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兩組皆有入標競投,最終擊敗龍運集團和冠忠公共巴士,獲港督會與行政局授予市區一組專營權;而新界一組則不敵龍運。 城巴更積極拓展過境服務,增設多條路線穿梭廣東省各大城市,東莞線、樟木頭線,以及只在春秋二祭提供服務的小梅沙線相繼投入服務。 經過至少十年的漫長談判後,來往香港與廣州的過境路線,終於在1994年投入服務。 經過多年悉心經營,PTS成功由顧問公司轉型為巴士營運商,因此於1983年5月13日正式易名為「Citybus Limited」,翌年11月20日增補中文名稱「城巴有限公司」,確立該公司以巴士營運為主的新方向。 各車廠地方有限,晚間大部份巴士都須泊在巴士總站,而營運貳部的車輛亦會停泊於上環中區警署側的巴士停車場、由營運壹部管理的柴灣車廠、黃竹坑車廠、海洋公園車廠及啟德世運道泊車場(九龍灣泊車場)。
- 其後,城巴在巴士業務上大展拳腳,成功晉身專營巴士營辦商行列,創下多項成就與紀錄。
- 乘客使用八達通卡乘搭本路線往會展站方向,於一小時內於會展站轉乘港鐵,或於港鐵會展站出閘後一小時內轉乘本路線往跑馬地方向,第二程可獲 $2.00 的折扣優惠。
- 如果營運貳部車輛收車時停泊在由營運壹部管理的車廠和停車場,收集錢箱、添補燃油、洗車等日常工作就會由營運壹部管理的車廠負責;車輛大修及年檢等工作則全數在營運壹部柴灣車廠處理。
- 76線繞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司徒拔道,走線較取道香港仔隧道的路線迂迴,班次亦較疏落,沿途更受到專綫小巴4C、5、26等線競爭,客量持續偏低,曾被建議取消服務,惟未能成事。
- 當時卑路乍街一帶道路有工程進行,此項改動引致區議員投訴加重該處交通擠塞,因此在同年6月28日起堅尼地城總站遷往西寧街巴士總站,以減少班次延誤及易於管理。
為配合新機場於1998年啟用,城巴訂購一批丹尼士三叉戟豪華客車,用於城巴機場快線。 城巴1號 城巴1號2025 在新機場啟用前,城巴曾多次將該批三叉戟客車派往此路線行走,以測試新車之性能,並收宣傳之效。 城巴1P線是1號線的特別線,祇在星期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提供單向服務,由黃泥涌道近樂活道開往中環街市。 城巴首輛青年JNP6105GR(1811/RN819)中國製低地臺單層巴士於2012年8月15日首航此路線[19],該車型其後逐漸取代以往作為此路線主力的富豪B6LE(13XX)單層巴士。
城巴1號: 開辦初期
但因8號線沿線途經的地方皆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流水客量高,故客量不致下跌太多。 因小西灣沒有地鐵,居民出入都要依靠巴士,加上8號線能直達港島心臟地帶,客量進一步上升,1995年2月27日更加入空調巴士行走。 由本路線往中環方向於上車後 1 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機場方向,可獲回贈第一程車費;由上述路線往港島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轉乘本路線往石排灣方向,第二程可獲免費轉乘。
不過,由於8號線沿線途經的地方皆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流水客量高,故仍可以大量流水客去維持8號線的地位。 由本路線往中環方向於上車後 90 分鐘內轉乘上述路線往摩星嶺/堅尼地城方向,第二程可獲 $2.30 的折扣優惠。 隨著乘客對B3X線的需求日漸殷切,屯門公園巴士站已無法容納大量乘客,以致候車環境惡劣;同時,該路線在屯門市中心已經上滿乘客甚至頂閘,引致新墟及紅橋的乘客久候多時仍未能登車。
城巴1號: 巴士路線列表
