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是一個過程,感到現在跟以前不一樣,害怕在所難免。」他如是說。 想不到,兩年後的7月,我與CCDC的藝術總監伍宇烈(Yuri),在大埔藝術中心的CCDC舞蹈中心,從童年習舞,聊到近日演出的舞劇、未來的展望,暢談了4個小時。 康文署音樂事務署提供「兒童音樂班」 (暑期音樂學堂),讓小朋友學習五線譜、簡單樂理及認識中、西樂器的外型、音色和特性,5堂學費只需220元,每堂1.5小時,不過名額有限,需抽籤以決定能否參加。 Southern Skies Education Hong Kong課程顧問鄧仲麒說,「衝上雲霄」熱潮仍在,去年有10多人參加課程,料今年報名人數會多3成。

「我早已看過原作,2014年,曾參與香港小交響樂團《麥兜‧感人至深小聖誕》(2014)音樂會,再次細讀這個故事,深受感動,亦埋下這次創作舞劇種子。」身兼編舞及導演的Yuri分享他的感受。 他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士兵的故事》(2007),獲2008年香港舞蹈年獎,並於2011年與不加鎖舞踊館合作《水舞問》,以及為「非常林奕華」的舞臺音樂劇《賈寶玉》當動作設計及導演。 1995年,由黎海寧推介,他在《黑鹿開口了》負責編舞,這齣舞臺劇,內容跟《與狼共舞》相近,講印第安部落團結的故事,香港話劇團還邀請了美國導演來港執導,令他印象難忘。 「最初我不明白,為何楊世彭選中這部戲,後來我才體會到,團結精神非常universal……it can 王仁曼老師 last for long time!」隨後,他繼續為話劇團的演出,如《新傾城之戀》、《浮士德》、《如夢之夢》等作品編舞。

王仁曼老師: 教師資料

90年代初,伍宇烈回到香港後,專注編舞,他第一齣專業作品,就是為CCDC創作的《單吊‧西‧遊記》(1993),開始合作後,仍不時為CCDC做編舞和設計工作。 2010年,Yuri跟香港芭蕾舞團合作,將這個故事重新演繹,場景移到上世紀60年代動盪的香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 他將主角由收禮物的Clara改為派利是的德叔,透過德叔的經歷,呈現一幕幕集體回憶……結合創意、自省、重構,也展示出一份個人對時代和社會的真實體會。 環凱國際升學中心今年跟澳洲飛行學校Southern Skies Aviation合作,推出為期10日飛行體驗課程,學生前往布里斯本學飛行理論,還有15小時飛行訓練。

自六五年考獲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官資格後,先後往巴西、中國、法國、德國、印尼、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葡萄牙、新加坡、臺灣、泰國和美國等地主考和授課。 王仁曼老師 八七年成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舞蹈委員會委員,獲拿破崙商業奇才獎(藝術)。 九二年被香港設計家協會選為十大最佳衣著女士,九一年開始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區委員,九八年獲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委任為亞洲區代表,九九年,獲萬寶龍國際藝術大獎。 王振芳紀念獎學金於1973年成立,至今已為舞蹈界栽培了多位出色的舞蹈家、 編舞家、教師等,對全球舞壇可謂貢獻良多。 學校希望藉此甄選發掘出更多有潛質的舞蹈員,並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使芭蕾舞訓練更普及化。 獎學金得獎者可於本校接受為期一年的免費芭蕾舞訓練及有機會參加「精英培訓計劃」,總值超過港幣二萬元。

王仁曼老師: 對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來說,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

2018年,「一鋪清唱」與CCDC跨界合作,重新將《香‧夭》搬上舞臺,融合了當代舞、劇場及合唱音樂等元素,以一場16章節的演出,呈現得與失、聚與散,以及新與舊之間的張力。 「作品在音樂的編排上需要改動,過往由『一舖清唱』演繹,歌者要集中演唱,難免在肢體表演上有所侷限,這次加入舞者,則可令作品內容變得更豐富。」Yuri還特別與CCDC的舞者溝通,嘗試瞭解他們的特質及情緒,再把其轉化融入作品中。 「我欣賞那些完美、精準的舞蹈,但也想追尋不一樣的東西,探索其他藝術表演模式的可能性。」很久以前,Yuri已想做一個全人聲音樂舞劇,其後,他遇上伍卓賢和趙伯承,以「望夫石」的故事為藍本,合力創作《石堅》(2008),並找來一班年輕人邊演邊唱。 那次演出的反應非常好,伍卓賢更奪得CASH金帆音樂獎之「最佳正統音樂作品」。 在小鎮念書時,「我不能停下來,不跳舞,所以也報讀了芭蕾舞學校,但老師覺得我的水準很高,所以推介我到多倫多學跳舞,每週一次,讓我讀更好的課程,有更大的發揮機會。」豈料,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學校竟然提供入學機會,做全職學生,Yuri除了習舞,還可以兼顧學業。 但凡學過芭蕾舞或是對芭蕾有一知半解認識的人,都不會對王仁曼這名字陌生。

