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包括內傷本病(太陽內傷本病,少內傷本病)與外感(風、寒、溼、暍)病。 風、寒、溼、暍及疫癘等均爲外感病邪,皆受外界環境因素而得。 外感中醫2025 其中,風、寒、溼、暍侵襲人體時,只能侵襲到表位,即病位首先傷表,屬“表病”。 而六綱本病中的太陽本病、少陰本病,病位同爲在表,亦屬“表病”。 外感病與內傷本病還有一處易於混淆,即經方醫學稱太陽本病爲“溫病(煩溫證)”,而稱太陽外感溫熱之邪爲“中暍”,臨牀症狀表現雖較爲相似,但本質並不相同(具體論述可見下篇的相關章節)。 《傷寒論》一書主要論述外感病的各種傳變情況和對治。

或選用酒精、冷水、冰袋之類擦敷前額、腋窩、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溫。 本方以大黃、黃芩瀉火解毒,通腑泄熱;柴胡、白芍、枳實疏肝利膽;半夏、生薑和胃止嘔。 可加板藍根、連翹、敗醬草清熱解毒,加茵陳清熱利濕。 若脅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氣止痛。 真熱假寒證:有一個發熱的過程,且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熱勢甚高,很快進人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雖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飲;胸腹灼熱,按之烙手;脈滑數,按之鼓指;苔黃燥起刺,或黑而乾燥。 尤以發熱經過、胸腹灼熱及舌苔為鑒別的重點。

外感中醫: (二)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徵

發燒會令人全身不適,退熱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是物理性降溫,包括用冰敷、退熱貼、用酒精抹身,第二種方法是喫消炎退熱藥。 這種方法雖能令體溫下降,人會感到舒服點,但細心想它對邪正相爭或炎症反應毫無幫助。 炎症因子和發燒反應的出現,原意是好的,它可幫助身體對抗疾病,為了舒適感覺而將體溫壓下,抑制炎症反應,對病程發展便不好了。 所以外感病發點燒並非壞事,但要密切監察病情,慎防有變。 註冊中醫師梁尹倩(Cinci)在「CheckCheckCin」facebook專頁表示,中醫理論視上呼吸道感染為「外感」,外感可細分為寒熱濕,不同體質的人士所出現的症狀也不同。 她教大家分辨四類外感的症狀,並列舉相應的治理方法,以及適宜進食的食物。

  • 寒熱往來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寒時不熱,熱時不寒,一日數次發作。
  • 發燒中醫的理解是邪正相爭,當病邪進入人體,而與身體本身的正氣相爭時,便會發燒。
  • 在患感冒初期,中醫常說這屬於表證,到底甚麼是表證?
  • 持續發熱無汗的患者,可用針刺療法、擦浴療法。
  • 香港人生活急促,營營役役,俗語有云︰「得閒死,唔得閒病。」面對如此緊張的生活,許多上班族、家庭主婦或學生,感冒初癒後,都旋即回到各自的崗位工作。
  • 為了追趕業績,擴大企業,國家更不斷耗用儲備。
  • 從現代臨牀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在內。

有些病人患感冒兩三天,馬上出現嘔吐、腹瀉、口咽乾燥的病徵,中醫理解是已過表證階段,便不宜用初起感冒的治法。 此外患感冒病人有時會喫西藥或中成藥,影響病人出現的臨牀症狀,在診斷病情時必須就這個因素特別考慮。 例如本來流清鼻水很多的病人,喫了能收鼻水的西藥,結果鼻水流少了,咳沒那麼多,病徵雖然得到控制,但不代表病就被醫好,要是收鼻水藥的效力過了,假如病還未治好的話,病人仍舊是會流鼻水的。

