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性也和其他語言有共性,詞語可以擁有兩種或以上詞性,從文法的角度來看,和其他語言之間共有的基本詞類有動詞、名詞、代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連接詞等。 現在的觀點認為,漢語有文法也有詞類,只是它的文法不同於歐洲語言,而且一個詞語存在多詞性現象。 主謂結構例子 主謂結構例子2025 主謂結構例子 漢語文法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省略,在存在上下文語境的情況下,不影響意思理解的詞往往被省略掉。
- 這樣,主謂短語就可以一層一層地建立為複雜的結構。
- 這複句的兩個分句都具備了單句的形式,它們各自是一個完備的主謂句結構,且分句與分句之間也只是並列關係,並不存在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關係。
- 雖然使用主謂賓結構的語言在事實上沒有使用主、賓、謂結構的。
- 假使我們把上例兩個單句形式單獨運用來表述意思時,它們是就是兩句單句,可以各自有完整的語調。
- 按主語、謂語在意義上的關係,主語可以分為施事主語、受事主語和當事主語。
- 一個詞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不能只按字面意義解釋,以構詞法組成的詞,其含義雖和構詞語素有一定聯繫,但也不能逐字理解。
- 所以,主語常由名詞性成分充當,而謂語常由動詞性和形容詞性成分充當。
主謂短語作補語,通常都是對動作、性狀加以補充,以說明該動作的結果或性狀的程度。 1910年代新文學運動以來,大量作家以現代漢語寫作,是現代漢語文法的重要形成期。 1949年之後,臺灣和大陸的文法標準沿不同的軌跡發展。 主謂結構例子 複句的基本類型有:1、並列複句,2、承接複句,3、遞進複句,4、選擇複句,5、轉折複句,6、假設複句,7、因果複句,8、條件複句,9、解說複句,10、目的複句。
主謂結構例子: 句羣
根據謂語詞性不同,主謂句可分為名詞謂語句、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主謂謂語句四種類型。 其他例子:「海嘯」、「心煩」、「頭痛」、「病危」、「民變」、「冬至」、「月亮」、「眼花」、「臉紅」、「膽怯」等。 主謂結構例子 複句由分句構成(「分句」也有稱為「單句形式」)。
- 句子有單句和複句之分,單句只包含一個主謂結構;複句則由兩個或以上,在意義上有關聯的單句組成,可以表達較複雜的意思。
- 要注意的是,「不完全主謂句」裡,被省略的主語或謂語成分並非不存在,只是在特定語境裡,為簡鍊而省略了,我們是可以按文意酌情補回省略了的主、謂部分而不影響文意的。
- 用於連接形容詞(或表示狀態的短語)和其後被作用的詞語,可以是名詞、代詞、動詞(做名詞時)、形容詞、短語等。
- 慣用語多數的是動賓結構的,即前面是一個動詞,後面一個是名詞組成的。
- 可是在漢語中,被動式不一定要有標記的,甚至不應該有標記。
所以各類實詞(副詞屬於虛詞)都可以作為主語,其中量詞作主語必須重疊,而意思是指全部。 各類短語,除了比況短語(如「……似的」「……一般」一類的短語)和介詞短語(如「對於……」)之外,都可以作主語。 要注意的是,「不完全主謂句」裡,被省略的主語或謂語成分並非不存在,只是在特定語境裡,為簡鍊而省略了,我們是可以按文意酌情補回省略了的主、謂部分而不影響文意的。
主謂結構例子: 複句與分句
其他例子:「車輛」、「花朵」、「紙張」、「船隻」、「人口」等。 句羣的切分,是指一個自然段包含有幾個句羣時,如何劃分句羣的問題。 主謂結構例子 劃分句羣,主要是要根據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分出自然段裡有幾個相對獨立的語義中心,圍繞著這些語義中心組合起來的句子,就是一個句羣。 要注意的是,組成自然段的不但有句羣,也會有句子,切分時要把句羣和句子分清楚。 主謂結構例子2025 用於連接形容詞(或表示狀態的短語)和其後被作用的詞語,可以是名詞、代詞、動詞(做名詞時)、形容詞、短語等。 「的」字前面的詞語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表示「的」後面的事物怎麼樣。
