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英語:Tin Shui Wai)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輞井圍、馮家圍、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上環市區大約25公里。 天水圍新市鎮是區內大型新市鎮,佔地約406公頃,人口為28.8萬,行政上屬元朗區。 在天水圍站啟用初期,車站內有專為西鐵乘客服務的票務處及補票處,以及輕鐵客務中心。 自兩鐵在2007年12月合併後,港鐵重新定義客務中心的用途和功能,將全綫西鐵綫的票務處及補票處改稱客務中心,其後站內的輕鐵客務中心大部分功能交由西鐵綫客務中心一併處理,因此天水圍站輕鐵客務中心於2010年4月18日起停止運作,並改建為車站職員辦公室。 因應客務中心合併、方便C出口乘客及應付大量乘客,大堂內近D出口的客務中心曾移動及擴闊。 而車站於2003年12月29日隨九廣西鐵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俊和建築-株式會社藤田-恆利建築聯營。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輕鐵服務中斷期間提供,詳情可留意港鐵的公告,或車站張貼的告示。 天水圍站(英語:Tin Shui Wai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Stop)是港鐵[1]輕鐵的一個車站,與港鐵屯馬綫[2]的天水圍站交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天水圍天福路,屯馬綫天水圍站平臺下的地面。 但政府將土地改劃為居屋屏欣苑後,原本預留位置結構不作改動。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車站啟用
由於輕鐵系統大多是建於路面,在區內享有優先通過路口的權利,乘輕鐵來往鎮內各處十分方便,然而班次疏落。 輕鐵系統除把新市鎮內大部分地方接駁起來外,也連接到屯馬綫車站、屯門和元朗兩個新市鎮,成為新界西北區內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水圍站的主要接駁交通工具是輕鐵,乘客可直接使用車站大堂出口前往輕鐵天水圍站各個月臺、或經由C出口之行人天橋及有蓋通道往輕鐵天耀站。 車站A出口設有公共運輸交匯處,可轉乘到天水圍北、廈村及流浮山一帶的接駁巴士及小巴。 規劃多年未有落實的天水圍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康文署近日提出在新地(00016)天水圍115區用地對面撥地5.3萬平方呎,擬興建兩幢14層高辦公室及公眾展覽中心,連周邊發展,形成住宅文化社區。
該處有名為「天水圍市中心」的巴士總站,但遠離該區的交通樞紐——天水圍站,原因是天水圍新市鎮規劃初期西鐵終點站原定設於該處,即輕鐵天水圍總站(今改名天榮站)旁邊;但其後因為廈村鄉及屯門區的居民反對導致西鐵走線更改。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水圍新市鎮早期的規劃概念是於新市鎮南部及北部中心各建一個大型公園作為核心,而住宅則圍繞公園而建。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2025 政府為了建立全市鎮有良好設計榜樣,政府發展時加入很多康樂和便民設施,建築密度較同期發展的將軍澳新市鎮為低。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水圍公營街市
而屏欣苑在2018年10月落成後,港鐵卻未有更新出入口指示。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2025 直到多名區議員多次爭取後,港鐵於2019年3月末才將A出口指示名稱由「屏廈路(南)」改稱「屏欣苑」。 天水圍站共設有7個出入口,其中A-D出口均各設有一組行人天橋連接;而E出口則設有扶手電梯連接位於車站下方的輕鐵站月臺。 因應居屋工程進度,當局將此站以往的專綫小巴站和的士站改建成一個三坑臨時巴士總站,九巴276P線聯同港鐵巴士K75及K76綫於2015年2月27日一併暫時遷往橋昌路東公共運輸交匯處[7][8][9],站名維持不變。 在屏廈路港鐵天水圍站B出口旁邊設有名為「天盛苑」的分站,乘客可於該站接駁港鐵巴士K75P綫或其他港鐵巴士路線。 另外,天福路西行的巴士中途站亦通往天水圍站,然而該站一直沿用「聚星樓」至今。
- 據最初的規劃顯示,整個天水圍新市鎮北部也打算規劃中、低密度私人屋苑,而有關的計劃在1994年時已暫時擱置。
- 原來的「天水圍總站」於2003年8月1日起改稱為天榮站,以與為配合九廣西鐵(今屯馬綫)[2]天水圍站而建的本站區別。
- 逢星期一至六早上7時15分至8時45分及下午5時至8時,此站3號月臺實施「先落後上」乘車制度:到站列車會在3號月臺後半部讓乘客下車,然後才駛至月臺前半部供乘客上車,以免轉乘輕鐵或屯馬綫的乘客出現混亂。
- 鐵路方面,早期只有輕鐵服務,前往屯門、元朗以外的鐵路交通要待九廣西鐵通車方能實現。
- 到了2004年5月,天水圍北唯一私人屋苑慧景軒正式入夥。
