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Ngau Tau Kok),位於九龍觀塘區西北部,接鄰佐敦谷、九龍灣及觀塘市中心,亦即介乎觀塘道以東、彩霞道與振華道以南、康寧道以西、牛頭角道與功樂道沿線住宅區。 2019年區議會選舉,獨立民主派的李詠珊挑戰爭取連任的張姚彬,張姚彬雖在顧卞裘莉護理中心的得票小勝李詠珊,但李詠珊就在樂雅苑的振華道體育館票站追回張姚彬,結果李詠珊以258票之差擊敗張姚彬,成功當選。 2021年7月8日,因應政府計劃追討協助民主派初選區議員的酬金津貼傳聞所帶動的區議員辭職潮中,李詠珊辭去區議員職務。

另一邊廂,政府銳意發展牛頭角為新市鎮及工業區,位於牛頭角海濱(即今偉業街、勵業街與海濱道之間,綠景NEO附近)的牛頭角碼頭於1953落成啟用,提供來往灣仔及北角的兩條航線。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爲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大部分受到二區重建影響的租戶,都透過“自選單位計劃”獲安排揀選鄰近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二及三期[11]。 由於“孫九招”限制開展部分“非必要”公屋重建項目,此邨延至2008年才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夥;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夥。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

不過唔好以為咁樣代表嘢食好求其,相反廚師非常畀心機,除咗每個月換餐牌之外,食物配搭同選料亦非常花心思,例如會有香港少見嘅撒丁米。 食物有新鮮感之餘,賣相仲相當精緻,最啱放上Instagram呃Like。 地處振華道、彩霞道、佐敦谷北道與牛頭角道的牛頭角巴士總站是區內專營巴士與專綫小巴服務總匯;至於紅色小巴,主要停泊在福淘街等候乘客。

2014年因應原有牛頭角及佐敦谷兩個選區內新屋邨落成帶動選區人口過多,選委會將牛頭角選區的牛頭角下邨加上有相隔一段距離的佐敦谷選區樂雅苑、安基苑合為牛頭角下邨選區,由於原本牛頭角及佐敦谷兩個選區都由民建聯成員擔任區議員,以上劃界被指對民建聯較為有利。 下邨的地下及1樓設「文化廊」,保留了300件有文化價值的物品,包括歷史圖片,市民透過觀賞展品,瞭解牛頭角下邨自1960年代建成後,如何演變為今天新型的屋邨。 下邨的地下及1樓設“文化廊”,保留了300件有文化價值的物品,包括歷史圖片,市民透過觀賞展品,瞭解牛頭角下邨自1960年代建成後,如何演變爲今天新型的屋邨。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貴月樓附近的配套設施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爲止[6]。 在落成時,適逢政府決定收回油麻地76座舊式住宅樓宇,以興建包括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爲該批受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7]。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爲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爲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爲“一區”及“二區”。 1970年代,牛頭角下邨配備以一區第1至7座黃色、二區第8至14座橙色作爲區分用途,直至1980年代後,更改爲一區粉紅色及二區藍綠色的配搭。 牛頭角下村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牛頭角下村2025 大部份受到二區重建影響的租戶,都透過「自選單位計劃」獲安排揀選鄰近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二及三期[11]。

  • 食物中首推豬扒,先用豬扒鎚錘鬆,用薑茸、蒜茸、洋蔥、米酒等醃足一日,更會講究豬扒麵用骨扒,豬扒包用肉眼扒,更有不少客人愛喫原件豬扒多士。
  •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爲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 從下圖可以看到,將來若果淘大居民於地鐵站欲步行返回淘大的話,可以使用綠色或紅色線,經街市那一邊再返回淘大,或使用橙色線,途經地面及新建道路及現有於美聯地產外的紅綠燈返回淘大。
  •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為KL49RR[2]。
  •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為止[6]。

講起炸雞髀,除咗最近連續開分店嘅三多之外,仲不得不提日月星呢間街坊老店。 佢地嘅生炸雞髀一上枱就已經聞到香噴噴,雞皮炸透後薄脆程度同薯片有得比,加上裡面嘅雞肉亦相當多汁嫩滑,醃料味道唔重但足夠蓋過雪藏味。 餐廳係港式快餐店格局,唔想食得太趕建議外賣慢慢嘆,無飯不歡嘅仲可以嗌多個飯盒。 去牛頭角下邨,不少得一嘗大牌檔街頭風味,在寒風颯颯的日子,到雲興隆小廚喫一個熱辣辣的煲仔飯,就算坐在街頭也不介意,因為抬頭望見數十年歷史的屋邨,別有一番風味。

牛頭角下村: 清拆中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牛頭角下村2025 廣場右方為將來的觀塘跨區社區文化中心,暫時未有該建築物建成後高度的資料,但我估計與現時下村的高度差不多。 再右方是一新建馬路,路的頂端連接淘大,位置約為滙豐銀行對面,原位於下村的第四及第五街(即現時青山道、美孚等紅van站)將會消失。 「東九文化中心」工程項目已於2015年7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7],翌年12月8日舉行奠基典禮。

