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車後駛回錦田公路往元朗方向進發,青山公路-元朗段、朗日路、元朗舊墟路右轉入山貝路,便可將車停泊在停車表位。 繼續步入山貝路,經過山貝河畔住宅,轉入左邊小路直走到尾,便可乘搭南生圍橫水渡過河(每人$7),登岸後在三岔路口沿最左的小徑直走,經過地標「婚紗橋」後就可回到南生圍路。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此段路彎多路窄,亦常見電單車「飛車」,駕駛人士需提高警覺,控制車速,注意安全。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行駛約5.5公里後駛入迴旋處,在第二個出口駛入錦田公路,沿路行駛約4.7公里就來到錦田壁畫村附近,可駛入惠康超級市場旁的小路,將車停泊在泰康停車場(露天,$9/30分鐘)。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大多數訪客會選擇乘坐港鐵來屏山,並在天水圍站下車,出站首先會見到就在附近的聚星樓。 這座簡潔、典雅的古塔建於明代,且是全香港唯一一座此類型的古塔。

元朗圍村文物徑: 【4】元朗好去處 – 元朗公園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屯馬綫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 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現在,乘搭港鐵往返元朗區和九龍美孚站只需約20分鐘。

  •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羣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 蔡屋村亦曾有名為「五和車」的鄉村車服務(約於二十年紀90年代中停辦),接載五村村民往返元朗泰衡街。
  •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
  • 白臘村內居民已不多,卻設有渡假屋出租,設備簡單純樸。
  • 得益於村民的大力支持,美麗的壁畫為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圍村增添了更生動自由的色彩,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

上璋圍(英語:Sheung Cheung Wai)是位於香港元朗屏山,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 原本有以青磚築起的圍牆,圍內佈局整齊,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 元朗圍村文物徑 現今部分圍牆已經拆卸,而門樓、神廳和圍內的一些古屋則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佈局、結構和風貌。

元朗圍村文物徑: 屏山文物徑

鄧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八十六世祖鄧漢黻於北宋初由江西省遷居廣東省, 為鄧族粵派一世祖。 至北宋中期, 鄧漢黻曾孫鄧符協擴建岑田(即今錦田)祖居,並設置書院。 至十二世紀,第七世祖鄧元禎與其獨子鄧從光(字萬裏)由錦田遷居屏山,鄧元禎被尊為屏山派一世祖。

從龍躍頭文物徑走遠一點到上水,你會看到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幾條客家村落,例如松柏塱村和荔枝窩村,讓你體驗幾個世紀前的傳統風貌。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元朗圍村文物徑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元朗圍村文物徑 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並增設屯馬綫洪水橋站服務當區。 政府現正就元朗區多個地段進行的長遠發展研究,預計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總數超過13萬夥,其中元朗南新發展區料提供逾2.6萬個單位,最快2025年入夥。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夥住宅,最快2026年入夥。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好去處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不宜出國旅遊的日子,才學懂欣賞香港的在地美。」這是身邊朋友近月來的心聲。

  • 🚘 屏山文物徑前往方法:從天水圍西鐵站(輕鐵站出口E3 )落輕鐵月臺後左轉,步出月臺再往左轉,行落馬路邊樓梯即到。
  • 錦田壁畫村位於元朗錦田一帶,錯落有致地展示著多幅各具特色的壁畫。
  • 不過近年區內有不少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居住,已取代傳統罪案較嚴重的油尖旺區,成為全港罪案最多地區,[12]貧窮率因而上升,《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分析該區貧窮率為16%。
  • 位於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開幕,長約1.6公里,蜿蜒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
  • 它的最大建築特色為三進兩院式的設計;屋內天井有紅砂岩甬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大門並無門欄,只設三級石階。
  •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巖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在夏季炎熱的下午,村裡的老婆婆們經常會聚集在涼爽的瞭望塔裡,坐在長椅和板凳上,聊天喝茶。 「在『五圍』中,只有我們村至今還保留著舊村門。」一位婆婆自豪地介紹 。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巖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文物徑最終會將你帶到一個小山頭,一棟中西合璧的壯觀白色建築佇立在你面前,這就是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除了有涼爽的空調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爲詳盡。

元朗圍村文物徑: 主要私人屋苑

圍村分佈在香港東南沿海地區,包括沙田、屯門、元朗、大埔、西貢、粉嶺、上水和沙頭角。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西貢白臘村遠離塵囂,村落至今仍是無污染的古老客家村莊,因此有「世外桃園」之稱。 白臘村內居民已不多,卻設有渡假屋出租,設備簡單純樸。 下次去白臘灣時,不妨到附近的隱世白臘村走走,感受與世無爭的生活。 1898年新界被租借給英國,但錦田的村民拒絕被英軍接管。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陽縣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陽縣遷居[1]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扺港,並在此定居。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元朗圍村文物徑: 歷史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一路漫步,你還會經過覲廷書室和仁敦岡書室,有着700多年曆史的鄧氏宗祠和建於16世紀早期的愈喬二公祠,以及多座廟宇、庭院和古井。 在屏山的傳統氛圍當中,你也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節奏 —— 高大的住宅樓林立於歷史遺蹟旁,而孩子們騎着自行車在祖輩精心照料的花園內玩耍。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公共屋邨

