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楊侯古廟,又稱大澳侯王廟,是香港一所侯王廟,位於大嶼山大澳寶珠潭側,現被列香港法定古蹟。 廟中除了主神楊侯王外,亦有供奉關帝、北帝及洪聖四大人神。 古廟內的鐵鐘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鑄造,殿前屋脊和天井左右兩廊有造工精巧的石灣陶塑。 大嶼山中部地區,從鳳凰山至靈會山一帶,有昂 平、鹿湖、薑山、地塘仔等谷地,這些地方,從 清末開始,便有梵剎興建。 尤其在民初之際,國 內政局不穩,因這裏「形勢渾雄,風景優美」, 吸引很多南來僧尼在此弘法潛修。 在1957 年的《大 嶼山志》所記,當年在昂平、鹿湖、薑山、地塘 仔等地,共有寺宇靜室八十多所,這四地,被稱 為大嶼山四大佛教叢林。

1993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年底成的天壇大佛,二十六米高,是當時全 球第二大的戶外青銅座佛,使昂坪成為國際知名 的景點。 2006 年啟用的昂坪纜車,也利便遊客前 來寶蓮禪寺參禪觀光。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在政府檔案中,島上共有三十五個村落,居民七千三百一十人,其中大澳有三千人,嶺皮(東湧)一千人,梅窩七百人。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

但是至1931 年的人口統計,大嶼山島人口仍是七千四百多人,增長不大。 今天在大嶼山梅窩、東湧侯王宮、沙螺灣把港古廟、大澳關帝古廟等多個地方的碑刻文物,仍可看到李昴英的記載,這可證明在清朝,李昴英後人仍為大嶼山土地之擁有者。 乾隆廿四年(1759)、道光二年(1822)、光緒五年(1879)、1966 年多次重修。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創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對東湧灣,佔地甚廣。 廟前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廣場,乃是昔日駐防汛兵習射及操練之地。

大澳楊侯古廟: 交通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七時至下午五時公共交通於中環港外線碼頭乘渡輪往梅窩(請先查閱渡輪航班時間表),轉一號巴士到大澳巴士總站,步行約十分鐘。 由東湧乘十一號巴士到大澳巴士總站,步行約十分鐘。 大澳關帝古廟是香港一所關帝廟, 位於新界大嶼山大澳,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

  • 關帝古廟曾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鹹豐二年(1852年)、光緒廿九年(1903年)、1959年及1975年重修,廟內有多塊重修碑均可追溯當年修繕年份。
  • 侯王廟內就存有康熙38年建廟時所鑄造之洪鐘,另有純錫所鑄造之香案。
  • 又名雞翼角炮臺,建於清朝康熙末年,內設炮八門,營房二十間。
  • 除在大澳街市街選購外,亦可前往石仔埗街的店舖購買。
  • 楊侯古廟分為主建築及左右偏殿,以青磚、麻石及木材築砌而成。
  • 旅客只需數十元,便可租藉由村民駕駛的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遊覽。

位於關帝古廟旁的便是天后古廟,兩廟相連,面積細小,看似關帝古廟的偏殿。 天后古廟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供信奉天后,以祈求海上平安及保佑漁民。 當地有一所大澳楊侯古廟,於清朝康熙年間興建,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 楊侯古廟是大澳區內主廟,每年端午節的遊湧活動,皆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 侯王廟內就存有康熙38年建廟時所鑄造之洪鐘,另有純錫所鑄造之香案。

大澳楊侯古廟: 九龍城侯王廟

原來,相傳楊侯古廟之設立,有助化解獅虎爭珠之象,有助大澳長久安穩,到底內裡玄機為何?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大澳楊侯古廟 讓我們的導賞員為你詳細講解楊侯古廟的歷史文化故事。

  • 由東湧乘十一號巴士到大澳巴士總站,步行約十分鐘。
  • 重修本廟曾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及一九八八年進行大型維修工程。
  • 大澳的楊侯古廟很受水陸居民尊崇,每年侯王誕,值理會都搭建戲棚演出神功戲。
  • 大家又知否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 嶼北界碑界碑為尖頂花崗巖,於1902年樹立,與位於狗嶺湧的嶼南界碑為一對,經度皆為113度52分。
  • 但是至1931 年的人口統計,大嶼山島人口仍是七千四百多人,增長不大。
  • 廟內還有一對於光緒三年以銅打造的對聯,廟內有鯨魚骨、舊龍船頭,約有百多年歷史,為當時漁民所供奉。

而1819 大澳楊侯古廟 年(嘉慶廿四年)編的《新安縣志》記載了:「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此之後,大嶼山的地名開始通用。 正殿左右壁上分嵌有宣統二年(1910)《東源堂碑誌》及《西源堂碑誌》, 可見早年東湧是分方東、西兩湧。 右殿壁上嵌有《公立大奚山東西涌姜山主佃兩相好永遠照立碑》,此碑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 嶼北界碑界碑為尖頂花崗巖,於1902年樹立,與位於狗嶺湧的嶼南界碑為一對,經度皆為113度52分。

大澳楊侯古廟: 廟宇介紹

讓我們的導賞員為你娓娓道來。 關帝古廟創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至1505年)。 相傳在大澳一場棚屋大火中,關帝曾顯現拯救居民,故此大澳的居民便建立此廟宇用以供奉關帝。 除此之外,關帝古廟亦供奉有財神、華陀、太歲,以及大嶼山漁民的獨有神祗——漁頭大王。 關帝古廟曾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鹹豐二年(1852年)、光緒廿九年(1903年)、1959年及1975年重修,廟內有多塊重修碑均可追溯當年修繕年份。

大澳楊侯古廟: 建築格局

但有學者認為宋代並無「侯王」封號,「楊侯」可能是指姓楊名侯的人,死後被尊稱為王,亦可能並非指同一人。 2008年6月7日,香港天文臺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廣泛地區爆發雨災,其中大澳地區災情最嚴重,其中陸路交通與供水和電訊系統全面中斷。 8月22日,颱風鸚鵡襲港,天文臺懸掛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其間一間教會辦公室被水淹浸。 大澳楊侯古廟 1980年拆了首批一湧棚屋,1993年再宣佈將清拆全部棚屋。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文物

可惜日治時期古蹟毀滅,現存置於廟旁小亭內的鵝字石是1970年摹刻的。 由於年代久遠,該廟古物特多,如鑄於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的古鐘、以錫鑄於鹹豐十年(一八六零年)的香案及刻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的碑文等等。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過的楊侯古廟,擁有超過三百年歷史,而大澳的關帝古廟,更早於明朝已建成,為大澳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大澳楊侯古廟創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於2017年10月被列為一級法定古蹟,古廟是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

大澳楊侯古廟: 大嶼山的地名與村落

又名雞翼角炮臺,建於清朝康熙末年,內設炮八門,營房二十間。 當年清廷在廣東沿海一帶,共建這種炮臺四十一座,在香港的還有佛堂門炮臺。 以前九龍寨城西門的「廟道」,曾於光緒廿二年(1896)重修,石牌背書「鶴嶺鍾靈」,侯王廟所在地叫白鶴山,有「鶴嶺」之稱。 白鶴山下巨巖不少,有人將鵝鶴二字刻在廟後山巨石上,號稱別亭,即俗稱「一筆鵝」及「一筆鶴」,這兩塊石刻歷來為遊人所讚賞。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建築

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 (即1699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1699年或以前。 古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湧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古廟的楊侯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湧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一六九九年或以前。 由於年代久遠,廟內有多件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包括鑄於1699年的古鐘、鑄於1860年的純錫香案,還有刻於1877年的碑文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