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同時按下 Ctrl+Alt+, 會彈出符號表。 這裏舉出一個運用輔助字形的例子:「泗」字由輔根「氵、囗、」組成,由於「氵」隸屬「水」,「囗」隸屬「田」,「」隸屬「金」,輸入時就敲打「水(E)、田(W)、金(C)」三鍵。 「鰉」字的「魚」是字首,「皇」是字身,字身還可再分成次字首「白」和次字身「王」。 字首「魚」全碼爲「弓田火」,但字首限取2碼,故只取首碼「弓」及尾碼「火」。 次字首「白」全碼爲「竹日」,次字身「王」全碼爲「一土」。 因次字首為2碼以上,按規則次字首取第一碼「竹」及尾碼「日」,次字身取尾碼「土」。

  • 倉頡輸入法支援的字庫極大,能輸入幾乎所有系統能呈現的漢字。
  • 另外同時按下 Ctrl+Alt+, 會彈出符號表。
  • 根據我站 hkcards 倉頡字典的統計數字,來自香港的查詢比臺灣多7倍。
  • 倉頡輸入法適用於多種平臺,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和大部分電子辭典均有內建。
  • 倉頡輸入法開發甚早,又無版權,在中文電腦系統中十分普及,號稱「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存在」,所以人們學習倉頡後,理論上不用擔心無法使用它。

爲方便初學者,我們在輔助字形一章已儘量列出所有筆形變化,但若能養成據原形取碼的習慣,會更符合倉頡輸入法的本意。 朱邦復先生放棄了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免費開放給大眾使用。 由於倉頡是免費的,所以現今大部份中文系統都內置有倉頡輸入法。 牙倉頡 牙倉頡 「齒」的倉頡碼是「第一碼卜第二碼一第三碼山第四碼人第五碼人」,速成碼是「首碼卜尾碼人」。

牙倉頡: 倉頡輸入法/取碼原則

同年12月朱開始與宏碁電腦合作,開發內置程式語言、中文系統及應用軟件的「天龍中文電腦」,翌年起在市面上銷售,備受市場歡迎。 此中文系統以倉頡碼為其根本,收字數萬,效率甚高。 倉頡輸入法是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擁有「中文電腦之父」美譽的朱邦復於1976年創製。 初期只有正體中文版,原名「形意檢字法」,用以解決漢字輸入、字形輸出、內碼儲存、漢字排序等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朱邦復發明此輸入法時正值他為三軍大學發展中文通訊系統之際,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為紀念上古時期倉頡造字的精神,乃於1978年將此輸入法改名為「倉頡輸入法」。 倉頡輸入法是少數能同時輸出正、簡體的輸入法,但部分平臺(如微軟Windows)上的簡體倉頡拆字並不標準,部分違反了原本的拆碼規則,或者使用了非簡體字習慣字形,用戶需要稍作適應。

  • 因此根據「先繁後簡原則」,前面應取涵蓋較廣的字根,而尾碼應取涵蓋較少的字根(可用「後簡原則」的方式記憶)。
  • 三代倉頡有項例外是把「函」字上頭的「弓」() 視爲最高位,因此取碼「弓山水」() ;「涵」也同理取碼「水・弓山水」。
  • 1982年,朱邦復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並且極力推動電腦漢化。
  • 倉頡輸入法是少數能同時輸出正、簡體的輸入法,但部分平臺(如微軟Windows)上的簡體倉頡拆字並不標準,部分違反了原本的拆碼規則,或者使用了非簡體字習慣字形,用戶需要稍作適應。

三代倉頡有項例外是把「函」字上頭的「弓」() 視爲最高位,因此取碼「弓山水」() ;「涵」也同理取碼「水・弓山水」。 五代倉頡爲統一規則取消此特例,看作是「」形包圍其餘部份,因此「函」取碼「山弓水」,「涵」取碼「水・山弓水」。 倉頡和速成也能輸入標點符號,方法是輸入Z難?? ,速成則取頭尾碼,或選擇全形後直接按鍵盤上相應的半形標點符號。

牙倉頡: 漢字分割(二)

書法結字時除了會改變部件位置,有時也會改變筆形。 牙倉頡2025 比如「乚」筆在右側有字形時會轉為鉤筆,捺筆在右側有字形時會轉為長點,左偏旁的橫筆會變挑,左偏旁的豎筆有時會變撇,上方帶鉤的部件有時會省鉤等。 牙倉頡2025 牙倉頡2025 這些筆形改變也是因人、因書體風格而異,取碼時也一律忽略不計,按原字形取碼。

