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8比1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後,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 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間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除新建的洪水橋站外,洪水橋新發展區內還預留了一條集環保運輸服務、行人道及單車徑於一體的環保運輸走廊。 天水圍人口 據瞭解,這條運輸走廊主要是連接新發展區內的住宅區、就業中心和主要社區設施,日後更會與元朗南發展、天水圍站及現有輕鐵站相互連接。 此外,該區亦會提供約6.1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51:49。 政府曾指,新發展區將有助改善天水圍新市鎮公私營房屋組合及設施提供的不均情況,預計日後新發展區將容納約21.8萬人,當中包括新增人口約17.6萬人。
此外,市鎮內設有由天瑞路公園向東北伸延的「風水裏」(Fung Shui Lane)景觀廊,貫穿整個天水圍新市鎮,將鄉郊和市鎮景觀連在一起。 1980年代發展之前,天水圍新市鎮原址為一大片紅樹林池塘,其後於1987年至2000年池塘分階段被填去。 2012年2月1日,屏山天水圍體育館投入服務,爲天水圍第四座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體育館。 2017年1月9日起,天水圍天壇街的天水圍醫院分階段投入服務。 2018年3月21日起,急症室於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8時提供服務,2018年11月21日起急症室24小時提供服務。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期間,天恩邨其中4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爲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爲公屋出租。
天水圍人口: 地區委員會
天水圍北(英語:Tin Shui 天水圍人口2025 Wai North,代號M4)是香港元朗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23年設立,定為雙議席選區。 天水圍人口2025 水務署在天水圍天祥路與天柏路交界一個面積約3400平方米一座新大樓。 該座新大樓樓高七層,合共提供約12900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 新大樓將會安裝節約用水設施,包括洗盥污水回用及雨水集蓄系統亦會為水資源教育中心的訪客示範如何使用這些節約用水設施。 爲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天水圍新市鎮爲範圍(即屏廈路、天福路、天慈路、溼地公園路、天影路所包圍的地區)。
- 天水圍新市鎮南部設有一所政府健康院——天水圍健康中心,位於天瑞路三號地下(嘉湖山莊賞湖居旁)。
- [5]歌手李克勤2006年亦有一曲《天水.圍城》,歌詞說「圍住了血汗,圍住了當初厚望」、「氣候太涼,像殘酷得天生等天養」。
- 當然,新界人口龐大,地區經濟動力不足,居民迫不得意須跨境通勤,的確為結構性困境,卻不獨是天水圍、甚至未來洪水橋的問題,政府始終有需要研究在新界建設全新商業核心區,方能平衡全港社經發展。
- 值得留意是,日後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新設一個洪水橋站,最新政府公佈2024年動工,至2030年才竣工,但被市場批評速度太慢,令首批居民於入住的首6年無法享用,仍需透過輕鐵站轉車到天水圍或兆康站出入。
- 此外,市鎮內設有由天瑞路公園向東北伸延的「風水裏」(Fung Shui Lane)景觀廊,貫穿整個天水圍新市鎮,將鄉郊和市鎮景觀連在一起。
- 根據康文署提交的文件指出,用地位於天業路,在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與天水圍115區用地之間,佔地約5.3萬平方呎,現時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早在2013年時已經曾提出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
1991年至1998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夥。 隨着嘉湖銀座(現稱+WOO 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啓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爲了新的新市鎮中心。 1998年上半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往來九龍、香港島、葵涌及荃灣市區;同時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
天水圍人口: 主要街道
