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大帝,又稱五福王爺、五靈公或五靈官,本為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為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為鄉土守護神、陰間的司法神。 這種「逐疫五神」信仰影響了閩南的王爺信仰與城隍信仰,八家將亦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 五福大帝神像2025 儒生憤怒,賠了婦人金錢,隻身流浪到金陵烏衣巷依親,隨即考取了孝廉。

福州傳說古有五位士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趙光明)爲朋友,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 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建廟祀之,並經玉皇大帝封張爲顯靈公,鍾爲應靈公,劉爲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爲揚靈公,趙爲振靈公,合稱爲「五靈公」,專爲陽界驅除瘟疫、保境安民。 另有一說爲張、鍾、劉、史、趙五個少年發現村落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而死,村民也因此未飲下毒水。 因這件大善行,故玉帝封他們爲五福王爺、代天巡狩。 古時有位客居泉州的福州人,築小廟奉祀五福王爺,配祀觀音菩薩。 用數幅紙寫上:「福州五瘟大王」,每張紙寫一個字,當作廟匾。

五福大帝神像: 供奉地

另一說法則是日治時期之初,日軍駐在臺南白龍庵附近,其扶乩或迎神賽會讓士兵們覺得吵鬧異常,經過交涉後,廟方在亭仔腳街建立新廟,自比為達摩祖師開宗立派,故以「祖師西來」之意,改稱西來庵,而信眾改到新廟宇扶乩、求籤。 也有說法表示清代時,臺南白龍庵多為福州籍官兵祭祀,閩南籍士紳為了祭祀方便,分靈建造了西來庵。 臺南市全臺西來庵,址在臺灣臺南市北區大興街178號,主祀五福大帝,分靈源頭有數種說法。 廟址原在臺南市亭仔腳街附近[註 1],人稱亭仔腳王爺廟,日治時期曾在西來庵發生了驚動大日本帝國的西來庵事件。

更有一種屠沽及遊手之徒,或妝扮鬼臉,或充當皁隸,沿街迎賽,互相誇耀。 當其先也,或又設一儺,紙糊五帝及部曲,乘以驛騎,旋繞都市四周。 執香隨從者以數千計,皆屏息於烈日中,謂之‘請相’。 及舟行之際,則疾趨恐後,蒸汗如雨,顛躓不測,亦所甘心,一鄉甫畢,一鄉又起,甚而三四鄉,六七鄉同日行者。 自二月至八月,市鎮鄉村日成鬼國,巡撫張公嚴禁始止。 五、六月間,晝夜喧呼,奉神出遊,所謂‘請相出海’”。

五福大帝神像: 臺灣

五福大帝,又稱五毒大神、五靈公或五靈官,本爲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爲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爲鄉土守護神。 馬祖列島古屬福州管轄,居民系屬福州民系,故也有五福大帝信仰,於各島各村建有分靈廟殿。 居民多稱五福大帝為「五靈公」,其中不乏有與五顯大帝(華光大帝)混合奉祀的現象,如牛峯境五靈公廟主神為五福大帝(五尊造像),配祀天仙府五顯公(五尊造像)。 五顯公之主尊形象為白麪三眼,然手持金磚之造型則同於華光大帝,可見二者信仰合流之情形。 “五顯信仰”最早產生於唐代婺源縣“靈順廟”,成熟於宋元時期併成爲官方合法宗教,經歷代皇室崇奉,在中國大陸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信仰基礎,在福建漳州、龍巖、福州地區是僅次於媽祖的第二大信仰。