城巴在2009年起大量引入Enviro500及後繼車款Enviro500 MMC(81XX-84XX),此路線從2010年起不時出現該型號巴士;與此同時,丹尼士三叉戟(22XX)亦會間中行走此路線。 屯門/天水圍過海隧道路線互轉,以及轉乘629線的優惠,只適用於第一程支付全程車資的乘客。 轉往西區、半山區及小西灣路線的優惠,只適用於第一程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或之前各站登車的乘客。
- 1999年11月1日,為配合重建了的田灣邨入夥,此路線加開早上特別車由田灣開出,相關特別班次由2002年1月28日起改由71P線取代[28]。
- 乘客除了是到中上環上班的香港仔居民外,更有不少是到中環接駁其他交通工具,如渡輪和隧巴等。
- 這批巴士全面配備新創建全新規格車廂設施,包括側牌採用Hanover「加長版」LED電子路線牌,車外裝有攝錄鏡,車廂採用較深的淺紫色色調等。
- 路線網絡覆蓋全港18區,包括香港島、九龍、香港國際機場、北大嶼山、迪士尼樂園、新界東、新界西及深圳灣口岸等。
- 港鐵港島綫西延通車後,此路線特快路段仍只限西區至中環,車程不敵鐵路,也流失接駁鐵路的客源,客量由2014年11月每日平均約12,600人次,大幅下跌至2022年11月每日平均約3,200人次,跌幅接近75%。
- 運輸署在《2019-2020年度屯門區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開辦一條新巴士服務,於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繁忙時間由屯門第54區單向開往九龍站,途經兆康苑、屯門公路、西九龍走廊、旺角、油麻地、尖沙咀,以配合屯門第54區的人口發展,並決定以招標形式挑選合適的巴士公司營辦此線[4]。
2022年,有山景邨居民表示擔心一旦深圳灣口岸恢復通關後,總站設於邨內的B3A線會再次惹來閒雜人等入邨,影響居民安寧,並要求城巴將B3A線遷離山景範圍。 最後城巴次年宣佈此線恢復有限度服務,同時亦順應居民要求,將總站設於邨外石排頭路近景麗樓。 1980年,以首批丹拿珍寶(LF1-30)行走,翌年起改購自倫敦的二手丹拿珍寶(XF,俗稱「倫敦寶」),直至城巴於1993年9月接辦此路線為止。 城巴及新巴替旗下各路線之總站、主要中途站、定時點及車廠/辦事處制訂一系列地點代號(Location Codes),方便內部溝通之用,詳情請參閱有關條目。 新世界發展於2002年10月21日宣佈重組集團架構,涉及太平洋港口、新世界基建及新世界創建。
城巴1號: 交通意外
1989年11月下旬,中巴勞資雙方就退休金問題談判破裂,勞方決定發動大罷駛,沒有地鐵行走的南區頓成重災區,紅色小巴不準駛入的鴨脷洲打擊尤甚,有居民甚至被迫徒步進出南區。 仍是非專營巴士身份的城巴,曾在罷工期間開辦臨時巴士服務往返鴨脷洲,以解居民燃眉之急。 罷工完結後,城巴在1990年先後開辦37R、90R及97R三條住宅豪華巴士路線,全線使用雙層空調巴士與中巴競爭,深受南區市民歡迎。
及後於1979年,該公司開始營運非專利巴士路線,並冠以城市巴士或城市縱橫巴士(後來改為現今的城巴)的稱號,包括香港船塢員工接送車服務。 城巴1號2025 Passenger Transport Services(Asia)於1983年改稱為現時的城巴有限公司。 路線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駛,直到1945年9月22號至重新開辦,來往銅鑼灣同埋中環碼頭,1945年10月延長至水街,1946年1月又縮短至中環街市,但仍然途經跑馬地。
城巴1號: 行車時間
當港府在1993年決定把中巴26條巴士線拿出來公開競投時,城巴成功投得專營權,並以「Network 26新里程」作宣傳口號;1995年港府再削減14條中巴路線,直接給予城巴營運。 自此城巴便正式進軍香港島,在幾年間大舉擴張,購買大量空調巴士,搶佔大量原中巴客源,令中巴的整體客量不斷萎縮。 由於摩星嶺總站不設站長的關係,本路線巴士交替司機的程序會於域多利道近西寧街分站進行。 城巴1號2025 當局在2015年3月至12月間進行進一步海牀疏浚工程後,啟德郵輪碼頭於2016年全面投入服務。
