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區最初名為「庇護十二世小堂」,至1955年改名為諸天神之後小堂,1957年正式成為天神之後堂區。 觀塘(舊稱官塘,據說乃客家話「乾塘」的諧音)在過去數十年來歷盡變遷,如今裕民坊亦要重建,在其中的銀都戲院已成居民的追憶;年長的觀塘居民都會記得樂意山吧,此山還有一些別稱,原本叫鱷魚山,後來因意頭欠佳,才改名為樂意山;此山又名水塘山,想是由於山上有配水庫,纔有此名吧。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復華村的居民對於前來拜年的醒獅也算是好客的,前來的獅子亦有不同的氣勢。 一些陣容龐大的醒獅隊伍往往會多達十人,獅子未到已經人聲鼎沸,有專人先行派送賀歲單張到各家各戶門前,一陣陣震耳的鼓聲由遠而近,很多家庭在醒獅臨門前已經燃放爆竹(法例禁止以前),用竹竿把紮好的生菜連同利是高高掛在門前,醒獅在大頭佛引領下在門前舞動跳躍鞠躬,然後騰空採青,或與住戶拜年後帶同利是離去。
- 樂華邨(英語:Lok Wah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L04[1],位於九龍龍山振華道70號,以南有鱷魚山,有功樂道及振華道連貫,並各取一字「樂」及「華」字命名,並且有「快樂中華」之意,在1982年12月至1985年7月分4期落成。
- 翌年4月8日及8月7日,九龍專綫小巴22M線及九巴28A線先後投入服務,為首兩條途經重整後之振華道的公共交通。
- 早年東九龍地區與牛頭角一帶盡是荒涼山頭,在山谷中偶有幾戶農家。
- 隨着平房區的開發,不少市民向當局申請到該平房區建屋,亦吸引商家到該處開設工廠,帶動附近一帶居民的就業機會[3],而居民亦為當時觀塘工業區的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4]。
-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 商場內曾設有樂華郵政局,可惜因不敵租金壓力,已於2015年4月11日關閉,改以流動郵政局服務站於逢星期一、三、五上午停靠欣華樓側取代。
堂區牧民議會會長歐陽瑋笙指出,疫情後教會也復常,本年聖週六早上,將回復堂區歷年傳統:主日學學生於當天早上包裝復活蛋,送贈給聖週六及復活主日參與禮儀的教友;婦女會成員於復活主日設有茶座,同賀復活節;新教友與善會代表一起在區內進行新教友福傳。 回顧堂區逾70年,教友也認為,堂區不論在牛頭角復華村時期,還是現在位於順利邨的時期,教友也樂於到社區傳教,樂於福傳。 復華村早於1952年就有村民聚居了,村內有四條分路,其中一條可右轉到鱷魚山,再上是另一條路,可右轉出功樂道,再上就可見到左右分岔,左轉可到庇護十二小學,右轉則為七區;庇護十二小學乃村內唯一小學,建築羣包括兩層高的學校及教堂,屋頂有一銅鐘,每逢中午和傍晚校工俱會打鐘,整個復華村都可聽聞。 牛頭角復華村 牛頭角復華村2025 據其時的村民憶述,此村可分為一至十區,九區和十區最接近水塘–村民只稱之為水塘,絕少叫水塘山。
牛頭角復華村: 主要建築物
在1984年分拆為樂華南邨、樂華北邨及樂雅苑方便管理,從1985年起,兩邨一苑各有各自的房屋署辦事處管理。 牛頭角復華村2025 而原本設於展華樓地下的房屋署樂華邨辦事處亦於1985年起分拆,並把樂華北邨及樂雅苑辦事處一併遷到秉華樓地下,而樂華南邨辦事處則遷往奐華樓地下,繼續為居民服務。 隨著平房區的開發,不少市民向當局申請到該平房區建屋,亦吸引商家到該處開設工廠,帶動附近一帶居民的就業機會[3],而居民亦為當時觀塘工業區的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4]。
