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臺頒賜皇家香港天文臺(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大樓旁的別墅為天文臺臺長住所,再向西走進入樹林亦有多一棟獨立屋,供助理臺長和高級科學主任入住。 7層高的百週年紀念大樓內則設有天文臺各主要技術部組辦公室及天氣預測總部。

氣象局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共部門,負責氣象、航空氣象、地球物理及大氣環境方面的監測、分析研究、預報及預警。 [1]澳門氣象局是世界氣象組織、亞太經濟暨社會委員會屬下之颱風委員會和珠江三角洲氣象服務組之成員。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及高地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

天文臺副臺長: 香港天文臺

林超英現年五十九歲,他於一九七四年五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年十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一九九二年七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 這組同事在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期間,積極地聯繫各個政府部門,有效地充當天文臺與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橋樑,傑出表現值得高度表揚。 這組同事在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期間,致力透過「天氣隨筆」,有效地以淺白易明的文字向大眾和媒體解釋複雜的科學評估,從而協助大衆加深理解天氣預報的挑戰,表現殊堪嘉許。

  • 而天文臺近年數次的預測及發出的警告決定間中備受質疑。
  • 他在機場氣象科工作超過20餘年,最深刻的莫過於把氣象浮標丶激光雷達等科技引入至新機場的天氣預報中。
  • 在古代,人們將天空中的星星相對位置不會移動者稱作恆星,會移動者稱為行星。
  • 在未有望遠鏡的時代,人們只發現會動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五大行星,直到人類使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夜空,才發現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數量繁多且小顆的行星。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 同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吹襲澳門,當天造成10死200多人受傷,多人被困,不少地區的水、電、網絡供應中斷。 天文臺副臺長2025 天文臺副臺長 坊間質疑氣象局在當天太晚確定懸掛8號風球,局長馮瑞權表示是按程序在該發佈訊息時發佈,又指今早6時「已經說了今天(23日)9點前會懸掛8號風球」。

天文臺副臺長: 天文臺電腦運算系統

他在機場氣象科工作超過20餘年,最深刻的莫過於把氣象浮標丶激光雷達等科技引入至新機場的天氣預報中。 香港國際機場因地理因素而經常受風切變影響,天文臺是當時首個使用激光雷達監察風切變的氣象局,並成為了其他氣象所的參考對象。 氣象局由20世紀初開始,當熱帶氣旋侵襲澳門時,以鳴炮、圓形、圓錐形或圓柱形的物件,向港口航海人士告知熱帶氣旋對澳門構成的威脅程度及烈風吹襲的方向。 1923年參考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改用數字警告信號系統,並首次增設暴風警告的六號風球(等於現在的九號風球)。 除了航海人士,市民以及政府機構,亦樂於採用這套警告系統,決定在熱帶氣旋侵襲期間的防禦措施,以及辦公安排。 每當氣象局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時,有關當局在東望洋炮臺及大炮臺懸掛代表熱帶氣旋信號的標誌,以通知各地居民。

市民亦可以使用「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打電話給一個特定的熱線來收聽天氣報告和正在生效的天氣警告。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臺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臺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臺[7][8][9]。 天文臺副臺長2025 天文臺六、七十年代亦在熱帶氣旋警告寫上「請勿打電話詢問天文臺有關熱帶氣旋消息」等字眼,以免令電話線路繁忙[10],並向公眾在特定時間(如每小時30分及58分等)留意最新消息。 及後天文臺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吹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臺的相關公佈。 世界氣象組織「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也是由香港天文臺也負責運作及發展。

