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臺總部(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 Headquarters,又稱尖沙咀天文臺),是香港天文臺的主要建築物,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坐落在天文臺山上(舊稱伊利近山)。 天文臺總部建於1883年(140年樓齡),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臺百週年紀念大樓。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從「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羣組的活躍會員、空童軍、航空青年團及天文臺之友招募「天氣觀測大使」,以協助推廣天氣和氣候方面的公眾教育。 天文臺與國家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是天文臺首次與內地環境輻射監測部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李本瀅博士現年五十八歲,他於一九七九年八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八年一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二○○○年十一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 林超英現年五十九歲,他於一九七四年五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年十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一九九二年七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

在未有望遠鏡的時代,人們只發現會動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五大行星,直到人類使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夜空,才發現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數量繁多且小顆的行星。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臺灣過去曾有以「陳樹菊」、「雲門」及地名等命名。 天文臺臺長 通常一顆小行星從發現到完成命名,大約要10年左右時間來完成命名審查程序。 2012年3月20日,天文臺透露以未來發展需要推算,總部的樓面面積連同於毗鄰美麗華大廈租借的逾萬呎辦公室將會不敷應用,長遠希望在總部內擴建。

天文臺臺長: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臺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天文臺臺長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達華南沿岸,該區氣溫顯著下降及有幾陣雨,隨後 的強烈東北季候風將於下週初為廣東沿岸地區帶來 相當清涼及乾燥的天氣。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助理臺長

據介紹,在他就讀中七時父親不幸離世,雖然家庭失去經濟支柱,但他在中學畢業後仍然選修一直很感興趣的香港大學物理和數學學士課程,並在此後修讀天體物理學哲學碩士,進行與中子星相關的研究。 CSRADAR 明白工作的晉升前景、薪酬資訊等都對求職者非常重要,而公務員工作更可能是終身的職業,故我們致力從不同渠道收集資訊,希望能讓大家作出更好的選擇。 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臺的發展,許多天文臺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一股東北季候風會在明日逐漸影響廣東沿岸,隨後 天文臺臺長2025 兩三日該區雲量較多。 預料一道冷鋒會在星期六抵

天文臺臺長: 天氣雷達站

正中的十字坐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代表天文臺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 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臺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 此外臺徽中有兩個「S」,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臺「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on Science)之宗旨。 天文臺推出為世界氣象組織開發及運行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天文臺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觀象授時服務、地磁觀測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 特別天氣提示為香港天文臺在2011年起推出的服務,旨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能儘早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香港,例如大雨、熱帶氣旋、轉涼或炎熱天氣等。

  •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臺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臺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 強烈季候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
  • 香港天文臺總部(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 Headquarters,又稱尖沙咀天文臺),是香港天文臺的主要建築物,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坐落在天文臺山上(舊稱伊利近山)。
  • 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向英國殖民地部提出另一個成立天文臺的建議。
  • 工程計劃於2024年第一季施工,2027年完成[3]。
  •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 1973年,天文臺首臺電腦系統啟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臺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電信系統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至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天文臺1883年建成時是尖沙咀位置最高的建築物,在32米高的伊利近山,東南西北視野無擋,維港、香港島、九龍一帶高山、大嶼山亦可見到,是觀測氣象的良好位置。 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為一長方形的磚砌建築物,成立初年設有臺長辦公室、測風機、修正時鐘機及風雨針等儀器,室外設有量雨機、寒暑表、觀星儀及日光測驗機等儀器。 於1910年代,在對出草坪地底加建地震監測室,由樓梯連接1883大樓的地下外廊。

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的歷史

經「我的天文臺」應用程式、天文臺網站及天文臺Facebook專頁推出試驗版「度天隊長」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服務。 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右)及國泰航空航務總經理Mark Hoey 機長(左)在模擬駕駛艙內示範使用「我的航班天氣」應用程式。 天文臺添置一部超級電腦,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 天文臺於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所接收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低分辨率衛星圖像。 圖上顯示(自左至右)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颱風芸蒂及颱風維珍妮亞。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臺長 (Director Of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

每年寒暑假期間,錄取的學員到墾丁天文臺接受專業的天文觀測培訓,實際進行天體觀測和數據處理,結合海生館豐富的海洋生物環境使學習內容更加多元化,20多年來已培訓超過兩千名學子,在教育和推廣上有了明顯的定位。 從今而後,當仰望這顆馬學輝小行星高掛在天空中,讓大家看見墾丁天文臺對培育科學與天文人才的貢獻,拓寬我們的宇宙眼界。 現今為小行星命名的主要權責機構為國際天文聯合會轄下之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簡稱CSBN),該委員會成員皆是研究小行星及彗星的專家。 當小行星被觀測到時,國際小行星中心(簡稱MPC)會先分配一組臨時序號給該未知天體,如小行星能符合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及能精確測定出其運行軌道參數,就能得到MPC給予的永久編號。 天文臺臺長2025 天文臺臺長2025 香港史上首個有紀錄的颱風發生於1874年,造成2千多人死亡,史稱「甲戌風災」。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換臺長|鄭楚明即將退休 助理臺長陳栢緯接任呼聲高

