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書室相信建於明未清初時期,目的是培育村中鄧氏子弟應付科舉考試,昔日書房是採用傳統的卜卜齋教學方式,科舉中止後轉為現代化教學,繼而由廣州請來老師住宿兼教學。 天水圍輞井村 由輞井圍涼亭進入村內小巷,便會看到村中書房「敬業書室」,圍村一般稱書室為「書房」,書房由鄧氏家族理剛祖後人與和興祖所建立(所以敬業書室大門現時貼有「理剛祖」的收入分派俾村中男丁的通告,通告是「和興祖」所發的)。 昔日輞井鄉村民會舉辦一年一度玄關二帝寶誕,在玄關帝廟前蓋搭戲棚,並聘粵劇名班紅伶上演神誕戲,酧謝神恩,答謝玄關二帝長年庇護村中老少。 輞井圍東面有一幢玄關帝廟,元朗區內有兩幢玄關帝廟,一幢建於元朗舊墟,而這一幢屬輞井圍和輞井村二村共同擁有,主要供奉玄帝與關帝,此廟具有至少三百年的歷史,廟內保存有一個洪鐘,洪鐘所刻之鑄造日期是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所以推測廟宇建於 1693年或之前。 玄關帝廟中之玄帝,屬於廈村鄉內的主要神祇,每次廈村鄉舉行打醮時,皆恭請輞井玄帝參加。

  • 清河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張氏宗族一般以「清河堂」為堂號,以青錢和金鑑作為家聲。
  • 玄關帝廟中之玄帝,屬於廈村鄉內的主要神祇,每次廈村鄉舉行打醮時,皆恭請輞井玄帝參加。
  • 現時玄關帝廟旁是一間士多,於1980年代曾經是崇義幼稚園,玄關帝廟對外的地方,便是50年代輞井公立崇義學校的位置。
  • 發現了第二口井,水滿至井口,水面舖上一層鮮綠色的青苔。
  • 天水圍的周邊為鄉村地區,南面有屏山,北面有輞井圍及流浮山,西面有廈村,東面有橫洲。

香港另外一些地方,也出現過 「SHRUB KB 天水圍輞井村2025 大2012」等塗鴉 signature,相信輞井這個 SHRUB KB 2014 亦出自他的手筆,也算是本地塗鴉文化。 由元朗博愛出發,經過西邊圍跑向朗屏邨,於鳯池村天后廟前,經鳯池路轉入朗屏路及朗天路,刻意走入天水圍,靠著輕鐵路跑至樂湖居銀座廣場後方,這裡有一個進入天水圍河畔公園的小徑,小徑盡頭便是天水圍渠,沿路會踫上不少晨操的跑友。 一直都好想去輞井這一條偏遠而古老的圍村,去看傳統的輞井青磚圍門、參觀村中書房「敬業書室」、拜訪圍外玄關帝廟,當然不能錯過輞井的井。 敬業書室於日佔時期(1941-1945年)停止教學活動,1946年輞井公立崇義學校成立後,敬業書室便被取締。 跑遊八鄉元崗村時,曾經介紹過元崗村遊樂場是透過 WEAL 天水圍輞井村2025 計劃贈建,元崗遊樂場一角有一個牌匾,寫著「此遊樂場由美國艾爾文(Walter Erman) 天水圍輞井村2025 和李文燊(Albert Levinson) 先生暨元朗理民府於一九六九年贈與元崗村」。 輞井圍最初有張、李、薛、胡等姓氏聚居,當中李張二氏分支到輞井村,胡氏於明朝晚期由廣東三水移居至輞井,後來再遷移至十八鄉木橋頭村。

天水圍輞井村: 元朗 地利黃金閣●下複式

1916年來自廣東台山的趙氏家族籌組聯德公司,向香港政府申請開發廈村灣。 由於港府當時剛接掌新界不久,故亦希望利用外來人牽制新界鄧氏在新界西的政經勢力,因而以低價將廈村灣合計490.5公頃的土地批租給聯德公司開發,令鄧氏控制的養蠔業因此結束。 天水圍輞井村 [2]至於命名為「天水圍」的原因,根據劉皇發的說法,是台山趙氏為紀念他們的祖先——宋太祖趙匡胤而以其祖籍甘肅天水命名[3]。

  • 過去曾有電影、書籍及歌曲以天水圍為創作題材,描述許多天水圍居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甜酸苦辣。
  •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期間,天恩邨其中4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出租。
  • 張姓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源自於軒轅黃帝之子揮公,發明及製造弓箭,官職弓正,負責祀奉弧星(弓矢是揮公從觀察弧星而發明)而賜姓張氏,從字形上看,張以「弓」為部首,因為發明「弓」而成為姓氏。
  • 香港另外一些地方,也出現過 「SHRUB KB 大2012」等塗鴉 signature,相信輞井這個 SHRUB KB 2014 亦出自他的手筆,也算是本地塗鴉文化。

