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宗旨:為孩子提供卓越而健全的教育,揉合中外教育精粹,制定一套獨特而具高效能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實行全人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奠下日後成功的基礎。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394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85%;香港有 153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瞭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牛津道學校2025 我們留意到近日有一宗新聞報導,涉及一名索償者通過法律程序,聲稱要求一名過去曾經經營過一連鎖幼稚園的人士償還債務,而該連鎖幼稚園的名稱與我們組織屬下的幼稚園名稱相似。

籃球是英華的王牌運動,全港學界精英籃球賽由 2006至2017年十一載內,英華多次擊敗勁敵男拔、喇沙、桂華山和遵理等隊伍,五奪冠軍、三奪亞軍,成為奪冠次數最多的學校,同時培育了不少香港的籃球名將。 英華書院除了曾在1971年在香港校際體育運動比賽奪最高榮譽「玫瑰盃」外,在現今的中銀香港紫荊盃(前為玫瑰盃)中亦在近年連續長期位於前三甲位置。 這次是英華書院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音樂比賽,而團員演出亦獲當地評論讚賞,尤其是自選樂曲《Hymn to the Sun》的演出,巧妙加入合唱成為全場的感動一刻。

牛津道學校: 校舍

學校校園面積約莫4000平方米,全校有25個課室,同埋一座坐到千人嘅大禮堂。 而特別室包括,圖書館、語言學習室、多媒體實驗室、美術室、地理室、電腦室、綜合科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及化學實驗室,另外重加建多用途教室四間。 牛津道學校 全校課室同特別室都有冷氣,重有高映機、銀幕同廣播系統。

  • 香港「啓思中學」和「啓思小學」以及「啓思小學附屬幼稚園」與深圳「香港啟思(羅湖)學校」均屬不同的辦學團體,並各有個別獨立的董事局營辦和管理。
  • 以色列擴大對加沙地帶的攻勢,地面部隊已開進加沙南部,同時對北部的攻擊持續。
  • 學校不在教育局之「中央派位」或「自行分配學位」之列以內。
  • 學校雖然位於九龍城區,但收生不受地區或校網限制,全港收生。

全校課室、特別室、禮堂及教員室都鋪曬電腦網絡,敎師同學生可以用互聯網同內聯網教同學。 英華書院在1960年代已有社制,惟一度停辦,直至於1991年復辦,五社名稱以對該校歷史有重要影響人士的名稱命名,分別為何福堂社、梁發社、米憐社、馬禮遜社及鈕寶璐社。 此外,英華書院分別在2001-2002、2006-2007以及2008-2009年度奪得「精英隊際最佳表現學校大獎」。 牛津道學校2025 英華書院之學生屢次在香港青年音樂匯演[33]及香港校際音樂節等重要學界音樂賽事中獲獎無數。

牛津道學校: 學校

1955年,校董會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 1922年,曉士牧師回英休假途中病逝,書院唯有向廈門英華書院借調腓立士牧師(Rev. 牛津道學校2025 L. Gordon Phillips)擔任校長。 書院面對缺乏外籍校長和外籍教師、政府隨時撤回津貼、校舍業權紛爭等問題,陷入再次停辦的危機。 倫敦會的支持減退,道濟會自顧不暇,形勢十分嚴峻。 這時,沈維昌和盧冠元兩位老師,堅決保校,由沈維昌先生(Mr. Richard Shim Wai Chong)擔任校長,學校得以繼續辦學。

但同年,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10][11]。 而掌校20多年,帶領書院經歷戰爭、復元、重建、擴充等階段的鈕寶璐校長亦於12月27日逝世。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英語:CCC Kei Wa Primary School (Kowloon Tong))位於香港九龍塘牛津道1號B,於1964年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創辦。

牛津道學校: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TWGHs Wong Fut Nam College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牛津道學校 牛津道學校2025 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 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

在香港教育史上第一所在香港辦學的英式學校是馬禮遜紀念學校,辦學歷史最長則為英華書院。 其辦學過程是香港基督教史和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環。 現校內仍存有當年由馬禮遜牧師所翻譯之聖經,以及其他單張,展品大多都放在校內之校史館中展出。 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 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 2005年,基華小學下午校接手曾於1964年接收停辦學生的英華書院舊有牛津道校舍,轉為全日制小學,並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6][7]。