  • 也因此五福大帝經常配祀冥判、陰陽都總管、範謝將軍、韓盧將軍、甘柳將軍等神祇。
  • 另說則是旅行者小解之後,忘了香火,而香火夜半放光,鄉民認為是五福王爺顯靈,於是建廟奉祀。
  • 在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是華光大帝的誕辰,粵劇戲班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師活動。
  • 忌火的粵劇伶人奉華光大帝爲祖師爺,凡新戲臺落成、開新戲或戲班出外演出必祭拜華光大帝。
  • 五福大帝託夢於保正與眾鄉民,重述其事,曰:「昔誤了伊,官威難犯。將廟重建,改號為庵。伊自不知,我方得安。」眾鄉民醒來互相奔告,信徒只好紛紛改為觀音廟並改稱為庵。
  • 而五帝所居,早晚兩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寢,皆仿人生禮。
  • 五福大帝除了瘟神(王爺神)的性格,亦有類似於城隍、作爲陰間司法神的職能,如福州話俗諺「五帝搦(福州話發音與「捏」相近,此處爲「捉拿」之意)你去」[9],即詛咒人死亡。

福州居民每逢瘟疫流行,便迎請五福大帝繞境、建造王船流放,以求驅除瘟疫。 《榕城紀聞》記載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福州祭祀五帝之情況如下:“二月,福州疫起,鄉例祈禳土神,有名爲五帝者。 五福大帝神像2025 初以迎請排宴,漸而至於設立衙署,置胥役,收投詞狀,批駁文書,一如官府。 而五帝所居,早晚兩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寢,皆仿人生禮。 各社土神,忝謁有期,一出則儀仗車輿,印綬箋簡,彼此忝拜;有中軍遞帖,到門走轎之異。

五福大帝神像: 民間傳說

五福大帝託夢於保正與衆鄉民,重述其事,曰:「昔誤了伊,官威難犯。將廟重建,改號爲庵。伊自不知,我方得安。」衆鄉民醒來互相奔告,信徒只好紛紛改爲觀音廟並改稱爲庵。 福州人並把這故事改爲一個俗諺:「拆五帝廟,起觀音亭。」比喻時勢變化之快,難以預料。 在五福大帝廟被毀禁時,有善信搶救了廟內幕僚神陰陽都總管「麻總政」(麻總管、麻王爺)的神像建廟奉祀,並改稱「麻王爺廟」以避禍。 五福大帝神像 五福大帝,又稱五福王爺、五靈公或五靈官,本爲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爲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爲鄉土守護神、陰間的司法神。 五福大帝神像2025 這種「逐疫五神」信仰影響了閩南的王爺信仰與城隍信仰,八家將亦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 〔記者邱灝唐/臺南報導〕曾因噍吧哖事件而聲名大噪的臺南市西來庵,由於妥善保存五福大帝的神像,意外地成為兩岸三地間信仰留存最完整的廟宇,預計明年還要將「第二代神像」送往中國,讓福州人瞭解神明原本的模樣。

其中神將部分常由真人扮演,於主神出巡時負責護衛,稱為「家將」,臺灣首創家將團體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與分衍西來庵吉聖堂都稱什家將,此陣頭傳至嘉義地區後則多稱為八家將。 臺灣民間信仰從《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之說,認爲五人爲泉州府五縣之秀才,瑞桐張元伯,螺陽鍾士秀,銀同趙公明(或作趙光明),武榮劉元達,清溪史文業。 此五秀才赴閩都應舉人試,夜宿福州府南門外瘟神廟。 五福大帝神像 夜半忽見金光閃耀,瘟神乘輿出,廟內鬼差大呼:「三山城當難,本部堂奉上帝敕,來收劫數中人。」命水猴、水鳥、蛤蚌、鱸魚、水蛙五妖怪,在五井中投放瘟毒。 五人意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認爲是怪力亂神之說,乃決議犧牲自己,各投一井,並且留書以示警。

五福大帝神像: 五通宮

福州居民每逢瘟疫流行,便迎請五福大帝繞境、建造王船流放,以求驅除瘟疫。 幾經輾轉才落腳於大興街的西來庵受盡坎坷,但五福大帝的信仰在福州受到的打擊更致命,當地軍閥聽聞臺灣於1915年發生噍吧哖事件且反抗勢力強大,擔心擁有同樣信仰的福州人也受到感染,因此同年下令拆除境內幾百間廟宇,之後更因文化大革命導致神像全被毀壞;曾正義說,這就是為何臺南保留了最完整的信仰,儘管中國還能找到1千1百多年的廟宇原址,但當地人卻不清楚神像的模樣。 一是有一名旅行者攜帶福州白龍庵香火袋,經過亭仔腳街打算如廁,又恐怕污穢香火,於是將香火綁在樹上,如廁後卻發現解不開香火,認為是神意打算留下,於是囑託鄉民祭拜,因福州為西,臺灣為東,故稱「西來庵」。 另說則是旅行者小解之後,忘了香火,而香火夜半放光,鄉民認為是五福王爺顯靈,於是建廟奉祀。 五福大帝又名五靈公、五瘟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