天文臺副臺長: 香港天文臺架構表

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天文臺質問(即使合理)發出警告信號的理據[15]。 而天文臺近年數次的預測及發出的警告決定間中備受質疑。 天文臺副臺長 天文臺副臺長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水浸,天文臺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水浸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 及後天文臺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吹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臺的相關公佈。
  •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18條、第22條 及附表1內第6原則的規定,參加者有權要求查閱及更正所提供的個人資料。
  • 此外當網頁升級或儀器需維修等原因,導致部份數據更新會影響時,亦會發出相關信息提醒市民。
  • 2017年8月6日,受到珠江口西岸的雷雨區影響,午後澳門多處出現暴雨,其中澳門半島北區的關閘隧道更一度水浸及膝,惟澳門氣象局設於同區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的氣象站的雨量數據一直顯示為零。
  •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水浸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 這組同事積極參與天氣預報的師友計劃,撥冗擔任導師,使寶貴的預報經驗及知識得以傳承,從而提高了部門的效率。
  •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輪班、在正常辦公時間以外或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或在戶外執行職務。

可見四位助理臺長當中,陳栢緯最資深,而他在去年5月11日曾以署理臺長身份出席記者會。 當日多區錄得超過40毫米雨量,截至中午時西貢、大嶼山西南區更錄得超過150毫米以上雨量。 陳栢緯解釋,現時與暴雨相關的警告系統最快做到10多分鐘前提示,他指愈早向公眾發出相關訊號,「虛報」風險愈大。 每當氣象局發出本信號時,有關當局將在東望洋炮臺及大炮臺懸掛代表強烈季候風信號的標誌,以通知各地居民。

天文臺副臺長: 天文儀器

寒冷天氣警告及酷熱天氣警告分別在1999年冬季及2000年夏季推出。 天文臺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臺建立以綠色 天文臺副臺長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天文臺副臺長: 航空氣象

香港天文臺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至於加入天文臺,他憶述碩士畢業時,剛好趕上興建赤鱲角機場的工程,當時天文臺需要增聘大量人手為新機場的氣象所進行天氣觀測、發出天氣預報和警報等工作,他在此機遇下加入天文臺。 2017年8月6日,受到珠江口西岸的雷雨區影響,午後澳門多處出現暴雨,其中澳門半島北區的關閘隧道更一度水浸及膝,惟澳門氣象局設於同區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的氣象站的雨量數據一直顯示為零。 一直至傍晚時份,氣象局回應稱,是由於該公園局部地方無電力供應,導致相關氣象站由昨日(5日)起已未能正常運作。

天文臺副臺長: 事業@香港天文臺 – 科學主任

這組同事在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期間,長時間為舉行新聞發佈會的同事和天氣預測總部提供寶貴支援。 天文臺開發的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在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的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及後該系統更於2009年榮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高獎項 天文臺副臺長2025 天文臺副臺長 ─ 全年大獎。 天文臺臺長卡勒士頓獲選國際氣象組織(IMO)海洋氣象及風暴警告委員會會員,香港開始正式參與國際氣象組織的工作。

天文臺副臺長: 香港天文臺的歷史

但香港天文臺以維多利亞港內未有持續的烈風為由,不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而事實上派比安所帶來的風力,已經比其他大部分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更強。 有婦人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附近被吹翻的資源回收箱絆倒,被無線電視的記者所拍下,這一段新聞片段於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廣泛流傳,引起輿論譴責和猛烈抨擊。 事後香港天文臺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又加強個別地區風勢資料的發放[18]。

天文臺副臺長: 警告信號

天文臺初步評選後,入圍的建議名字會在今年稍後供市民於網上投票,選出合適名字,作為中國香港的熱帶氣旋名字「候補名單」。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臺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天文臺副臺長: 天文臺換臺長|鄭楚明即將退休 助理臺長陳栢緯接任呼聲高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臺[4],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天文臺副臺長: 天氣雷達站

1980年,天文臺設置第一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 天文臺亦在1984年建立位於赤鱲角的自動氣象站,以及在1985年建立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的輻射測量室。 天文臺在1996年在互聯網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天文臺副臺長2025 在2000年,天文臺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

天文臺副臺長: 香港天文臺總部

在被問及會否向市民道歉後,他說「向大家道歉是沒問題的。」[27] 天文臺副臺長2025 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氣象局沒有吸收去年兩次颱風的經驗,沒有做好颱風預警。 批評氣象局不只失誤,甚至失職、失責,認為氣象局局長應問責下臺[28]。 地球物理氣象局於2010年8月起,為商界推出「暴雨引發水浸提示服務」,並提示設有兩種信號提示,分別是「20毫米戒備信號」及「暴雨警告信號」,後由20毫米大雨提示及全新暴雨警告信號所取代。 當氣象局觀測到澳門上空有雷暴現象,或預測即將會有雷暴區移入時發出。