這座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文物館,位於坑頭村的小山崗上,能俯瞰屏山村落。 建於1900年的舊屏山警署是新界現存最早竣工的戰前警署建築之一,直到2007年才被改建為文物館。 這是首個由政府和本地宗族合辦的展覽館,通過參觀屏山鄧族親自提供的文物和照片,我們得以瞭解鄧族的歷史變遷和生活風貌,並能一窺新界傳統氏族的民俗文化特色。 因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屬政府物業,所以繼續對外開放。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區

元朗某餅家做出的老婆餅風味獨特,在香港市場上獨佔鰲頭。 元朗圍村文物徑 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市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市區了,而該餅家在香港各區已設有多家連鎖店。 首個元朗區的居屋屋苑是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的天祐苑,於1993年入夥;而首個及唯一一個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居屋屋苑,是拆卸元朗工廠大廈後及原址重建為住宅的鳳庭苑。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好去處2023|10大必去景點特色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 12條路線中有8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及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 1條只在部分時間服務的短途路線(751P)則在天水圍新市鎮服務。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區共有25個輕鐵站,其中天水圍站及元朗站可讓乘客轉乘港鐵。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而大棠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紅葉茂盛,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熱門拍攝勝地。 后海灣沿岸一帶(流浮山、米埔)寧靜舒適,岸邊有一堆堆的蠔殼,海上有漁民出海捕魚,米埔更是觀賞候鳥的場地。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鹹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元朗圍村文物徑: 附近景點

屏山文物徑是非常熱門的圍村文物徑,沿途能看到不少香港圍村歷史文物,非常值得去郊遊!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屏山文物徑中比較出名的地標有香港現存唯一的500年歷史古塔聚星樓、供奉土地公的社壇、圍村上璋圍和法定古蹟仁敦岡書室。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元朗圍村文物徑: 吉慶圍

🚘 孫中山文物史蹟徑前往方法:從港鐵中環站D2出口,沿皇后大道中走,然後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到達堅道後轉右步行約5分鐘。 今期〈自駕遊〉取道荃錦公路翻越大帽山,所以記者選擇荃灣路德圍這個停車表位與食店一樣多的地點起步。 作為區內其中一個競爭激烈的餐飲戰場,路德圍店舖「更新」頻率一直高企,而能站穩陣腳的,食物質素都有一定保證。 在路德圍一帶餐廳中,記者鍾情荃興徑的金坊泰國美食,一來難得能在早餐時段喫到船河,二來湯濃餸又多。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如想選茶餐廳,則可考慮海壩街的新記冰室,餐廳在尖沙嘴香檳大廈起家,早餐的沙嗲牛麵香口味濃,奶茶香滑。

元朗圍村文物徑: 香港還有什麼英式古蹟建築?

在輕鐵站出發後,先會遇見建於八十年代、專門生產及經銷各類農場飼料的屏山飼料廠。 在它對面的一列紅磚牆非常搶眼,是作為拍照背景牆的不二之選。 而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纔可以生喫,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喫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元朗區內設有不少旅遊景點,其中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亦吸引不少市民,趁假日到來觀鳥拍照及野餐。

元朗圍村文物徑: 生活 POWER-UP

至於原先規劃為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俊宏軒,以及多個位於天水圍北的居屋屋苑,因八萬五建屋計劃失衡後停售居屋而變成公屋,以致現時元朗區內只有9個居屋屋苑,並沒有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元朗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元朗區議會有39名民選議員及6位當然議員,現時元朗區議會主席是沈豪傑先生,副主席是鄧賀年先生。 宋明時期新界五大氏族原籍江西的鄧氏及文氏先後遷入元朗的錦田、屏山、廈村及新田等地。

元朗圍村文物徑: 香港圍村文物徑7:中西區山頂文物徑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夥,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夥,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夥,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喫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元朗區的第一個大型屋苑是位於南生圍的錦綉花園,第二個是新元朗中心。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 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臺。 元朗圍村文物徑2025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元朗圍村文物徑: 公共設施

旅程的尾聲,我們來到屯門—赤鱲角隧道屯門入口附近,在浩和街狹長的沿海堤壩和廣闊草地之間漫步。 無邊的大海、一排排的棕櫚樹和湛藍的天空交織成壯麗雅緻的景色,為這次本地戶外一日遊劃下了一個圓滿的句點。 趁著天清氣爽,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於2023年12月5日(二)舉辦了久違多時的戶外退修活動,凝聚了本學院來自不同部門及研究領域的34位教職員,一同遊歷香港的自然風光和歷史名勝。 在香港版的“大富翁”遊戲中,元朗曾經是版圖上最廉價的地區之一。 雖然該區的地產價格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攀升,但區內的房子與香港絕大多數區域相比還是較爲划算且寬敞的。 樸素而低調的元朗以輕鐵、大牌檔和悠閒的氛圍爲特色,本土商店也比國際連鎖店要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