺凌是一種學習行為,欺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46]。 友善校園圖畫2025 友善校園圖畫2025 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採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理[47]。 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將痛苦加諸於他人,藉此宣洩情緒或獲得關懷[48]。 相對地,採取開明、關懷、寬容和溫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較多正向心理,也較不易產生行為偏差[49]。
友善校園圖畫: 教師欺凌的定義
針對越來越嚴重的中小學校園暴力,韓國教育部決定,將從3月中旬開始向一些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警衛服務」,讓其免受校園暴力。 「警衛」工作,除了警察之外,還動員民間保安公司的保安、體育館協會等人員來承擔。 只要學生向學校或教育廳提出身邊保護申請,政府就會安排「警衛」到學校或特定地點保護學生。 韓國教育部預計,2007年一年將向1600名學生提供這類服務。 但一些家長和教師則對此表示擔心,認為「警衛服務」會令受害學生變得孤立。
友善校園圖畫: 校園霸凌之界定、樣態、受理窗口及通報權責
A6:是否實施修復式正義必須徵求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且修復式正義並非唯一輔導方式,仍由輔導人員依據個案狀況安排適宜之諮商、輔導方式給予支持;修復式正義之和解,係指霸凌事件成立後,輔導當事人修復關係,而非事項前端的調查認定,並不會發生以和解代替調查與處理問題。 ◎體罰:根據教師法施行細則第8條第1項規定,教師法所稱體罰,指教師於教育過程中,基於處罰之目的,親自、責令學生自己或責令第三者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或責令學生採取特定身體動作,使學生身體客觀上受到痛苦或身心受到侵害之行為。 其中新北市板橋區重慶國民小學教師簡燕鳳以「大家族」的概念為出發點,創立棒棒家族,與所有家長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創建獨一無二的「班級誓約」、「班歌」及「棒棒班服」。 友善校園圖畫 紅色班服代表熱情與活力,能帶給別人溫暖,並時時提醒寶貝們力行表現棒、說話棒及健康棒,帶領孩子參加世界郵展、暑期親子集郵營、新郵記者會和郵局的體驗活動等,進行跨領域學習,並擔任薪傳教師,分享教育的熱力與經驗的傳承。
友善校園圖畫: 資源服務
針對這種擔心,韓國教育部表示,警衛人員將向求助學生提供暗中保護。 友善校園圖畫 友善校園圖畫2025 新北市板橋區沙崙國民小學校長林惠珍從事教職已逾30年,一直秉持教育是陽光下最燦爛的志業,期待自己能像陽光般,照顧好每一個孩子。 109學年度轉任沙崙國小,秉持著協調教務、學務、輔導及總務各處室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營造全人發展的友善校園的理念經營學校。 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教務長王英洲在充滿多元且富挑戰的學務工作中,「學務新思路、友善心服務」,積極開創學務工作新作為,如開發學務行動APP、推行學務LINE貼圖、編撰學務案例PBL系列叢書、優化行動學務2.0、建置原住民族學生、僑陸生及資教生輔導系統等,引領國內大專校院學務創新工作風潮,創造亮眼成績。 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他人。 這些重要他人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甚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欺凌加害人。
友善校園圖畫: 立陶宛擬修法擴大禁軍人赴不友善國家或地區 包括中國
助全力支持下,由學校推動友善校園週創意活動,加強實施「校園安全防護措施」、「防制校園霸凌」、「強化校園自殺防治工作」、「學生身心健康與輔導」、「防制學生藥物濫用」、「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防治及處理」、「瞭解與尊重身心障礙者」、「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宣導。 110-2 學期明訂宣導主題:「媒體識讀—善用 5W思考法 當個聰明小偵探」,請各級學校教師應關心學生在網路世界可能遇到的問題,並透過教育從小塑造學生的守法意識及網路素養,避免日後成為被害人或加害人,維護孩子於網路空間學習成長的友善及安全環境。 為防制學生好奇施用毒品影響身心健康,教育部由「愛與關懷」為出發點,置重點於18歲以下學生的防制工作,以減少未來成癮的潛在風險。 在教育宣導方面,結合民間團體與家長會,透過多元互動式宣導活動,強化學生反毒認知,並請學校積極找出藥物濫用學生,運用校內、外的輔導資源,協助其遠離毒品的誘惑。
友善校園圖畫: 相關連結
