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祥教授攜他精心打造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亮相在香港媒體及浸大同仁面前。 作為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中醫藥學院臨牀部主任,這位圈粉無數的「城中名醫」,從此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中藥創新研發中心」總裁。 浸大中醫並在啟德長者暫託中心,協助落實中西醫協作治療住院式服務。 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內地中醫專家來港支援抗疫,對香港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院發展都會有很大幫助。 中醫院65%為資助服務,由政府定價, 料與一般公營醫療服務類似;其餘35%為市場導向服務,收費由中醫院董事局決定。
- 於 2021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選爲香港首箇中醫醫院服務契約的承辦商。
- 近些年來,他更是積極將現代科技運用於中醫藥的研發,推進跨學科的研究。
- 曾啟智中醫師致辭時讚揚浸大中醫藥學院為香港高教界中醫藥教育、科研及醫療服務的先驅,他期望透過設立「曾肇添中醫藥臨牀研究講座教授席」,進一步推動浸大中醫藥的臨牀研究工作,造福社會。
- 另一方面是治療,西醫用的自然是西藥,中醫則用複方中藥,且要根據辨證時不同的情況,應用不同的複方中藥,這就是「個體化」。
- 此外,卞教授還成立了旨在提高衛生研究質量及其透明化的EQUATOR中國中心,以提高包括中醫藥臨牀研究在內的衛生研究的總體質量水平。
為感謝曾肇添慈善基金慷慨捐資設立「曾肇添中醫藥臨牀研究講座教授席」並誌慶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獲頒授此冠名講座教授榮銜,大學於2018年3月12日舉行卞兆祥教授就職講座,以「中醫之魂,科學還是人文?」為題,向大眾分享卞教授在專業或學術上的獨特見解和成就。 中心內設有一套病歷管理系統,除了駐診的西醫與護士可登入,中醫師、中藥人員可透過設置在中藥房的系統,登入查看患者的醫療紀錄,包括中醫、西醫、護理巡房的紀錄,藥房的開藥紀錄,患者喫飯、睡眠、大小便等情況。 卞兆祥表示,登入系統後可看到病人之前服藥、身體狀況等,對中醫開藥、診斷過程帶來很大的幫助。 卞兆祥中醫師2025 啟德暫託中心有大約100名確診長者接受西醫治療時,同時接受浸大中醫團隊診治。 卞兆祥表示,長者的長期病、基礎病多,往往同時服用六、七種不同藥物。
卞兆祥中醫師: 中醫師病系資料庫
在臨牀研究中,他意識到進行高水平中醫藥臨牀研究的迫切性,發起成立香港中醫藥臨牀研究中心,後來成爲中心首位主任。 卞兆祥中醫師 卞教授在制定中醫藥臨牀研究的報告指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指南包括臨牀研究方案制定、臨牀試驗註冊、臨牀研究結果報告和臨牀研究結果的系統評價等。 此外,卞教授還成立了旨在提高衛生研究質量及其透明化的EQUATOR中國中心,以提高包括中醫藥臨牀研究在內的衛生研究的總體質量水平。
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為卞兆祥教授作簡單介紹後,講座隨即開始。 卞兆祥中醫師 卞教授指出,中醫強調整體觀,即人體內部組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均應當視為一個在不同層面有高度統一性的有機整體,而辨證論治則是中醫診療的靈魂;他又詳述中醫治未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他希望大眾能把焦點放在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的臨牀療效、康復、保健的實用價值,以助開展中醫藥的臨牀及其臨牀基礎研究,傳承與發展中醫藥,為世界醫學作出貢獻。
卞兆祥中醫師: 研究成果
他表示,病人進入中醫醫院,首先會接受簡單的分類,當值的中醫師則以「整體治療」的觀念,不離「望聞問切」的斷症,因此不會跟傳統中醫理論產生矛盾。 中醫藥在第五波疫戰發揮重要的功效,其中,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轄下的中醫診所,在這波疫情中已為3.9萬名確診者網上診症,患者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通常約10日便能「陽轉陰」。 卞兆祥中醫師2025 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直言,本港中醫師數目足夠應付需求,惟暫得內科、骨傷科及針灸科3個中醫專科,中醫院設內外婦兒骨針6個專科,形容本地中醫專才闊度、深度亦不夠;故計劃待醫院開展後邀請特定專病的內地專才,以臨時註冊安排,到中醫院任訪院中醫師。
講座完畢後,鄭恩基主席及錢大康校長設宴款待曾肇添慈善基金代表,氣氛歡愉。 他續解釋,中醫為病人診斷時,會關注三方面的因素: 卞兆祥中醫師2025 一、 人所處環境的變化:例如天氣的影響,即中醫所說的「外因」,包括「六邪」(風、寒、暑、濕、燥、火)的影響。
卞兆祥中醫師: 診所資料