早期只能依靠屯門公路或新界環迴公路,甚至輔助道路如青山公路、荃錦公路等前往市區,直至3號幹線通車後纔有更直接通道,然而道路里程仍然偏長。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2025 鐵路方面,早期只有輕鐵服務,前往屯門、元朗以外的鐵路交通要待九廣西鐵通車方能實現。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然而天水圍站位置靠近屏山,遠離天水圍大多數屋苑,居民往往須通過輕鐵轉乘。 換言之,居民不論使用路面交通或鐵路交通,無可避免要花費大量時間於交通上。 天水圍站的主要接駁交通工具是屯馬綫,乘客可直接使用西鐵綫車站大堂出口往返輕鐵天水圍站各個月臺。 另外,乘客可經屯馬綫天水圍站A出口前往公共運輸交匯處,可轉乘到洪水橋及流浮山一帶的接駁巴士及小巴。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車站周邊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2007年10月14日,天水圍再度發生倫常慘劇,一名領取綜援的新移民家庭,丈夫患上鼻咽癌在醫院留醫,患精神病的妻子將一對12歲及9歲的子女,用繩索綑綁從24樓擲下,自己隨後亦跳樓,3人當場死亡。 蘋果日報翌日指天水圍在2004年倫常慘劇發生後成立了3間綜閤家庭服務中心,但中心的查詢電話假日竟無人接聽,若有緊急求助,電話錄音會要求求助者致電社署熱線或者留下聯絡口訊,幾經轉接竟然轉介至九龍灣明愛向晴軒的熱線電話。 2012年2月1日,屏山天水圍體育館投入服務,為天水圍第四座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體育館。 2017年1月9日起,天水圍天壇街的天水圍醫院分階段投入服務。
天水圍站(英語:Tin Shui Wai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屏廈路與天福路交界,屬於港鐵屯馬綫的鐵路車站,車站於2003年12月20日啟用。 九鐵巴士在西鐵通車當日進行重組,其中輕鐵接駁巴士655線改為K65線,輕鐵接駁巴士657線改為K75線,皆途經天水圍站,再加上2004年7月遷至此站的K76線,共同為天水圍居民提供西鐵與輕鐵接駁服務。 K75綫於2009年11月29日改以天水圍站為總站,以洪水橋為循環點。 元朗區議會預計在2022年底進行首階段遷移及擴闊車道工程,隨後展開新街市的建造工程。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接駁交通
根據康文署提交的文件指出,用地位於天業路,在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與天水圍115區用地之間,佔地約5.3萬平方呎,現時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早在2013年時已經曾提出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 該署指出,第二期工程將在資源中心附近、即天水圍第109區及117區(即天業路公園停車場)進行總面績約8.9萬平方呎的康樂及文化綜合項目,包括興建一個可用作多種球場的多用途場地、室內草地滾球場等,並會興建小型圖書館作為重置及擴充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之用。 2013年12月,房協中止長者屋計劃,政府隨即將土地用作發展私人住宅,可提供2,200夥單位,新鴻基地產於2014年7月9日分別以22.21億元及19.68億元獨攬第112區及第115區地皮,兩地樓面呎價均分別逾1,800元。 擁有鄰近栢慧豪園屋苑的輕鐵天榮站地皮的港鐵公司現與新鴻基地產發展天榮站物業項目。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人口
2018年3月21日起,急症室於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8時提供服務,2018年11月21日起急症室24小時提供服務。 車站西面設有迴圈供列車掉頭,現時只有調度列車及751P綫使用。 在2003年輕鐵重組計劃中(已取消)的初版,是供771線掉頭的。 天水圍站是屯馬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屯門方向或烏溪沙方向的列車,往返屯門、元朗、荃灣、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城門河東部及馬鞍山新市鎮等地。 天水圍站有兩個月臺,以島式月臺排列,在車站興建時已裝設月臺幕門。 每個月臺可以容納一列9卡的列車停泊,現時各只使用頭8卡位置,務求使駕駛室剛好對準在職員區域內,以方便各種車務安排盡量在職員區域內進行及方便車長繼承西鐵的傳統(即是當車長按完關門制後,就會走出駕駛室確保列車車門已關得妥當,才會走回駕駛室繼續駕駛)。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主要街道
直到2018年,《施政報告》終於宣佈天水圍街市選址方案,佔地只有約8000至10,000平方米。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2025 方案一是於港鐵天水圍站對出的天福路頂興建造價昂貴的架空天橋,在天橋上設街市;方案二是減少天福路兩條行車線,在港鐵站旁邊地面設街市。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福路選址缺點突出,必須在嚴重影響交通或成本高、施工時間長的方案中作取捨。 [35]而且附近的天盛苑及屏欣苑已有街市,在天福路再設一座街市造成該帶街市過於密集但其他地區卻欠缺街市的不均局面。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天水圍新市鎮為範圍(即屏廈路、天福路、天慈路、濕地公園路、天影路所包圍的地區)。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港鐵路綫圖