城巴1號: 城巴1號線
但建議出爐後,南區區議會指出此路線行車時間長且經常出現脫班問題,擔心此路線在更多時段繞經華富邨後脫班情況將更趨嚴重,故反對相關方案[30]。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於2020年1月17日宣佈,港鐵屯馬線一期(原稱馬鞍山線,延長至啟德站後改稱「屯馬線一期」,2021年6月27日起再延長至紅磡站並與西鐵線直接貫通,並正名為「屯馬線」)定於同年2月14日通車。 8號線曾經是柴灣地區往來銅鑼灣及灣仔的主要路線,在1990年代初期,政府發展小西灣新社區後,本線更是由朝到晚皆人頭湧湧,並需要以11米及12米的丹尼士禿鷹取代原先的利蘭勝利二型及丹尼士喝采巴士。 可是中巴的服務不穩定及脫班問題嚴重,城巴因而獲準開辦8X與中巴競爭,由於城巴8X取道東區走廊避開筲箕灣至鰂魚湧的多個交通燈位,車程明顯較快,而且城巴當時派出全新的丹尼士巨龍空調巴士行走8X線,搶走中巴8號線的大量乘客。 1998年9月新巴接辦中巴的88條巴士路線後,新巴為了與城巴8X及780競爭,又開辦連北角也不經的8P特快路線,更於10月改為每天服務,自此車程經常達到90分鐘的8號線客量就一蹶不振,行經區域與多條巴士線重疊,路線缺乏競爭力,但又不能取消,處境甚為尷尬。
城巴1號: 開辦背景
由於5A線客量與其餘來往西區的流水線一樣高,故此路線亦改用原行走該路線之利蘭奧林比安(3XX)、丹尼士巨龍(8XX)及富豪奧林比安(3XX-6XX)等12米雙層巴士。 八十年代末期,由於此路線接駁渡輪的角色漸減,沿途與多條路線重疊,加上車費較高,客量早已不大如前;當時中巴主要使用佳牌阿拉伯五型(LX)雙層巴士行走。 962及969系列其他過海隧道路線的轉乘優惠只適用於灣仔及銅鑼灣登上第一程車的乘客,必須在港島或荃灣(只限930系列路線)轉車,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車不設優惠。 2008年,香港政府成立相關的督導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公私營兩界別的著名醫療護理專業人士、學者、病人組織及非政府慈善機構的代表,研究建議的兒童專科醫療中心的服務範圍、運作模式及實體基礎設施等。 城巴1號 2013年5月至6月,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及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先後同意撥款130億港元興建。 同年7月17日,中國建築國際與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成立聯營公司,共同承建,合約額約為90.9億元。
城巴1號: 香港巴士大典
北角碼頭開經:琴行街、英皇道、炮臺山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雲景道、怡景道、勵德邨道、大坑道、黃泥涌峽道、深水灣道、南風道、黃竹坑道、香港仔海傍道、石排灣道及華富道。 1948年,改用Tilling-Stevens “Express” K5LA7(白水箱)行走,又於1950年代中改用佳牌阿拉伯UF型巴士(大雞)。 因應股權轉讓完成,城巴於2020年11月起陸續移除乳豬紙、旗下車隊車內及車外的「新創建集團成員」字樣,部分已貼上全車身廣告的巴士則只貼了白膠帶遮蓋有關字樣。 買方承諾將與新巴、城巴管理層及員工攜手合作以保持其出色服務,並會利用買方及其股東在國際市場上的經驗以進一步發展新巴、城巴業務。 1987年,富商徐展堂持有的北海集團投資逾4億元收購城巴[7],成為旗下成員。 其後,城巴在巴士業務上大展拳腳,成功晉身專營巴士營辦商行列,創下多項成就與紀錄。