他在去年5月曾以署理臺長身份出席記者會,解釋連場暴雨成因,以及預測出現暴雨的困難。 天文臺臺長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臺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天文臺臺長: 總部

京士柏高空氣象站參與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基準高空網絡(GRUAN),並首次施放氣球以霜點濕度計探測高空水汽含量。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前排左)、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王志清(前排中)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前排右)簽訂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協議。 天文臺參加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第十二次會議,是次會議批准了第五份評估報告的決策者摘要。 政府今日(五月八日)宣佈,李本瀅博士將於五月十一日接替林超英出任香港天文臺臺長。 林超英在服務政府三十五年後已於四月六日開始退休前休假。

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總部

陳栢緯去年11月29日出席天文臺與長者安居協會每年舉辦的入冬記者會,提醒市民氣溫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會驟降。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臺。 相傳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臺,當時稱為清檯、靈臺、觀象臺。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電腦運算系統

微風2級,漸轉東至東北風4級,稍後離岸5級。 明日部分時間有陽光,氣溫介乎22至28 度,早晚有一兩陣微雨,局部地區能見度較低。

天文臺臺長: 科學主任 (Scientific Officer)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天文臺臺長2025 香港天文臺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 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致。 香港天文臺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臺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

1980年,天文臺設置第一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 天文臺亦在1984年建立位於赤鱲角的自動氣象站,以及在1985年建立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的輻射測量室。 天文臺在1996年在互聯網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在2000年,天文臺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 天文臺臺長 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臺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

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天文臺臺長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臺平均每年仍錄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吹 天文臺臺長 微風,明日漸轉吹和緩東至東北風,稍後離岸風勢 天文臺臺長 清勁。 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左八)和國泰航空嘉賓主持儀式,慶祝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的航機全面投入「無紙化」運作。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現任臺長鄭楚明2020年2月15日履新,由助理臺長升任臺長,接替同日從公務員行列提早退休的原臺長岑智明。 他於1989年2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並於2011年10月晉升為助理臺長。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臺;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臺。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臺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臺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二)

天文臺臺長: 【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臺長掛錯風球自殺?

「絕對不是自殺,他退休後還在研究。」岑智明主動破解這個多年迷思,表明這是以訛傳訛後的誤解。 1906年9月18日,早上8時前,香港一片風平浪靜。 天文臺臺長2025 8時正,氣壓計讀數驟降,天文臺掛出黑色信號,顯示颱風自香港以東30海里陸續迫近。 風勢突然轉強,颱風直接衝擊本港,僅逗留3小時卻造成近3千艘漁船和7百艘輪船沉沒,超過一萬人死亡。 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天文臺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另外,天文臺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臺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香港天文臺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臺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市民亦可以使用「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打電話給一個特定的熱線來收聽天氣報告和正在生效的天氣警告。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臺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臺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臺[7][8][9]。

科學主任主要負責執行天氣預測職務,督導及訓練員工,以及研究和提供包括天氣、氣候、授時及地球物理、輻射監測、海洋物理、航空氣象、海洋氣象、應用氣象、數據處理及資訊科技等服務。 此後,天文臺的信號發出政策改變,一般被認為是變得較為保守。 而前任天文臺臺長林超英亦指出天文臺有時會因為謹慎起見,會發出較為保守的預測。 由於天文臺在2022年7月前仍隸屬於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些市民質疑天文臺此舉是否想避免得罪商界。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臺,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臺,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天文臺臺長2025 天文臺觀測天文現象時,為了能更加精確地作出觀測結果,天文臺的觀測站都會建於山上,因為地面上的城市燈光過亮,會影響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準確性。 「颱風來得很突然又毫無徵兆。」岑智明指該颱風又小又快,天文臺未能預計破壞力如此驚人。 由於死者90%為漁民,90年代前,仍有不少人以海邊為家,故民間要求加建避風港,但當時不少資源都用作重整公共設施,新的油麻地避風塘要到1915年才建成。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臺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天文臺臺長: 天文青 AstroChing

當日多區錄得超過40毫米雨量,截至中午時西貢、大嶼山西南區更錄得超過150毫米以上雨量。 陳栢緯解釋,現時與暴雨相關的警告系統最快做到10多分鐘前提示,他指愈早向公眾發出相關訊號,「虛報」風險愈大。 他現時主要管理天氣預測,指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天氣增多,無疑為天文臺工作帶來挑戰。

事後香港天文臺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又加強個別地區風勢資料的發放[18]。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着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而事實上派比安所帶來的風力,已經比其他大部分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更強。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天文臺臺長 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