那時候的綠衣人:郵差,會按照時間表乘坐郵政局專車到來收集信件,在郵局內替每一封信上的壹角錢老虎郵票戳印,每一頭帶有戳印認證的老虎就會跟隨綠衣人跑遍港九新界各地尋找收信人的地址,老虎連同信件就會投入其門下。 話說牛頭角有一條上山的路,名為振華道,可通往觀塘,振華道從前有一條復華村(今為樂華邨),話說在觀塘工業區剛開發之時,此村乃工人臨時聚居之所。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東九龍地區與牛頭角一帶山頭情況有點像調景嶺,有一批國民黨原軍人遷至居住。 沈雲山乃東九龍一個小山丘,俗稱水塘山,此山不高,僅一百七十餘米,地圖多無標示。
牛頭角復華村: 主要交通幹道
沈雲山西北面羣山之間的山谷,就是佐敦谷了,南面為鱷魚山和牛頭角村(九龍十三鄉之一,位於今日定富街及定安街一帶,早已遷拆);佐敦谷有一已被填平的水塘(配水庫),於1958年興建,1960年落成;而水塘亦已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填平,業已建成佐敦谷公園了。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牛頭角復華村 牛頭角復華村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網上倒有不少鬼神傳說,此一水塘乃日軍侵佔本港時之亂葬崗,又有說那是七號墳場所在地,用以安葬均益貨倉大火中無人認領之屍骸,後一說法亦有兩個版本,一為「骸骨於四順(順利村、順安村、順天村及順緻苑)建設時被起出」,另一則為「骸骨盡埋於佐敦谷水塘之下」。 商場內曾設有樂華郵政局,可惜因不敵租金壓力,已於2015年4月11日關閉,改以流動郵政局服務站於逢星期一、三、五上午停靠欣華樓側取代。 現時主要租戶以小商店為主,包括茶餐廳、鞋店、電器店、麵包店、麥當勞、日本城、大家樂、百佳超級市場、大昌食品市場、Smart零食店及759阿信屋等。 樂華商場大堂外的巨型頂蓋下,曾有六級水池,後來改為花槽,並裝上欄杆。 樂華北邨內設樂華商場,樓高3層,商業面積逾一萬平方呎,座落於斜坡之上,在1985年9月27日落成。
牛頭角復華村: 「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8日)
復華村內劃分為十區,沿重建前的振華道入村內見四條分路,其中一條可右轉經龍山道(已拆卸)到龍山毗鄰的復華遊樂場,再上是另一條路,可右轉經守仁徑進入功樂道,再上就可見到左右分岔,左轉可到村內唯一小學庇護十二學校,右轉則為七區,而九區和十區則較接近沈雲山配水庫[6]。 早年東九龍地區與牛頭角一帶盡是荒涼山頭,在山谷中偶有幾戶農家。 牛頭角復華村2025 政府在開村初期辦理施飯,使災民不會因為飲食問題而阻礙建屋工作[2]。
牛頭角街市主要服務地區居民,共分上下兩層,地下的擋鋪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如蔬果、家禽及海鮮;而一樓的店舖層面則很廣泛:不單只乾貨、衣物及紙紮舖等,還有提供「跌打服務」的中醫館及一間美容店提供幾乎沒落的手藝–「線面服務」。 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 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翌年4月8日及8月7日,九龍專綫小巴22M線及九巴28A線先後投入服務,為首兩條途經重整後之振華道的公共交通。
牛頭角復華村: 學校
千禧年前後,康文署曾於場內進行更新及維修工程,工程完成後即更新場名作樂華遊樂場,故「復華村」一名已不存在。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復華村亦成為一批國民黨舊部在香港的聚居地,每年雙十節皆會籌辦慶祝活動。 作為區內重要志願團體,瑪利諾女修會在村內興辦福利中心、小學、英文夜班、商科專修班、手藝訓練學校和健康中心等[5]。 甘副主教形容當年王修女管理聖堂之餘,同時也負責管理位於區內徙置區的伸手助人協會,照顧區內的長者。 另外,當時扶康會也在區內設中心,他年青時協助修女探訪老人,也到扶康會擔任義工;他16歲加入聖母軍,經常與團員到邨內挨戶探訪傳教,傳教心火愈來愈熾熱,直至加入聖神修院,離開堂區,也自然離開聖母軍。
