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韻書獲列為官方正音的指導,漢語言聲韻學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相當多集大成的學術典籍。 「反切法發展與佛教相關」的第三種說法,多來自宋以後的學者,很可能受到唐代佛教興盛影響,美之譽之。 但事實上,宋以前反切法的使用者,大都是正統儒家學者,並沒有梵文或者佛經翻譯背景。
這顯然意味着,至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等」比「非三等」更基本——確切地說,「3c」類以及「尤」類比「非三等」更基本。 與此同時,鈍音聲母中三等與非三等的明顯的界線與一二四等字的混切似乎暗示着「三等字」與「非三等字」分別存在着某種共性。 綜合以上兩條現象,似乎應該理所當然地推斷出,「三等字」是沒有標記的,而「非三等字」是有標記的。 鈍音聲母一二四等字切三等(三等轉一等除外),計7例26字,除「詭:過委切」的1例19字以外全部都是怪字,大概也只能視爲例外了。 3al切其他三等,均集中於幫組,計6例28字。 反切上字口訣 這可能暗示了幫組重紐A類介音的韻母性比較強。
反切上字口訣: 反切
愚見一直認為,香港中文教育其中頗為失敗的地方,便是由小學到中學,學校既不教導粵語拼音,也不教導反切,學寫字則靠死記硬背。 反切上字口訣2025 由於出來做事已久,不知現在情況有否改善,不過在本人的讀書生涯中,學習中文讀音只靠口耳相傳傳授,學字則靠寫生字和默書。 在反切法誕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讀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書注音方法。 這種方法在東漢之前佔據字書之主流,例如《說文・玉部》:「珣,讀若宣」;《說文・宀部》:「宋,居也,從宀木,讀若送。」等。
- 下列韻母,調分四聲,各聲有兩欄,左欄《廣韻》表字,右欄反切下字,下字亦具表字。
- 對待反切法我們要做到批判繼承開拓創新,對於繁複的方式我們要進行簡化,儘量避免它的弊端,運用統一字詞規避其讀音不準確的缺點。
- 因此,表格中的每一對合併的單元格,每一條虛線、實線都應模糊理解,去加以懷疑。
- 例如《切韻考》雲:“蓋有反語,則類聚之即成韻書,此自然之勢也”,言反切是韻書之基礎也。
- 今下用來標示方音時,反切系統可簡化成只喺各反切字組揀一字做代表字,慳返揀字煩惱,大大減少要記嘅字數;如《分韻撮要》為當時粵語各聲韻母揀徂代表字,係噉意改嚇就可為現代粵語標音。
《漢字部首表》規範 反切上字口訣2025 [6]規定了漢字的部首表及其使用規則,主部首201個,附形部首共100個。 《漢字部首表》是中國現行的部首規範,從2009年5月1日起實施。 反切上字口訣 《漢字部首表》 以現存有代表性有影響的《康熙字典》《辭海》《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字書的部首表爲基礎和依據設立部首。
反切上字口訣: 反切下字
反切用嘅反切上下字避開咗要注音嘅字,只要知道反切上下字嘅音,就能知道原先好難認嘅字嘅讀音。 反切上字口訣2025 喺呢方面,反切同以前用嘅讀若法、直音法等方法比較,佢明顯係進化嘅方法。 但同漢語拼音、注音符號比較,反切有點唔好就係佢標記用到嘅上下字太過多(反切上字約400字,反切下字約1000字,組合約5000種),而且啲字讀啲唔讀啲,各自引用一部分組合來讀,呢點嚟講亦唔方便,呢啲都係佢嘅限制。 另外容易字嘅音標記佢反而用咗複雜字嘅組合,呢啲表現都係受指責嘅問題點。 根據一部分學者[註 12]嘅學說,韻母要分A、B兩類。