五福大帝神像: 民間傳說

五顯公之主尊形象爲白麪三眼,然手持金磚之造型則同於華光大帝,可見二者信仰合流之情形。 福州傳說古有五位士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趙光明)為朋友,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 五福大帝神像 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建廟祀之,並經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除瘟疫、保境安民。 五福大帝神像 另有一說為張、鍾、劉、史、趙五個少年發現村落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而死,村民也因此未飲下毒水。 因這件大善行,故玉帝封他們為五福王爺、代天巡狩。

五福大帝神像: 臺灣

五人意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認為是怪力亂神之說,乃決議犧牲自己,各投一井,並且留書以示警。 五人成仁後,託夢告知鄉民原委,並說玉皇大帝因五人捨身之德,已封為「五瘟大王」,主宰瘟疫,巡按天下,賞善罰惡。 崇禎年間,西元一六三四年,敕封爲五福大帝,供奉於福州白龍庵,享受萬世香菸。 臺灣通史記載,臺灣所祀五帝有二,其一,爲五顯大帝,廟在臺南郡治寧南坊,即現今忠義路,五帝廟。

五福大帝神像: 五福大帝神像雕刻

五人成仁後,託夢告知鄉民原委,並說玉皇大帝因五人捨身之德,已封爲「五瘟大王」,主宰瘟疫,巡按天下,賞善罰惡。 儒生憤怒,賠了婦人金錢,隻身流浪到金陵烏衣巷依親,隨即考取了孝廉。 五福大帝神像2025 又上燕京會試,殿試取二甲進士,選庶常,點翰林,數年間平步青雲。 後閩中匪亂,儒生奉命經略福建,平亂結束返回京師時,路見五福大帝廟。 儒生餘怒未消,命武士縱火燒之,傳令各地官員燒毀、禁絕五福大帝信仰;又派一個營的士兵來尋找該婦人,婦人見勢頭不對逃離福州,從此不知所終。

五福大帝神像: 五方瘟神爲何稱爲五福大帝?

在古代中國傳說華光大帝是火神,有三隻眼,故又稱三眼華光,他喜歡玩火。 五福大帝神像2025 一次因玩火燒了玉帝的九龍墩,玉帝大怒,設齋打醮斥令他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 畢中軍、連元帥、江元帥、豆都督、利都督、秦節度、齊節度、楚總兵、燕總兵、李將軍、姜將軍、孫將軍、斌將軍、韓盧將軍、枷鎖將軍、範謝將軍、甘柳將軍、四季大神、五毒大神。 畢中軍、連元帥、江元帥、豆都督、利都督、秦節度、齊節度、楚總兵、燕總兵、李將軍、姜將軍、孫將軍、斌將軍、韓盧將軍、枷鎖將軍、範謝將軍、甘柳將軍、四季大神、五毒大神。

五福大帝神像: 神像下落

“五顯大帝信仰”也是臺灣、澳門、東南亞華人集居地比較流行的神仙信仰。 五福大帝神像 日據時代初期,白龍寺被毀,變成日軍宿舍用地,其神像寄祀於今,自強街光和宮,西來庵,原來只是一扶乩神壇,在西元一九一五年,餘清芳於廟中謀起義,並借乩童之口傳示,討伐日本人的神旨,因而名震全臺,日本人爲泄憤,乃將廟全毀,並將神像焚化,信徒於一九五三年重建,在臺奉祀五福大帝的廟宇,除了五位主神外,還有名聞全省的八家將。 古時有位客居泉州的福州人,築小廟奉祀五福王爺,配祀觀音菩薩。 用數幅紙寫上:「福州五瘟大王」,每張紙寫一個字,當作廟匾。