例如「華」字,「」是字首,「」是字身,取碼「廿・一廿十」(・)。 牙倉頡 牙倉頡2025 若把字首連同字身的第一筆一起取「」而作「廿廿十」(),就不正確。 因「倉頡輸入法」是以字形而不是拼音來輸入,適合香港及澳門等少用漢語拼音的地區。 在港澳,倉頡輸入法的使用人數比其發源地臺灣要高出很多。 「倉頡輸入法」是一種以字形來取碼的漢字輸入法,由朱邦復先生發明。

牙倉頡: 輔助字形(三)

其後,朱邦復先生及助手沈紅蓮女仕一起改良「形意檢字法」,使之能應用在中文電腦上,成為中文輸入法。 1982年發表第三代倉頡,1985年發表第五代倉頡。 Hkcards 牙倉頡 倉頡字典,可查詢倉頡碼和速成碼,同時提供「三代倉頡」及「五代倉頡」的倉頡碼。 收錄19000餘字,當中約有8000個常用字配有拆碼圖解。 這24個倉頡字母還可再變化、衍生出「輔助字形」(輔助字根、輔根),來組合所有的中文字。 目前倉頡輸入法通行的最新公開版本是第五代,而流傳最廣泛、最常使用版本是第三代[11]。

在繁體中文世界裡,倉頡輸入法是極普及的形碼輸入法。 牙倉頡 部分省略尚有一關鍵在於:先假定完整取碼,而後按規則省去中間的編碼;而非直接跳到字形的尾部取碼。 因此根據「先繁後簡原則」,前面應取涵蓋較廣的字根,而尾碼應取涵蓋較少的字根(可用「後簡原則」的方式記憶)。 牙倉頡 朱邦復本來想根據其「漢字基因」理論,建立一套「倉頡系統」,用倉頡碼統一處理漢字的形、音、義、碼、序、辨等六大問題。 其中倉頡碼的原始目的是漢字檢索及排序,其取碼具有字首及字身的概念,以字首做為分類,字身做為補充,如此便可讓電腦「理解」漢字,進而達到組字、字義理解,甚至與人溝通的功能。

牙倉頡: 筆畫查字

同年,由他成立的零壹公司發表第二代倉頡輸入法,使用在他爲Apple II電腦設計的「漢卡」產品上。 「漢卡」爲該機提供中文介面,售價新臺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 倉頡輸入法適用於多種平臺,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和大部分電子辭典均有內建。 一些字典、辭典或線上中文字典亦採用倉頡編碼作為檢索工具。 1982年,朱邦復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並且極力推動電腦漢化。 現今大部分作業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繁體中文鍵盤也大多印有倉頡輸入法的字根。

牙倉頡: 輸入介面

憑視覺(非字義或筆順)把漢字分割為字首及字身,字首為最左、最上、最外部份,剩餘部份為字身。 各部份再分拆為有限個字碼(中間部分省略),以不破壞字形特徵和視覺容易辨識為準。 1978年8月,朱邦復和助手沈紅蓮重新規劃拆取字根的方法,採用「首二身三」的規則,使檢索字母數由52個減至26個,以適應一般電腦鍵盤。 在減省字母前,原先的設計是在同一鍵中安置兩個中文字母,以Shift鍵區分兩者。 牙倉頡2025 注意:套用精簡原則時,不可跨越字首與字身或次字首與次字身的分界。

牙倉頡: 使用狀況

它不依靠四排按鍵——即使沒有把鍵盤上的數字鍵、符號鍵都用作中文字根鍵,輸入時手指活動幅度與英文打字相若也免除輸入符號、數字時的困擾,以及在手提電腦鍵盤上遇到的移位問題。 它對漢字的拆分規則清晰嚴謹,只要熟悉拆碼規則,絕大多數漢字的拆碼都沒有爭議。 倉頡輸入法支援的字庫極大,能輸入幾乎所有系統能呈現的漢字。 朱邦復的多年助手沈紅蓮,另行設計蒼頡檢字法,坊間多稱之爲「第六代」倉頡,但實際使用上,一般都不把它視爲倉頡輸入法的新版本,相反更像另一款由倉頡衍生而來的新輸入法。 它與三代倉頡或五代倉頡相差較大,字根明顯增多,拆碼規則也有不少改變。 它應用於朱、沈二人開發的倉頡系統,該系統字庫完整收錄了歷代文獻用字十萬以上,以倉頡碼作為內碼,重碼率低於5%。

牙倉頡: 倉頡鍵盤

雖然倉頡輸入法愛好者向朱邦復工作室索取到蒼頡檢字法編碼,但它尚未正式發佈。 另外倉頡輸入法並未為常用字之快速輸入設計簡快碼,沒有類似於五筆的詞組輸入方法,標點符號之輸入也略嫌不便,因此沒有成為最快速的中文輸入法。 1979年,三軍大學的有綫短程中文通訊實驗成功,朱邦復實現以中文字母作爲內碼,儲存漢字字矩信息,解決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先生爲其授名「倉頡輸入法」。

