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海宮各廟門裡,中門既有英勇神武之尉遲恭與秦叔寶駐守,肩負維護廟宇門禁安全外,在龍門與虎門也各有 2 名宮娥協助媽祖處理相關事務,因為媽祖是女神,有些貼身雜務還是需要比較溫柔婉約,同樣為女性之宮娥去細膩操辦,顯得非常妥貼的安排。 「匾額」是懸掛於門頂或牌樓上方的額牌,題於匾額的文字稱為匾詞,常為 4 個字;「楹聯」或稱「楹帖」、「對子」,指書寫或刻在柱上的對聯,字數常有不同的變化,但講求平仄和對仗。 仁海宮為一座兩百年歷史的大廟,裡頭的匾聯文物很多,是我們欣賞古人文學巧思的好地方。
在媽祖廟神像旁,還有兩尊造形獨特色的神像– 千里眼與順風耳。 千里眼有天通眼,能窺探宇宙萬象;順風耳有天耳通,可以聽到所有的聲音,所以千里眼和順風耳是媽祖身旁重要的幫手。 歷史相傳林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 福建路泉州府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 受人建廟膜拜,在宋高宗時被封為靈惠夫人(或作靈慧夫人), 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在元代忽必烈大汗時,被封為「天妃」, 到了清康熙皇帝再加封至「天后」,因此各地媽祖廟稱為「天后宮」。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伏見宮邦家親王的第九子,仁孝天皇的猶子,他率領軍隊於 5 月 29 日自基隆澳底登陸,隨即展開為期數個月的乙未戰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 7 月 30 日抵達中壢,投宿於仁海宮,他的部下將畫有門神的兩扇大門拆下,架於行軍牀上做為牀板,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夜宿於廟中。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臺灣的徵戰足跡,除基隆、臺北之外,還到達新竹、嘉義等地,除了剛開始比較平靜外,之後所到之處各地起義軍不斷,最後他在 10 月 28 日歿於臺南(眾說紛紜一說瘧疾、或感染霍亂、或死於義軍伏擊)。
中壢宮廟: 三教紫雲宮:太歲殿
2000年報導時廟方董事長宋盛興表示,由於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大批信眾擁入,造成附近交通壅擠,近年來都提前二、三天舉行[11]。 三教紫雲宮,正殿中央供奉關聖帝君、司命帝君、孚佑帝君。 ▲中壢興元宮沿革,小弟略敘其文,詳細內容如文所示,以廟方為準。 本宮民前十年,由本地望族朱傳明公率地方仕紳,以鑾駕之榮,往平鎮社子元和宮恭迎香火,供民膜拜,草創之際經費短絀,三官大帝由爐主迎回供奉。 其後七里裏長等地方熱心善男信女聯名發起,成立興建委員會,於民國七十九年農曆正月初動工,同年十一月十七日,三官大帝等陞殿登龕安座大典,民國八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初八慶成建醮。 中壢神社為臺灣日治時期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今桃園市中壢區)的神社,為當時鎮守中壢郡的神社。
- 當時中壢最繁華的新街市況熱鬧,許多士紳、學子紛紛進駐人文薈萃,客家族羣為了表示敬天惜字的傳統,在仁海宮旁興建聖蹟亭,用來將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集中焚燒。
- 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 一些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位。