這一副對聯,是出自清朝舉人鄧渭熊,鄧渭熊於六十二歲高齡,在鹹豐十一年(1861)鄉試中舉(辛酉科併補行戊午科),現時在廈村友恭堂裡懸有他的「亞魁」功名牌匾,至於那何辛酉科需要候補戊午科,可能是因為戊午當年發生了「戊午科場案」,考科舉的考生進行作弊,鹹豐怒斬了幾位官員。 清河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張氏宗族一般以「清河堂」為堂號,以青錢和金鑑作為家聲。 張姓是中國第三大姓,張姓源自於軒轅黃帝之子揮公,發明及製造弓箭,官職弓正,負責祀奉弧星(弓矢是揮公從觀察弧星而發明)而賜姓張氏,從字形上看,張以「弓」為部首,因為發明「弓」而成為姓氏。 當時揮公住在尹城國的青陽,即是現時河北清河縣東。 而輞井村張氏屬於清河堂張氏,「清河」二字曾經出現在元朗塘頭埔、水盞田、八鄉上輋、欖口村及山廈村等,因為這些村落都是張氏集居的地方。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輞井村 「輞井」顧名思意跟井有關,「輞」指昔日車輪之外圈,想像一下在海邊鹹田處能夠挖出一眼淡水井,自來水未出現之前,井水是生命的泉源,在水井的四週網羅耕地農田並聚居,相信這個是輞井的意思,類似的地方名稱有「田心村」(稻田中央)等。

天水圍輞井村: 宜家置業有限公司 – 元朗村屋專家

元朗區的天水圍@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3,62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85,862人。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嘉湖山莊,栢慧豪園,天盛苑,WETLAND SEASONS PARK,天富苑。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輞井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1,480,年齡中位數為 42.4歲。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期間,天恩邨其中4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出租。

在李張宗祠的廣場外,遇到一輛綠色古董大發房車,是1970年代的 Daihatsu Charmant,四盞圓型車頭燈像攝人的眼睛般引人駐目。 聯記得早前跑遊元朗大乪村時,曾經踫到另一臺經典古老房車。 進入祠堂中,神龕刻上「隴西堂上先太祖及清河堂上先太祖」,兩旁刻有聯詞「秉肆鄉異聯情貳姓永奉既典;公同社而思考垂千古協仝寅」,橫批「祖德流芳」。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輞井村 村內設施

天水圍輞井村村屋位處靠近流浮山,地理位置較偏遠︱環境清靜清幽,生活配套如餐飲美食、商場購物、醫療診所、學校讀書、娛樂康樂設施活動可回到天水圍市區一帶或至流浮山總站。 2012年2月1日,屏山天水圍體育館投入服務,為天水圍第四座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體育館。 2017年1月9日起,天水圍天壇街的天水圍醫院分階段投入服務。 2018年3月21日起,急症室於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8時提供服務,2018年11月21日起急症室24小時提供服務。 今天之敬業書室於 1958年重建,書房曾被經營為雜貨店,現時大廳內仍然掛有關羽畫像,間中利用作討論鄉事的會堂,例如村中和興祖的財務及男丁派錢等安排。 圍門內建有神壇供奉土地公公,現時因為圍門仍然重建中而未進火,輞井圍圍門兩旁的對聯:「輞川水秀;井裏春融」還未貼上。

走到輞井圍前,才發覺得一切來得都太遲,因為輞井圍圍門正被重建(由政府撥款68萬元重修),錯過了這一幢古老青磚圍門,而且圍外的風水塘已經長滿青草,雅緻逐減。 輞井圍門跟沙江圍圍門相似,屋頂裝飾了灰塑龍船脊,同樣地,船脊反映了村民曾經以舟揖為生。 輞井圍坐北向南面向青山,圍前有風水池及圍門、圍門前有花崗石級,圍尾有神廳,村後種滿果樹。 昔日輞井村民會帶同農產物到廈村市趁墟,廈村市之墟期為二、五、八,村民販賣農作物,以換取油盬等生活必需品。 天水圍輞井村 輞井村立村約於1450年,最初由李、張、葉三姓所建立。 現時輞井村村公所是在1978年落成,樓高三層,原本是一幢已破舊之義和書室,因村內村民人口漸增,故倡議建村公所,建築費十餘萬,由何東爵士基金撥助二萬元,其餘由村中父老及僑紳捐輸。

天水圍輞井村: 玄關帝廟

同樣地估計,元朗舊帝之玄關帝廟前,亦是挖有一口井提供舊墟內之村民所用。 九廣西鐵(現屬港鐵屯馬綫)及九廣輕鐵(現稱輕鐵)的第四期支線於2003年末通車,天水圍區內及對外交通都大為改善。 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內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南(天華路以南部分)

而整個新市鎮分為南部及北部兩大部份,以天華路為分界。 天水圍輞井村2025 天水圍輞井村2025 過去曾有電影、書籍及歌曲以天水圍為創作題材,描述許多天水圍居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甜酸苦辣。 天水圍輞井村2025 對於傳媒不斷渲染天水圍發生的種種悲劇,以及大多創作均圍繞這個市區內的不幸和家庭問題,令不少天水圍居民大為不滿,認為外界把社區塑造成悲情城市,將他們標籤。 玄關帝廟外有一幢「輞井公立崇義學校」,小學成立於50年代,由元朗輞井鄉紳張德開、鄧深球、李均樹等多人發起籌建小學,第一屆畢業禮於1956年舉行,當時校監是李鈞樹,校長是鄧棪華,學校有課室及大運動場。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輞井村 交通