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臺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 天文臺副臺長2025 另外,天文臺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臺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臺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 天文臺副臺長 由於澳門與香港地域和文化相近,所使用的天氣警告系統亦類同,故不少澳門居民多以「澳門天文臺」稱呼氣象局。 情況類似澳門廉政公署,其簡稱「CCAC」被誤稱為「ICAC」(香港廉政公署的英文簡稱)。 另外,唯一通往澳門氣象局的馬路也命名為天文臺斜路,而非「氣象局斜路」,與香港天文臺及天文臺道命名情況一致有別。 地球物理氣象局於2019年9月2日下午開始推出20毫米大雨提示,主要目的是在未達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前,更早提醒公眾澳門即將或正受到大雨影響,並對出行有一定影響,公眾應注意安全,調整出行之安排。

1996年7月26日,澳門氣象臺總部從大炮臺搬至氹仔的大潭山現址。 1950年,葡萄牙成立國家氣象局及頒佈海外地區氣象局的第2042號法令,宣佈在各個殖民地設置氣象臺,隨後得到原為上海徐家匯天文臺臺長的耶穌會會協助,便派遣氣象學家到澳門籌組成立澳門氣象臺的工作。 完成各項籌備工作後,澳門氣象臺於1952年正式成立。 1965年,大炮臺正式設立氣象觀察站,澳門氣象臺總部從東望洋山搬到大炮臺,並加建了一座建築物為工作地方,大炮臺總部在1966年4月28日早上10點由澳督羅必信揭幕。 天文臺表示,適逢今年是天文臺成立140週年,希望透過是次徵集活動,選出更多合適及具香港特色的名字,擴大中國香港的熱帶氣旋名字候補名單,並藉此提高市民對熱帶氣旋相關災害的警覺性及認識。

天文臺副臺長: 地球物理氣象局

2009年8月4日,強烈熱帶風暴天鵝於晚上在香港之西南約110公里掠過,天文臺曾發出持續6小時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但有網民指出,天鵝風力不強,沒有需要發出八號信號。 香港天文臺則承認,天鵝實際風力較預期弱,但考慮天鵝會非常接近本港,只要再接近多一些足以構成威脅,遂決定發出八號信號作警告 天文臺副臺長 天文臺副臺長 [19]。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臺灣過去曾有以「陳樹菊」、「雲門」及地名等命名。 通常一顆小行星從發現到完成命名,大約要10年左右時間來完成命名審查程序。 天文臺副臺長 經整理及初步評選後,入圍的建議名字會在今年稍後的活動次階段供市民於網上投票,選出合適及具香港特色的熱帶氣旋名字,相關詳情將適時公佈。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天文臺副臺長: 警告機制引起的爭議

天文臺從「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羣組的活躍會員、空童軍、航空青年團及天文臺之友招募「天氣觀測大使」,以協助推廣天氣和氣候方面的公眾教育。 天文臺參加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第十二次會議,是次會議批准了第五份評估報告的決策者摘要。 天文臺添置一部超級電腦,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

天文臺副臺長: 暴雨警告

他於1989年2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並於2011年10月晉升為助理臺長。 陳栢緯去年11月29日出席天文臺與長者安居協會每年舉辦的入冬記者會,提醒市民氣溫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會驟降。 天文臺副臺長 1991年1月3日,氣象臺職員因不滿江暉浩近月來以臺長的身份進行濫權,試圖恐嚇及威迫員工,近日更以資金不足為由,辭退一名中國籍的氣象臺職員,並表示未來會有更多人被辭退。 澳門氣象觀察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在鳳凰山(今之白鴿巢公園)上建觀星石屋,觀察天象,這可算是澳門最早的天文臺。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