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報稅季節又到,盡管報稅已成為每年的例行公事,但在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免稅額時,不少人仍有種種疑惑,甚至出現錯誤申索。 若兩人納稅差不多,則不妨選擇輪流在不同年份申請,例如2020年由兄長申報供養父母免稅額,明年2021年由弟弟申報。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你必須和你的父母協議,決定由誰申索你祖父母的免稅額,然後把你們的決定,以書面交與稅務局職員辦理。
- 一般而言,已婚人士不得各自申請他們子女的免稅額,需由其中一人申報所有子女的免稅額。
- 據稅務局指,父母在這情況下並不算是與子女同住,所以並不合資格供養父母額外免稅額。
- 就《稅務條例》而言,「婚姻」一詞指香港法例或結婚當地的法例所承認的合法婚姻。
- 已婚人士不可以各自申領他們子女的免稅額,必須由其中一人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稅額。
- 你是已婚人士,即使獨力支付子女的生活費,亦不可享有「單親免稅額」。
任何一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免稅額只可由一名納稅人申索,不能由兄弟姊妹攤分,因此建議應讓淨收入最多的納稅人申索。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但是,大家亦要注意未滿25歲成年子女修讀兼讀、單元培訓課程如展翅計劃,是不符合全日制學生的定義,即父母亦不能申領子女免稅額。 所以不要以為子女只要是「讀緊書」,就自動享有子女免稅額。 參考稅務局規定,子女年滿18至25歲並在大學、學校接受全日制教育都符合申領子女免稅額條件。 故此子女只要未滿25歲並在外地接受全日制教育,就毋須擔心子女免稅額無效。 再者,獨力、主力照顧子女,並非視乎所付出幾多「家用」的金額,而是視乎誰享有子女的監護管養權。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Q:我的配偶沒有工作,由本人獨力支付子女的生活費,可否申索「單親免稅額」?
甚至有納稅人申請已去世的父親的免稅額,結果被判入獄4星期,緩刑18個月及罰款。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由於只可以由一個人享有,兄弟之間最好要達成協議決定,由誰享有該(供養父親)免稅額。 法例規定在納稅人與配偶分居或離婚的那一個年度內,納稅人不能享有「單親免稅額」。 舉例說,納稅人在2022年8月離婚,他/她在2022/23年便不會得到「單親免稅額」,要到2023/24課稅年度的評稅才能提出申索「單親免稅額」。
物業稅是根據每個物業該課稅年度的淨租金收入來計算,即全年租金扣除差餉和不能追回的租金再打八折(修葺費等支出),餘額劃一抽取15%作為稅項。 業主可以選擇物業稅或個人入息課稅評定稅報,但建議選後者,因為個人入息課稅能提供供樓利息支出的扣減。 留意,如有其他人士同一課稅年度都有就同一兄弟姊妹向稅務局申索這項兄弟姊妹免稅額的資格,便應先互相協議由誰提出申索,因若不能達成協議話是,是沒有人可獲得這項免稅額的。 無論是以薪俸稅或個人入息課稅方式報稅,以下是9個打工仔常用到的免稅額,只要滿足指定條件,大家便可在報稅表上申報,讓稅務局在評稅時一同計算。 此項免稅額是在你就該傷殘人士可享有的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等之外,可另行享有的免稅額。 如你的受養父親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則你便可就他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在職仔女仍可申索供養免稅額
報稅繳稅是不可避免的事,倒不如趁早認識各種免稅額類型及計算方法,看看怎樣申索最多的免稅額。 如你或你配偶在有關課稅年度內獨力或主力撫養兄弟姊妹,則該兄弟姊妹方被視爲由你或你配偶供養。 如除你以外有其他人士在同一課稅年度均有資格就同一兄弟姊妹申索該免稅額,你們必須互相議定由誰人提出申索。 受養人須是香港法律所承認的「父母」關係:除親生父母外,納稅人可以申請領養父母、繼父母的免稅額,但必須符合香港法律所承認的「父母」定義。 按中國習俗「上契」的父母、未有正式註冊結婚的繼父母、離婚後配偶的父母,一般都不符合申索條件。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欲申索傷殘人士免稅額的納稅人祇須在填寫個別人士報稅表時, 在第 11.1 部第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4) 項的欄內加上剔號,聲明納稅人在有關年度內有資格申領政府傷殘津貼,及擬申索傷殘人士免稅額便可。
按該計劃,申索者必須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其病患為嚴重殘疾及其嚴重殘疾情況將持續不少於六個月,才符合申領津貼的資格。 如欲申索「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受養人必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因此,如受養人於該課稅年度居於內地,你便沒有資格申索該項免稅額。 納稅人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須符合的其中之一項條件,是受養人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由於你的母親已移民外國,長期穩定居住於外地及訪港日數不多,縱使她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她不能被視為通常居住於香港。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填錯/填漏如何補救?
