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動脈, 臂太陰也, 名曰天府. 夫血脈營衛, 周流不休, 上應星宿, 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 則血泣, 血泣則不通, 不通則衛氣歸之, 不得復反, 故癰腫. 天牖穴 寒氣化爲熱, 熱勝則腐肉, 肉腐則爲膿, 膿不瀉則爛筋, 筋爛則傷骨, 骨傷則髓消, 不當骨空, 不得泄瀉, 血枯空虛, 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榮, 經脈敗漏, 薰於五臟, 臟傷故死矣. 足陽明與太陰爲表裏, 少陽與厥陰爲表裏, 太陽與少陰爲表裏, 是謂足之陰陽也. 手陽明與太陰爲表裏, 少陽與心主爲表裏, 太陽與少陰爲表裏, 是謂手之陰陽也.
陰陽不奇, 故知起時, 審於本末, 察其寒熱, 得邪所在, 萬刺不殆. 陰陽和平之人, 其陰陽之氣和, 血脈調. 宜謹診其陰陽, 視其邪正, 安其容儀, 審有餘不足,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天牖穴: 天牖穴的功效與作用
扣之不發者, 言不知補瀉之意也, 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 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 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 可補瀉也. 未睹其疾者, 未知邪在何經也, 惡知其原者, 先知何經之病, 所取之處也. 陽中之少陰, 肺也, 其原出於太淵, 太淵二.
- 淸氣在下者, 言淸濕地氣之中人也, 必從足始, 故曰淸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 取之上.
- 所謂穀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 故以知穀氣至也.
- 寒與熱爭, 能合而調之; 虛與實隣, 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 犯而行之; 明於逆順, 乃可治之.
- 手陽明大腸經의 本은 肘骨 중의 曲池穴에서 위쪽의 臂臑穴까지이고; 그 標는 頰下 1寸, 人迎穴 뒤쪽, 扶突穴 위쪽에 있는 鉗上 부위입니다.
-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 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 緊則痛痹; 代則乍痛乍止.
- 人迎三倍, 病在足陽明, 三倍而躁, 病在手陽明.
- 人迎二盛, 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 二瀉一補,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躁取之上, 氣和乃止.
- 脈口一盛, 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 二補一瀉, 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躁取之上, 氣和乃止.
陽明之正, 上至髀, 入於腹裏, 屬胃, 散之脾, 上通於心, 上循咽出於口, 上頞䪼, 還系目系, 合於陽明也. 足太陰之正, 上至髀, 合於陽明, 與別俱行, 上結於咽, 貫舌中, 此爲三合也. 足太陽之正, 別入於膕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 別入於肛, 屬於膀胱, 散之腎, 循膂當心入散; 直者, 從膂上出於項, 復屬於太陽, 此爲一經也.
天牖穴: 天牖穴的別名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是動則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如拔, 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膕如結, 踹如裂, 是爲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癲疾, 頭顖項痛, 目黃淚出鼽衄, 項背腰尻, 膕踹腳皆痛, 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臑外前廉,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 下膈屬大腸.
- 是動則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如拔, 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膕如結, 踹如裂, 是爲踝厥.
-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 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 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 脈血結於中, 中有著血, 血寒, 故宜灸之.
- 其爲人黑色, 面不平, 大頭, 廣頤, 小肩, 大腹, 動手足, 發行搖身, 下尻長, 背延延然, 不敬畏, 善欺給人, 戮死.
-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乾, 咽腫上氣, 嗌乾及痛, 煩心心痛, 黃疸腸澼, 脊股內後廉痛, 痿厥嗜臥, 足下熱而痛.
病在此者, 主癎瘛及痙, 在外者不能俯, 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 陰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爲數, 以痛爲輸, 在內者熨引飮藥.
天牖穴: 天牖穴穴位解剖
狂, 善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 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 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 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始生, 先自悲也, 喜忘, 苦怒, 善恐者, 得之憂饑, 治之取手太陰・陽明, 血變而止, 後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 少臥不饑, 自高賢也, 自辯智也, 自尊貴也, 善罵詈, 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脈之盛者, 皆取之, 不盛, 釋之也.