  • 「我欣賞那些完美、精準的舞蹈,但也想追尋不一樣的東西,探索其他藝術表演模式的可能性。」很久以前,Yuri已想做一個全人聲音樂舞劇,其後,他遇上伍卓賢和趙伯承,以「望夫石」的故事為藍本,合力創作《石堅》(2008),並找來一班年輕人邊演邊唱。
  • 她幼年移居香港生活,自小接觸不同藝術項目[3],1950年至1955年於聖嘉勒女書院就學[1][4],1955年至1956年到瑪利諾修院學校升讀中六年級[4],1956年至1959年間負笈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修讀專業教師文憑[1]。
  • 為了讓學界在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及品德教育的範疇上,得到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支援,在社會上形成清流,造福下一代,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聯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和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攜手推動「禮儀文明教育項目」,歡迎學校、教師和家長一同參與。
  • 「演出後,報章的Review對我的作品沒有comment,卻盛讚那位舞蹈員金黃色的頭髮,好漂亮!」他聳聳肩笑着說。
  • 面對疫情的蔓延,對表演藝術的衝擊,他認為無論香港以至世界,都是過渡期,須靜觀其變。

作為一個熱愛舞藝,全情投入的舞蹈老師,她培育了無數芭蕾舞蹈員、教師及舞蹈工作者。 王仁曼老師2025 五九年成為英國皇家舞蹈學院高級院士及皇家舞蹈教師協會院士,翌年回港創立第一間王仁曼芭蕾舞學校,發展至今,香港共有六間校舍,上海和北京各設分教處。 六四年,王校長成為香港芭蕾舞協會創會會員,現任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及香港芭蕾舞蹈團榮譽顧問。

王仁曼老師: 香港華仁書院

「對即將畢業的學員來說,也許是個反思的機會,將來跳還是不跳,是否以舞蹈作為終身職業?」Yuri強調,考慮前途問題,也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 王仁曼生於上海[1],家境富裕[2],父親王振芳是一名銀行家[2]。 她幼年移居香港生活,自小接觸不同藝術項目[3],1950年至1955年於聖嘉勒女書院就學[1][4],1955年至1956年到瑪利諾修院學校升讀中六年級[4],1956年至1959年間負笈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修讀專業教師文憑[1]。 負笈英國的原因出於她未能獲得美國留學簽證[5],所以未能到當地升讀大學[5],唯有改到當年頗具名氣的皇家芭蕾舞學院學習藝術[5]。 她其後於1960年重返香港創辦王仁曼芭蕾舞學校,自立門戶前有一段短時間爲其赴美升學前的舞蹈老師擔任助教[5]。

  • 城市當代舞蹈團(簡稱CCDC),創立於1979年,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當代舞團,屹立於黃大仙沙田坳道,長達42年之久。
  • 王仁曼本是上海人,舉止裡都透露出一種與這個速食時代相悖的、更謹慎也更回歸傳統的品味。
  • 都發局長徐中強表示,臺南築角13年以來,藉著青年與社區的合作,已培訓出不少優秀也願意回到地方深耕的人才,也引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關懷農村。
  • 獎學金得獎者可於本校接受為期一年的免費芭蕾舞訓練及有機會參加「精英培訓計劃」,總值超過港幣二萬元。

王仁曼師承世界著名舞蹈家瑪歌芳婷[6],門下學生計有伍宇烈、張天愛[7]、馮雲黛、梁凱寧等。 王仁曼在香港教授芭蕾舞達50年,1964年起已成為香港芭蕾舞學院的創會成員[1],1982年起擔任香港舞蹈公司的名譽顧問[1]、城市當代舞蹈團名譽顧問(後為董事會副主席)及香港舞蹈總會創會會員[1],1994年起出任香港芭蕾舞蹈團名譽顧問[1]。 其餘服務崗位則有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亞太區代表及國際婦聯會員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事務顧問。