- 屋頂上用彩色瓷片剪出各種花鳥蟲獸、戲劇故事人物及吉祥圖案的剪黏,豐富多彩。
這是一間供奉女性神祇的法壇,問事的是一個婆婆,陳老師到了那便對宮廟的人說了自己的狀況,婆婆似乎有通靈的本領,長年在此為人問米、通靈,看了看陳老師便跟她說她的眉宇間有很濃的怨,陳老師幽幽的嘆了一口氣,什麼也沒說. 神社在戰後廢社,原址成立中壢高中,神社的銅馬留存在校園內,據說夜間會在校園內四處巡遊[8],或會變成白馬偷喫附近農家的農作物[9]。 二樓前殿供奉關聖帝君,左供奉神農大帝,右供奉文昌帝君等神位。 中壢宮廟2025 二樓後殿供奉鬥姥元君、財神爺、月老星君,兩旁為六十甲子星君。 仁海宮以象徵吉祥的圖案,配合石雕、木雕、彩繪、剪黏等裝飾,強調圖案的立體美,石柱雕刻立體木架架構,以合乎力學原理,將樑、柱、鬥、栱巧妙的組合,把建築藝術發揮得淋離盡緻。
中壢宮廟: 第四章 信仰與生活
◎農曆七月初祈安超渡法會 中壢宮廟 ◎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辦中元祭慶典活動 中壢宮廟2025 中壢宮廟2025 ◎每年農曆十一月舉辦媽祖回鑾暨中壢市區遶境祈福活動
當月下老人收到名冊後,就按照個性、善惡、興趣與條件抄寫成一本配偶名冊,然後用紅線綁牢男女二人之足,使合適的男女配成一對佳偶。 神像造形的特色是:頭角崢嶸、坦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跣足、盤踞而坐,手持稻穗或藥草,象徵上古時期必須與洪水猛獸爭鬥的原始裝扮。 相傳他教導民眾分辨稻稗、種植五穀,從此農業興旺;他親嚐百草、分辨醫毒、做成醫藥,讓人民不再為疾病所痛苦,是掌管農業與醫藥之神。
中壢宮廟: 中壢仁海宮一樓「媽祖殿(前殿)」
無論是文財神還是武財神都一樣, 我們在祭拜時都要心存善念、認真工作、不可投機貪心,財神爺才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財運和福氣。 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是閩南、臺灣和潮汕一帶最受尊奉的生育女神,主管婦女的懷孕、生產,是許多不孕婦女或懷孕婦女的信仰寄託。 註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執簿本, 右手持筆,象徵其記錄家家戶戶子嗣之事。
在仁海宮左側50公尺處的中壢聖蹟亭,建於晚清時代,後來於日治時期昭和年間重建。 當時中壢最繁華的新街市況熱鬧,許多士紳、學子紛紛進駐人文薈萃,客家族羣為了表示敬天惜字的傳統,在仁海宮旁興建聖蹟亭,用來將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集中焚燒。 中壢宮廟 中壢宮廟2025 聖蹟亭高約4.33公尺,亭身內部為磚造,外面以洗石子舖面。 整座聖蹟亭共分3層,最上層為6面體,正面浮鑴「聖蹟」二字、亭簷圓弧,亭頂以花瓶為造型;中層為4面體,正面有一橢圓形爐口,周邊則有複雜的線腳,和類似蝙蝠裝飾,取其同音為祈「福」之意;爐體底層為8面體。 中壢宮廟2025 受到日本當時建築風格影響,重建時除使用洗石子,並融入巴洛克裝飾特色的勳章紋飾(又名鮑魚飾)等,為全臺唯一有巴洛克裝飾風格的聖蹟亭,是展現日治時期文化融合的例子,現為桃園市市定古蹟。
中壢宮廟: 中壢仁海宮三樓「菩薩殿」