有的時候,段落與句羣是重合的,一個句羣就是一個自然段落,少數的時候,自然段落比句羣還要小,句羣裡的句子被分為了幾個自然段落。 漢語中動詞沒有時態的變化,而時態也不如英語中那麼分明和強烈,通常是通過時間狀語和一些「時態詞」(如原來、曾經、了、掉、完成、將、正在、已經、開始、結束等)來表示動作的時間性,稱之為時貌(aspect)。 主謂結構例子2025 被字句在漢語當中用表示被動語態,此時的次序為「賓+『被』主+謂」,亦可將被字句看作與把字句相似的句型,二者都是將謂語後置(如果將受動者看成是主語的話)。 當然,作為複句,合讀時自有複句的句調,不可割裂。 複句裡的分句,也不具備完整的意義,不可獨立應用,不足表述一個完整自足、不用補充的概念。
主謂結構例子: 充當謂語
但現在受到西方文法影響,反而產生了累贅詞,造成同樣意思的詞重複多次。 上例「小明。」便是「不完全主謂句」,我們能按文意補上「~喫了麵包」使之變成「完全主謂句」而意義不變的,但因為承前文的問話,不說自明,所以省去謂語部分更好。 補充型/述補:與「偏正」相反,前面的詞是主要成分,後面的詞是作補充或說明之用,補充型詞語有兩類:第一類中前面的詞是動作,後面的詞用來說出動作的結果,詞性上就是「動詞+副詞」,例如「改善」表示「改」變或「改」革最終要達到完「善」的效果。 其他例子:「降低」、「說服」、「打敗」、「揭露」、「推翻」等;第二類中前面的詞是實物,後面的詞用來表示實物的單位,結合起來就是該實物的統稱,詞性上就是「名詞+量詞」,例如「書本」所指的是一「本」本的「書」合起來統稱「書本」。
主語和謂語是主謂短語中的兩個成分,前一個成分把主題提出;後一個成分稱對這個主題加以陳述。 所以,主語常由名詞性成分充當,而謂語常由動詞性和形容詞性成分充當。 這是因為名詞性成分都有指稱的功能,而動詞性和形容詞性成分則具有敍述、描寫的功能。 由於主謂關係是「主題—陳述」關係,所以主語的意義就不限於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而被動的動詞不一定要標誌出來。 這一點跟英語中的主語在主動句中是施事、被動句中受事的觀念不同。 我們試以「複句會使用關聯詞語,單句不使用關聯詞語」這句為例。
主謂結構例子: 主語的成分
小主語和小謂語合起來算一個大謂語,也就是全句謂語。 主謂謂語句根據小謂語的性質,分屬動詞性、形容詞性、名詞性謂語句。 如果句羣內部的句子之間祇有一種結構關係,即一個結構層次,就是簡單句羣;如果句羣內部的句子結構關係不止一種,其結構層次不止一層,就是多重句羣。
主謂結構例子: 文法史分期
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1924)在民國時代講現代漢語文法的著作中,影響最大。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制定暫擬漢語教學文法系統,並應用於初級中學《漢語》課本。 這樣,主謂短語就可以一層一層地建立為複雜的結構。 慣用語是指各個地區慣常使用的口語,一種短小定型的詞匯或短句,意義或許有所引申,未必可以從標準漢語的字面推斷。 慣用語的表現力十分強時,可能具有隱藏意義或貶義。 主謂短語作定語,可以是自指主謂短語本身的概念,也可以轉指相關係事物。
主謂結構例子: 句子
我們根本無法在原句本義不變的情況下補出一個合適的主謂結構來。 主謂結構例子 「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分別就在此顯明瞭。 主謂結構,指由一個或者若干個主語,加上一個或若干個謂語,所組成的句式,是語言文學範疇。 主謂句由表示陳述和被陳述關係的2個成分組成,表示被陳述對象是主語 ,主謂短語作謂語的句子叫主謂謂語句。
主謂結構例子: 謂語的成分