其理論依據是:只要認識到騷擾、折磨與自己不同的人是錯的,那麼欺凌問題就得到解決了。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針對全國中小學教師的校園欺凌辨識情形進行研究,發現校園欺凌事件的正確辨識率約八成,仍有兩成案例遭誤判,像是將校園欺凌誤認為一般衝突事件,或將一般衝突事件誤判為欺凌事件。 經過實驗證實,接受欺凌辨識訓練確實能提升教師對校園欺凌的正確辨識度。 僅提供校園欺凌定義給教師,似乎無助提升對欺凌的正確辨識率[19]。
友善校園圖畫: 教育部反霸凌偶動畫 第三集《你,並不孤單》
[38]欺凌問題調查將列入校長、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班主任考評分數,蓄意落實不到位者將通報、約談、掛牌督辦等措施,尤其強調教育人員不得再以打鬧嬉戲等觀點掩蓋定義校園欺凌。 安全、參與等涵義,任何教育活動以及輔導管教措施均可建立在「友善校園」上發展,其主要內涵包括性別平等教育、學生輔導體制、人權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特殊教育及資訊素養與倫理教育等,以培養新世紀所需的「社會好國民、世界好公民」,並於 學期明訂宣導主題:「媒體識讀—善用 5W 思考法 當個聰明小偵探」。 因應近年發生之親密關係暴力事件,請學校持續宣導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第 7條及第 8條有關「專業倫理」及「不得以強制或暴力手段處理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衝突」之規定,並加強落實情感教育與情感衝突處理相關之宣導與個案諮商,以避免類此事件再發生。 在臺灣,每個學期都會讓學生填俗稱欺凌單的問卷,旨在幫助那些受欺凌而不敢向老師說的同學。 由中央制訂政策來推動反欺凌工作,投入國家資源以求降低校園欺凌。 A3:
友善校園圖畫: 相關概念區辨
在中華民國,教育部推行零體罰政策後,絕大多數的老師都認為零體罰導致校園欺凌變得更加嚴重。 友善校園圖畫2025 [6]在2011年,一項針對教師的調查顯示,九成六的教師認為零體罰,或至少缺乏配套的零體罰,導致學生更多行為問題,且有五十二. 友善校園圖畫 友善校園圖畫2025 六%支持廢除零體罰政策[7];不過也有研究認為,關懷和監督並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欺凌事件的發生率,而排斥、放任以及體罰與欺凌發生率呈正相關關係[51][52]。
請各校賡續強化各級學校親師生與行政人員認識各項國際人權公約,持續暢通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管道並建立參與及溝通審議之機制,並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融入課程及發展教材,營造落實人權保障、重視公民責任、相互尊重與包容之友善教育環境。 友善校園圖畫 因應自殺防治法及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公佈施行,本部 刻正 修訂「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重新盤點與修訂本計畫,提升防治效能,並修訂「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提供學校參考運用,加強學校建立多元求助管道,讓需要求助的學生可以循正確管道解決問題。 中山大學的研究指出,臺灣師生對校園欺凌的定義是:「在力量失衡的情況下,對身體、心理、財物、權利造成損害的惡意行為」。 包括惡意、力量失衡、攻擊行為、傷害結果等特徵。
友善校園圖畫: 影響旁觀者的介入因素
(3) 友善校園圖畫2025 友善校園圖畫 活動參加者之間的距離:活動期間彼此能保持室內 1.5公尺及室外 1公尺之安全社交距離,風險較低。 有關公園或綠地寵物友善空間入法議題,陳俊宇說,臺灣可遛毛小孩的場地不算少,但要解開繩錬,讓牠們自由奔跑,就要有專屬寵物公園,他希望推動友善空間入法,帶領臺灣逐步邁向動物友善文明國家。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縣民進黨立委參選人陳俊宇今天提出友善動物3大主張,包括增設動保警察、寵物殯葬入法、公園或綠地寵物友善空間入法,讓臺灣的動物或寵物受到更好照顧。 包括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在內傳媒報道,國防部已起草一項決議,正等待政府批准,這項決議禁止專業軍隊人員在休假期間前往某些國家或地區。
友善校園圖畫: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欺凌成因及條件包括受凌的高風險學生通常人際關係不佳,潛在欺凌者會基於情緒(看不順眼)及工具(錢及地位)目的而展開攻擊。 受凌者因為力量失衡而無力反抗,或害怕被報復而不敢告訴他人,會讓潛在欺凌者得寸進尺,不斷重複以致形成欺凌。 另外,不同角色對於怪罪受凌者、欺凌目的、同儕團體規範、脈絡因素的觀點存有部分差異[41]。