取查下字,陌、莫白反,伯、博白反,陌伯下字同。 格字真音krak(開口),虢字真音kruak(合口),白、陌、伯字,皆不分開合。 反切上字口訣2025 被切之聲,尋乎上字之聲,謂之雙聲,若德紅切東,東德雙聲;被切之韻,見乎下字之韻,謂之疊韻,若昌緣切川,川緣疊韻;被切之調,陰陽共乎上字,平仄同於下字,若側絞切抓,抓側共陰,抓絞同仄。
反切上字口訣: 韻母
對於反切這一注音法,我們要用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它,將其放入特定的時代裏進行考察分析,同時融入現代因素,與時俱進改進創新,使其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發展。 對待反切法我們要做到批判繼承開拓創新,對於繁複的方式我們要進行簡化,儘量避免它的弊端,運用統一字詞規避其讀音不準確的缺點。 來母讀法與「焦」聲字形不合,結合《名義》、《新撰字鏡》“子鳥反”之反切,疑上字本作「子」,或有韻書訛作「了」,遂誤讀來母。
例如《切韻考》雲:“蓋有反語,則類聚之即成韻書,此自然之勢也”,言反切是韻書之基礎也。 自漢代出現反切以來,大大便利了文人對古籍的學習和在創作,由於當時學術派別與師承之傳統,後來所編排的韻書也各有差異。 而以《切韻》爲首的韻書打破了這樣的局面,開啓了中國古代語言學的新時代[11]。 在反切法誕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讀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書注音方法。 這種方法在東漢之前佔據字書之主流,例如《說文・玉部》:“珣,讀若宣”;《說文・宀部》:“宋,居也,從宀木,讀若送。 可能直到公元六世紀初期,3c的音節結構仍比一等字還簡單,或者幾乎等價地,三等字的音節結構比非三等字還簡單,因此三等字偶爾可以充當非三等字的反切上字。
反切上字口訣: 中國以外嘅影響
3c的結構最簡單,幾乎所有鈍音聲母的三等字的反切上字都是3c。 類似地,在非三等字中,一等字的結構最簡單,經常用來切二等字或四等字。 反切上字口訣 羅傑瑞指出阿拉伯語、俄語和滿語均具有某種形式的類似的對立。 著名音韻學研究者馮蒸比較傾向於鄭張的觀點,將非重紐三等稱作三等C類。 他引進了由周法高 (1952) 等人奠基,由平山久雄 (1966)、松尾良樹 (1975) 等人所發展的「類相關法」研究重紐。
反切上字口訣: 研究方法
經過多年的爭論,鄭張尚芳、潘悟雲等人提出了用 /i/ /ɣ~ɯ~ɨ/ 分別對應重紐A類、重紐B類的理論。 反切上字口訣 例如,如果我們僅知道一個字的「聲母」與「了」相同,而且「韻」與「頭」相同——或者說,這個字與「頭」押韻,我們仍舊無法確定它究竟是該讀 “lóu” 還是 “liú”。 《切韻》的情況也類似,介音究竟是該由「反切上字」所指示,還是該由「反切下字」所指示,並沒有一定之規,甚至偶爾還會出現「撞切語」的情況——兩個字的切語一模一樣,但這兩個字的讀音卻不相同。 這個現象使得後世研究難以弄清楚當時「介音」的情況。 例如,《切韻》的第一個字「東」就注爲「德紅反(切)」。
反切上字口訣: 漢字音變化嘅影響
首先考慮現行漢字檢索的需要,依據現行漢字的字形特徵確立主部首和處理主附關係;同時爲適應更大範圍漢字楷書字形檢索的需要,增設附形部首幷允許變通處理。 最近出版的新華字典第11、12版 和現代漢語詞典第6、7版都已經轉用《漢字部首表》規範。 反切是什麼,清人李汝珍在《李氏音鑑》 中說:“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謂反切者,蓋反覆切摩而成音之義也。 ”由此可見,反切字面義就是反覆切摩的意思,其作用就是通過反覆切摩來確定切字的讀音,通俗來講,就是古代的一種精雕細琢的注音方法,即通過兩個漢字來表示另一個漢字讀音的方法。 反切又稱爲“反、”“翻”、“切”等,其中反切上字也稱爲“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稱爲“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稱爲“切字”。