牛津道學校: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倫敦傳道會亦決定將書院遷至香港,以展開對華傳道工作。 1843年,英華書院和附屬的印刷廠遷至英屬香港,亦從新加坡運過來的將近3900個中文活字鋼模。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啟思小學的資訊。 牛津道學校2025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資訊。 位於九龍塘牛津道的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打破傳統「老師授課,學生被動接收」的形式,讓課堂走進生活;而且人才輩出,畢業生如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前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程伯中等。

牛津道學校: 英華書院

1997年,書院出現了首位香港中學會考10A狀元曾申翹。 牛津道學校2025 曉士牧師掌校時,入讀學生人數不斷上升,更獲政府納入為資助學校。 同年,書院又成立了英華青年會(與現在的學生會等同)和創立《英華青年》(Ying Wa Student)。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的資訊。 牛津道學校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牛津道學校: 學校簡介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油尖旺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絕大部分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學習和教學策略:「全人教育」,學校把課程分為「正規課程、增潤課程和生活課程」三大類別。 因此,我們向學校社區的所有持份者聲明,該新聞文章中報導的內容與本辦學團體以及屬下的三所學校全無關係。 書院留傳名為「Ying Wa Cry」的口號,由前校長艾禮士所創作,本來是為在學界體育賽事中為同學打氣。 現時在學校的重要活動中,如畢業典禮、校慶日、水運會、陸運會等,學生都會自發叫喊。

牛津道學校: 歷史

1911年,多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 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 牛津道學校 英華書院復校後之校舍,曾先後設立在港島堅道、般鹹道、旺角弼街及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遷至西九龍填海區英華街現址。 弼街56號校舍(現為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基督教大樓)於1928年落成,地下為教會,命名為「公理堂旺角第二支堂」,再易名為「望覺堂」。

牛津道學校: 學校資料

辦學宗旨:學校秉承聖公會基督教辦學精神,致力為男女學生提供優良而全面的教育,勉勵學生效法何會督終身奉獻,服務香港的精神。 全校語文政策:學校採用英語授課,重視發展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 牛津道學校2025 除中文、中國歷史、普通話、通識教育、公民與社會發展及生活與社會以中文授課外,其他科目包括術科已全面採用英語授課。 在中一、二實行跨科合作,使學生在英語運用及學習上更能融會貫通。 在暑假期間,為中一新生舉辦中、英、數銜接課程及為其他級別學生舉行暑期英語營及暑期英語遊學團。 英華書院問答隊成立於1994年,在大型校際問答比賽中屢獲殊榮[35]。

牛津道學校: 牛津道

香港「啓思中學」和「啓思小學」以及「啓思小學附屬幼稚園」與深圳「香港啟思(羅湖)學校」均屬不同的辦學團體,並各有個別獨立的董事局營辦和管理。 我們並沒有與該深圳學校有任何的管理或財務關係,亦從未於該深圳學校的創校、現在或將來的營運上擔當任何角色。 我們僅此澄清,報道中提及的連鎖幼稚園是由另一個贊助機構獨立營運及管理,並與本辦學團體屬下位於牛津道2A的啓思小學附屬幼稚園、啓思小學及將軍澳蓬萊路啓思中學的經營、管理和財政上沒有任何關連。 1990年,楊寶坤先生(Mr. Yeung Po Kwan)接任校長。 他主張校政民主化,重視和校友會的聯繫,又成立家長教師會,務求學生、教師、校友、家長和學校共同承擔書院的發展和監管的責任。 牛津道學校2025 此外,在1991年,書院恢復停辦數十年的社制比賽。

牛津道學校: 學校設施

在經費方面,由於政府亦不願資助,書院需自行籌募經費。 在辦學宗旨方面,倫敦傳道會認為書院遷港後的使命應為直接培訓傳道人才,亦應提昇至一所專上學院。 因此將書院易名為倫敦會中國神學院(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但倫敦會同意在未有適合學生入讀神學院前,保留開辦基礎教育。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新校舍於2003年7月如期落成,並在同年9月1日起的新學年啟用,新校舍街道以學校命名為「英華街」。

1984年,書院和日本濱松南扶輪社合辦港日文化交流計劃,每年選派三名學生赴日本學習,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艾禮士校長在任期間,創立社制,首次舉行水運會,舉辦畢業禮、開放日、慈善賣物會等大型活動。 1964年,校刊《火炬》(Torch)創刊,書院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牛津道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

