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3]。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要拆了,才匆忙回憶,但已經太遲。」Himphen希望公眾能開始紀錄城市面貌和分享相片,建立民間相片資料庫。 他希望當市民願意共享相片、分享知識,政府也會明白開放數據的重要性,把圖書館或資料館保存的珍貴歷史照片,以更方便、友善的方式與市民分享。 「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段節難」,Himphen說只有公民一起參與,纔可以集合不同人的專長。 雖然他們是程式的開發人,擅長電腦技術,但他們並不熟悉歷史,需要在行的市民幫忙。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牛頭角下邨停車場

他們說事先的宣傳很重要,加上不少街坊保留都是「大頭相」或家庭相,用來比較不同時期街景較困難,也存在私隱問題。 「我細個在牛頭角上邨都拍了不少照片,但唔會特登影後面的大廈,每次都是我的『大頭』」,這些都是令Himphen頭痛的地方。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無論是哪一時代、哪一年拍的街景相,只要是過去的相片,他們都歡迎,因為他們並不是隻想紀錄某一時代,而是每日都急速變化的香港。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正在玩遊戲的,是在觀塘區住了接近50年的趙小姐,見到兒時曾居住多年的和樂邨舊照片,她說起當時在天台小學「走鬼」的情況,「那時屋邨的小孩都在天台返學,學生太多,超出學校消防限制,所以下課一打鐘,老師有時就會叫我們(其中幾個學生)回家,下午不用上堂」。

  • Himphen說這個就是困難的地方,憑相片辨別年份和地點可能比收集相片更困難,有時連拍攝者都忘記了,就只能集眾人之力。
  • 政府指在制訂劃界方案時,已適當地將現有相連區議會選區平均分配,合併成較大的新地方選區,以保留社區完整性,並確保同一地方行政區內的新地方選區覆蓋的人口大致相若。
  • 他希望當市民願意共享相片、分享知識,政府也會明白開放數據的重要性,把圖書館或資料館保存的珍貴歷史照片,以更方便、友善的方式與市民分享。
  • 正在玩遊戲的,是在觀塘區住了接近50年的趙小姐,見到兒時曾居住多年的和樂邨舊照片,她說起當時在天台小學「走鬼」的情況,「那時屋邨的小孩都在天台返學,學生太多,超出學校消防限制,所以下課一打鐘,老師有時就會叫我們(其中幾個學生)回家,下午不用上堂」。
  • 以這張拍攝深水埗元州街、北河街交界相片為例,相片的年份曾多次改動。
  • 他覺得相片可以令不同年代的人一起傾計、交流,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且他們交流的對象並不止於觀塘居民。
  •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2023年區議會一般選舉,將由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出88名區議會地方選區議員,選區經新劃分後,灣仔和離島區各自有1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即各有2個直選議席;而觀塘|沙田和元朗區則各有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即各有8個議席,屬議席最多的地區。 此外,為方便身在內地或於投票日需往返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選舉事務處會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兩個鄰近邊境投票站,前者為港九區選民而設,後者則服務新界區選民。 選民若要到這兩個邊境票站需預先登記,並選擇投票日的指定投票時段。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停車場

今次收集舊相片的其中一位搞手Himphen,年幼時也是牛頭角上邨的居民。 他說小時候婆婆經常帶他到下邨喫「嗱喳面」,所以家人知道他籌辦這次活動都很興奮,家人一起話當年,婆婆還專程到現場看他。 他覺得相片可以令不同年代的人一起傾計、交流,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且他們交流的對象並不止於觀塘居民。

很幸運,趙小姐每次都「走鬼」成功,未遇到「捉鬼」的政府人員,她說起這段經歷時笑笑口。 白板上貼滿觀塘、牛頭角一帶的舊照片,由50年代到2009年都有,貼這些照片的不是一班「老餅」,而是5個不夠30歲的年輕人―許孝謙(Himphen)、陳浩軒(Nelson)、鐘岸桐(Amy)、劉海晴(Catherine)、馬嘉儀(Camelie)。 上週六(3月18日),他們在牛頭角上邨擺檔收集舊照片,還設計遊戲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玩,用舊照片估地方。 選舉事務處將根據選民所屬的區議會地方選區,編配已預約的選民至「鄰近邊境投票站」的不同位置投票。 選舉事務處亦會安排接駁巴士接載相關選民由上水港鐵站往返鄰近邊境投票站。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以這張拍攝深水埗元州街、北河街交界相片為例,相片的年份曾多次改動。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深水埗西