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十萬人,公屋居民高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2001年入夥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準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 值得留意是,日後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新設一個洪水橋站,最新政府公佈2024年動工,至2030年才竣工,但被市場批評速度太慢,令首批居民於入住的首6年無法享用,仍需透過輕鐵站轉車到天水圍或兆康站出入。 天水圍人口2025 車站有別於西鐵綫以「服務經營權」營運的做法,以「擁有權」模式興建,日後政府會批出物業發展權或補貼現金方式作補助。 值得留意的是,新地商場雖然位於天水圍站旁邊,但實際上被納入附近的「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東面商業區內(下稱洪水橋新發展區)。 而這個龐大的發展規劃,可以說牽動整個新界西區一帶的未來發展。
- 因應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政府當局重新劃分選區,全港18區設立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取消單議席單票制,每個選區兩席議員,一共選出88名議員。
- 從港島中環鬧市搭車到天水圍,約需大半小時的車程。
-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期間,天恩邨其中4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出租。
- 香港歌手李克勤於2006年底推出的大碟《李克勤演奏廳II》中收錄了「天水‧圍城」一曲,歌詞被指容易令人聯想起天水圍的負面印象。
- 2013年12月,房協中止長者屋計劃,政府隨即將土地用作發展私人住宅,可提供2,200夥單位,新鴻基地產於2014年7月9日分別以22.21億元及19.68億元獨攬第112區及第115區地皮,兩地樓面呎價均分別逾1,800元。
- 2017年1月9日起,天水圍天壇街的天水圍醫院分階段投入服務。
有論者指出,政府當初為了照顧華資利益,以防在中英談判後打擊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才被迫發展天水圍。 政府不但有將利益過分傾斜發展商之嫌,甚至將規劃的主導權拱手相讓予後者手上:當時政府不但以遠超市價的價格從巍城購地,甚至在規劃上須處處遷就發展商利益。 例如,政府以降低購地開支為由,將天水圍南部的中心地段拱讓予發展商,從而造成以下畸形格局:1990年代地產商於天水圍中心發展出接近16,000個單位的嘉湖山莊,但政府卻只能在旁發展公眾屋邨。 早在十多年前,天水圍接連出現倫常慘案,時任社署署長的林鄭月娥率先形容當區為「悲情城市」,直指該處公屋過度集中,規劃失當為社區問題的主因,這番言論一石激起千重浪,輿論紛紛引用有關說法,並分析當區的規劃有何不妥。 港大社工系就曾研究天水圍問題,歸納出該區的主要規劃失誤,包括如公屋過分集中、弱勢社羣過度集聚、區內經濟動力及就業機會欠奉、缺乏足夠的社區設施、與市區距離過遠、且交通配套不足等。 而隨著新市鎮的發展,新界不少較爲偏遠的區域,如元朗、離島、西貢等區,過去10年人口顯著增加。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
今日(3日)上午11時17分,陳俊希在元朗十八鄉路被尋回。 搜救人員今日(3日)早上到大埔新娘潭搜索,至11時17分停止動員。 陳俊希在元朗十八鄉路被尋回,他沒有受傷,清醒被送往博愛醫院作檢查。。 36歲男子陳俊希昨日(2日)上午約9時離開天水圍俊宏軒後便告失蹤,其妻子同日向警方報案。 《香港01》接觸到失蹤者的妻子馮小姐,她表示,丈夫上午9時離開寓所後,一直至上午11時仍有聯絡,惟下午2時再次聯絡丈夫不果,丈夫手提電話已熄機,而Whatsapp最後上線時間停留在11時50分,後來她擔心丈夫失蹤,於是報案。 馮小姐指,嘗試登入Apple ID 查看,以尋找更多線索,卻未能成功。
人口規模達30萬的天水圍,地處香港新界的西北角,與深圳隔後海灣相望。 連串事件下,天水圍被傳媒冠以「悲情新市鎮」[4]的名字,香港人亦常把天水圍聯想到「綜援」及「倫常慘劇」。 其中,2005年香港天水圍婦女聯合會曾就天水圍進行意見調查,半數非天水圍區居民對該區的印象只屬「一般」,更有20%受訪者表示感覺「很差」。 [5]歌手李克勤2006年亦有一曲《天水.圍城》,歌詞說「圍住了血汗,圍住了當初厚望」、「氣候太涼,像殘酷得天生等天養」。 后海灣的對岸為繁華的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及南山區,海灣兩旁的距離少於10公里。
天水圍人口: 區議會議席分佈
因應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政府當局重新劃分選區,全港18區設立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取消單議席單票制,每個選區兩席議員,一共選出88名議員。 天水圍人口2025 候選人須獲得所在選區最少50名,但不多於100名選民的提名;及須獲得有關地方行政區的每個地區委員會(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最少3名,但不多於6名地區委員會界別選民的提名。 本屆區議會選舉亦是繼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再次沒有選區自動當選,所有選民均需要投票,亦是自1982年以來首次沒有民主派人士參選[1],也是首次沒有現任立法會議員參選。 本地公營房屋短缺,政府去年決定調整未來的公私營房屋比,由六比四提升至七比三;近日發展局亦表示,考慮將洪水橋新區的公私比,由原來的五五比提升至七三比。 惟有論者指出,附近天水圍本已聚集不少公屋,未來該區或許會更為「悲情」。 一直有論者告誡政府在新區規劃不應重蹈天水圍覆轍。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