因此,人們建廟祈求五穀豐收、健康平安, 中壢宮廟2025 中壢宮廟 祭拜時以鮮花素果為主,特別注意:「不得使用牛肉」。 關聖帝君生前名為關羽,東漢末年他和張飛、劉備三人義結金蘭,史稱「桃園三結義」,後來謀士諸葛亮加入成立蜀漢國,他一生忠肝義膽、武藝高強、講信重諾,為匡復漢室做努力,這些故事後來成為流行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素材, 使得關羽神化的故事更添色彩。 絢麗的剪粘裝飾著屋脊,象徵著天蓋,承受天降之恩澤,兼具祈福、驅煞、防水和等排水功能,也展現廟宇建築的華麗與精緻。 「剪黏」是一種在建築屋脊上現場製作的藝術,對正脊、垂脊、燕尾脊、雙龍等作裝飾整理。 仁海宮的脊飾是以雙龍搭配裝飾,在三川脊上有雙龍護福祿壽三仙,正殿正脊尚有雙龍護塔的表現。 中壢宮廟2025 玉皇上帝是神界中最高階,民間稱為「天公」,一般廟宇在中門入口都設有「天公爐」,就是代表玉皇上帝在天界坐鎮, 拜拜時應先朝廟外拜天公,再朝內拜神明,先敬天,再敬神。
中壢宮廟: 中壢仁海宮198週年媽祖文化祭
開運祈福、通靈問事、合婚八字、進香求財、牽引亡魂、收驚庇佑、姻緣求子、運途事業、衣服補運。 再一次108天(只喝水不喫任何東西)閉關苦修中,住持受『母娘』指示『萬佛朝宗』收容被丟棄的落難神及宮廟放棄的眾神明。 ★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中壢聖蹟亭為客家文化的指標性建築,代表客家人敬字惜紙的傳統。 中壢聖蹟亭建於晚清,原先座落在仁海宮廟埕、橋頭左方沿溪步道20公尺處一戶民宅後方;原伯公廟則位於新城東門旁。 日治昭和7年(1932年)前後,日人拆除舊聖蹟亭並在現址興建這座紅磚混凝土構造、洗石子裝修、中西合璧式樣的聖蹟亭;伯公廟也大約在此時期遷移至現址。
中壢宮廟: 第五章 建築特色
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界(天府)、地界(地府)、水界(水府)三界之神,分別為天官、地官和水官,閩南話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 三位神明掌握三界間的一切行政事項,神格極為崇高,僅次於玉皇上帝,所以民間寺廟常配祀於玉帝殿前,同受敬仰。 仁海宮是中壢區最古老的廟宇,其建築裝飾精緻豐富、相當具有特色。 仁海宮內的藝術圖案裝飾,也是多有象徵性意義, 不是隨便拼湊,匠師們製作時會依其意涵做具體表現,內容有歷史人物、忠孝節義、花鳥魚蟲…等故事。 有些廟宇會提供平安符紙、祈福掛飾、佛珠手環等,在帶走之前,雙手合十向神祉訴說自己的姓名、住處以及心中所求, 誠心誠意祈求神明的保佑;最後則是在主神香爐上,以左手拿平安符順時鐘方向繞三圈。 如此完成祈求儀式,獲得神明的同意與加持,俗稱「過爐」。
中壢宮廟: 中壢區-仁海宮
臺灣傳統民間信仰以佛、道教為主,隨著地區不同,宗教文化也有所不同。 桃園擁有多座百年歷史的宮廟,是在地人重要的信仰中心,更是當地生活的縮影,在廟埕廣場看戲下棋、大啖廟口小喫、過年過節到廟宇向神明祈求平安,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來趟宮廟祈福之旅,帶領旅人體驗在地文化信仰。 目前在中壢還是有許多知名的算命師,只是分散各地,除了算命老師數量不少,服務項目也很多元,從傳統的八字、紫微、卜卦、算名字、看風水、合婚擇日,到西方的催眠、觀元辰 … 楊梅交流道附近主祀玉皇大帝有問事的宮廟是昊天宮 。 從 楊梅交流道下去往新埔、中壢方向臺1省道,走約1.5 km 右轉 四維路,到達 2家超商(全家、7-11)路口,直行就見到右側有3樓建築的宮廟即是昊天宮。 賴師姐更表示,三清道祖不是什麼人來問事都會幫,只有心存善念、孝順、正直、無害人之心的人,纔有人助天助的機會,當成功之後也會願意成為別人心中的貴人。
中壢宮廟: 新街廟(中壢媽) 中壢仁海宮 線上點燈 線上求籤 安太歲 網路點燈
侯友宜砲轟民進黨貪贓枉法案件不斷,還是個「桃花黨」,爐碴光電弊案更讓臺南成了「慶記之都」,賴清德與市長黃偉哲卻完全撇清,當選後將調查這些不公不義的事。 中壢宮廟2025 新北市土城區延壽路某間宮廟今天(30日)下午傳出火警,民眾表示,廟內冒出大量黑煙,需要警消前來救援,警消抵達,在巷口就發現大量黑煙,立即呼叫支援,並持工具破壞宮廟鐵捲門,進入屋內滅火。 仍在求子路上努力的夫妻別灰心,蒐羅全臺北中南各地靈驗又最具代表的求子廟與勝地,讓大家有拜有保庇,早日成功當爸爸、當媽媽。