王仁曼老師: 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專訪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

城市當代舞蹈團(簡稱CCDC),創立於1979年,是香港首個全職專業當代舞團,屹立於黃大仙沙田坳道,長達42年之久。 如果家長只想孩子試學芭蕾舞,也可先從較平價的芭蕾舞班入手,包括工聯會、明愛長康兒童及青少年中心、大埔區小童羣益會,價錢由41元至60元不等。 此外,澳洲高爾夫球學院的青少年暑期訓練亦計劃7月開班,招收4至9歲學生。 學院課程總監Lilian指,高球訓練可提升個人品德,又可訓練孩子專注力,她指每年報名人數有一至兩成增長;曾有家長想替一歲半兒子報名,但因年紀太小遭婉拒。 每年舉辦國際暑期舞蹈課程(ISDS),集合來自世界各地之導師及舞蹈學生,總結暑期課程的壓軸節目是每年八月「明日之星」的演出。 王仁曼老師2025 在師資方面,香港華仁書院全校教師總人數為56人,其中95%擁有教育文憑、37%擁有學士資格、59%是碩士、博士或以上學歷、51%具有特殊教育培訓資歷;年資方面,20%老師年資在4年或以下、10%年資5年至9年、70%老師擁有10年或以上年資。

王仁曼老師: 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課程

他指16歲或以上學生通過體能測試,可嘗試單飛(Solo Flight),飛行時間亦會紀錄在pilot logbook(飛行日誌)。 王仁曼老師 「資歷及時數紀錄是終身的」,飛行約40小時更可考「學神牌」,將來或有助報考機師訓練課程。 除了收費近9萬的飛行課程有捧場客;小小年紀學打高球、3歲小孩學做小紳士小淑女的課程,亦吸引家長報名。 都發局長徐中強表示,臺南築角13年以來,藉著青年與社區的合作,已培訓出不少優秀也願意回到地方深耕的人才,也引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關懷農村。

王仁曼老師: 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專訪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

她早在1960年創辦的王仁曼芭蕾舞學校是香港最早的芭蕾舞培訓學校,如今更已是本港首屈一指的名校,引領無數擁有芭蕾夢想的學生步入這個優雅殿堂。 而接續傳承一門藝術,靠的不只是傳統資源,更有教育者經年累月投入其中的心與精神。 事實上當你見到王仁曼的那一刻,芭蕾之美便會從她舉手投足的每個細節中流淌出來,令你感受到這種不落痕跡的高貴與優美。 而如果一定要王仁曼去為芭蕾精神下個定義,她會選用的形容詞是:專注、堅持、不言棄。 香港華仁書院校風自由純樸,鼓勵學生致力組織及參與各類課外活動,藉以令學生得到均衡的發展及培訓領導才能。

王仁曼老師: 對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來說,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

今年共有來自臺中科大、中原、淡江、聯合、文化、正修、逢甲、銘傳、高雄、南應大、崑山、成大及南藝大等14所170多位青年學子的參與。 王仁曼老師2025 王仁曼老師 社區團體則包括永康鹽興、左鎮公舘、北區大仁、新營姑爺、善化嘉北、後壁嘉田、東山聖賢、佳里禮化及臺南市養鹿協會等;另進階型駐村計畫有後壁崁頂及頂長、柳營守護生命關懷協會、山頂那間文史發展工作室及倒風內海文史工作室等。 近年與年輕人合作的機會增多了,讓他明白到溝通的重要,「我要詳細解釋清楚,他們才能進入我的世界,一起創作。對方的意見,也能激發我的創意。」Yuri慨嘆,藝術的世界實在很微妙。 「一鋪清唱」剛在6月演出《庵藏不露》,以無伴奏合唱配上粵劇元素,內容則以經典粵劇《帝女花》中的一折〈庵遇〉為主線,加上現代瘋狂惹笑的情節,由邁克編劇,Yuri則擔任藝術及製作顧問。 除了編舞,他也擔任佈景和服裝設計,演出時全選用舊衣,特意找出舞蹈團上世紀80至90年代初演出的服飾。