牛頭角下邨一區(第1座至第7座)於2004年10月前完成拆卸工程,但受制於「孫九招」中減少興建公屋的政策,而與部份被界定為「非必要」的公屋重建項目一併遭擱置,直至2006年才低調開展地基工程。 牛頭角下村2025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員會於原牛頭角下邨一區位置分兩期啟動上蓋工程,重新興建牛頭角下邨。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新樓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徙置區是牛頭角下邨的前名,前身爲1953年起中築建的填海地,廠商自行於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填土地之間的海灣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萬平方呎[4]。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街市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為大廈命名。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爲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牛頭角下村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爲大廈命名。 牛頭角下村與淘大花園只相隔一條馬路,淘大的居民出入都會途經下村,加上屋苑不少單位都面向下村方向,故該村的重建對淘大的影響實在不少,下文是我於網上蒐集到的相關資料,不論你是住在淘大、得寶、德福、下村還是關心下村發展的人,都歡迎你細心瞭解這處未來的發展。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貴月樓評論

預料此文化中心可成為東九龍文化地標,亦為該區提供充足的休憩設施及綠化園地。 2015年區議會選舉,民建聯派出張姚彬而民主黨派出黃正峯競爭,由於2013年入夥的牛頭角下邨涉及公屋鉛水事件,本區被視為重點選區之一,結果由張姚彬以2,441票多於黃正峯的1,979票當選。 牛頭角下邨(一區)已於2003年清拆,而牛頭角下邨(二區)亦已於2010年年初開始清拆。 公園毗鄰牛頭角下邨,內設七人硬地足球場、兒童遊樂場、緩跑徑、健身設施和長者健體園地等設施。 牛頭角街市主要服務地區居民,共分上下兩層,地下的擋鋪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如蔬果、家禽及海鮮;而一樓的店舖層面則很廣泛:不單只乾貨、衣物及紙紮舖等,還有提供「跌打服務」的中醫館及一間美容店提供幾乎沒落的手藝–「線面服務」。 受居民供奉多年的下村福德廟及聖人公媽靈位,雖屬非法臨時搭建,但重建時亦會搬至此處重建廟宇和靈位,並重新納入現行華人廟宇條例規管,讓老街坊原區繼續參拜,因此在燒衣時灰燼飄至部份三期單位內的問題將可解決。

牛頭角下村: 歷史

行經九座地下的食街,每次也忍不住光顧無名炭爐雞蛋仔,這檔炭爐雞蛋仔,一賣便最少二十多年,用炭爐的方法是由現任檔主的父親鑽研出來,燒得雞蛋仔外皮脆內餡軟,多年來只賣原味雞蛋仔及格仔餅,可能就是這份專注才留得住顧客的心,多年來人龍不絕。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爲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37]。 牛頭角下村2025 牛頭角下村2025 牛頭角下邨以前與牛頭角上邨共組爲上牛頭角、中牛頭角及下牛頭角選區,上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上邨,中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下邨(一區),而下牛頭角覆蓋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

為改善舊式屋邨居民的居住環境,房屋委員會自1988年開始推行「整體重建計劃」,牛頭角下邨是計劃下最後一個項目,原建議興建約6000個公屋租住單位及社區設施,包括小學、消防局及地區休憩用地。 牛頭角下邨一區(第1座至第7座)於2004年10月前完成拆卸工程,但受制於“孫九招”中減少興建公屋的政策,而與部分被界定爲“非必要”的公屋重建項目一併遭擱置,直至2006年才低調開展地基工程。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員會於原牛頭角下邨一區位置分兩期啓動上蓋工程,重新興建牛頭角下邨。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新樓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據悉,由於觀塘區議會早前反對牛頭角下村重建作公屋,令當局被迫要將第二期部分土地改作跨區社區中心,令可建公屋的地皮面積減少,加上區議員亦對第二期的公屋大廈高度有異議,該署惟有提高其他公屋大廈的高度,確保該地皮可提供近五千個公屋單位,以維持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三年的承諾。 項目首次應用構件式單位(Modular Flats Design)作單位設計,不過此邨的一睡房及兩睡房的構件式單位於客廳的冷氣機位下方有一可開啓的小窗,在之後的2008、2010及2013年版本的構件式單位設計則被取消了,而2015年又重新加入這隻小窗戶,用作採光之用。

牛頭角下村: 第一期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牛頭角下邨(二區)於1967年年中入夥,共有七座大廈約5 400個單位,屬「第五型」徙置大廈。 牛頭角下村 有別於50年代的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的浴室和廚房,而且有多種不同面積的單位,走廊較為寬闊。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貴月樓 Kwai Yuet House, 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

由於只有牛頭角下邨(一區)及少部分牛頭角下邨(二區)重建後仍作住宅用途,人口不足以支持三個選區,現時牛頭角下邨聯同牛頭角上邨同屬牛頭角選區,現任區議員爲民建聯梁騰豐。 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臨時劃界建議,牛頭角下邨將與原屬佐敦谷選區的樂雅苑、安基苑合組爲新的牛頭角下邨選區。 街市內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為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37]。 位於馬德里東部的薩拉曼卡區的金達萊拉區(Guindalera),1929年建成,1931年6月17日開幕。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公園