城巴1號: 港島常規路線
建造工程原預計於同年8月展開,後來延至2014年2月25日正式動土,由時任政務司司長(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主持動土典禮,醫院佔地2168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79223平方米,由兩幢獨立大樓建築組成,中間有天橋連接,地面近向海正門位置設有一座中央庭院,其開揚景觀延至維多利亞港以外。 郵輪業是世界旅遊及消閒事業增長最快和最受歡迎的環節之一,鑑於香港一直缺乏大型郵輪專用的碼頭,在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本身也不足以供較高排水量的郵輪靠泊,導致訪港的大型郵輪只能停靠葵涌貨櫃碼頭,影響訪港郵輪旅客對香港的觀感。 政府一直有意在前啟德機場跑道末端發展新郵輪碼頭設施,理由是該選址位處維多利亞港內,唯一無需填海,而有足夠空間提供兩個或以上靠岸泊位的地點。 新郵輪碼頭將會成為香港重要旅遊基礎設施,亦會令本港旅遊產品更多元化,加強對不同市場旅客的吸引力,尤其是高消費能力的旅客。 此路線與8X線超過80%服務範圍重疊,繁忙時間乘客多集中往來銅鑼灣及小西灣。 雖然兩線須繞經炮臺山及北角,特快效果不如8、8P等路線明顯;往小西灣方向卻較途經全段英皇道的8H及81線便宜,吸引不少乘客。
城巴1號: 巴士路線數目
70年代,隨著柴灣區的道路網開始發展,8號線的柴灣總站遷往新廈街,同時繞經康民街。 城巴1號 輔助線8A和8B也改稱82及83,中巴於同時期增設80、81、82A、83A及84等線,分別前往中環、銅鑼灣、鰂魚湧及筲箕灣。 城巴8號線是香港城巴營運的一條香港島特快巴士路線,來往杏花邨及會展站,主要客源為柴灣工業區、康翠臺、柴灣斜來往天后、銅鑼灣及灣仔。 本線乘客可於薄扶林道瑪麗醫院巴士站,免費或以優惠票價互轉其他停靠該轉車站的新巴/城巴路線,詳情請按此處。 踏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南區一些屋邨(如田灣邨和石排灣邨)因年事已高且有質素問題,故需要重建,於是在這地區的人口下降,對巴士服務的需求也下降。 1993年9月1日起,中巴大部分南區巴士路線被削予城巴,這對中巴南區業務來說,無疑是影響巨大,而本路線更加是中巴抗衡城巴的少數賺錢路線之一。
城巴1號: 公司背景
至於新訂購的則主要是空調巴士,最初因只經營非專利業務,這些空調巴士都是單門設計;直到1993年取得中巴26條巴士線後,城巴的新巴士纔有雙車門版本。 城巴的雙層空調巴士,上車門都一律以闊門設計(車隊編號22(HN8481)、23(HN8897)、9041(HP9730)及9042(HR1121)除外,因9041、9042及22-23為二手巴士,於2001年及2015年分別從中巴及新世界第一巴士購入),這與九巴及中巴的巴士當時採用窄門設計相同。 2022年2月27日,根據調整後之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60-64歲香港居民使用「樂悠咭」,每程收費只需HK$2,並取代原有部分專營路線為60-64歲自行提供之票價優惠。
城巴亦為不同機構度身訂造合適的巴士服務,地下鐵路營辦初期,有意興辦接駁巴士服務以提高客流量,於1983年2月9日與城巴簽訂5年合約[5]。 地鐵更預先從倫敦購入20輛DMS,以示對接駁巴士計劃可獲政府批准充滿信心。 按照計劃,該批巴士由地鐵租予城巴營運,城巴須負責維修保養及安排車長駕駛,而地鐵會在荃灣車廠設置維修設施。 城巴1號 然而,開辦地鐵接駁巴士之舉,無疑對中巴及九巴既有專營權構成重大威脅,政府最終否決有關申請。 在創辦初期,PTS主要提供公共交通管理顧問服務,亦有從事將英國退役巴士轉口到中國大陸的業務。 PTS將布里斯托巴士公司(Bristol Omnibus Co.)3輛退役布里斯托MW單層巴士,轉售至深圳作旅遊巴士等用途。