王仁曼老師: 香港華仁書院

連基本食宿,收費89,900港元,滿11歲便可參加,完成課程可獲該飛行學校頒發證書。 王仁曼,BBS(英語:Wong M. Jean,1937年2月21日—),香港舞蹈家及教育家,以教授芭蕾舞聞名。 「去英國特別受訓又回來開學校,這段生涯的歷史很長。是芭蕾舞令我做事專一,不怕辛苦。因為跳舞時你的整個人力量是放在腳尖上,沒有毅力是跳不到的,會很痛很辛苦。」但由於她是真心喜愛這門藝術,所以這麼多年下來,倒也不會覺得特別辛苦。 學校經常舉辦開放日、示範表演、電視及舞臺演出,為學生提供寶貴的舞臺經驗和增加自信,同時令家長及各界人士都有機會分享她們的努力和進展。

王仁曼老師: 教師資料

「有了這些經歷,我問自己,為何要有跳舞與非跳舞之分?我現時的作品為何如此,主要是因為我體驗了不同的東西……跨界合作後,我發現很多可能性。肢體語言,甚至是物體,例如一件衫,隨風擺動,也是舞蹈。」他表示,話劇團的演員,也許沒學過跳舞,但可以跳得很好。 「Choreographic Workshop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編舞,我當然爭取來做,因為可以隨心所欲,覺得好好玩,也學到很多東西。」駐團7年,工作坊對他在編舞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該團每年都舉辦Choreographic Workshop(編舞工作坊),Yuri拿出場刊,「我二話不說,便報名參加。除了編舞,還設計服裝,邀請了19歲的同事Julie Adam跳舞。」他首次編排的作品Rough Sketch,配樂是蕭邦的鋼琴奏鳴曲。 「演出後,報章的Review對我的作品沒有comment,卻盛讚那位舞蹈員金黃色的頭髮,好漂亮!」他聳聳肩笑着說。 1979年,家人安排伍宇烈往加拿大,在多倫多附近的小鎮念書,原本是去修讀High School課程。 就在上機前夕,他取得芭蕾舞學會頒發的獎學金,一年後可往英國深造芭蕾舞,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也是大家夢寐以求的。

王仁曼老師: 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課程

GoodSchool好學校網站,這是由教育傳媒營運的教育網站,我們期望成為教育界和家長之間的橋樑,讓學界可以在這裡發放訊息,把學校內的教學政策和好人好事發送出去,而家長也能夠第一時間獲悉學校的亮點美事,讓他們能夠為子女尋找最適合的學校和課程。 王仁曼,BBS(英語:Wong M. Jean,1937年2月21日—),香港舞蹈家及教育家,以教授芭蕾舞聞名。 謝立文和麥家碧創作的《屎撈人》,陪伴着不少香港人成長,靈感來自童話The Snowman。

王仁曼除了獲得皇家舞蹈學院院士之外[1],還取得該學院的考試官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Membre Conseil International De La Danse(CIDD)資格[1]。 在多年教學生涯中,她曾於1987年獲頒第一屆十大拿破崙商業奇才獎[1],1999年獲萬寶龍文化大獎;2001年獲香港舞蹈年獎之傑出成就獎;2005年獲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校長王仁曼女士(舞蹈榮譽學士,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專業教師文憑,皇家教師協會院士,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官)轄下的教師均為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註冊教師。 多年來,他創作的舞蹈作品甚多,包括《蘇絲黃的美麗新世界》(2001香港藝術節)、《天鵝湖》(2004香港芭蕾舞學會、《民間傳奇之不喫不別還須喫》(2005香港舞蹈團),以及在任白慈善基金製作的粵劇《西樓錯夢》(2005)中,編排於叔夜〈錯夢〉那場舞蹈。

王仁曼老師: 教師資料

2021年,Yuri出任CCDC藝術總監,將2021至2022年舞季以「冬」為主題。 面對疫情的蔓延,對表演藝術的衝擊,他認為無論香港以至世界,都是過渡期,須靜觀其變。 那年的11月中旬,他的跨界舞蹈作品《大鄉下話》,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上演。

王仁曼老師: 對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來說,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