牙倉頡: 省略原則

「牙」的倉頡碼是「第一碼一第二碼女第三碼木第四碼竹第五碼」,速成碼是「首碼一尾碼竹」。 字首最多取二碼,字身最多取三碼;無法明確分割為字首、字身者(如「東」),則全取。 取碼以後再按下空白鍵(組字鍵),即可輸出字元(字形)。 牙倉頡 例如前面的「酉」、「母」都是整體字,而非「字首『』字身『一』」、「字首『』字身『丶』」的組合字;其他如「啇」、「禺」等字形亦然。 ※「」、「」、「」、「」、「」、「」幾個字形依其定義禁止其它字根跨越其封閉區域,只能按區塊分則於周邊切斷(或改取其他合適字根)。 [13]詳見〈輔助字形〉一節及區塊分則中「由、甲、申、車、曳、更、奄、吏、事」等字例。

牙倉頡: 倉頡輸入法

如〈基本取碼〉一章所述,漢字分割後各部分皆規範了應取碼數,當碼數超出限制,就要根據此原則省略其中幾碼。 由於「土」、「工」、「」等形狀並未與其他字根互相跨越,因而也都符合區塊分則。 此分則優先權極高,先於前述之精簡原則及先繁後簡原則。 例如「失」取碼「人大」比取碼「竹手人」更符合精簡原則,但由於前者不符合此分則的要求,因而取後者。

牙倉頡: 倉頡輸入法/練習答案

一些外掛的倉頡輸入法會改用朱邦復工作室的標準倉頡編碼,不會出現下述的問題碼;或者採取加入容錯碼,令同一字可能有超過一種拆碼方法。 倉頡還有一些特色,常被競爭對手或批評者視為缺點,但有研究輸入法的人士並不同意有關批評。 包括:依字形來取碼,而非依書寫的筆畫和筆順取碼;同一筆畫可以剪開(例如「裏」字的倉頡碼為「田土」)等。 批評者認為它違反漢字邏輯,令漢字走上「歧途」,是缺點[8]。 反駁者則指漢字在分析構形字理、字典部首歸部時,都是按形狀分析,也會不依筆順甚至剪裁筆畫,因此這只是主觀上接受與否的問題[9]。 一些競爭對手如嘸蝦米的發明人或擁護者甚至以攻擊倉頡輸入法來作爲文宣,有輸入法硏究者對此不予認同[10]。

牙倉頡: 輔助字形(一)

不過,倉頡輸入法有一些衍生版本,改進了上述的批評點,例如加入容錯編碼、不同字形的取碼、簡快碼、詞組輸入,同時容許不同版本的取碼等。 它們都標榜可以由傳統倉頡輸入法輕鬆跳至衍生版本。 牙倉頡 牙倉頡2025 例如大新倉頡輸入法,是目前中文電腦輸入最快速紀錄的優勝者[7]。 1973年春季,朱邦復返回臺灣後欲改良中文打字機,鑽研中文檢索方式。 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無給職人員發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之前並不懂電腦的他至此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 在發明倉頡輸入法之前,世上還沒有能以英文鍵盤快速地輸入漢字的方法,所以倉頡輸入法在當時是一個很重要的發明,對中文電腦的發展和普及帶來深刻影響。

牙倉頡: 倉頡字母(二)

倉頡輸入法開發甚早,又無版權,在中文電腦系統中十分普及,號稱「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存在」,所以人們學習倉頡後,理論上不用擔心無法使用它。 牙倉頡 此外倉頡的重碼率為所有中文輸入法中最低,使用者只需要看着稿子或鍵盤就能打字,不需緊盯着螢光幕來選字,實現「盲打」。 倉頡輸入法字根較許多形碼輸入法少和簡單,容易記憶。

註:「𥫗」取「竹」、「艹」取「廿」、「⺊」取「卜」等,嚴格來說都算是有輕微變形。 分出字首、字身,或字首、次字首、次字身後,分別對各部份依「由外而內,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的順序取碼,之後按下空白鍵即可輸出漢字。

又如「衣」字,取「戈一女」()或取「卜竹女」()都符合精簡原則,但根據本原則,應先取涵蓋面大的「」,故應取後者。 例如「豐」字,取「手十」()或取「十手」()都符合精簡原則,但根據本原則,應先取涵蓋面大的「」,故應取前者。 根據我站 hkcards 倉頡字典的統計數字,來自香港的查詢比臺灣多7倍。 若按人均來計算,來自香港的查詢比臺灣高21倍。 第一代倉頡發表於1976年,名為「形意檢字法」。 原是給出版印刷業界作檢字之用,以提升中文排版的效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