連同天水圍新市鎮計算,兩個新市鎮合共公私營房屋比例將為69:31。 工程已於2019年展開,預料首批人口將於2024年遷入。 據瞭解,洪水橋日後有兩個商業區,並將設有超過2,200萬方呎的商業樓面,規模相當於中環商業區(中環現時約4,800萬方呎商業樓面)的一半。 政府預計,洪水橋新發展區將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為洪水橋、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有助改善全港人口和職位的不均分佈。 公道地說,區內樓價之所以較平,原因在於該區存在的一些規劃問題遲遲未解決,包括街市和物價等,而公屋及私樓的建築佈局等亦一向為人詬病,加上地處較偏遠地帶,令區內樓價一向低水。
天水圍人口: 政府委任
而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下午2時30分,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上午11時[25]。 地區委員會界別在投票結束後,投票站工作人員會確保已上鎖和密封的投票箱不受幹擾,直至地方選區投票結束才會開始點票,以避免對地方選區選舉結果造成影響。 2000年1月,李月民當選區議員,從此連任至今。 天水圍人口2025 大到修路建圖書館,小到幫居民解決漏水問題,他都親自過問。 他回憶說,1997年7月迴歸之後,政府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即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冀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從6年半縮短到3年。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北
在輿論壓力下,港府委託獨立小組,研究如何防範天水圍發生新的家庭暴力慘劇。 天水圍人口2025 同年10月,報告發表,批評當局規劃天水圍的社會福利服務並不完善,並指區內的家庭支援服務明顯出現問題。 報告指,零一年天水圍人口超過二十萬,但長期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服務中心,即使區內後來發展了三間服務中心,但自從天恆邨案後求助個案急升,其中一個服務中心處理的個案,由四百宗增至六百宗,政府卻沒有增加資源。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北 (選區)
為營造新一代新市鎮形象,當年所規劃屋邨均設有大量休憩用地,並且設有少量預留空間作日後發展。 天水圍新市鎮早期的規劃概念是於新市鎮南部及北部中心各建一個大型公園作為核心,而住宅則圍繞公園而建。 政府為了建立全市鎮有良好設計榜樣,政府發展時加入很多康樂和便民設施,建築密度較同期發展的將軍澳新市鎮為低。 天水圍新市鎮(英語:Tin Shui 天水圍人口 Wai New Town)位於香港新界西部的元朗區,為第三代香港新市鎮,也是元朗區兩個新市鎮之一,人口約300,000。 未來,天水圍新市鎮可能會和計劃中的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合併成為一個大型的新市鎮。 天水圍人口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繼而於1993年落成,爲九龍東兩個徙置屋邨(慈樂邨及秀茂坪邨)分別提供部分安置資源。
天水圍人口: 香港文匯網
根據康文署提交的文件指出,用地位於天業路,在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與天水圍115區用地之間,佔地約5.3萬平方呎,現時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早在2013年時已經曾提出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繼而於1993年落成,為九龍東兩個徙置屋邨(慈樂邨及秀茂坪邨)分別提供部分安置資源。 1991年至1998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夥。 隨着嘉湖銀座(現稱+WOO 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新市鎮中心。 1998年上半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往來九龍、香港島、葵涌及荃灣市區;同時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 反觀洪水橋的情況,調整公私房屋比就是重蹈天水圍的覆轍嗎?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公營街市