五福大帝神像: 福州一廟宇都更險遭拆 西來庵往訪意外保住該廟

其中神將部分常由真人扮演,於主神出巡時負責護衛,稱爲「家將」,臺灣首創家將團體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與分衍西來庵吉聖堂都稱什家將,此陣頭傳至嘉義地區後則多稱爲八家將。 師爺說:「這神爲福州所景仰的,可取名爲『五福』。因爲能轉禍爲福,也可取名爲『五福』。」從此稱「五福大王」,又尊爲「五福大帝」。 西來庵財團法人董事長曾正義表示,兩岸間的西來庵與五福大帝信仰都相當坎坷,臺灣的西來庵創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由福建省閩侯縣西來庵奉請香火,在青年路上成立「第一代西來庵」,後因餘清芳、蘇有志等人策劃的噍吧哖抗日事件,廟產土地全數被拆毀徵收,民間僅搶救留下宣靈公劉帝的神像,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才照原樣雕刻出「第二代神像」,且於正興街重建廟宇,24年前又遇上都市計畫,直到2001年才轉往大興街的現址,等待的期間則供奉於位在正興街的西來庵紀念館。 師爺說:「這神為福州所景仰的,可取名為『五福』。因為能轉禍為福,也可取名為『五福』。」從此稱「五福大王」,又尊為「五福大帝」。

太宗年間,五位同爲落榜舉人,在回鄉的路途上,五位因緣相遇,互相交談之中,因志趣相投~義結金蘭~,有一日,五個人投宿於福州~白龍庵,閒談至深夜盡歡而散。 五福大帝神像 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餘清芳等人在此處扶乩,自稱神諭,鼓動信眾兩千人,號召起事抗日,時稱「西來庵事件」。 此是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漢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舉兵,最後一次以武力抗日的重要事件。 在中國客家民俗中他是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和神靈。

五福大帝神像: 民間傳說

時至今日,許多粵劇藝人仍保留着過“華光誕”的習俗。 關於王靈官的行略,《新搜神記》《通俗編》》都有記載,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1125)時人,原爲術士,後曾從蜀人薩守堅受符法,爲林靈素再傳弟子。 死後由玉皇大帝封爲“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

五福大帝神像: 五方瘟神爲何稱爲五福大帝?

五福大帝除了瘟神(王爺神)的性格,亦有類似於如福州話俗諺「五帝搦(福州話發音與“捏”相近,此處爲“捉拿”之意)你去」[2],即詛咒人死亡。 也因此五福大帝經常配祀冥判、陰陽都總管、範謝將軍、甘柳將軍等神祇。 五福大帝除了瘟神(王爺神)的性格,亦有類似於如福州話俗諺「五帝搦(福州話發音與「捏」相近,此處為「捉拿」之意)你去」[2],即詛咒人死亡。 五福大帝神像 五福大帝除了瘟神(王爺神)的性格,亦有類似於城隍、作爲陰間司法神的職能,如福州話俗諺「五帝搦(福州話發音與「捏」相近,此處爲「捉拿」之意)你去」[9],即詛咒人死亡。 也因此五福大帝經常配祀冥判、陰陽都總管、範謝將軍、韓盧將軍、甘柳將軍等神祇。

五福大帝託夢於保正與眾鄉民,重述其事,曰:「昔誤了伊,官威難犯。將廟重建,改號為庵。伊自不知,我方得安。」眾鄉民醒來互相奔告,信徒只好紛紛改為觀音廟並改稱為庵。 福州人並把這故事改為一個俗諺:「拆五帝廟,起觀音亭。」比喻時勢變化之快,難以預料。 在五福大帝廟被毀禁時,有善信搶救了廟內幕僚神陰陽都總管「麻總政」(麻總管、麻王爺)的神像建廟奉祀,並改稱「麻王爺廟」以避禍。