卞兆祥教授為中醫藥研究消化道疾病的專家,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中醫藥學院臨牀部主任及講座教授、中藥創新研發中心主任、EQUATOR 中國中心主任,及香港中醫藥臨牀研究中心主任。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位於將軍澳百勝角路,由浸會大學負責營運,將於明日(30日)動工,預計2025年落成,同年第二季投入服務。 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今(29日)早在港臺節目表示,醫院的服務模式可分為純中醫、中醫為主,以及中西醫協作。 市民可自行預約普通科門診及非資助服務,而6個專科門診需由中西醫轉介。
三間大學的中醫學院培訓不錯,但沒有臨牀基地深造,科研方面亦未有具規模的臨牀羣組。 卞兆祥中醫師 政府希望藉中醫院推動中藥發展,除提供中醫服務,更是發展培訓及科研的平臺。 2021年12月22日,浸大「中藥創新研發中心」在香港科技園揭幕。
卞兆祥中醫師: 中醫病系分類
他於巡房時曾看診一位婆婆同時服用23種藥物,亦有部分患者難以用言語表達,醫師需跟家人或護理員溝通才知道其整體情況。 本港首間中醫主導的中醫院將於2025年啟用,首年聘50至80名核心醫護團隊,待全面開展服務後,醫護團隊增至約400人,包括兼職中西醫。 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認為本港中醫專科資歷不夠深亦不夠闊,日後擬由私家中醫輪替到院提供服務,並會就特別專病邀請內地專纔到院。
卞兆祥中醫師: 中醫院|2025年落成 中醫為主服務助慢性病患 設中西醫協作治療
「從2020年9月18日正式簽約,到中心投入使用,我們用了十五個月時間。我們對此非常滿意。」之所以有這樣的速度,卞教授說,一切皆有賴於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科技園的支持,以及大學各個部門的全力配合,其中包括人力資源處、財務處、物業處、研究院、資訊科技處、行政處及知識轉移處等部門的支持。 卞兆祥教授雄厚的中醫藥知識浸潤來自於中國三大知名中醫藥學府,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 2001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積累了豐富臨牀、研究經驗的卞兆祥教授,加入浸大中醫藥學院,從事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便祕、潰瘍性結腸炎、胃腸道腫瘤等消化系統疾病的中醫藥治療與臨牀研究工作。 張偉麟稱,純中醫服務是傳統中醫手法治療;中醫為主服務可幫助多種病患者;而中西醫協作是特別安排,「希望一加一等於三。」他又說,中醫院通常由中醫師主診,亦可與西醫商討後達成統一治療方案。 他強調醫院是團隊模式,倘病人情況複雜,更可透過跨專科會議商量療法。
卞兆祥中醫師: 大學主管人員
「傳統的『切診』用三根指頭按在病人手腕『寸口』位置上把脈,以決定病人是何脈象。把脈很講究醫師累積的經驗,但病人一個月前後脈象的差異,只能憑醫師的記憶,現在有了『四診儀』,不但可以測出精確的脈象變化,還可以比較記錄下來的數據,從而可以作出更客觀的診斷。 截至 2021 年 8 月,卞教授已註冊 72 項專利,在期刊、書籍和會議上發表了 500 多篇論文。 他又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開發了一種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新藥JCM16021, 並於2014年獲得了中國國家藥監局的臨牀試驗許可,後於2016轉讓予一家製藥公司。
卞兆祥中醫師: 卞兆祥中醫師
同時卞教授亦是中醫臨牀試驗的設計、實施和報告規範方面的先行者。 在臨牀研究中,他意識到進行高水平中醫藥臨牀研究的迫切性,發起成立香港中醫藥臨牀研究中心,後來成為中心首位主任。 卞教授在製定中醫藥臨牀研究的報告指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指南包括臨牀研究方案製定、臨牀試驗註冊、臨牀研究結果報告和臨牀研究結果的系統評價等。 此外,卞教授還成立了旨在提高衛生研究質量及其透明化的EQUATOR中國中心,以提高包括中醫藥臨牀研究在內的衛生研究的總體質量水平。 秉持「大醫精誠」的理念,卞教授不僅以精湛的醫術來幫助病人解除疾患,同時也積極投入中藥的創新研發當中,冀望為更多的患者找到醫病的良方。 近些年來,他更是積極將現代科技運用於中醫藥的研發,推進跨學科的研究。
卞兆祥中醫師: 診斷標準化,治療個體化
於 卞兆祥中醫師2025 2021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選爲香港首箇中醫醫院服務契約的承辦商。 截至 2021 年 8 月,卞教授已註冊 72 項專利,在期刊、書籍和會議上發表了 500 多篇論文。 他又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開發了一種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新藥JCM16021, 並於2014年獲得了中國國家藥監局的臨牀試驗許可,後於2016轉讓予一家制藥公司。
卞兆祥中醫師: 診所地址