狀態詞或狀態短語+地構成狀語,其後連接被作用的詞語,主要是動詞和動詞短語。 短語可由兩個或以上的詞所組成,也可以由較小的短語結合成為較大的短語。 短語按其成份的語義關係,可分為並列短語、同位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謂補短語、主謂短語、連動短語、兼語短語、介賓短語等。
主謂結構例子: 充當定語
一個主語屬於施事、受事或當事,這不是取決於主語本身的意義,而是取決於主語和謂語在意義上的關係。 換句話說,在主謂關係之下還可細分出各類關係,如施事、受事、描述、評價、判斷等。 而表示完成的「了」,通常會跟著一個動詞,來表示動作的完整性。 有時也常會拿來作為過去標記,即使它仍可以作為未來標記。 主謂結構例子 1898年《馬氏文通》是世上第一部以中文(文言文)寫成的文法書(研究的是文言文文法),打破了中文學術圈裡只研究漢語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門傳統小學的做法,對中國人的影響超越了之前歐洲學者研究漢語文法的外語著作。 [10][11]《馬氏文通》的許多詞類概念為20世紀初研究漢語文法者沿用。
主謂結構例子: 主謂句
這複句的兩個分句都具備了單句的形式,它們各自是一個完備的主謂句結構,且分句與分句之間也只是並列關係,並不存在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關係。 假使我們把上例兩個單句形式單獨運用來表述意思時,它們是就是兩句單句,可以各自有完整的語調。 「非主謂句」跟「不完全主謂句」外觀上相似,不過跟「不完全主謂句」不同,「非主謂句」之所以不呈現主謂結構,並非因為在特定語境承前蒙後而把主語或謂語略省了,而是因為「非主謂句」的確是沒有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根本分別。 譬如,有時在特定場合裡,我們在沒有上文下理的情況下,帶語調地喊一句「小強。」(或「小強!」或「小強?」,或驚恐或歡欣,視乎喊「小強」的是餘樂天還是毛小慧),也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這不是主語或謂語的省略,而是根本無需補出主謂結構。 我們雖然可以任意為「小強」補上語境或其他句子成分使之成為主謂句,但無論補上什麼,原句的語意都一定會被改變。
主謂結構例子: 【小四中文】認識「並列複句」常見用法 表達兩件平行相關事情
有異於短語之於句子,分句在句子裡並不互為句子成分,而且,各分句均已具備單句的形式(可以是單句的主謂句形式或非主謂句形式)。 主謂短語可以擔任的角色相當廣泛,上面用過的例子中,有些主語、謂語、定語的本身就是由主謂短語擔任的,此外,賓語、補語、狀語、中心語也可以是主謂短語。 但是,這不代表任何一個能夠充當主語的結構都可以和任何一個能夠充當謂語的結構結合,組成主謂短語。 主謂短語能否成立,在於兩個成分的語義能否貫通起來。 其他例子:「皮鞋」、「油畫」、「國旗」、「鐵路」、「紅豆」、「閃婚」、「嚴懲」、「郊遊」、「朗讀」、「滯銷」等。
在漢語句法中,主謂短語是短語的結構分類之一,它由兩個成分組成。 前一個成分的功能是提出主題,稱為主語;後一個成分對主題加以陳述,稱為謂語。 主語和謂語構成了主謂關係(或主述關係,即「主題—陳述」關係)。
「地」在一般使用中有時混淆成「的」,一些人認可「的」代替「地」(因為在漢語中,動作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名詞),但仍為其他人視作錯。 一個詞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不能只按字面意義解釋,以構詞法組成的詞,其含義雖和構詞語素有一定聯繫,但也不能逐字理解。 主謂結構例子2025 所以,單就主謂短語(而不是主謂句)而言,光桿動詞或形容詞都可以作謂語,只不過所構成的主謂短語不能成句。