五福大帝神像: 臺灣

中國民間供奉五顯大帝的有廣東、臺灣、澳門、江西和福建等地。 五福大帝神像2025 五福大帝神像 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各地參拜與慶祝五顯大帝誕期的習俗基本相同。 五福大帝神像2025 相傳是在清朝中期,由一位巡按創建於總鎮衙內,全臺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之神像,是由福建福州,白龍庵迎應靈公請來臺,全臺白龍庵五靈堂的弟子,以姓尊稱五靈公,張部、鍾部、劉部、史部、趙部等? 以黑、白、綠、黃、紅五行色爲形,雕刻金尊奉祀主殿。 相傳五福大帝,每年輪值掌理~~陰~~陽~~兩界,神威顯赫醫人無數,因而名聞~~閩~~臺~~兩地,根據全臺白龍庵,五靈堂沿革記載,五福大帝,誕生於元代。

五福大帝神像: 神像下落

五福大帝投井自盡以保民,曾經為救世人免受溫疾而犧牲生命,後人感念其德,因此就立廟供奉。 在臺廟宇稱為全臺白龍庵五靈堂,除了五位主神之外,還有著名的八家將,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願望。 五福大帝,又稱五毒大神、五靈公或五靈官,本為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為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為鄉土守護神。 五福大帝神像 華光誕當天,家家戶戶到火神華光大帝廟參拜,供奉柴、米、油、鹽,以及元寶、香火等,祈求一年平安。 馬祖列島古屬福州管轄,居民系屬福州民系,故也有五福大帝信仰,於各島各村建有分靈廟殿。 居民多稱五福大帝爲「五靈公」,其中不乏有與五顯大帝(華光大帝)混合奉祀的現象,如牛峯境五靈公廟主神爲五福大帝(五尊造像),配祀天仙府五顯公(五尊造像)。

五福大帝神像: 民間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封其爲“玉封佛中上善王顯頭官大帝”,並永鎮中界。 五福大帝神像2025 八家將是文武雙差,枷鎖兩大神,左右掌刑,捉拿兩神,春、夏、秋、冬、四季神,文武判,奉請五福大帝,來臺的巡撫尤崇,弟子尊稱爲,中軍爺,全省奉祀五福大帝,五靈公的廟宇,訂定農曆三月初三爲,聖誕千秋,七月十日爲祀日,以上這些就是五福大帝。 忌火的粵劇伶人奉華光大帝爲祖師爺,凡新戲臺落成、開新戲或戲班出外演出必祭拜華光大帝。 在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是華光大帝的誕辰,粵劇戲班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師活動。

其二,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俗稱鎮臺衙,位在今”中山公園”西側,”道光”年間爲福州人所建,是由武營中軍尤祟奉祀,所以稱爲全臺白龍庵。 五福大帝除了瘟神(王爺神)的性格,亦有類似於城隍、作為陰間司法神的職能,如福州話俗諺「五帝搦(福州話發音與「捏」相近,此處為「捉拿」之意)你去」[9],即詛咒人死亡。 五福大帝神像2025 也因此五福大帝經常配祀冥判、陰陽都總管、範謝將軍、韓盧將軍、甘柳將軍等神祇。

又上燕京會試,殿試取二甲進士,選庶常,點翰林,數年間平步青雲。 後閩中匪亂,儒生奉命經略福建,平亂結束返回京師時,路見五福大帝廟。 儒生餘怒未消,命武士縱火燒之,傳令各地官員燒燬、禁絕五福大帝信仰;又派一個營的士兵來尋找該婦人,婦人見勢頭不對逃離福州,從此不知所終。

臺灣民間信仰從《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之說,認為五人為泉州府五縣之秀才,瑞桐張元伯,螺陽鍾士秀,銀同趙公明(或作趙光明),武榮劉元達,清溪史文業。 此五秀才赴閩都應舉人試,夜宿福州府南門外瘟神廟。 夜半忽見金光閃耀,瘟神乘輿出,廟內鬼差大呼:「三山城當難,本部堂奉上帝敕,來收劫數中人。」命水猴、水鳥、蛤蚌、鱸魚、水蛙五妖怪,在五井中投放瘟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