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裏情。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樓高16層的大廈,升降機可到達第八及第十三層。 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爲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爲KL49RR[2]。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以及首批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浴室和廚房。 選區位於牛頭角北部,現時包括牛頭角下邨、樂雅苑、安基苑以及連接三個屋苑的周邊範圍,當中以牛頭角下邨人口最多,選區名稱亦由此而來。

牛頭角下村: 香港巴士大典

工程於2015年下半年動工,於2023年完成[16][17]。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二區(第8座至第14座)清拆後餘下的3.5公頃土地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僅餘下東南面一小塊土地興建第二期。 二期工程包括提供1幢樓高32層的L字型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貴華樓,由金門建築承建)、休憩設施、幼稚園及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託房屋署興建的牛頭角公園,並提供56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於2015年12月入夥,整個重建計劃耗資逾15億港元(以2010年物價估計)。 二期工程包括提供1幢樓高32層的L字型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貴華樓,由金門建築承建)、休憩設施、幼稚園及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託房屋署興建的牛頭角公園,並提供56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於2015年12月入夥,整個重建計劃耗資逾15億港元(以2010年物價估計)。

牛頭角下村: 重建圖片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代號J39)是香港觀塘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15年設立,現時議席懸空,前任區議員為獨立民主派人士李詠珊。 在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後,本選區與其他10個選區合併成觀塘西選區。 牛頭角下村2025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為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民政事務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2001年年底委聘顧問進行名為「有關在香港提供區域/地區文化及表演設施的顧問研究」,目的是要評估市民的需求,以便重整現時在區域和地區層面提供的文化及表演設施,以及規劃未來的發展。 顧問研究於2002年10月完成,主要建議包括在觀塘發展一個新的「跨區社區文化中心」,以滿足觀塘、黃大仙、九龍城和西貢各區居民對文化設施的需求,區議會對此表示支持和歡迎。 為回應區議會對重建牛頭角下村及演藝團體對交通便利的表演/排練場地的意見及要求,政府決定於牛頭角下村內預留約3.5公頃土地,興建跨區文化中心。 牛頭角下村2025 牛頭角徙置區是牛頭角下邨的前名,前身為1953年起中築建的填海地,廠商自行於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填土地之間的海灣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萬平方呎[4]。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為止[6]。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二區(第8座至第14座)清拆後餘下的3.5公頃土地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僅餘下東南面一小塊土地興建第二期。 二期工程包括提供1幢樓高32層的L字型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貴華樓,由金門建築承建)、休憩設施、幼稚園及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託房屋署興建的牛頭角公園,並提供56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於2015年12月入夥,整個重建計劃耗資逾15億港元(以2010年物價估計)。

牛頭角下村: 牛頭角下邨第3座1404室命案

牛頭角下邨(英語:)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為KL49RR[2]。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為KL49RR[2]。 在2013年3月,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暨房委會委員蔡涯棉建議,香港房屋需求殷切,加上西九文化區即將落成,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第二期土地的發展,包括用以興建私人樓宇或者公營房屋,善用土地資源。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13]。 2014年12月12日,民政事務局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建築署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提交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建議[14][15],預計於2015年年初向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建議及撥款申請,預算爲39億9千8百萬港元。 工程於2015年下半年動工,於2023年完成[16][17]。

牛頭角下村: 現時樓宇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牛頭角下村2025 由於居民要求原區安置,加上東南九龍發展區接收屋邨延遲落成,房委會2001年決定把牛下二區共七座大廈的清拆日期,由2003/2004延至2005/2006年度[1]。 牛下重建進度一拖再拖,餘下二區所有居民最後於2009年11月25日全部遷出[2],大多遷居到牛頭角上邨第二、三期[3]。 1954年,淘大在牛頭角近佐敦谷興建工廠,設立「淘大工業村」,除食品製造工廠外還設有託兒所和員工宿舍等設施。

牛頭角下村: 重建圖片

政府早於2005年11月就重建牛頭角下邨進行諮詢,其間觀塘區議會要求興建一所融合多種設施和文娛休憩用地的地區中心[4]。 當局於2008年10月落實在原有一區與二區之間,興建一條長約160米的新道路連接牛頭角道與觀塘道,取代較為曲折的牛頭角第四街和第五街,其後新道路獲命名為「福淘街」。 牛頭角下邨是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徙置屋邨,為在天災中失去家園或因舊區重建而要搬遷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為更有效管理,將牛頭角下邨一至七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下邨見證60年代公屋建築發展,其中八至十二座更是首度使用預製件興建的徙置大廈。 房屋委員會為紓緩公屋鬧地荒的壓力,有意「地盡其用」,破天荒於明年動工興建的牛頭角下重建地盤,興建兩幢樓高四十八層的「超高」公屋大廈,較目前公屋大廈一般最高四十一層為高,將成為全港最高的公屋,並首次在公屋加設防火層,每平方呎的建築成本較一般公屋高出兩成。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由於「孫九招」限制開展部份「非必要」公屋重建項目,此邨延至2008年才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夥;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