城巴1號: 使用狀況
最初有部份城巴的1000系為雙層空調巴士,因應和新世界第一巴士的資源整合,這些和新世界第一巴士部份巴士重複編號的巴士編號都改為9000系。 城巴在環境保護署資助下訂購了兩輛混合電能及柴油版的12米Enviro 500 MMC(E50H)樣辦車試驗行走,兩輛巴士於英國亞歷山大丹尼士廠房裝嵌,採用康明斯ISB 6.7L歐盟六型引擎,車身塗有城巴黃色、配紅色及藍色色帶的標準色彩,車身後半部則漆有青色、綠色的色帶,藍色部分亦被調低,並裱有混合動力Hybrid字樣及樹葉圖案。 城巴1號2025 首輛巴士(8401)於2014年11月12日正式領牌,車牌TA5575,入籍柴灣車廠,於11月22日起獲安排固定行走5B線;而第二輛巴士(8400)亦於2014年11月28日正式領牌,車牌TB2893,入籍屯門車廠,於12月6日起獲安排固定行走969線。 兩年試驗期過後,8400調往柴灣車廠與8401一樣主要行走西區1、5B、5X及10線。 2015年,城巴引入全港首批專利單層電動巴士,運作時完全零廢氣排放,並安排於市區路線行走,進一步改善路邊空氣污染。 2007年7月1日於深港西部通道正式啟用當天,城巴亦開辦了兩條由屯門往來深圳灣口岸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專利巴士路線,分別是來往屯門碼頭的B3線,以及來往屯門市中心的B3X線。
城巴1號: 車隊編號
乘客除了是到中上環上班的香港仔居民外,更有不少是到中環接駁其他交通工具,如渡輪和隧巴等。 而更重要的是,數十年來一直都途經薄扶林道,故此也有不少乘客乘搭本路線來往該處,因此班次不斷增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更是本路線的黃金時期,在1970年11月,班次最密已達1.5至3分鐘一班,一度成為全港班次最頻密的專營巴士路線,這個紀錄直至九巴273線(華明至粉嶺站(循環線))於1991年投入服務後才以每1分鐘一班的紀錄打破。 配合東鐵綫過海段通車,運輸署預料位於會展站上蓋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會成為東鐵綫乘客轉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港島其他地區的樞紐。 城巴1號2025 為進一步加強連接該車站與鄰近地區的專營巴士服務,署方及新巴建議新增一條全日行走的接駁路線往返黃泥涌峽,方便該帶及跑馬地乘客轉乘鐵路,編號定為1M,並於東鐵綫過海段通車日同步啟航。 兩巴爭相於小西灣、寶馬山等兵家必爭之地開辦新路線,企圖爭奪對方客源,例如服務小西灣往寶馬山學生的學校路線81S及529P(兩線均已取消並改組成85P線)。
城巴1號: 途經
兩線喺2004年5月31號合併,總站改為跑馬地(上)至堅尼地城(卑路乍灣),並降低全程車費。 當時由於香港島區議員同埋民間團體認為1號有保留價值,因此城巴提供一段「適應期」,1號同埋5A線路線一樣但係用兩個冧巴,兩條線班次梅花間竹開出[2][3][4][5]。 呢次係1號線自1928年11月開辦後幾日撤出西區以來,再次踏足堅尼地城一帶。
城巴在90年代進軍港島後,不斷以積極進取的策略攻佔中巴市場,柴灣區也不例外。 城巴於1996年4月22日開辦一條全新路線8X,取道東區走廊由柴灣開出經銅鑼灣和灣仔,前往金鐘站。 城巴1號2025 由於8X能快捷地來往柴灣至灣仔,加上用車較中巴的新,故開辦後搶走了中巴大量乘客,8號線的客量再度下跌,中巴為了搶回失去的客源,便把往返中環的80線改經東區走廊往北角,但收效不大,更令8號線的客量進一步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