左商之人, 比於右手陽明, 陽明之上監監然. 少商之人, 比於右手陽明, 陽明之下嚴嚴然. 五穀之津液, 和合而爲膏者, 內滲入於骨空, 補益腦髓, 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天牖穴: 點按「天牖穴」,防治頸源性頭痛!
人迎二盛, 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 二瀉一補, 二日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躁取之上, 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 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 二瀉一補,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躁取之上, 氣和乃止.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 取以鑱針於病所, 膚白勿取.
天牖穴: 天牖穴的定位
四曰絡刺, 絡刺者, 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 分刺者, 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瀉刺, 大瀉刺者, 刺大膿也. 七曰毛刺, 毛刺者, 刺浮痹於皮膚也. 八曰巨刺,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
天牖穴: 天牖穴的配伍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刺太陰以予之, 取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足少陰之筋, 起於小指之下, 幷足太陰之筋, 邪走內踝之下, 結於踵, 與太陽之筋合, 而上結於內輔之下, 幷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 結於陰器, 循脊內挾膂, 上至項, 結於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 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
天牖穴: 天牖穴的準確位置
虛實之要, 天牖穴2025 九針最妙, 補瀉之時, 以針爲之. 瀉曰必時內之, 放而出之, 排陽得針, 邪氣得泄. 按而引針, 是謂內溫, 血不得散, 氣不得出也. 【穴位解剖】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頭夾肌、頭半棘肌。 皮膚由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雙重分佈。 皮下筋膜由脂肪組織和緻密的結締組織形成。
天牖穴: 天牖穴穴位配伍
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 稍深以留, 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 推而下之; 從下上者, 引而去之; 視前病者, 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 留而補之; 入於中者, 從合瀉之. 寒與熱爭, 能合而調之; 虛與實隣, 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 犯而行之; 明於逆順, 乃可治之.
天牖穴: 天牖穴
故刺肥人者, 以秋冬之齊; 刺瘦入者, 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 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陰也, 天牖穴2025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天牖穴: 天牖穴的別名
厥頭痛, 頭脈痛, 心悲, 善泣, 視頭動脈反盛者, 刺盡去血, 後調足厥陰. 風逆暴四肢腫, 身漯漯, 唏然時寒, 飢則煩, 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 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凊取滎, 骨凊取井也. 治癲疾者, 常與之居, 察其所當取之處.
天牖穴: 點按「天牖穴」,防治頸源性頭痛!
善嘔, 嘔有苦, 長太息, 心中憺憺, 天牖穴2025 恐人將捕之,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泄則口苦, 胃氣逆則嘔苦, 故曰嘔膽. 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 卻調其虛實, 以去其邪. 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 在上脘, 則刺抑而下之, 在下脘, 則散而去之.
陽中之太陽, 心也, 其原出於大陵, 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 肝也, 其原出於太衝, 天牖穴 太衝二. 天牖穴2025 陰中之至陰, 天牖穴2025 脾也, 其原出於太白. 陰中之太陰, 天牖穴2025 天牖穴 腎也, 其原出於太谿, 太谿二. 凡此十二原者, 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
天牖穴: 天牖穴的定位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 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 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 脈血結於中, 中有著血, 血寒, 故宜灸之. 寸口四倍者, 名曰內關, 內關者, 且大且數, 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 以驗其臟腑之病. 腎應骨, 密理厚皮者, 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五臟皆受氣; 四十動一代者, 一臟無氣; 三十動一代者, 二臟無氣; 二十動一代者, 三臟無氣; 十動一代者, 四臟無氣; 不滿十動一代者, 五臟無氣.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 以爲常也, 以知五臟之氣足. 太陰爲開, 厥陰爲闔, 少陰樞. 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 膈洞者, 取之太陰, 視有餘不足. 肺脈急甚爲癲疾; 微急爲肺寒熱, 怠惰, 咳唾血, 引腰背胸, 若鼻息肉不通.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能榮也, 故曰關. 陽氣太盛, 則陰氣弗能榮也, 故曰格. 陰陽俱盛, 不能相榮, 故曰關格. 項髮以下至膂骨長二寸半,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 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 奇分在下, 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衆人之骨度也, 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 其見浮而堅, 其見明而大者, 多血; 細而沈者, 多氣也.