中壢宮廟: 中壢興南福德祠
除了表達對信仰神明的敬重之外,信眾走進時,要能即刻感受到神聖而莊嚴的氛圍,進而升起虔誠膜拜的心。 仁海宮建築空間佈局承襲自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山門獨立於廟殿正前方,四柱三門的外型,絢爛奪目的重簷,正脊中央置一火珠,左右兩旁置雙龍相向守護,以鎮壓禳火,成為中壢區的地景指標。 山門向後的廟埕延伸至三殿式廟宇建築,包括三川殿延伸至拜殿(拜亭)、正殿、後殿,和東西廂廓。 三川殿正脊(中國古代建築主樑上方頂端的屋脊)剪黏裝飾雙龍護福祿壽三仙,西施脊(正脊上方多加的一道脊帶)以剪黏裝飾呈顯華麗之姿,正殿正脊則以雙龍護塔來表現。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 觀世音菩薩以救苦救難為己任, 中壢宮廟 臺灣民眾常將觀音畫像與祖先一同晨昏祭祀。
中壢宮廟: 中壢宮廟問事15大好處2023!(小編貼心推薦)
入廟拜拜有一定的順序原則,參考廟方規畫的參拜路線來進行拜拜,掌握「入境隨俗」的禮儀方式,纔不會對神明失禮。 媽祖壽誕和媽祖得道紀念:每年的農曆 3 月 23 中壢宮廟 日是媽祖生日; 農曆 9 月 9 日是媽祖得道昇天的紀念日,每年這兩天,廟方也會辦法會,請高僧來為大家誦經祈福。 隨著臺灣各地發生的大小民變事件,客家人為保護身家財產,與這些流寇相互對抗,清政府加以善用,褒揚這些平亂的客籍先民稱為「義民」,大大提升客家人的地位,如此一來, 閩粵之間的衝突更加嚴重。 另外,中壢也是號稱大學城的文化之都,小小 77 平方公里的面積,竟有:中央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健行科技大學、萬能科技大學、南亞技術學院、陸軍專科學校 7 所大專院校在此設立,未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全球校區也將在中壢青埔特區設立,有無數的青年學子在此完成學業,留下難忘的人生回憶。
最早仁海宮供奉的主神為觀世音菩薩,後來為保旅途平安,增奉媽祖為主祀神祇,為中壢地區重要信仰中心,並榮獲內政部臺灣宗教百景第四名。 仁海宮,前殿擺置供桌,一樓正殿奉祀天上聖母,左千里眼將軍,右順風耳將軍,邊龕同奉三官大帝與註生娘娘 ,信徒同沾,崇隆庇佑之恩。 一樓後殿大禮堂,供各項集會活動等使用,二樓前殿供奉關聖帝君,左供奉神農大帝,右供奉文昌帝君等神位。 三樓增建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神威赫濯法相莊嚴。 2021年10月4日 — 濟公禪師聖諭:本宮正式辦事日9/11(農曆八月五日)星期六。
佛經上說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只要誠心唸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會立即尋聲赴感,使之脫厄解困,因此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中壢宮廟2025 隨著中壢新街逐漸發展熱鬧起來,同治九年(西元1870 年),眾信士建議重建廟宇,推舉庠生王國華總理改建工程,直到隔年(西元1871 年)建醮完工,奉祝觀音菩薩及天上聖母,正式命名為「仁海宮」。 來到臺灣傳統的宮廟後,越過山門、牌樓後就是來到神明的領域,參觀的旅人不宜邊走邊喫葷食,應該以敬畏的心欣賞建築、交趾陶、石雕等宗教藝術之美。 一般道教的宮廟會分三道門,中間的門是神明進出的通道,只有在大型活動時才會開放;左邊的門稱為龍門,牆面會有龍的石雕或彩繪;右邊的門則是虎門,以猛虎的形象做裝飾,參觀順序為:龍門進、虎門出,如果廟方有放路線圖,參觀者依照路線圖走即可。
