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 漢代所祀南嶽,為廬江郡天柱山神君,隋唐以後,改祀湖南衡山。 道經宣稱南嶽神君名叫崇覃(一說姓丹名靈峙),主星辰分野,兼水族魚龍之事。 王中嶽2025 常服朱光袍,戴九丹日精冠,佩夜光天真印乘赤龍,領神仙七萬眾。

漢宣帝時,朝廷正式確立了歲時祭祀五嶽的制度,為後世所沿用。 唐代加封五嶽為「王」,宋元兩代再晉封為「帝」,及至明太祖則撤去帝王稱號而僅稱「某嶽某山之神」。 王中嶽2025 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五嶽大帝的聖號。 王中嶽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始建於秦朝的道教聖地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之一。

王中嶽: 地質演變

殿內正中神龕內為高五米的中嶽大帝塑像,兩旁為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 現在的建築為清代乾隆時重修,佔地達十餘萬平方米。 王中嶽 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中天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宮、御書樓,共有十一進。 廟的東路和西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宮和龍王殿等單獨構成的小院落。

[2] 王中嶽 根據《漢書地理志》所言,禹貢的衡山在西漢長沙國境內[3]。 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 道教稱嵩山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五嶽的讀音之中,衡山和恆山的現代讀音相同。 王中嶽 除了用『北嶽』和『南嶽』來區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兩者原本的讀音並不相同。

王中嶽: 五嶽

始建於秦朝的道教聖地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之一。 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王中嶽2025 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嵩山古名又稱外方、嵩高、崇高,位於河南省中部,屬伏牛山系,古時毗鄰洛陽城,是五嶽的中嶽,1983年後屬登封市。

  • 武則天在掌權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來嵩山封禪。
  • 一些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
  • 《三教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羣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
  • 在峻極門北的走廊內有著名的《五嶽真形圖碑》。
  • 根據《漢書地理志》所言,禹貢的衡山在西漢長沙國境內[3]。

《雲笈七籤》描述北嶽神服元流袍,頭戴太真冥靈冠,佩長津治真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 相傳他主治江河湖海,包括淮、 濟、 涇、 渭諸水,兼虎豹走獸之類,虺蛇昆蟲等屬。

王中嶽: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一。 建於唐代的南嶽廟,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築。 王中嶽2025 一些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

恆山又名元嶽、常山,素有「塞北第一名山」之美譽。 西漢初年,恆山巳建有寺廟;到明、清朝時已經寺廟羣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 恆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稱著。 恆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錄入《徐霞客遊記》中。 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和位於金龍口懸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等十多處。 另外,恆山也留下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八仙之一張果老就是相傳在此隱居潛修,並於果老嶺騎毛驢上天的。

王中嶽: 北嶽

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嵩山古名又稱外方、嵩高、崇高,位於河南省中部,屬伏牛山系,古時毗鄰洛陽城,是五嶽的中嶽,1983年後屬登封市。 王中嶽2025 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漢武帝數次封泰山,而歷代共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 道經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乘黃龍,領仙宮玉女三萬人。 按五行觀念,中央屬土,故道教認為中嶽為五土之主,強調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居中嶽神君之位。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順治皇帝下詔,祭祀北嶽由曲陽的恆山轉到山西渾源的恆山。

王中嶽: 嵩山

《三教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羣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 王中嶽 可見秦漢以前,古人認為泰山峻極於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極,都必須到泰山封禪祭告天帝以保佑國運昌隆,政權長久,並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 東晉葛洪《枕中書》則以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

王中嶽: 南嶽

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成爲世界文化遺產。 王中嶽 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以禪宗和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位於嵩山的少室山。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王中嶽: 五嶽大帝

漢武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 北嶽恆山是五嶽之一,但在五嶽中地位較低。 從漢唐至宋明, 都以河北曲陽的恆山為北嶽。 清朝順治年間,改祀位於山西渾源的恆山,原河北恆山於是改稱大茂山。 五嶽泰山乃天帝之孫,羣靈之府,為五嶽之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為陰陽十殿閻王的主管、地府陰司的主神。

王中嶽: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至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七載,感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 隋唐是嵩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師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曾隱於嵩山。 宋元時,又有道士許昌齡、賀蘭棲真、喬志高等入住嵩山。 但是,歷史上所稱的北嶽恆山,其所指的並不是如今的山西恆山。

王中嶽: 中嶽 (消歧義)

意思是說恆字與『峘』字同音,是由『胡』的聲母和『登』的韻母合併的讀音。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重新將湖南衡山定為南嶽。 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 相傳神農氏曾來此採百藥,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峯上。

王中嶽: 西嶽華山金天順聖大帝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 王中嶽 南嶽最初是指湖南省衡山,後來一度改指安徽省潛山的天柱山[1]。 天柱山古代又稱霍山、衡山、皖山、潛山。 王中嶽 漢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明確改立天柱山為南嶽。 王中嶽2025 而根據最晚完成於秦、漢年間的《爾雅》「釋山篇」記載:「霍山為南嶽。」東晉人郭璞對此注釋說:「霍山指天柱山。」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霍山一名衡山」。 《潛山縣誌》記載:「秦漢渭楚南衡山為湘山,霍山天柱山為衡山。」可見,古書中所說的南嶽衡山,也可以是指安徽的天柱山。

王中嶽: 西嶽華山金天順聖大帝

在清朝順治年間以前,北嶽恆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大茂山。 大茂山,古稱恆山,漢朝和宋朝時,因避漢文帝和宋真宗的名諱,曾改名常山。 《漢書》的「郊祀志」記載北嶽常山在曲陽,歷代史書也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峯為大茂山。 公元前98年,即漢武帝天漢三年,曲陽縣始建北嶽祠,北魏宣武帝年間(公元500~512年),北嶽祠改建為北嶽廟。

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羣,但由於高聳在平原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詩、修行或到訪,留下遺蹟,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嶽的聲譽。 五嶽大帝是指中國的五個山神,東嶽泰山大帝、南嶽衡山大帝、西嶽華山大帝、北嶽恆山大帝、中嶽嵩山大帝,以東嶽大帝為首。 其信仰源於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認為山明水秀,雲纏霧繞,地大物博,高峻雄偉,神祕莫測的五嶽名山,令人敬畏異常。

北嶽恆山在歷史上長期都是指河北省曲陽的大茂山(古稱恆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恆山所取代。 《雲笈七籤》稱,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秦之分野。 王中嶽2025 華山神服白袍,戴太初冠,佩開天通真印,乘白龍,領仙官玉女四千餘人。 五嶽大帝乃玉皇上帝下派人間考察善惡之神,同時也為十殿閻君的上司、陰間的掌管者,並以東嶽大帝為首席,共同治理陰間事務。

王中嶽: 中嶽 (消歧義)

崇聖門後的東亭為古神庫亭,神庫四周站立著四個神態威武、高達2.5米以上的巨大鐵人。 據說,這四個鐵人就是宋代抗擊金兵的四位道人。 王中嶽2025 在化三門後的四角亭內,有北魏所刻《中嶽嵩高靈廟碑》,字體介於隸楷之間,筆力沉靜古拙,風格高渾雄大,是研究魏體書法的珍貴文物。 在峻極門北的走廊內有著名的《五嶽真形圖碑》。 隋唐時,先後建有嵩陽觀、隆唐觀、太一觀等宮觀。 宋元間,又增建紫虛觀、天封觀、承天宮、長春庵等宮觀。

武則天在掌權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來嵩山封禪。 如684年,武則天獨掌大權後,立即赴中嶽嵩山封禪。 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改嵩山為神嶽,封嵩山神為「天中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