反切上字口訣: 【漢語音韻學筆記】反切上字觀察——也談「切韻音系」介音問題
在義序法的具體設計中,應該把詞語分爲多少類、類間如何排列次序、類內詞語如何排列,都有很大的任意性。 使得使用者對詞語的分類和排列的瞭解,難以做到和編書人的想法完全一致,因此在檢索時常常遇到困難。 反切上字口訣 《切韻》的音類劃分和同代的《經典釋文》和《玉篇》相當一致,陸法言、陸德明和顧野王三位學者不謀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證明《切韻》不是陸法言憑空捏造的。 《廣韻》「孂」字三讀同義,“古得切”下雲:「孂,竦身皃。出《玉篇》。」驗之《玉篇》系字書,頗疑該德韻讀法爲下字「黝」或省訛作「黑」產生;“兼玷切”韻母亦可疑,待考。 頗疑或有韻書上字作「安」,本讀爲影母,後省訛作「女」形;下字本作「刮」,或訛作「利」,由此誤讀“女利反”。 「笉」本同「荺」,訓“茭”,「筊(茭)」產生「⿱竹文」、「⿱竹犬」等訛形,後漸漸穩定作「笑」,淺人又增添「皃」,遂作“笑皃”之訓;本音“於忍反”,後或訛作“千忍反”,《切韻》系韻書沿襲此誤。
反切上字口訣: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
具體的演變條件請查閱中古漢語至近古音的演變中的相應中古韻攝。 除非學術硏討,使用時不宜過度認眞,不必過度追究每一個前綴,將每一行看作一個特定的上古聲母並忽略首列的上古發音方式(如複輔音)構擬。 七(中古構擬) 此表之中古音(白一平轉寫)非共時構擬,也不代表古代某個特定的地區的方言。
反切上字口訣: 切韻音
具體的拼法是:切下字韻母爲[u],被切字韻母仍爲[u];切下字韻母爲開口呼,被切字韻母加上介音[u-]改爲合口呼;切下字韻母爲撮口呼,改爲相應的合口呼。 16.切下字今讀輕脣音(脣齒),被切字與切下字的韻母相同而聲母也應爲輕脣;切下字今讀重脣音(雙脣),則被切字與切下字的韻母相同而聲母也應爲重脣。 15.切上字聲母今讀脣齒音“f”,切下字韻母無論今讀合口、撮口還是齊齒呼,被切字韻母都爲開口呼或單韻母“u”。 具體的改法是:韻母有介音[u-],則去掉;韻母爲[y],改爲[u];韻母爲[yn],改爲[ən];韻母有介音[y-],去掉。 13.切上字聲母今讀雙脣音“b、p、m”,切下字韻母今讀合口呼、撮口呼,被切字韻母改爲開口呼、齊齒呼。
反切上字口訣: 部首排檢法
注1:雖然《切韻》編纂於隋代,不過現在普遍認爲它所反映的是南北朝時期的語音,精確一點的話,是南朝的梁陳與北朝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時代。 筆者認爲南北朝語音差距並不大,《切韻》選音很可能以北朝標準語(即「雅言」)爲準,兼顧南朝。 與情況1.x稍加對比即可發現,「三等切非三等」的情況要遠多於「非三等切三等」的情況。
但事實上,宋以前反切法的使用者,大都是正統儒家學者,並沒有梵文或者佛經翻譯背景。 歸字(locate)或反切歸字,是根據反切上下字確定“被切字”在切韻圖中的音韻地位[4][5],即「依切求音」[6]或「按字求音」。 反切上字口訣2025 漢字本源中土,廣佈諸地,遂成亞東同文,鮮、倭、越共文。
但「格」讀krak,「虢」讀kruak,佢哋嘅音唔同。 呢個「白(陌、伯)」做反切下字時,rak同ruak兩方嘅意味都得。 【切韻指掌圖】有分開合韻,下字係脣聲母就用合口韻。 亦有反切都冇辦法顯示正確發音嘅音,比如某個韻得一個字就切唔出。 《切韻》就有「拯」韻得一個字,結果冇反切,記做「無反語」。
這是因爲中古平聲不分陰陽,今音的陰陽是由中古的清濁變來的。 ”下字“寒”是陽平字,但被切字“刊”讀陰平,這是因爲上字“苦”是中古清聲母字。 ”下字“幹”是陰平字,但被切字“壇”讀陽平,這是因爲上字“徒”是中古濁聲母字。
反切上字口訣: 中古形聲字研究