上例「小強。」便是「不完全主謂句」,我們能按文意補上「~被金錢龜喫了」使之變成「完全主謂句」而意義不變的,但因為承前文毛小慧的問話,不言自明,所以省去謂語部分更好。 該句型是屬於賓語前置的一種情況,在現代漢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是比較嚴格的遵循「主+謂+賓」的順序結構的。 該種句型來自於古漢語,「把」字是將賓語提前的一個特徵,成為「主+『把』+賓+謂」的語序,亦可將「把」看作是謂語,而後的動詞看作是謂語補足語。 可以認為「把」的語義與英語中的「take … to 主謂結構例子 …」相同。 等同於「把」字的動詞還有「將」「拿」等,但語境更為書面化(特別是「拿」字句)。 漢語詞類,不同於其它語言,特別是漢語作為使用意音文字的語言,更有別於使用拼音文字。
謂語如果是動作的話,該動作可以是發自主語,也可以作在主語身上。 這就是主語的施事和受事的區分,對動詞來說就是主動和被動的分別。 在英語中,被動的動詞必定以被動式作為標記,而無標記的就是主動。 可是在漢語中,被動式不一定要有標記的,甚至不應該有標記。
句羣是大於句子的語言片斷,它是由一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後銜接連貫的句子組成的,同時它又是文章段落的組成材料。 把字句和被字句可以相互轉換,即按照「賓+『被』主+謂」和「主+『把』+賓+謂」的順序進行互換,在這種情況下,被字句中通常不能有省略掉的成分(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根據上下文的連接也可在把字句中省略主語,但和被字句強調的成分不同)。 從表層來看,這個句子似乎依從「賓-主-謂」語序,但因為”今天的菜”是話題而置於句首,充當全句的主語,而”我已經買了”便作為賓語,全句以兩句主謂短語層狀的構成。 按主語、謂語在意義上的關係,主語可以分為施事主語、受事主語和當事主語。 慣用語多數的是動賓結構的,即前面是一個動詞,後面一個是名詞組成的。 一般而言,自然段落是比句羣大的語言片段,自然段落通常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句羣。
主謂結構例子: 主謂結構
雖然使用主謂賓結構的語言在事實上沒有使用主、賓、謂結構的。 但是語言種類多,且許多克里奧爾語都使用主謂賓結構為主要語序。 謂詞性的詞(包括形容詞和動詞)單獨作謂語時,卻有一些條件。 光桿動詞或形容詞,因為沒有語調,所以只能在特別的語境中作謂語,或者與語氣助詞、體貌助詞並用。 其他例子:「登陸」、「爬山」、「參軍」、「懷孕」、「欠債」、「投資」、「簽名」、「搶眼」、「賣命」、「撒謊」等。 其他例子:「城市」、「價值」、「骨肉」、「手足」、「美麗」、「卑微」、「呼吸」、「代替」、「嘲諷」、「始終」等。
主謂結構例子: 主語和謂語的配搭
慣用語還有一定的靈活性,大多可以拆開嵌入別的成份,有些內部語素可以適當改動,還有可以顛倒語序。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把全句的主語稱為大主語,把作謂語的主謂短語中的主語稱為小主語,把主謂短語中的謂語稱為小謂語。 用於連接動詞、副詞、形容詞、或表示狀態的短語(但不能是名詞、代詞、數詞、量詞等以及不能表現狀態的短語)和其後被作用的詞語,主要是形容詞和副詞以及狀態短語。 「得」字後面的詞語用來補充、修飾、限制「得」前面的動作或狀態,說明「得」前面的詞語怎麼樣,多是表示前面詞語的程度,可以部分看作是「地」的反轉結構。 主謂結構例子 主謂結構例子2025 主謂結構例子 句子有單句和複句之分,單句只包含一個主謂結構;複句則由兩個或以上,在意義上有關聯的單句組成,可以表達較複雜的意思。 其中一種複句為「並列複 句」,即由2個或以上的分句並列組成,句式中多是有2件或以上的事情,從而表達並列關係,它們之間沒有主次之分。 作為提出主題的成分,主語常由名詞性成分充當,指稱該名詞性成分本身;動詞性和形容詞性的成分也可以成主語,這些情況下,這些動詞性或形容詞性的成分就用來指稱它所陳述的動作、事件或所描寫的性質等抽象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