陳靜儀回憶自己小時候學芭蕾,是受到母親影響,但漸漸也就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可能因為小時候就有很多時間在學校度過,放學之後媽媽在學校做事,要去等她,或者自己都會有時間在學校……所以可能也沒有特別薰陶我學芭蕾,但自己就是喜歡了,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活動。」她認為更重要的是一起跳舞時認識的那班人,後來都會變成要好的朋友。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侷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身兼藝術總監、編舞家、舞者等多重身份,伍宇烈說:「我要處理行政工作,制訂舞團未來的發展方向,策劃劇季的節目,絕對是個挑戰。」然而,他比較重視創作,談到自己和CCDC最大的連結,是創作的空間。 《屎撈人──愛便便愛》將於8月11至13日在沙田大會堂演奏廳演出,同場上演的還有「講便便講」,特別邀請兩位嘉賓,葉詠詩和歐陽偉豪(Ben Sir),於演後分享古典音樂及教育意義。 此外,還有延伸活動,每場演出後更設有後臺導賞,讓全家大小尋幽探祕,一窺舞臺背後的奧妙。

王仁曼老師: 香港華仁書院

「我在那裏待了7年後,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芭蕾舞團待了一年。」Yuri的舞蹈生涯,早年都是在加拿大度過的。 一口流利的英語可從學習拼音開始,而市面上的英語拼音班價錢可相差可以很大! 「British Coucil」及「Miniminds」英語拼音課程正價分別為8800/18堂及6100元/13堂,屬貴價之選。 王仁曼老師2025 專為3至6歲幼童而設的小紳士、小淑女班,每堂90分鐘收費600元,教授衣着打扮、步姿及坐姿等。 育苗教育中心導師陳彩蓮說:我們透過喫茶點教禮儀,如點坐唔會走光,食完要抹嘴纔有儀態等。

王仁曼老師: 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專訪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

「仙姐(白雪仙)對藝術嚴謹認真,事事追求完美,但給予我好大的空間,也有包容性。」此後,Yuri亦參與了《再世紅梅記》(2014)、《蝶影紅梨記》(2017)等的製作。 此外,大約在1985年,有一間芭蕾舞學校找Yuri改編The Nutcracker(《胡桃夾子》)。 王仁曼老師2025 「小男孩代表自己,我選擇了高年班的女學生做Aunt Agatha。每個週末去學校排舞,花了一年時間。演出很成功,我很有滿足感。」他接受了這個機會,也做得很好,無形中為日後的編舞工作,撒下種子。 王仁曼老師2025 為了讓學界在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及品德教育的範疇上,得到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支援,在社會上形成清流,造福下一代,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聯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和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攜手推動「禮儀文明教育項目」,歡迎學校、教師和家長一同參與。

「爸爸與鍾景輝是崇基學院的校友,還一起參與舞臺劇的演出。工廠生意結束後,他曾以藝名陸阡演戲,做過《天才與白癡》、《七十二家房客》等。」Yuri當年的演出,父親看完後,會跟他討論,對他的藝術之路,也不無影響。 「一切從6歲開始。那一年,媽媽將我送到王仁曼芭蕾舞學校學習芭蕾舞,就在禮頓道,離家比較近。」伍宇烈小時候,家住耀華街,就在今天的時代廣場後面。 「我看着時代廣場興建,也看着電車總站拆掉。」時代的變遷,亦烙在他的心中。

王仁曼除了獲得皇家舞蹈學院院士之外[1],還取得該學院的考試官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Membre Conseil International De La Danse(CIDD)資格[1]。 在多年教學生涯中,她曾於1987年獲頒第一屆十大拿破崙商業奇才獎[1],1999年獲萬寶龍文化大獎;2001年獲香港舞蹈年獎之傑出成就獎;2005年獲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學校為幫助中一同學融入華仁大家庭,開學後會舉辦中一迎新營,另設有「JASER」計劃,為每位中一學生安排一位「大哥哥」,照顧他們,陪伴他們,以助他們更快更好地投入中學生活。 學生支援及發展部門由資深老師、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組成,負責跟進學生心理健康及情緒支援。