為此,鄙生只好撰寫本文,淺述一下「反切」原理。 歸字(locate)或反切歸字,是根據反切上下字確定「被切字」在切韻圖中的音韻地位[4][5],即「依切求音」[6]或「按字求音」。 反切上字口訣2025 最早的形序法是東漢人許慎在編寫《說文解字》時首創的部首法。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寫作於公元100年至121年,是中國第一部字書。
反切上字口訣: 反切上下字
由於擁有相似讀音的漢子數量較多,反切上下字用字紛繁雜亂,就產生了反切上下字難於識記,從而無法讀出切字讀音的弊端。 此外,由於地域方言的不同和古今音的差別,也使得反切法切出來的字讀音不同,從而產生了讀音不準確的弊端。 反切上字口訣 《廣韻》:「⿺尢雚,行不正皃。丁全切。一。」疑或有韻書上字作「下/丅」,《廣韻》訛作「丁」。 修改反切後摺合在《廣韻》中爲匣母三等,出韻;這是由於該字反切襲自他書,故於《切韻》音韻體系不合。 說明:中古全濁聲母的入聲字,發展到現代普通話中都變爲陽平了;中古次濁聲母的入聲字,發展到現代普通話中都變爲去聲了。
反切上字口訣: 韻母
這種情況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現後得到改善,而韻書也常常把多種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準確。 現代也有用義序編排的辭書,例如《同義詞詞林》[27],《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28],分類比古代精密得多,但仍需要附上漢語拼音、部首或筆劃索引。 這說明義序法在很講究工作效率的今天已經很難作爲一種獨立的排檢法來使用了。
反切上字口訣: 漢字排檢法
「支侵」的重紐B類屬於3c與3b的混合,「宵尤」的重紐A類屬於3b與3a的混合。 個別字(例如「幾」字)重紐歸類有爭議,或許應當根據《韻鏡》重新歸類。 以上內容除了參考反切上字,實際上也參考了諧聲關係。 考慮到莊組的字數,這個數目很大,然而其中有8例18字都是由「山」這一個反切上字所貢獻的。 考慮到「切韻」時代莊組的二三等對立可能正在消失過程中(幾乎沒有對立對),姑且可以認爲「山」這個字本身當屬三等。 三等三分重紐B類,簡稱「3bt」,包括「脂祭真仙庚鹽」韻的鈍音聲母重紐B類字,以及「蒸」韻的幫組聲母或影見組聲母合口字、「侵」韻的幫組聲母字 [注 反切上字口訣2025 2]。
用古書嘅反切去得音時,知道反切時代嘅音韻體系係必要嘅。 例如用《切韻》搵「視」得「承旨反」,喺現代粵語「承」=/sɪŋ¹¹/、「旨」=/tsi³⁵/,用粵語反切得/si¹³/,得唔到正確嘅/si²²/。 反切上字口訣 喺《爾雅》《說文解字》噉樣嘅古代辭典,爲咗標記漢字音,會攞同音字嚟做例。 呢陣時一般嘅表示形式係「甲,讀若/讀如/讀爲乙」(甲嘅讀音近似乙),或者「甲,音乙」(甲嘅音就係乙),前者叫「讀若法」[1],後者叫「直音法」。 直音法用同音字直接注音,讀若法用近似音嚟注。
反切上字口訣: 反切
千年不絕,文脈往繼,以漢字爲尊,授學、科舉、官牘、文藝,皆用。 音有時轉,地有偏移,諸地異聲,中土漢語即諸種並存,若粵、閩、吳、京。 他邦聲繁,鮮人有漢朝,日人有漢和,南人有漢越。 然雖異聲,猶共源同祖,以古法切音,即得今音諸種。
三國時代魏國嘅孫炎(中文:孫炎)寫咗本《爾雅音義》,傳統認爲呢本書最早採擇反切作爲學術嘅表音方法[3],到魏晉時代反切開始盛行[4][1][5]。 南北朝時佛敎開始流行,而文人亦都開始玩雙聲疊韻,音韻學問有大發達,但現存著作少。 個系統到咗《切韻》呢本書面世,切韻系統已經相當完整。 反切上字口訣2025 到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爲咗克服呢啲缺點,諗咗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