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亦稱,將來三間院校的中醫學生,需有一半時間留於本港中醫院實習,瞭解本地特別病種,餘下一半時間則返內地臨牀培訓,接觸更多個案。 至於將來中醫課程需否作出調整,張偉麟認為中醫院啟用後,整個中醫藥體制將有積極演化,料大學課程亦隨之改變。 卞兆祥教授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牀與臨牀基礎研究、中醫藥循證方法學研究、及新藥研發工作。 卞兆祥教授爲中醫藥研究消化道疾病的專家,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中醫藥學院臨牀部主任及講座教授、中藥創新研發中心主任、EQUATOR 中國中心主任,及香港中醫藥臨牀研究中心主任。 卞兆祥中醫師2025 為鳴謝曾肇添慈善基金對浸大的慷慨支持,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鄭恩基先生,BBS,JP及校長錢大康教授代表大學致送紀念品予曾啟智中醫師。
卞兆祥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陳漢賢伉儷中醫專科診所暨臨牀規範研究中心 (九龍塘診所)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 卞兆祥中醫師2025 卞兆祥中醫師 卞兆祥舉例稱,純中醫服務可治療嚴重痛症;中醫為主服務可協助中風康復者恢復身體,若病人同時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便需依賴西醫維持治療;而中西醫協作服務適用於腫瘤科病人,透過中醫藥紓緩化療副作用。 卞教授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學學士學位,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學碩士學位,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獲醫學博士(中西醫結合)學位,自2001年加入浸大至今。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徵、功能性便祕、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等)的臨牀研究,臨牀基礎研究及新藥研發。
他先後承擔來自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衛生福利局、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科技部等多項研究工作。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 卞兆祥中醫師2025 卞兆祥解釋,醫院的方針是中醫為主、西醫輔助,最重要安全及臨牀效果。 他舉例說,純中醫可治療嚴重痛症,透過針灸、推拿、中藥等方法解決病人痛苦。 中醫為主服務可幫助中風康復者恢復身體,若病人同時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便要依賴西醫維持治療。
而中西醫協作服務適用於腫瘤科病人,因化療屬西醫,但有不少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嘔吐、神經麻痺等,中醫有助紓緩這些不適。 醫師將按臨牀情況給予治療,需洗腎的病人亦適合接受中西醫協作治療。 中醫在臨牀上用「四診」(望、聞、問、切),中醫醫院也有「四診儀」。
卞教授說,中醫「整體治療」的觀念,就是分析在當時的情況下,病人患了哪種類型的疾病。 醫師必須知道病人發病的原因,是環境因素抑或內在因素,情志方面有沒有特別的因素? 就職講座由曾肇添慈善基金代表曾啟智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鄭恩基先生,BBS,JP和校長錢大康教授主禮。 其他出席者包括曾醫師的家族成員曾永樂伉儷、曾永華伉儷、曾永芬女士、曾啟元伉儷、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唐家成先生,SBS,JP,以及逾250位大學支持者、友好、校友、教職員、同學及社會人士。
卞兆祥中醫師: 診所資料
張偉麟預計逐步開展中醫院服務,首年啟用門診及日間治療,第二年加入住院模式,其後再逐年加強,第五年全面使用400張病牀,目標服務每年31萬診症人次。 他又透露,業界正就中醫師專科化探討,而中醫院亦將可配合中醫專科發展,並正着手製定一年兼讀制的中醫護理銜接課程內容,料明年可完成並交予院校承辨。 卞兆祥中醫師2025 卞教授相信,中醫「標準化」加上「個體化」的診斷方法,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中醫的「個體化」智慧在「標準化」基礎上可以延伸。
卞兆祥中醫師: 中醫病系分類
卞兆祥稱,「治未病中心」針對處理市民亞健康問題,即容易導致慢性病的情況,在形成疾病之前糾正,減少日後患病可能性。 中醫還會問病人,是否容易「熱氣」(上火)、是否容易生氣、是否經常失眠等一些生活上的問題。 中西醫不同的是「病名」,例如高血壓,中醫或許叫「眩暈」,同時會說明其證候,例如「脾虛」,即在「高血壓」下分成不同的類別。