牛頭角復華村: 牛頭角街市
天神之後堂主任司鐸狄和詩神父(Pierre Devos Joseph)表示,天神之後堂的轉變,反映堂區一直因應社區發展而作出轉變,70年前,堂區由復華村開始,到了80年代天神之後堂遷到順利邨,便是結合了來自牛頭角復華村及竹園徙置區的教友。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導致58,000人流離失所,當時潘士凡與父母、兄長潘士超及弟妹也因此痛失家園,政府後來安置他們到牛頭角復華村收容所居住。 他們屬於初期加入該堂的家庭之一,當年服務聖堂的瑪利諾修會顧倫神父(John F. Curran),得悉潘氏一家也是公教家庭便經常家訪,後來潘氏父親獲聘任到聖堂工作。 老虎跟著綠衣人會有很多不同的際遇,那時候乘升降機上落的高樓大廈並不多,幾層高的唐樓住址,若樓下沒有集中收信箱,如政府的七層徙置大廈,郵差就要背著老虎連信件走上狹窄與陰暗的樓梯遞信。 少年時期在牛頭角復華村山區長大時,該區域的平房石屋總有很多家庭養有狗隻,甚至有些流浪狗隻對經過的綠衣人多少會構成威脅,壹角錢的老虎雖身處山頭卻發不出虎威來。 不過,當時的牛頭角復華村地區,一種比老虎更威猛的動物卻又會威風八面地在區內各處巡遊,這是只有在新春時候纔出現的獅子。
牛頭角復華村: 地點 : 牛頭角街市 無障礙分類 : 街市 無障礙資訊 : 牛頭角街市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一封普通的本地信件,只要貼上這枚面值壹角錢的老虎郵票,這頭老虎就會替寄信人將訊息傳遞到收件人的信箱內。 政府在香港各地的街頭及方便居民往來的地點,為牠們設置很多堅固的、可防風避雨的、厚厚牆壁的、以生鐵鑄成並漆上鮮艷紅色及保安嚴密的、有編號及英女皇皇冠徽號的寄居所:郵筒。 市民前來把心中要表達的情懷、聖誕卡的祝福、賀年卡的心意都交託給壹角錢老虎,投入郵筒內寄出。
牛頭角復華村: 第一連接點
隨着平房區的開發,不少市民向當局申請到該平房區建屋,亦吸引商家到該處開設工廠,帶動附近一帶居民的就業機會[3],而居民亦為當時觀塘工業區的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4]。 港府其後於1977年開始逐步清拆龍山一帶的復華村以提供土地興建公共房屋,這項計劃稱為「鱷魚山/振華道公共房屋計劃」。 在這項計劃下需於龍山一帶進行平整地臺等工程,其中振華道因被倂入工程範圍之內而需重建,現時重建前振華道已無跡可尋,而同區的守仁徑及龍山道則被剔除命名。 傳教士的身教,深深影響教友生活福傳,當年天神之後堂的管轄範圍,包括東面至鯉魚門、西面至鑽石山、北面至井欄樹。 牛頭角(英語:)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牛頭角復華村: 主要連接道路
大型的醒獅團隊不但陣容龐大,人力、物資、交通和饍食等開支並不簡單,當然,為坊眾帶來慶節活動是值得讚賞的。 然而,獅子也有落難的時候,一些由兩三個青少年組成的隊伍,帶著一個細小的獅頭和小型的皮鼓亦會走到街巷之間來「搵食」,所以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獅隊及鼓聲,那些青少年趁新年期間賺取些少利是錢亦屬無可厚非。 復華村在平常日子裏街頭巷尾並不容易見到警察的,但新年期間便會較多機會遇見,而那些由兩三人組成的獅隊,往往知道有警察在附近巡邏就會收起鼓聲,找地方去避一避;說來可笑,小獅子的最佳避難地點原來是走下幾十級梯級的公廁,可算是獅子也有落難時。 高興熱鬧的歡樂氣氛絕非今時今日在市區環境裏容易看見的,復華村地區早已不復存在,鄉村地區的範圍亦正在不斷地縮小,獅子的光輝歲月也許要臨近尾聲了。 「Kyrie Eleison,Kyrie 牛頭角復華村2025 牛頭角復華村 Eleison⋯⋯」潘士凡回想當年主日彌撒前,堂區便播放彌撒曲及拉丁文聖詠,「提醒教友守主日彌撒,音韻悠揚,很難忘。」她當年與兄長及弟妹先後入讀復華村庇護十二小學。
