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為了寓教於樂,得多著墨於女主角的愛情。 但小說中許多單元段落,則讓那段時期基督信仰與宣教士委身,所不斷帶給臺灣更新與進步的歷史重現。 甚至在小說《浪淘沙》第十章有著非常精彩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段落。 當時的宣教士不僅傳基督的福音,他們也重視文化使命,以非常獨特且有創意的方式來委身。 以馬偕為例,他在臺灣傳教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但整個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成為當代有用的人。 他在淡水興建的「牛津學堂」,學校教授科目包括聖經與神學之外還有地理、地質、動物、植物、礦物、醫學、歷史等等,除了教室上課還有野外考察、醫館實習,教學多元活潑。
我們會因著人生路上的各樣不順心而願怪上帝,我們禱告的時候多為自己的幸福祈求,少為自己成為他人的祝福祈求。 我們就像哈該書記載當時以色列人重視自己住得好、土地大,遠超過重視上帝的聖殿建造。 丘雅信 在我們閱讀《浪淘沙》大河小說或收看電視劇時,建議不妨打鐵趁熱去閱讀那段時期的基督教在臺發展史,回想各位信仰前輩的事蹟,相信會對個人的靈命有更多的啟發與進步。 十二歲時,她開始就讀於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主辦之淡水女學校,為當時該校年齡最小學生之一。
丘雅信: 小說
1926年,阿信終於如願以償在臺中開設「清信醫院」,或許是有感於自己出身困苦,一路上總有貴人相助,抱著回饋的心態,對窮人採取低廉收費的原則,不但赤貧產婦生產免費,還贈送嬰兒衣與煉乳。 另一方面,鑒於當時舊式產婆的衛生觀念與接生技術落後,單靠她個人的力量又不夠,因此在1928年開辦「產婆講習所」,著手培養新式產婆。 前後10年間,共培養約500名的素質優秀的學生,從這裡畢業的學生經常是產婆考試中的常勝軍,阿信也因此贏得「臺中之母」的美名。
- 她的事蹟與這些「第一」的榮譽,實際上是跟其基督教成長背景有著深深的關連。
- 隨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臺受阻,她就職於當地之聖文生醫院,又因具日僑身分,受加拿大政府委派至史羅肯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
- 1938年,受到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醫院經營不易,加上臺灣人害怕女兒習得醫療技術後被徵調到前線,使得產婆學校學生銳減,不得已只好歇業。
- 以馬偕為例,他在臺灣傳教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但整個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成為當代有用的人。
- 整個故事從「臺灣割日」至「國府流亡來臺」,前後時間長達50年以上。
- 1938年,她經日本前往美國,後曾於哈佛醫學院等醫學機構進行研究。
他們內心因上帝的呼召而喜悅澎湃,他們帶給周遭的人喜悅、滿足與幸福,他們成為眾人的祝福。 丘雅信2025 丘雅信2025 回過頭來反省我們這一代基督徒,我們有這股熱情,眼中定睛於上帝,以回應上帝呼召、擁抱上帝呼召為樂嗎? 丘雅信 我們的生命是否因著上帝活潑洋溢,就像蔡阿信(或丘雅信)一樣,樂於服事這一代的人? 很可惜地發現,我們這一代大多數的基督徒相較於前輩,可能多是草莓。
丘雅信: 臺灣第一個女醫生
她為臺灣醫療事業做出的努力,甚至受到日本昭和天皇的肯定,御賜獎金。 1924年,她在臺北日新町自宅開設診所;同年,她與彭華英結婚。 許多貧窮而受過其服務者,經常將自身家中種植的農作物或養殖的禽畜贈送給她,以作爲回報。 清信醫院也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位學生,每期一年,學生之食宿由該醫院提供;如此,每年畢業60位學生,沒幾年便培養出數百位遍佈臺灣全島的專業接生人員。 蔡阿信(臺灣話拼音:Chhoà A-sìn,1899年12月13日—1990年3月5日),是出身臺灣臺北艋舺的婦科學醫師。
1980年,她以個人畢生積蓄,與友人共同成立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以期為(老年)喪偶女性提供精神關懷和保健諮詢。 丘雅信2025 不論是文化還是政治,通通處於過渡時期,但這也造就了她坎坷卻不凡的一生。 丘雅信2025 1980年,她以個人畢生積蓄,與友人共同成立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以期爲(老年)喪偶女性提供精神關懷和保健諮詢。 1946年,阿信再度回到戰後的故鄉,想要貢獻一己之力,卻在目睹二二八悲劇後,1953年決定暫時到加拿大,最後在此度過餘生。 直至1990年逝世前,這位「臺灣阿信」,到老仍不忘關懷孤苦無依的寡婦,1982年創立「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將醫生痌瘝在抱的精神發揮盡致。