卞兆祥說,暫託中心的中西醫合作臨牀經驗,對將來公營醫療系統、將軍澳中醫醫院的運作是寶貴經驗。 畢竟暫託中心的病人都是新冠患者,處理相對較簡單,未來中西醫合作的實際過程中,病人的症狀更繁複,出現問題可能更多,在法律層面、技術層面等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傳統中醫智慧,創新藥物理想,融古樸於現代,匯五行於陰陽,香港首間「中藥創新研發中心」開啟了全新的里程。 最近,「四診儀」首次在中國的太空站上應用,通過望、聞、問、切,把數據傳回地球,以保證太空人的身體健康。
卞兆祥中醫師: 診斷標準化,治療個體化
三、 卞兆祥中醫師2025 最重要的是中醫關心病人的「情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情志」對疾病影響很大。 於 2021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選為香港首個中醫醫院服務契約的承辦商。 卞兆祥分享在啟德暫託中心治療的有趣經驗,其中一名70多歲的確診伯伯本身患有牛皮癬,中醫團隊於是開藥「順手治療」其牛皮癬,當他因為新冠康復離開中心時,開心說未料到有此意外「收穫」。 每日中、西醫各自巡房看病人,但會先與護理同事交流,在「交班」過程中討論特殊情況,例如患者的肝腎功能差、病情轉壞等問題,中、西醫會商量診治方案,是否需將患者轉送急症室治療等。 至於護士現行仍以西醫為訓練基礎,張偉麟透露,有機構正制定中醫院護理銜接課程內容,於護理基礎上加添中醫理念、中醫治療等元素,相信會屬一年兼職課程,料明年可「出爐」,屆時將邀請不同院校承辦,予登記或註冊護士入職前後接受中醫護理訓練。 他又指知悉業界正就中醫師專科化探討,盼業界可利用未來數年時間,探討不同方案及取得共識,開始中醫專科培訓發展範圍,強調未來中醫院各方面都可配合中醫專科發展。
卞兆祥中醫師: 診所地址
市民可自行預約普通科門診及非資助服務,如「治未病中心」、「名醫中心」等。 以往中醫分科是全科,政府希望進一步發展,中醫院設有6個專科,包括內、外、婦、兒、骨傷及針灸,專科門診需由中西醫轉介。 至於另一個西醫行之有年的「標準化」概念,卞教授認為對中醫臨牀治療亦同樣重要。 他說,病人到中醫醫院看病的過程中,「標準化」和「個體化」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可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臨牀診斷一定要標準化,包括病人的病史、目前服用的藥品、曾接受的療法等,這個問診的過程一定要有個標準。
卞兆祥中醫師: 大學主管人員
卞教授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學學士學位,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學碩士學位,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獲醫學博士(中西醫結合)學位,自2001年加入浸大至今。 卞兆祥中醫師 卞兆祥中醫師2025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醫藥治療消化系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徵、功能性便祕、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等)的臨牀研究,臨牀基礎研究及新藥研發。 同時卞教授亦是中醫臨牀試驗的設計、實施和報告規範方面的先行者。
卞教授認為,這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遙距診病,尤其是對於「舊症病人」或長期病人而言,可以藉由穿戴裝置,通過遙距通訊(包括數據傳輸)的方式,進行多種方式的診斷,可以減少病人到醫院的情況。 卞兆祥中醫師2025 卞兆祥中醫師 另一方面是治療,西醫用的自然是西藥,中醫則用複方中藥,且要根據辨證時不同的情況,應用不同的複方中藥,這就是「個體化」。 因此,他相信,中醫臨牀診斷把「標準化」和「個體化」加在一起,效果會更好。 他舉例,日前有病人咳嗽,痰裏有血,且有氣促情況,但暫託中心的醫療條件有限,他與西醫商量後,決定把病人轉送急症室,有關轉送表格需由西醫簽字。
前文提要: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教授接受本社專訪,談及營運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前的準備工作,且中醫醫院不僅提供給浸大中醫學生實習,而且也會提供給其他院校學生實習,同時希望通過這個新平臺試驗新的醫療模式,提高中醫臨牀治療效果。 校長錢大康教授致歡迎辭時向曾肇添慈善基金衷心致謝,並讚揚基金一直熱心公益,對教育發展尤其關注,多年來積極支持浸大全人教育及各領域之發展,貢獻良多。 曾啟智中醫師致辭時讚揚浸大中醫藥學院為香港高教界中醫藥教育、科研及醫療服務的先驅,他期望透過設立「曾肇添中醫藥臨牀研究講座教授席」,進一步推動浸大中醫藥的臨牀研究工作,造福社會。 「二十年磨一劍」,卞兆祥教授的中醫藥夢終於衝出九龍塘,在一片更廣闊的的天地裡展翅飛翔。 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稱,本港現時醫療制度下,九成中醫在私人市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