為培養各大專校院現職學務人員及高中職行政人員與教師,能依所屬地區及學校需求特色,建構合宜的人權教育環境,並具備改善校園人權文化的熱忱,以齊力提升校園人權氛圍,教育部每年定期舉辦「友善校園人權教育傳承及研討會」,以「尊重、包容、法治」為核心理念據以規劃,藉由專家學者的專業分享及經驗互動,增進參與者重視並具體實踐學生人權。 新興混合式毒品逐漸在年輕 族羣間流行,此類毒品除有精美包裝之特徵,易降低施用者對於毒品的警戒性外,新興混合式毒品多為二種以上作用相似或相反的物質混合,對身體的危害不確定,確有相當高的致死率。 為加強校園師生對新興毒品防制知能,請各級學校持續運用行政會議、導師會議、正式或非正式課程等時機加強新興毒品的辨識及反毒技巧,並從生活技能及自主健康管理等方面切入。 另請提醒學生不可輕易食用及持有偽裝成糖果零食、咖啡包的新興毒品(宣導教材已掛載於本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資源網)。 欺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欺凌他人[8];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歲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則只有23%[9]。 友善校園圖畫2025 欺凌的種類包含肢體欺凌、言語欺凌、傷害跟受害人有關的人士與朋友藉以孤立受害者為關係欺凌也就是非直接欺凌3種[10]。
學生輔導應由全校教師共同參與,落實三級輔導機制,加強導師制度與知能,並透過四區輔諮中心與區內學校協力合作,使校園心理健康輔導體系更縝密。 從家庭開始,父母對孩童的照顧若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例如遺棄或施以家庭暴力,讓孩童的社會互動處於負向狀態,則孩童將來成為加害人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43]。 友善校園圖畫 其次,孩童進入小學後,在學校裏受教師影響至深,因為此時孩童正處於模仿階段[44]。
友善校園圖畫: 影響旁觀者的介入因素
另為防堵藥頭進入校園,自去年起,由學校與警察機關共同建立熱點巡邏網,透過學校自行清查、校外聯巡、警方巡邏線以及巡邏箱設置等方式,提高巡邏密度,降低學生接觸毒品的可能。 現行「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施行迄今已逾6年,為檢討、精進防制校園霸凌執行作為,健全防制校園霸凌機制,教育部已開始修訂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除將校園霸凌定義明確化之外,同時融入修復式輔導策略,鼓勵衝突當事人進行對話,有效建立校園霸凌個案輔導之支持系統,以健全防制機制。 「友善校園」是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為本位,強調尊重、關懷、同理、包容、安全、參與等涵義,教育部規劃107學年第1學期友善校園週活動,自今(30)日起開跑至9月5日止。 各縣市國中、小及高中職校共計規劃辦理3,700場次多元創意活動,透過微電影創意競賽、樂儀旗隊表演、舞蹈歌唱比賽與其他競賽等活動,除強調宣導主題外增進師生印象外,並鼓勵學生應多參與正向活動,以建構健康、和諧、友善的校園風氣。 此外,部分縣市首長亦加入宣教行列,除宣導「防制學生藥物濫用」、「防制校園霸凌」、「杜絕復仇式色情」及「校園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防治及處理」等議題外,同時結合區域特性融入部分特色宣導主題,如臺南市政府將登革熱防治工作納入學校開學重點項目之一,以營造安全、溫馨、適性的學習環境。
友善校園圖畫: 友善校園宣導 / 友善校園宣導內容
推動反欺凌安全學校,對通過教育部審查的學校提供經費,每校申請最多三年補助。 對欺凌事件的處理措施,不僅針對欺凌者或受凌者,亦將旁觀者納入輔導。 校園欺凌(英語:School bullying),又稱校園暴力,指的是一種在校園當中,學生彼此間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造成恐懼、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受害者與欺凌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有效的反抗[1]。
(3)重大緊急必要事件立即聯繫校內外窗口及本部校安中心協處,統合資源應變處理外,亦應同步電急校安事件時除聯繫校內外窗口,本部校安中心也將提供必要協助。 在公安部出臺的「八條措施」裏,校園暴力被概論為:「發生在校園及周邊,侵害師生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歸屬於「刑事和治安案件」。 友善校園圖畫 其中彰化縣立伸港國民中學組長傅鬱茹運用創意打造學生發揮不同特性的舞臺,增設賦予學生價值的活動,如伸中廣播電臺節目結合國文閱讀、英語歌曲與生活時事、童軍宿營、課間快閃晉升為快閃嘉年華活動、舞蹈比賽、親善大使選拔等,讓原本單調的校園多了年輕活力的元素,正向善念豐盈教育道路。 規劃活動時,可邀請障礙者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