天牖穴: 天牖穴穴位配伍
其支者, 從缺盆上, 項貫頰, 入下齒中, 還出挾口, 天牖穴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挾鼻孔. 補陰瀉陽,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 血氣不行. 瀉則益虛, 虛者, 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堅如其故者, 適雖言快, 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 實者, 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大如其故而不堅者, 適雖言快, 病未去也.
足太陽之上, 血氣盛則美眉, 眉有毫毛; 血多氣少則惡眉, 面多小理; 血少氣多則面多肉, 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之下, 血氣盛則跟肉滿, 踵堅; 氣少血多則瘦, 跟空; 血氣皆少則善轉筋, 踵下痛. 水形之人, 比於上羽, 似於黑帝. 其爲人黑色, 面不平, 大頭, 廣頤, 小肩, 大腹, 動手足, 發行搖身, 下尻長, 背延延然, 不敬畏, 善欺給人, 戮死.
天牖穴: 天牖穴的配伍
太陰終者, 腹脹閉, 不得息, 氣噫, 善嘔, 嘔則逆, 逆則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 病先起陰者, 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 病先起陽者, 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刺熱厥者, 留針反爲寒; 刺寒厥者, 留針反爲熱.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 二陽一陰. 所謂二陰者, 二刺陰也; 一陽者, 一刺陽也. 刺此病者, 深內而久留之, 間日而復刺之, 必先調其左右, 去其血脈, 刺道畢矣.
天牖穴: 天牖穴
虛邪之人於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 久留而內著,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爲膿, 內傷骨爲骨蝕. 有所結, 中於筋, 筋屈不得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 發爲筋瘤. 有所結, 氣歸之, 衛氣留之, 不得復反, 津液久留, 合而爲腸瘤, 久者數歲乃成, 以手按之柔. 有所結, 氣歸之, 津液留之, 邪氣中之, 凝結日以益甚, 連以聚居, 爲昔瘤, 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 深中骨, 氣因於骨, 骨與氣幷, 日以益大, 則爲骨瘤.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積. 或著孫脈, 或著絡脈, 或著經脈, 或著輸脈, 或著於伏衝之脈, 或著於膂筋, 或著於腸胃之募原, 天牖穴 或著於緩筋, 邪氣淫泆, 不可勝論. 實而補之, 則陰陽皆溢, 腸胃充郭, 肝肺內䐜, 陰陽相錯.
天牖穴: 天牖穴的配伍
有其不離屛蔽室內, 天牖穴2025 無怵惕之恐, 然猶不免於病, 何也? 病先發於腎, 三日而之膂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 三日而之小腸, 三日不已, 死. 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廻腸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天牖穴 長二丈一尺, 受穀一斗, 水七升半.
天牖穴: 天牖穴的別名
五臟六腑, 心爲之主, 耳爲之聽, 目爲之候, 肺爲之相, 肝爲之將, 脾爲之衛, 腎爲之主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 盡上滲於目, 心悲氣幷則心繫急, 心繫急則肺擧, 天牖穴 肺擧則液上溢. 天牖穴2025 夫心繫急, 肺不能常擧, 乍上乍下, 故呿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 消穀則蟲上下作. 腸胃充郭故胃緩, 胃緩則氣逆, 故唾出.
天牖穴: 天牖穴穴位解剖
手少陽之正, 指天, 別於巓, 入缺盆, 下走三焦, 散於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 別下淵液三寸, 入胸中, 別屬三焦, 出循喉嚨, 出耳後, 合少陽完骨之下, 此爲五合也. 足少陽之正, 繞髀入毛際, 合於厥陰; 別者, 入季脇之間, 循胸裏屬膽, 散之肝, 上貫心, 以上挾咽, 出頤頷中, 散於面, 系目系, 合少陽於外眥也. 足厥陰之正, 別跗上, 上至毛際, 合於少陽, 與別俱行, 此爲二合也. 督脈之別, 名曰張強, 挾膂上項, 散頭上, 下當肩胛左右, 別走太陽, 入貫膂. 實則脊強, 虛則頭重, 高搖之, 挾脊之有過者, 取之所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