中壢仁海宮(新街廟、中壢媽)是一座有兩百年歷史悠久的廟宇,立於市區,處於南北要道,外觀氣勢雄偉,屋頂飛簷與樓宇,雕樑畫棟,五彩繽紛,極具中華傳統廟宇建築風格。 仁海宮回鑾遶境行之有年,但非在媽祖壽誕,而是在農曆十到十二月的農閒期間。 仁海宮所轄十三莊信徒,原屬農業之鄉,晴耕雨讀,農忙之時兢兢業業,農閒之暇始有餘力投入進香活動。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供奉於仁海宮三樓正殿觀世音菩薩主神旁的兩側,普賢菩薩在右邊,坐在蓮花上雙掌合十凝聚十方力量,有些廟宇裡的普賢菩薩像是: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蓮花或玉如意, 左手結施願印,騎在六牙白象上。
中壢宮廟: 中壢宮廟問事: 桃園市問事的廟或宮
至此之後,香火愈來愈鼎盛,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廟宇中的神祇也愈來多元,歡迎大家來欣賞這座兩百年歷史的古蹟。 中壢宮廟2025 求籤的步驟,先對著螢幕上的北港媽祖敬拜,說明無法親臨北港朝天宮的原因,然後向媽祖稟報自己的姓名、年歲、住址和所求之事,接著開始求籤,擲筊請示,獲得三個「聖杯」後就可觀看籤詩。 這款網路線上求籤其實已上架逾10年了,深獲許多信徒喜愛,連國外的網友也會使用,包括日本、美國等。 而線上求籤的順序為,先誠心默唸您的姓名、地址及所求何事,接著求取籤詩,然後按下「籤筒」求籤,等待出現籤號再「進行筊杯」,若獲得「允杯」,就是這支籤,接著依照籤號查詢籤詩和解釋。 中壢仁海宮董事長王介禧說,中壢仁海宮已延續數10年,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會提供平安粥供參拜信眾享用,共沐神恩,保佑平安。 平安粥由黃玲妹等30名女義工犧牲個人時間,用心烹煮,每次準備食材大約5、600臺斤白米,加上香菇、金針、黑木耳及素條等,信眾總是喫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
中壢宮廟: 三教紫雲宮:地藏殿西方蓮位
臺灣好新聞報導指出紫雲宮是桃園市中壢區最大的關聖帝君廟,亦是地方重要信仰中心[2]。 客家人因閩粵械鬥後轉入中壢街東搭建草屋,當時地方士紳與十三莊鄉民為感謝觀音庇佑終止械鬥,於道光六年(1826年)搭建觀音亭,道光八年(1828年)自北港媽祖廟分香請來媽祖[1]。 同治三年(1864年)續建後殿,同治九年(1870年)修建完成[3]。 中壢宮廟2025 1890年[4]、及1926年再度重修[3][4],大殿兩側石柱所雕刻出自石匠蔣玉昆之手[4]。
我國傳統社會強調: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註生娘娘也位列仁海宮陪祀的神祇當中了。 民間最普遍的說法,天官大帝為堯,地官大帝為舜,水官大帝為禹三位賢君。 三位大神下凡成為堯、舜、禹三帝,原神歸位後主宰天庭、地府、水域等三界。 道教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主宰著賜與福份、赦免罪過、解除災厄的權能。
中壢宮廟: 三教紫雲宮:城隍老爺
中壢宮廟問事 中壢三教紫雲宮緣有中壢市民張雙興先生、謝明倫先生、彭添和先生等善信人士,受到恩主公威靈顯赫之感召建廟之心願,於民國57年至基隆市醒修宮參拜問神,得瑤池金母賜詩一首,謂「試看羊與猿,滔滔東南向,開堂三二一,主神奉呂仙」之句。 仁海宮的建築裝飾多元豐富,匾額對聯,石柱木雕,是中壢市最古老的廟宇,巍巍仁海宮,廟立新街,香煙繚繞,靄靄媽祖婆,靈分北港,蘭蕙芬芳,仁海宮位於新街,所以大家又稱它為新街廟,並於西元2009年搭建牌樓及停車場,是中壢市的地景指標。 1987年,為紀念媽祖成道一千年,北港朝天宮媽祖展開環島繞境,在10月8日從楊梅南郊沿縱貫公路進入桃園縣,當晚夜宿中壢仁海宮,次日由桃園慈護宮接鑾並引導繞境[15]。 桃園慈護宮也和中壢仁海宮同月30日共同主辦慶祝遊行,分別負責北桃園與南桃園,全縣各地媽祖廟協辦[16]。