由於公屋對住戶人數的下限比居屋的要求為高,因此進一步增加天水圍北的公共房屋人口,令中產階級人口與中下階級人口比例嚴重失衡[8]。 上述觀察固然沒錯,天水圍規劃問題叢生,但如不少批評指出,天水圍的規劃失誤以至不同的社會問題,癥結始為政府錯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以及由種種倉促房策決定所致。 雖然政府早於70年代有意發展新界西北,但計劃一直未有落實,與此同時,發展商密鑼緊鼓不斷收購漁塘,為發展天水圍鋪路,故有指發展商纔是天水圍規劃的倡議者。 天水圍人口 政府於80年代與發展商「巍城」及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簽定協議,決定高額收購對方全數土地,並合作分期發展天水圍,首先發展南部169公頃,剩餘北部地區將作預留區供日後發展,基本上,整個天水圍規劃是按發展商的利益而設計的,其空間佈局並非以民為本。 天水圍新市鎮位於新界西北面,於1987年開始發展。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新市鎮
現時選區包括天水圍新市鎮北部,由天水圍南及屏廈選區包圍[3]。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天水圍南選區包括屏山及廈村的鄉郊地帶,為平衡人口,本區與天水圍南及屏廈選區以天水圍公園為界,而非坊間常用的天華路。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人口 元朗區議會預計在2022年底進行首階段遷移及擴闊車道工程,隨後展開新街市的建造工程。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人口2025 當局指為減低對附近居民的影響,工程會分階段進行,屆時將有臨時交通安排,行人及車輛可繼續使用天福路,兩旁的公共運輸服務亦會維持,預料成個項目於2027年完成。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中原樓市片區
此外,新市鎮內亦設有很多自行車道並連成完善自行車道網絡,可達鎮內大部分地方。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天水圍新市鎮為範圍(即屏廈路、天福路、天慈路、濕地公園路、天影路所包圍的地區)。 而整個新市鎮分為南部及北部兩大部份,以天華路為分界。 李月民說,天水圍現如今堪稱宜居之地,“交通設施全面,房價便宜,環境相宜,反倒吸引了更多人進來,人口超過30萬,成爲香港居住人口最多的新市鎮。 ”如今住在天水圍的居民,日日感知着這裏的“溫情”。 全港唯一、世界著名的溼地公園坐落在天水圍,成爲這裏的“氧氣吧”,日月星辰,溫潤着天水圍的一切。
2013年初,主要圖書館——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自修室啟用。 雖然這些設施是為新市鎮居民而設,但它們並非位於天水圍內,實際上位於屏山。 然而於1994年起,政府更改天水圍發展計劃,區內多幅預留興建工業區和醫院的儲備土地(即今天天盛苑、天慈邨、天華邨和天頌苑)和天水圍北大多地段都撥作興建公營房屋,並以最高地積比率興建,形成規劃失衡、缺乏休憩設施的局面。
天水圍人口: 私人屋苑
香港眾多新市鎮中,只有天水圍新市鎮有開幕典禮,反映了當時政府非常重視天水圍這個地方。 政府於1995年完成天水圍北規劃研究,相關基建工程於1997年展開。 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夥,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部屋邨入夥的高峯期。 1997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八萬五建屋政策,當中於天水圍北增建7千個公共房屋單位,讓天水圍北本已非常密集的公共房屋更加。
天水圍本來沒有預留位置興建公共圖書館,區域市政局至1997年才通過在區內覓地興建具中央規模的圖書館大樓,直至1998年才敲定在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旁的空地興建,於2013年才全面落成。 在過去永久圖書館落成前,康文署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前往天北屋邨兩次,經過多年爭取,才於2006年在天澤商場租下一個舖位做小型圖書館。 在2021年初,康文署向元朗區議會提議在天業路文化及康樂綜合項目中,興建三層高的分區圖書館大樓,用於遷置上述的圖書館。 政府發展天水圍初期,曾提出在市中心興建公眾街市、文娛中心等,惟因1982年備忘錄和政策資源分配等問題擱置。
天水圍人口: 天水圍南(天華路以南部分)
不過,由於地基工程大幅延長建築期,加上2008年至今工程標價大增,最後建築成本較原先估計增加超過1倍,令計劃在財務上不符合效益,決定中止計劃。 區內的政府診所位於天瑞路率先於1993年啟用,使用量已在2000年代中期飽和。 天水圍人口 其後醫院管理局與博愛醫院合作在天華邨加開一所診症室,但診所每天的診症名額有限,直至2012年天水圍(天業路)社區健康中心啟用,始舒緩服務壓力。 面對居民的強烈訴求,政府直到2008年才答應興建天水圍醫院。 天城路旁的康文設施於1993年至1994年期間落成,包括天水圍運動場、天水圍體育館和天水圍游泳池。 除天水圍體育館外,天愛苑附近還有新建成的天瑞體育館(於2007年6月24日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