丘雅信: 臺灣第一個女醫生
1941年,她受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婦女傳教協會邀請,前往當地訪問。 隨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臺受阻,她就職於當地之聖文生醫院,又因具日僑身分,受加拿大政府委派至史羅肯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 1921年,她返回臺灣;她在乘輪船抵達基隆港時,受到許多記者採訪,其相關報導與傳聞引起當時臺灣社會大眾的關注與仿效。 她的專長是婦科學,但當時臺灣各大醫院暫無相關職缺,她於是跟隨一位眼科醫師實習;該醫師指導她親身體驗盲人生活連續多日,以體會患者在生活上面臨的痛苦與不便。 蔡阿信(1899年─1990年3月5日):女,臺灣臺北市人,臺灣第一位女醫生。 蔡阿信是第一位在北美當駐診醫師的臺灣人,是北美第一位正式開業看病人的臺灣人,是臺灣第一位有專業麻醉訓練的醫師。
她曾以私人力量興辦「助產士訓練學校」,訓練出五百多名助產士。 1921年,她返回臺灣;她在乘輪船抵達基隆港時,受到許多記者採訪,其相關報導與傳聞引起當時臺灣社會大衆的關注與仿效。 她的專長是婦科學,但當時臺灣各大醫院暫無相關職缺,她於是跟隨一位眼科醫師實習;該醫師指導她親身體驗盲人生活連續多日,以體會患者在生活上面臨的痛苦與不便。 《浪淘沙》(英語:A Cinematic 丘雅信 Journey)為青頻果有限公司製作、民視無線臺於2005年播出之電視劇。 此為臺灣首部大河連續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作家東方白長達150萬字之同名小說《浪淘沙》。 內容講述臺灣首位女醫師丘雅信的坎坷人生,以她不凡的一生來透視整個臺灣的變遷。
丘雅信: 小說
隨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臺受阻,她就職於當地之聖文生醫院,又因具日僑身份,受加拿大政府委派至史羅肯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 在該校女性學生原即相當罕見情況下,她因故成爲全校唯一女性學生,並不時遭到來自男性同學的欺侮,但十分受日本籍教師關照疼愛。 《浪淘沙》(英語:A Cinematic Journey)為東方白小說。 在參加臺灣籍留學生聚會時,她結識了數位從事於臺灣民族運動的男性青年,包括她日後的丈夫彭華英(蔣渭水後來在臺灣促成他們的婚姻關係)。 丘雅信2025 主修婦產科的阿信,因當時大醫院並無開缺,只好先在臺大眼科實習。
丘雅信: 臺灣第一個女醫生
在就讀時,她的物理、數學及英文等科目之成績表現都十分良好。 1924年,她在臺北日新町自宅開設診所;同年,她與彭華英結婚。 許多貧窮而受過其服務者,經常將自身家中種植的農作物或養殖的禽畜贈送給她,以作為回報。 清信醫院也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位學生,每期一年,學生之食宿由該醫院提供;如此,每年畢業60位學生,沒幾年便培養出數百位遍佈臺灣全島的專業接生人員。 十二歲時,她開始就讀於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主辦之淡水女學校,爲當時該校年齡最小學生之一。 丘雅信 在就讀時,她的物理、數學及英文等科目之成績表現都十分良好。
丘雅信: 小說
同時,她的母親將她送給一位牧師作童養媳,但她卻兩度自行從大龍峒返回位母親位在艋舺的住處;領養者於是放棄領養,母親也只好將她留在身邊。 1949年,她與英國裔加拿大籍退休隨軍牧師吉卜生強上校在臺灣結婚。 八歲時,她被送到大稻埕公學校(今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前身之一)學習日語等。 由於她的眼睛形狀相對其他學生圓且大,其他學生替她取綽號作“大目仔”。 同時,她的母親將她送給一位牧師作童養媳,但她卻兩度自行從大龍峒返回位母親位在艋舺的住處;領養者於是放棄領養,母親也只好將她留在身邊。
丘雅信: 臺灣第一個女醫生
醫師在第一堂課教導她的方式,相當別具心裁,要她先用眼罩蒙上眼睛躺個三天,體會當病人的心情,學會同情、理解病患。 且由於眼睛構造精密,手術必須心細、全神貫注,在不斷的挑戰磨練下,阿信建立了信心,也奠下日後行醫的基礎。 丘雅信2025 丘雅信2025 2005年,民視耗資8000萬精製的年度大戲「浪淘沙」,劇中女演員葉歡演活了寶島第一位女醫師,不畏萬難、闖出一片天的傳奇故事,使得「丘雅信」的名字深入人心。 然而這齣以作家東方白同名小說改拍的電視劇,並非杜撰,而是真有其人,但女主角不叫丘雅信,而是「蔡阿信」。
丘雅信: 小說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情勢逐漸危急,許多人擔心女兒學醫後會被當局徵召,產婆學校學生因而日漸減少,醫院生意同時也日漸衰微;因此,她決定停止醫院和學校事業。 1938年,她經日本前往美國,後曾於哈佛醫學院等醫學機構進行研究。 1920年4月,甫學成歸臺的蔡阿信一抵基隆港,立刻受到記者包圍,「臺灣第一位女醫師」的名聲不脛而走。