換個處境,父母免稅額全部由妹妹使用的話,這一年她可以零交稅,但姐姐就要向稅局雙手奉上六千多元稅款。 你也想享有這一舉兩得的「自願性供款」扣稅優惠,具體運作是:供款人需開設一個「可扣稅自願性供款」的新基金投資戶口,然後按照個人需要與取向,自行選擇投資基金組別。 至於供款形式及供款額,可由供款人自訂,例如,一年一筆過供又得,每月供款亦可,靈活性高。 JobsDB向全港二十個行業包活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教育及培訓界、廣告、媒體及出版界、互聯網及創企、飲食界等六千名從業員發出問卷調查,深入發掘他們對工作的期望。 欲知更多香港打工仔的訴求,可參閱jobsDB引才法則 (Laws of Attraction) 互動網站的按需分析。 假設夫婦二人都需要繳稅,且都購買 QDAP時,即可做聯名年金領取人,共同享受 HKD 12 萬的扣稅額。
- 以前,打工仔只能從強積金的「強制性供款」,申請扣稅,免稅額最高為18,000元,以月入20,000元為例,可扣12,000元;如月入30,000元或以上,則可扣盡這萬八蚊。
- 由於你的母親已移民外國,長期穩定居住於外地及訪港日數不多,縱使她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她不能被視為通常居住於香港。
- 2022/23年度薪俸稅計數機及2022/23年度個人入息課稅計數機,計算建議的稅款寬減措施實施後你應繳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稅款。
- 舉例說,納稅人在2022年8月離婚,他/她在2022/23年便不會得到「單親免稅額」,要到2023/24課稅年度的評稅才能提出申索「單親免稅額」。
- 如果受供養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年度內全年連續與你同住而並無付出十足費用,你亦可享有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
考慮申請產品前,我們建議你查閱產品之官方條款及細則。 現時不少人都會將正在做按揭的物業,租出去,讓租客為自己供樓。 根據法例,如果物業並非自住,而是出租樓,按揭利息開支一樣可申請扣稅;計法是:將物業的租金收入,減以供樓利息。 但有一點須留意,這只限於物業在出租期,纔可扣稅,空租期,即無租客的日子,按揭利息是不能扣稅的。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另外,可扣除的利息款額,不得超過出租物業的應評稅淨值。 由於免稅額只會分配給一名子女,所以,非獨生仔女的家庭,就要好好算一下,兄弟姊妹如何去分配父母免稅額最著數。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稅務計算機
雖然它和免稅額均可減輕納稅人的交稅負擔,但具體安排上卻存在差異。 免稅額是符合資格就可盡享這個免稅額,但扣稅項目則不同,它是一種實報實銷的免稅安排,如合資格年金保費、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自願醫保、認可慈善捐款等就是屬於扣稅項目,亦有坊間所指的扣稅三寶。 聲明﹕MoneyHero致力確保網站提供的資訊是最新及最準確。 網站所顯示的資訊或與金融機構或服務供應商之網站有所出入。 MoneyHero網站顯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資訊僅供參考,並非提供建議。 貸款產品比較頁面顯示的實際年利率及每月還款額是根據閣下所輸入的資料而作出之估算。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供養契爺契媽可否申請扣稅?
換言之,可容許扣除額無須按該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0歲生日之前和以後的日數作出攤分。 2022/23年度薪俸稅計數機及2022/23年度個人入息課稅計數機,計算建議的稅款寬減措施實施後你應繳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稅款。 若與配偶育有多於一名子女,只可由配偶其中一方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稅額。 稅局建議,夫妻中入息較高或由非按標準稅率評稅一方申索子女免稅額會較為有利。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如合符資格,第1名至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13萬的子女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增加$13萬,例如你的子女是在2022年5月1日出生,該課稅年度的子女免稅額便有$26萬。 假如依然不清楚自己要交幾多稅、有幾多免稅額,大家可以前往政府網站的報稅計算機,計計自己大約有多少免稅額、扣稅項目及要交幾多稅。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可和兄弟姊妹攤分嗎?
與其搞盡腦汁鑽空子扣減免稅額,不如從一些雙贏的方法入手吧! 若計盡免稅額後,仍需要交稅,那不如在其他可扣稅項目上動動腦筋。 原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394期(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修改,原題為「錯報父母免稅額墮法網」。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子女免稅額到幾歲?
每年報稅時,看著報稅表上林林總總的免稅項目,總有種令人心動的想法。 可是錯誤申報使用免稅額,輕則多交了稅,重則會因逃稅而誤墮法網! 報稅之前,還是建議你看看下文,特別是父母和子女這兩項最常用免稅額的竅門。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個人免稅額
我們經常聽到有父母免稅額,本文與大家分享父母免稅額申索條件和金額,讓大家做足準備。 法例訂明父母不能因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而申索單親免稅額。 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稅額。 每年10月起至翌年1月,稅局會陸續寄出稅單(評稅通知書),今年6月稅務局便發出了超過240萬份綠色炸彈。 各位收到後記得小心核對各項評定,如入息、利潤、免稅額及獲扣減的項目,確保評稅正確,避免到時填錯而多交無謂稅款。 按《稅務條例》所徵收的直接稅有三種,除了薪俸稅,還有利得稅和物業稅,至於個人入息課稅是一項稅務寬減的安排,而非一種稅收項目,在一般情況下,適用人士包括經營業務的東主或股東,及出租物業業主。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有工作,會唔會 claim 唔到父母免稅額?