牛頭角復華村: 牛頭角
復華村內劃分為十區,沿振華道入村內見四條分路,其中一條可右轉到鱷魚山,再上是另一條路,可右轉出功樂道,再上就可見到左右分岔,左轉可到村內唯一小學庇護十二學校,右轉則為七區,而九區和十區則較接近佐敦谷水塘。 在1950年代初期,東九龍地區與牛頭角一帶盡是山頭,當時該一帶是相當荒涼,偶有農戶數家。 受中國局勢影響,一批中國國民黨舊軍人遷至香港後暫居牛頭角、觀塘一帶,他們的聚居處就起名復華村(亦稱福華村)。 正因為當時該村一帶為中國國民黨勢力範圍,因此連接的要道也被起了一個具有政治色彩──振華道(振興中華民國)的名字。 樂華邨(英語:Lok Wah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L04[1],位於九龍龍山振華道70號,以南有鱷魚山,有功樂道及振華道連貫,並各取一字「樂」及「華」字命名,並且有「快樂中華」之意,在1982年12月至1985年7月分4期落成。
牛頭角復華村: 香港巴士大典
高中時代曾發表過多篇文藝創作,於當時香港電臺的「爐峯夜話」節目中播出,近期作品見於《香港作家》;年青時期曾在業餘時間進行採訪及編輯地區性報紙。 在香港成長及接受教育,分別取得工程系「設計與科技」學士、「教育心理學」碩士、「應用心理學」碩士等學位,亦為「香港心理學會」會員。 牛頭角復華村 牛頭角復華村 從事生產工程管理工作達十年,其後於中學任教達三十多年,兼任教務主任一職。 這頭在一九七四年歲次甲寅新春期間出生於香港的老虎已經四十八歲了。 壹角錢對生活在今日的我們來說似乎越來越陌生,它已經走出了我們的社會。
屋邨是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發展觀塘北時規劃,前身為復華村平房區,於1951年落成,為當時在剛發展的觀塘工業區工作的人提供臨時居所。 港府於1978年著手清拆復華村平房區,計劃原稱「新牛頭角邨」[2]或「牛頭角東邨」[3],原址重建後的樂華邨於1982年至1985年分4期落成。 第一期為A及B座的舊長型、聖公會基樂學校、樂華巴士總站及樂華街市、第二期為樂雅苑及振華道體育館、第三期為樂華商場及H型大廈、第四期為Y1型大廈、樂善堂楊仲明學校、熟食亭及樂華社區中心。 樂華邨於1985年開幕,開幕牌匾位於商場地下的噴水池後方之護土牆之上。 牛頭角復華村2025 港府於1978年着手清拆復華村平房區,計劃原稱「新牛頭角邨」[2]或「牛頭角東邨」[3],原址重建後的樂華邨於1982年至1985年分4期落成。
新年期間,喜氣洋洋的獅子家族成員有大有小,羣獅出動到港九新界各處拜年。 牛頭角復華村地區,由於位處幾處山頭,一家一戶排列著的居所屋前一定有通道空間,方便醒獅前後舞動,所以每逢新春由年初一開始,即有大大小小的醒獅團隊,前前後後地不斷前來向家家戶戶拜年。 壹角錢的老虎郵票除了在集郵人士的郵票簿內珍藏,或在收購及買賣舊郵票和舊錢幣的店舖內相信已經很難在市面上找到。 但在四十多年前,這頭老虎卻曾經為全香港市民跑遍了港九及新界地區的大小角落,為社會發展付出過不少勞力及貢獻。
復華村,又名福華村,是一處已拆卸的平房區,沿著香港九龍龍山依山而建,屬於牛頭角徒置區(英語:Ngau Tau Kok Resettlement Area)的主要部份,在1951年設立,徙置事務處在1954年成立後,徙置區把名稱改為「牛頭角平房徙置區」,後簡稱「牛頭角平房區」。 復華村,又名福華村,是一處已拆卸的平房區,沿著香港九龍龍山依山而建,屬於牛頭角徒置區(英語:Ngau Tau Kok Resettlement Area)的主要部份,在1951年設立,徙置事務處在1954年成立後,徙置區把名稱改為「牛頭角平房徙置區」,後簡稱「牛頭角平房區」。 復華村,又名福華村,是一處已拆卸的平房區,沿著香港九龍龍山依山而建,屬於牛頭角徙置區(英語:)的主要部份,在1951年設立,徙置事務處在1954年成立後,徙置區把名稱改為「牛頭角平房徙置區」,後簡稱「牛頭角平房區」。 