王仁曼除了獲得皇家舞蹈學院院士之外[1],還取得該學院的考試官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Membre Conseil International De La Danse(CIDD)資格[1]。 在多年教學生涯中,她曾於1987年獲頒第一屆十大拿破崙商業奇才獎[1],1999年獲萬寶龍文化大獎;2001年獲香港舞蹈年獎之傑出成就獎;2005年獲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她幼年移居香港生活,自小接觸不同藝術項目[3],1950年至1955年於聖嘉勒女書院就學[1][4],1955年至1956年到瑪利諾修院學校升讀中六年級[4],1956年至1959年間負笈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修讀專業教師文憑[1]。 她其後於1960年重返香港創辦王仁曼芭蕾舞學校,自立門戶前有一段短時間為其赴美升學前的舞蹈老師擔任助教[5]。

王仁曼老師: 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課程

身材依舊頎長而富有力度的王仁曼穿一件ISSEY MIYAKE落座,歲月在這位被譽為芭蕾權威的女性身上,並沒留下太多痕跡。 她臉上的線條有很硬朗的一面,一如她對堅持芭蕾教育的那顆恆心,骨子裡是非常強悍的堅持。 王仁曼本是上海人,舉止裡都透露出一種與這個速食時代相悖的、更謹慎也更回歸傳統的品味。

王仁曼老師: 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專訪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

今年在為時兩個月的社區進駐過後,將實際成果處處精彩,空間創造力展現十足。 「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明年,是「四季」系列的最終回,也是CCDC第45個舞季,「秋」的主題令人聯想到「秋收」。 夏日炎炎,接着的旅程,將由Yuri領航,CCDC與春田花花攜手合作,帶領觀眾走進「國際綜藝閤家歡2023」親子舞蹈劇場《屎撈人──愛便便愛》。 「作品的構思,靈感來自譚盾為香港回歸所作的《交響曲1997:天、地、人》,其中的一節〈香‧夭〉。」首演以來,不時被改編為不同版本重演。 王仁曼老師2025 其後,在《寶玉,你好》(2021)中,Yuri與林奕華繼續合作,他一個人置身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的大盒內,利用錄像及網絡科技,與臺灣的演員王宏元,合演一齣獨腳戲。

王仁曼老師: 教師資料

南市都發局表示,榮獲金獎的作品「樹裡桁間」,由北區大仁社區結合臺中科大「好佳在」團隊,以多樣性工法搭配,貼切地改善環境舒適度並且吸引民眾聚集,共創出都會區公園的新容貌。 〔記者蔡文居/臺南報導〕臺南市都發局今天舉辦「第13屆臺南築角創意營造計畫成果發表會暨頒獎典禮」,14組提案單位在激烈競爭下,完成了社區精美的營造點,其中,北區大仁社區與臺中科大作品「樹裡桁間」打造出都會區公園新容貌,捧回金獎。 副藝術總監黃狄文(Dominic)在舞臺扮演Uncle D,在羣舞演員間穿梭……「我讓他在第三幕,不停的慢慢繞臺打連串的側手翻。」這是為了傳遞老伯伯的辛酸,抑或是反映中老年舞者的心境,接納時間的無情?

其餘服務崗位則有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亞太區代表及國際婦聯會員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事務顧問。 王仁曼師承世界著名舞蹈家瑪歌芳婷[6],門下學生計有伍宇烈、張天愛[7]、馮雲黛、梁凱寧等。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校園佔地超過廿二萬平方呎,綠樹環抱,更有野鳥和小松鼠棲息其中。 11月,在「城市當代舞蹈節」中,駐團編舞桑吉加的新作《和光同塵》是開幕節目,由超過40位舞蹈藝術家和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畢業班學生聯合演出,在舞臺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而不同,以及生命的循環不息。

王仁曼生於上海[1],家境富裕[2],父親王振芳是一名銀行家[2]。 她幼年移居香港生活,自小接觸不同藝術項目[3],1950年至1955年於聖嘉勒女書院就學[1][4],1955年至1956年到瑪利諾修院學校升讀中六年級[4],1956年至1959年間負笈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修讀專業教師文憑[1]。 負笈英國的原因出於她未能獲得美國留學簽證[5],所以未能到當地升讀大學[5],唯有改到當年頗具名氣的皇家芭蕾舞學院學習藝術[5]。 王仁曼老師 她其後於1960年重返香港創辦王仁曼芭蕾舞學校,自立門戶前有一段短時間為其赴美升學前的舞蹈老師擔任助教[5]。

王仁曼老師: 對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來說,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

另外,其實康文署在各區都有提供「兒童舞訓練班」,10堂學費只需60元,每堂2小時,不過名額有限,需抽籤以決定能否參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