而個別免稅額則是根據納稅人的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子女數目、供養親屬等因素。 納稅人在報稅時須確認自己符合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的資格,然後再按實際情況,如實填妥報稅表第 11.4 部。 任何已婚人士,不論是否香港居民,都可選擇用合併評稅方式計算薪俸稅。 最重要的是兩人在選擇合併評稅的年度均曾賺取須繳納香港薪俸稅的入息。 若你的配偶在2022/23課稅年度沒有在香港收取任何應課薪俸稅的入息和沒有就該年度選擇自行以個人入息課稅方式評稅,你可申索扣除已婚人士免稅額,不用選擇合併評稅。 退休及移居海外人士可選擇合併評稅,任何已婚人士,不論是否香港居民,都可選擇用合併評稅方式計算薪俸稅。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2023|子女免稅額申請資格
因此若果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已移居內地,即使他們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納稅人是不可以申請其免稅額。 不同的證件簽發機構會採納不同的準則來界定傷殘,而這些準則與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所採納的未必相符。 經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或公共福利金計劃發放傷殘津貼的必要條件是要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申請人的情況符合有關計劃定義的殘疾情況。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因此,我們不能接受其他機構發出的證件作為受養人符合資格申領政府的傷殘津貼的證明,以取代註冊醫生根據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簽發的醫療報告。
香港受薪打工仔都要繳納薪俸稅,與此同時,政府亦會提供免稅額及稅項扣減,以減輕納稅人的壓力。 稅務局不會以受養人有資格領取傷殘津貼但沒有申領或選擇了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為理由而拒絕傷殘受養人免稅額的申索。 在覆核申索時,稅務局可能會要求申索人提交證據以證明受養人 符合申索政府傷殘津貼的資格。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如果受養人有向社會福利署申領 傷殘津貼的話,納稅人可提供申領津貼的檔案編號以資證明。 而稅務局也會接受該份醫療評核報告作為符合免稅額的證明。
但留意二人共同選擇個人入息課稅,寬減上限亦合共為 HKD 10,0002。 如受養人年齡為55至59歲,免稅額2萬元;60歲或以上為4萬元。 若全年同住而毋須付出十足費用,則享有額外免稅額(55至59歲2萬元;60歲或以上4萬元)。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為促進海南離島免稅消費市場釋放消費新活力,今年海南省及海口、三亞兩市多次投放離島免稅消費券,拉動入島旅客消費。 為提升升離島免稅消費便利度,海南自今年4月1日起新增「即購即提」、「擔保即提」提貨方式。 其中離島旅客在購買單價不超過2萬元(不含)且在清單內的15類商品,可以按照每人每類免稅品限購數量的要求,選擇「即購即提」方式提貨。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2023|報稅如何慳最多? 供養父母、子女及個人免稅額解説
倘多於一名納稅人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申索免稅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如該受養人在有關課稅年度內連續全年與納稅人同住,而毋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納稅人可申索扣減新增的額外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上述兩項新增的免稅額可分別給予納稅人 20,000 元的免稅額。 如該名受養人在有關課稅年度內 連續全年與納稅人同住 ,而毋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即沒有付款或作出補償),則納稅人可申索「供養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每名受養人 40,000元 )。 離婚後父母合力支付照顧子女開支,甚至是繼父、繼母都有份提供子女生活費或教育費,這類情況父母、繼父母都可以分別獲得部分子女免稅額。 要妥善安排,就只有各申索人先協議如何攤分子女免稅額。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你減少應繳稅項,但《稅務條例》已有嚴格的反逃稅準則,成立公司提供服務必須要有商業理由,而非單純為慳稅,否則可能會被稅務局審查其開設公司的動機,調查有否涉逃稅行為,後果可以很嚴重。 子女免稅額和父母免稅額一樣不限於血緣關係,你的領養子女、繼子女,或你配偶或前配偶的親生子女、領養子女或繼子女,亦可納入「子女」的範圍。 扣稅三寶是指「自願醫保計劃」、「合資格延期年金」及「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香港市民自 2019 年起可透過購買相關產品或參與供款以申請扣稅。 另一精明慳稅小貼士是:如想出租物業能取得最著數扣稅優惠,將出租物業的應課稅金額降低,就要選擇個人入息課稅來計,而非將之列入薪俸稅稅網。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將以上兩姐妹的「年度應繳稅款」睇真啲,就知那個方案較為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