中壢宮廟: 中壢神社
寺廟中常常有許多習俗和禮儀,因為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 有些有道理、有些也說不清原因,但人們總是「寧可信其有」不要觸犯神明。 若是抽籤,需要有三聖筊,代表天、地、人三合,表示神明的指示是合乎天地之道及天理,該籤才能代表神明旨意。 每一座香爐最少須插上一支香,慎重者,插三支或五支亦可,但每一爐插的香必須是一、三、五等奇數。 插香要用左手, 大多數的人是右撇子,多用右手操持生活,殺生較多,左手靠近心臟、代表真心,使用左手是表示對神明的尊敬。 出入廟宇時要,左進右出(左青龍、右白虎),取「入龍喉、出虎口」之意。 這「左、右」的位置,要以神明的位置來看、不是以信眾的位置來看,換句話說:進入廟時,我們面對廟宇要從右邊進入, 出廟門時,要從另一邊出來,符合我們走路靠右邊的習慣。
中壢宮廟: 供奉
鬥姥元君供奉於仁海宮二樓後殿的主位,旁邊還陪祀著六十甲子尊神,殿前還有一石刻太極,旁邊環繞著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顯得地位非常崇高。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 等,關聖帝君也是多種行業的守護神,政界、軍警界的戰神、商業界的財神…,是華人世界禮拜的重要神祇。 民間傳說拜註生娘娘的方法:準備五樣水果:最好有香蕉、李子、鳳梨,諧音「招你來」,意思是要寶寶快點來,搭配木瓜這種多籽的代表祈求多子多孫好福氣!
中壢宮廟: 閩客械鬥下「中壢新街」的誕生
媽祖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島傳播, 歷經千年,對東亞海洋文化及南中國海產生重大影響,稱為媽祖文化。 媽祖原名林默(暱稱「默娘」),排行家中老麼,聰慧過人、沉默不多言,相傳祂常會在驚濤駭浪時顯靈,保祐漁民商旅平安航行,是「護國庇民」的海洋守護神。 仁海宮位於南來北往的省道臺 1 線上,這裡屬桃園市中壢區新街裏。 中壢宮廟 在清朝時期,陸路的交通,除了靠牛、驢、馬獸力車之外,就剩靠挑夫、轎夫兩腳自己走了,中壢是臺北和新竹兩大城中間的休息站,因此很快的就發展起來。 臺灣巡撫劉銘傳在 1887 年開始鋪設從臺北到新竹之間的鐵路,使臺灣邁向現代化建設,日據時代又加以延伸擴建成為鐵路縱貫線,仁海宮距離中壢火車站僅約 1 公里的距離。
中壢宮廟: 媽祖壽誕春季祝典
媽祖娘娘和天上眾神仙, 就是讓人們安定的力量,讓人們心靈重新獲得支柱和安慰,因此信仰和生活早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到了康熙廿二年(西元 1683 年)施琅將軍攻打臺灣時, 也說是媽祖顯靈幫助他攻克臺灣。 施琅以莆田平海做為海軍基地,他率領各將領向媽祖祭拜致謝、捐錢修廟,獲得沿海居民認同。 施琅在進攻臺灣的海戰中,大敗明鄭大將劉國軒,迫使鄭克塽投降, 隔年施琅戰勝回朝上奏:在進攻澎湖時,許多部將們都看到媽祖,跟隨在戰艦的上方;遠在家鄉平海的民眾,也看到媽祖廟裡的神像衣袍都濕透了,深信是媽祖前往海上助戰,他奏請皇上將媽祖晉賜為「天后」。 康熙廿三年(西元 1684 年)清廷准奏,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的敕號。 相傳在荷蘭人據臺時,延平郡王鄭成功之船艦上即供奉著媽祖,當時鄭成功率軍進入鹿耳門港,誠心祝禱後得到媽祖神助,海水高漲,戰船得以順利登岸,驅逐荷蘭人光復臺灣,鄭成功為感謝媽祖的顯靈,在北線尾(北汕尾嶼)建廟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