治安方面,當局曾研究過因應人口增長,在第101區(即現時女童軍總會何超瓊活動中心)興建一所警區警署,但因特區政府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面臨財赤危機,擱置至今。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2025 按照房屋署的政策,居屋單位對每戶人數限制較為寬鬆,但相反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住戶人數。 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10萬人,公屋居民比例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在2001年起入夥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準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結果衍生出不少社會問題。 天水圍的周邊為鄉村地區,南面有屏山,北面有輞井圍及流浮山,西面有廈村,東面有橫洲。 天水圍的周邊也有新發展的市鎮地區:東南方有元朗新市鎮,西南方有洪水橋新市鎮及屯門新市鎮,新界西北現正高速地城市化。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本站的港鐵免費接駁巴士站設於天祐苑(東行)及聚星樓(西行),請依照職員指示前往。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車站樓層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繼而於1993年落成,為九龍東兩個徙置屋邨(慈樂邨及秀茂坪邨)分別提供部分安置資源。 1991年至1998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夥。 隨着嘉湖銀座(現稱+WOO 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新市鎮中心。 1998年上半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往來九龍、香港島、葵涌及荃灣市區;同時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家庭暴力
另外,天水圍33A區(即今銀座廣場)原計劃興建文娛中心,但因廈村居民和區議員擔心影響風水裏景觀而擱置。 隨着天水圍北新發展區各住宅項目陸續落成,而鄰近的洪水橋自2012年起亦有多個中密度的私人屋苑和公共屋邨相繼落成,兩區的居住人口因而急增。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2025 隨着西鐵綫延伸至市區,以及港鐵推出「西鐵綫/屯馬綫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屯門-紅磡」月票,天水圍區內居民已開始逐漸習慣使用鐵路往返市區,使用天水圍站的乘客量相應日增,無論在車站任何服務時段也維持高水平。 另外由於天水圍站服務範圍廣闊,港鐵亦為乘客提供多條輕鐵及港鐵巴士路線接駁車站往返天水圍北、洪福邨、洪水橋市中心、田廈路、流浮山等地。 至於鐵路,雖然輕鐵車費相對地廉宜,但西鐵自通車以來即採取偏高車費,若要轉乘其他路線的話,車費就更為昂貴。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車站週邊
翌年該公司利用圍墾的方法填平廈村灣,在現時香港濕地公園紅樹林浮橋處興建一條150多米長的「大壆」,大壆則設置六道水閘。 [2]其後,協助築壆的水上人定居在天水圍,在大壆上建木屋居住,以捕捉海產及做工人為生。 天水圍站是天水圍新市鎮內唯一一個重型鐵路車站,因此星期一至五的繁忙時間均有不少學生利用本站搭乘屯馬綫往返屯門及元朗區,及上班一族利用本站往港九市區。 而週末及假日亦有不少乘客利用本站轉車往返深圳灣口岸、流浮山、香港濕地公園、福田口岸等。 加上此站也是輕鐵的轉乘站,每天有很多人從輕鐵轉乘屯馬綫,所以此站人流極高。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天水圍站 (輕鐵)
此外,天水圍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2]。 大堂近C出口的已付費區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3][4]。 政府於2013年宣佈將於橋昌路、橋發街及屏廈路包圍的地段興建居屋「屏欣苑」,三幢樓宇建於前文所述兩個天水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所涵蓋地皮,當局需要騰出位於橋發街的天水圍(西)公共運輸交匯處,以提供土地予上述居屋發展,並於稍後時間重建天水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天水圍本來沒有預留位置興建公共圖書館,區域市政局至1997年才通過在區內覓地興建具中央規模的圖書館大樓,直至1998年才敲定在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旁的空地興建,於2013年才全面落成。 天水圍西鐵站地圖 在過去永久圖書館落成前,康文署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前往天北屋邨兩次,經過多年爭取,才於2006年在天澤商場租下一個舖位做小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