「我們也只是公民的一份子」,Himphen說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街道相片資料庫,只能靠大家,而不是隻有他們5人。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在觀塘區住了50多年的趙小姐見到舊相很興奮,但自己卻一張都沒有,「那時候相機很貴,成千蚊一部,我地平日怎會拍照呢,影全家福都是去影樓」,Himphen在旁都點點頭,「除非是收藏家,但這樣相片就一定很貴」。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即使手上沒「鹹豐年前」的舊照片也不用擔心,因為「今日影的新相,3年後又會成為舊相」,Himphen認為最重要的是公眾一起參與。

  • 後來他們再翻查網上資料,荃灣綫在1982年才通車,加上相片內塗有顏色的禁區指示牌是1998年後才使用,大約2000年纔在全港通用,所以他們再把年份改為2000年。
  • 「我們也只是公民的一份子」,Himphen說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人的街道相片資料庫,只能靠大家,而不是隻有他們5人。
  • 兩個票站合計有38000個名額,結果有12 976名選民登記會使用。
  •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 房委會在牛頭角上、下邨重建時,為免舊邨的歷史隨着清拆而消失,精心規劃及設計了懷舊的休憩處和展覽區 —「懷舊角」及「文化廊」,將昔日屋邨的生活剪影和人情風貌重現眼前。
  • 【區議會選舉/區議會選舉2023/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區議會選舉票站】新選舉制度下,地區行政18區的劃分維持不變,但隨著新一屆區議會直選議席只有88席,並採用雙議席單票制,現屆區議會制度下的452個細選區,重新組合成44個較大選區。

房委會在牛頭角上、下邨重建時,為免舊邨的歷史隨着清拆而消失,精心規劃及設計了懷舊的休憩處和展覽區 —「懷舊角」及「文化廊」,將昔日屋邨的生活剪影和人情風貌重現眼前。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牛頭角街市主要服務地區居民,共分上下兩層,地下的擋鋪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如蔬果、家禽及海鮮;而一樓的店舖層面則很廣泛:不單只乾貨、衣物及紙紮舖等,還有提供「跌打服務」的中醫館及一間美容店提供幾乎沒落的手藝–「線面服務」。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臺,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觀塘北

牛頭角上邨(英語:)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相片集

起初相片標註的年份是1970年,但有市民提醒他們地鐵在1979年才開通,相中有地鐵告示牌,年份應在1979年後。 後來他們再翻查網上資料,荃灣綫在1982年才通車,加上相片內塗有顏色的禁區指示牌是1998年後才使用,大約2000年纔在全港通用,所以他們再把年份改為2000年。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直至最近,又有市民指出相片內的行人大部分都戴上口罩,很可能是2003年沙士肆虐時拍攝的。 Himphen說這個就是困難的地方,憑相片辨別年份和地點可能比收集相片更困難,有時連拍攝者都忘記了,就只能集眾人之力。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重建

牛頭角上邨商場為單層式建築、座落於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地下、牛頭角道與安德道交界,已於2009年7月底落成,同年9月正式啟用。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包括有一部匯豐銀行自助櫃員機、美心MX快餐、7-11便利店、西藥房、牛頭角街坊福利會、西醫診所和佔地約608平方米的U購超級市場,供應居民日常所需。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香港大廈搜尋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夥,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屬於香港人的街景相片資料庫設計的介面很簡單,市民在同樣地點按半透明的舊照片,對準角度拍一張新照片,就可以製成今昔合照。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現時網頁內已有超過900張照片,但大部分都是依靠市民透過網頁或應用程式上載,現場收集相片並不容易。 擺了5次攤檔,他們只收到10張相,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將相片帶在身,看到收舊相再折返回家取相的人也不多。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2025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觀塘東南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上邨停車場相片 【區議會選舉/區議會選舉2023/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區議會選舉票站】新選舉制度下,地區行政18區的劃分維持不變,但隨著新一屆區議會直選議席只有88席,並採用雙議席單票制,現屆區議會制度下的452個細選區,重新組合成44個較大選區。 政府指在制訂劃界方案時,已適當地將現有相連區議會選區平均分配,合併成較大的新地方選區,以保留社區完整性,並確保同一地方行政區內的新地方選區覆蓋的人口大致相若。 政府又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鄰近邊境投票站」,以便利身在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 兩個票站合計有38000個名額,結果有12 976名選民登記會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