丘雅信: 小說
百年多前,大清帝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此後大半世紀日據時代,臺灣人民承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作家東方白用一生中最精壯的十年歲月,一筆一畫地用這段歷史為背景,寫下一部一百五十萬字的大河小說《浪淘沙》。 丘雅信 民視不惜重資將這部大河小說《浪淘沙》改編成大河電視劇,將一百五十萬的文字化為實際影像於近日搬上螢光幕。 為了小說與戲劇的表現法的天生差異,民視電視劇《浪淘沙》以其中一個家族為主軸,將聚光燈集中於臺灣第一位女醫生丘雅信不平凡的一生上。
丘雅信: 臺灣第一個女醫生
整個故事從「臺灣割日」至「國府流亡來臺」,前後時間長達50年以上。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情勢逐漸危急,許多人擔心女兒學醫後會被當局徵召,產婆學校學生因而日漸減少,醫院生意同時也日漸衰微;因此,她決定停止醫院和學校事業。 1938年,她經日本前往美國,後曾於哈佛醫學院等醫學機構進行研究。 蔡阿信(臺灣話拼音:Chhoà 丘雅信2025 A-sìn,1899年12月13日—1990年3月5日),是出身臺灣臺北艋舺的婦科學醫師。
她可是第一位在北美當住院醫師的臺灣人,是北美第一位正式開業看病人的臺灣人,是臺灣第一位有麻醉專業訓練的醫師,更是臺灣的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丘雅信 她的事蹟與這些「第一」的榮譽,實際上是跟其基督教成長背景有著深深的關連。 在我們閱讀這部大河小說、或觀看電視劇,不難看到當時基督信仰在臺的發展,與對人民的影響。 丘雅信2025 好比,故事的開始提及丘雅信其外祖父許尚仁一家,是馬偕牧師來臺宣教最先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一批臺灣人。 丘雅信 父親一家因馬偕援救因此成為基督徒,丘雅信亦進了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就讀……
丘雅信: 小說
八歲時,她被送到大稻埕公學校(今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前身之一)學習日語等。 由於她的眼睛形狀相對其他學生圓且大,其他學生替她取綽號作「大目仔」。 此後,她曾在溫哥華和哥倫比亞大學兩度接受麻醉學訓練,成爲臺灣籍醫師中該領域最早先驅之一。 [2] 即使沒有繼續從事於醫療工作,她仍經常前往醫院觀摩學習,甚至在前往外地度假時,於當地醫學機構觀摩。 丘雅信2025 1941年,她受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婦女傳教協會邀請,前往當地訪問。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臺灣第一》,臺北:麥田出版,1999年。 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策劃,《島國顯影(一)》,臺北:創意力文化,1993年。 遊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1949年,她與英國裔加拿大籍退休隨軍牧師吉卜生強上校在臺灣結婚。 在參加臺灣籍留學生聚會時,她結識了數位從事於臺灣民族運動的男性青年,包括她日後的丈夫彭華英(蔣渭水後來在臺灣促成他們的婚姻關係)。 在該校女性學生原即相當罕見情況下,她因故成為全校唯一女性學生,並不時遭到來自男性同學的欺侮,但十分受日本籍教師關照疼愛。
而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背後,卻是靠著堅強意志力,克服解剖人體的恐懼與寒窗苦讀的結果。 此後,她曾在溫哥華和哥倫比亞大學兩度接受麻醉學訓練,成為臺灣籍醫師中該領域最早先驅之一。 丘雅信 [2] 即使沒有繼續從事於醫療工作,她仍經常前往醫院觀摩學習,甚至在前往外地度假時,於當地醫學機構觀摩。 1938年,受到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醫院經營不易,加上臺灣人害怕女兒習得醫療技術後被徵調到前線,使得產婆學校學生銳減,不得已只好歇業。 1941年,轉往加拿大聖文生醫院任職,後又在溫哥華唐人街醫院開業,因為敏感的日籍身分與華人同業競爭的厲害,因此受人誣告非法行醫,不向命運低頭的阿信連上七次法庭據理力爭,終究獲得清白。
另外,當時臺灣社會重男輕女,女性幾乎都是文盲,馬偕便設立「淡水女學堂」,開啟女子教育之先。 這些信仰前輩們把永恆的基督信仰帶來臺灣,也把新科技新思潮帶來臺灣。 丘雅信2025 丘雅信 他們徹底奉獻自己投入於上帝所給他們的使命,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去服務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