牛頭角(英語: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復華村,又名福華村,是一處已拆卸的平房區,沿著香港九龍龍山依山而建,屬於牛頭角徙置區(英語:Ngau Tau Kok Resettlement Area)的主要部份,在1951年設立,徙置事務處在1954年成立後,徙置區把名稱改為「牛頭角平房徙置區」,後簡稱「牛頭角平房區」。 復華村,又名福華村,是一處已拆卸的平房區,沿着香港九龍龍山依山而建,屬於牛頭角徙置區(英語:Ngau Tau Kok Resettlement Area)的主要部份,在1951年設立,徙置事務處在1954年成立後,徙置區把名稱改為「牛頭角平房徙置區」,後簡稱「牛頭角平房區」。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牛頭角復華村 高要凌雁簡介:原名馮轉成,又名凌雁,祖籍廣東省高要縣,二十世紀中葉生於香港。
屋邨按地勢分為4個不同高度平臺,並有行人道系統(包括:樓梯、電梯及通道)上下山,邨內分為樂華(南)邨、樂雅苑及樂華(北)邨,三者皆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委託外判管理公司作物業管理、而租務及轉售限制管理則仍然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 屋邨按地勢分為4個不同高度平臺,並有行人道系統(包括:樓梯、電梯及通道)上下山,邨內分為樂華(南)邨、樂雅苑及樂華(北)邨,三者皆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委託外判管理公司作物業管理、而租務及轉售限制管理則仍然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 牛頭角復華村2025 樂雅苑(英語:Lok 牛頭角復華村2025 Nga 牛頭角復華村2025 Court)是居者有其屋計劃下所出售之屋苑,位於樂華邨北面,全苑共有六座樓宇,在1984年落成。 如今登上鱷魚山的山頂,猶可目睹一片廣闊平地,當中有一條400公尺長的跑步徑,以及簡單健身設施,此片平地絕對是放風箏的好地方,皆因此一小山非常「當風」,並未受屏風樓影響。 佐敦谷配水庫主壩下有一石澗,當地人稱之為佐敦谷石澗,在未被填平之前,常有小孩前往嬉水。
現代人的衣袋裏、手袋裏、手提包裏以至背囊裏,莫說未必有人能夠找到一枚壹角錢硬幣出來,甚至錢包、零錢包都已經成為過時的隨身物品;這些與現代生活開始脫節的物品已經被現代化的電子錢包取而代之。 尤其處於疫症肆虐環境下,以遙控方式網購的非接觸買賣交易、以至在超級市場、街市的直接買賣過程都採用電子支付,硬幣因此被快速淘汰。 現在的學童對壹角錢的價值可能已經茫然不知,或者根本未曾見過或接觸過壹角錢硬幣(硬幣背面刻鑄稱為壹毫),更不用說比壹角錢幣值更少一半的五仙硬幣(俗稱鬥零),因為它們在市場上早已缺乏購買力。 一九六六年的香港,就是由於一次某渡海小輪收費加價五仙而引發了一次歷史性的騷亂暴動,那次加價五仙最受影響的主要消費者還是往返尖沙咀與中環的白領階級;一枚五仙或壹角錢幣當時就有著它們的重要性。
牛頭角復華村: 學校
天神之後堂屹立東九龍70年,一直陪伴坊眾成長,牧民議會會長歐陽瑋笙表示,儘管現時堂區教友人數並不多,但是教友充滿著街坊情,她形容不少教友家庭在堂區各有身份,有些家庭在彌撒中分別擔任輔祭、司琴,以及送聖體員,舉家投入堂區生活;另一牧民議會幹事王麗英也曾協助行動不便的教友,駕車接載他們到聖堂,使他們不用步行學校外的長樓梯,現在則由其他教友負責接載。 甘寶維副主教於1979年舉家遷入新落成的順利邨,青少年時期在天神之後堂成長,看到神父及修女傳教士服務社區,他後來加入聖母軍,這一切促使他回應司鐸聖召。 天神之後堂於本年共有七人於聖週六領洗入教,當中包括一家三代接受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