現時玄關帝廟旁是一間士多,於1980年代曾經是崇義幼稚園,玄關帝廟對外的地方,便是50年代輞井公立崇義學校的位置。 昔日輞井圍村民每逢歲晚都會舉辦慶祝活動,酬謝土地公公在過去一年的保佑,而據說1930年代前,輞井圍村民舉辦打醮,在圍門前空地上演粵劇神功戲,今天元朗區內例如南邊圍,每年仍然舉辦酬謝土地公公的慶祝活動。 據悉輞井村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以李氏及張氏為主,昔日以務農為生,是從輞井圍分支出來的村落。 元朗區內其他李張二姓同居的村落,還有元朗水盞田村。 天水圍輞井村2025 繼續沿天水圍水渠跑,左方是廈村鄉,右方是天水圍城,感覺好明顯,高樓大廈分明,這條人工水渠是興建天水圍城時所建,跑到盡頭得便是「香港濕地公圍特別地方」的圍欄。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

天水圍(英語:Tin Shui Wai)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輞井圍、馮家圍、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上環市區大約25公里。 天水圍新市鎮是區內大型新市鎮,佔地約406公頃,人口為28.8萬,行政上屬元朗區。 政府於1995年完成天水圍北規劃研究,相關基建工程於1997年展開。 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夥,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部屋邨入夥的高峯期。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 輞井圍●下複式

1997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八萬五建屋政策,當中於天水圍北增建7千個公共房屋單位,讓天水圍北本已非常密集的公共房屋更加。 俊宏軒、天逸邨及天恆邨的13,000個單位原本是規劃為居者有其屋,但是後來又因為居屋第23期乙取消而改為公共房屋出租;房協曾計劃在103區興建夾屋項住宅,後來因當局於1998年10月宣佈擱置夾屋計劃而取消,改為興建公共住租房屋,成為今天的天晴邨。 天水圍輞井村 由於公屋對住戶人數的下限比居屋的要求為高,因此進一步增加天水圍北的公共房屋人口,令中產階級人口與中下階級人口比例嚴重失衡[8]。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的周邊為鄉村地區,南面有屏山,北面有輞井圍及流浮山,西面有廈村,東面有橫洲。 天水圍的周邊也有新發展的市鎮地區:東南方有元朗新市鎮,西南方有洪水橋新市鎮及屯門新市鎮,新界西北現正高速地城市化。 俊宏軒、天逸邨及天恆邨的13,000個單位原本是規劃為居者有其屋,但是後來又因為居屋第23期乙取消而改為公共房屋出租;房協曾計劃在103區興建夾屋項住宅,後來因當局於1998年10月宣佈擱置夾屋計劃而取消,改為興建公共住租房屋,成為今天的天晴邨。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輞井村

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內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后海灣的對岸為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及南山區,海灣兩岸的距離少於5公里。 后海灣的對岸為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及南山區,海灣兩岸的距離少於5公里。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天水圍新市鎮為範圍(即屏廈路、天福路、天慈路、濕地公園路、天影路所包圍的地區)。

天水圍輞井村: 天水圍 @中原樓市片區

村前有一座土地社壇,有土地爺爺坐鎮,在旁備有香燭供居民上香,社壇前方便是輞井村公廁。

翌年該公司利用圍墾的方法填平廈村灣,在現時香港濕地公園紅樹林浮橋處興建一條150多米長的「大壆」,大壆則設置六道水閘。 [2]其後,協助築壆的水上人定居在天水圍,在大壆上建木屋居住,以捕捉海產及做工人為生。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繼而於1993年落成,為九龍東兩個徙置屋邨(慈樂邨及秀茂坪邨)分別提供部分安置資源。 1991年至1998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夥。 隨着嘉湖銀座(現稱+WOO 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新市鎮中心。 1998年上半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往來九龍、香港島、葵涌及荃灣市區;同時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

所謂秉肆鄉異,聯情貳姓,道出李張二姓皆落檐於輞井村這個地方的和睦精神。 輞井村中建有一幢「李張宗祠」,二姓宗祠在元朗區內罕見。 祠堂於甲戌年(1994)秋曾經重修,注意到大門保留了舊石門框以作紀念,門兩旁嵌有祠聯:「秉心明記事;公理協同寅」,這副對聯隱藏了輞井村堂口「同協堂」之名稱,在旁貼有「長綿世澤;丕振家聲」對聯,橫批「珠聯壁合」。 在井旁踫上一名婆婆,她告訴我在土地對面有一條小徑,小徑未端有另一口井,以前井水不足,於是多開一口井提供水源。 發現了第二口井,水滿至井口,水面舖上一層鮮綠色的青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