目前為止,現代有關英華書院的中文歷史書籍,如《古樹英華》、《馬禮遜回憶錄》等,多數均統一採用「校長」來作該職位任何時期的翻譯。 1972年接任校長的京力士先生(Mr. Rex King)革新課程,推廣普通話教育,鼓勵兩文三語。 1978年梅浩濱先生(Mr. Mui Ho Bun)出任校長,又致力加強訓輔工作,增設駐校社工。

牛津道學校: 教學情況

由於條件不足,政府在1927年撤回津貼,校方因此籌劃自建校舍。 經反覆磋商後,決定向倫敦傳道會要求復辦英華書院,及派遣一位歐籍人士擔任校長。 1913年,倫敦會贊同道濟堂的提議,並差曉士牧師(Rev. Arnold Hughes, M.A.)來港復辦英華。 1914年2月,英華書院於堅道9號校舍重張旗鼓,有60至80人入讀。 英華書院1818年於南洋馬六甲創辦,1843年遷至剛開埠的香港,當時香港已有一所於1842年創立的馬禮遜紀念學校(已關閉)。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今年,啓思中學中六級共有三位同學獲得了43分或以上的成績,讓校方對他們的成就感到驕傲。 此外,100%的學生獲得了國際文憑課程而41%的同學獲得挑戰性的雙語文憑,而25%的學生取得了40分以上的好成績。 這些學生成績的優異表現,已超越了國際文憑組織 (IBO) 全球平均分約30.24分。

特別室4間(舞蹈室、多用途室、英文室、電腦及教學資源室)。 這小學佔地面積大約 3,400 平方米,屬於「中型偏小」的校園。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香港有 181 牛津道學校 間基督教小學,佔整體約 34%。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深水埗區、黃大仙區、觀塘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絕大部分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學校前身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下午校,2005年底遷往九龍塘原為英華書院使用的校舍,並開始改為全日制授課。 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 鈕寶璐校長去世後,校董會聘用艾禮士先生(Mr. Terence 牛津道學校2025 Iles)接任校長一職。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牛津道學校: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1971年,書院首度取得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亞米茄玫瑰挑戰盃。 然而,艾禮士校長也有一些頗具爭議性的措施,例如1969年度,他在中六級取錄了15名女生,有人津津樂道,也有人認為破壞傳統。 啟思中學沒有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因此,中學可以自行決定收多少啟思小學的學生。 全港有大約 545 間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有 牛津道學校 25% 牛津道學校2025 牛津道學校20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在沈校長帶領下,學生人數創復校以來的新高,有約200人,而且開設夜間小學,由書院的高年級生任教。 復辦校報《英華月刊》,組織籃球隊,奪香港學界籃球聯賽冠軍。 沈校長及倫敦會的威禮士和皮堯士牧師,最後決定與初成立的中華基督教會合作發展旺角弼街地段。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歷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的英華書院小學部。

牛津道學校: 校舍

巴勒斯坦官方通訊社瓦法社(WAFA)12月4日報道,以色列軍隊當天下午對位於加沙城一處社區的兩所學校發動空襲,造成至少5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校刊《火炬》於1964年創刊,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據創刊號解釋,其意思為「薪火相傳」,寓意藉著校報以文會友,並將此精神延續下去。 在香港電臺舉辦之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取消後,問答隊也有參加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並曾獲得金獎殊榮。 1846年,理雅各帶同神學院的3位華人學生到倫敦,包括吳文秀,宋佛斂和李劍麟,並於1848年獲聯合王國(即英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5] 。

1930年,新校舍正式開幕,由當時的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開幕禮。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小學部亦在1931年招生,實行中小學一條龍的辦學模式。 英華書院在校舍方面,由於馬禮遜紀念學校比書院更早一步由澳門遷港,並得到政府撥地建校,政府無意撥地予性質相近的英華書院。 最後唯有將書院設立於上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堅道的倫敦會傳道會大樓(現為合一堂香港堂)內。

1955年,英華書院校董會決議由旺角弼街搬遷,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3]。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校舍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但同時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小學部被迫停辦。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於同年1964年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 亦是這個原因,新小學被命名為「基華」[4][5]。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1B號[8][9]校舍啟用,項目建築設計為朱彬負責,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牛津道學校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