外感中醫: 【潤肺湯水】發燒外感過後仍然咳嗽痰多 中醫推介3款湯水清熱增強肺氣【附食譜】

發燒是另一個常見的感冒病徵,單憑發燒一個症狀並不代表病性為熱證,這只是在患病階段的其中一個過程,風熱感冒可以發燒,風寒感冒也同樣可以發燒。 發燒中醫的理解是邪正相爭,當病邪進入人體,而與身體本身的正氣相爭時,便會發燒。 這個解釋不單止是中醫的意思,在現代病理學上都有類似的解釋。 當細菌病毒等致病原進入人體後,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引發炎症反應,釋出炎症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病人發熱,體溫上升,出現紅腫熱痛的病徵,激發免疫系統對抗疾病,及製造一個不利病原體繼續肆虐的環境。 外感發熱的病機是外邪入侵,人體正氣與之相搏,正邪交爭於體內,則引起臟腑氣機紊亂,陰陽失調,陽氣亢奮,或熱、毒充斥於人體,發生陽氣偏盛的病理性改變,即所謂「陽勝則熱」的病機。

的確,就是這樣的一個病,我們中醫稱之為外感。 所謂外感,就是受到外界的牽動,身體有所感應的意思。 除了運用解表發散的方藥治療外感病,按揉風池穴、合谷穴、太陽穴、大椎穴等,亦有助解表發散、紓緩外感病症。 此外,運用穿衣服、蓋被子、喝熱水、洗熱水澡、做運動等方法「發汗」後,一定要注意保暖,勿讓身體再吹風受寒,以防再次感受病邪。 患者需戒喫屬性寒涼生冷的食物,如雪糕、凍飲、薄荷糖、白菜、香蕉、葡萄、雪梨、橙、白粥、瓜菜湯、涼茶等,以免刺激呼吸道。 肥膩、甘甜等食物如糖果、甜點、含糖量高飲料亦不宜食用,以免助濕生痰。

外感中醫: 頭痛原因

結果,有地方開始罷工(氣血停滯而出現肌肉痛或關節痛),有地方則因資源短缺出現饑荒(頭暈、四肢乏力)。 外感中醫2025 這四種致病因素首先傷於表位,因此機體的表位調節系統會首先與這類病邪進行抵抗。 在《經方基礎理論》中提到,太陽與少陰爲共同主表的兩大調節系統,二者維持着肌表相對的陰陽平衡。 外感病的風、寒、溼、暍,本質爲機體因外界環境或氣候因素所感受的“風、寒、溼、暍”四種病邪,或稱致病因素。 外感中醫 10.風濕性疾病:許多風濕性疾病常發於普通感冒之後,伴著漫長的病程,逐漸出現遊走性關節腫大疼痛。 若此期得不到合理治療,可引起心臟瓣膜受累進而繼發風濕性心臟病。

  • 外感發熱初起,病邪尚未入裏化熱,或疫毒熱邪暫居衛表,正邪相爭的病機及其症狀,與感冒頗為相似,二者很難區別,只有在治療中動態觀察才能鑒別。
  • 風、寒、溼、暍及疫癘等均爲外感病邪,皆受外界環境因素而得。
  • 此時仍按感冒的各種治法進行辨證論治,風寒證選用荊防敗毒散為主方,風熱證選用銀翹散為主方。
  • 部分患者,由於感邪太盛,或治療不力,未能控制病勢的發展,出現津氣大耗,或動血生風,驚厥閉脫之變證,則預後不良。
  • 軍隊(正氣)前往戰地(病所),而國家的大部分財產(氣血)都暫時調去作軍備。
  • 這種咳嗽的中醫理解為外感風寒、內蘊痰濕,既有外邪未解之標,亦有痰濕蘊肺之本。
  • 肝火熾盛者由於熱傷血絡,在咳嗽時或見痰中夾雜血絲,自覺胸口、咽喉有燒灼感。

這時候,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皮膚也可能會出現痕癢或紅疹,這是鬱象,血氣鬱滯於皮膚的意思。 要治療,則要疏泄與收歛的藥物合方而用方可。 疏泄與收歛藥的比例如何,則要按臨牀情況加減化裁了。 慶幸的是,疏泄與收歛本身具有矛盾的特性,疏泄會減緩收歛,收歛又會抑制疏泄,因此,這種外感多數不會太嚴重。

外感中醫: 症狀

這些病邪或先侵犯人體皮毛肌膚,或從口鼻吸入,或同時受病,都是自外而入,故名。 不少外感病患者在病程後期都會出現陣發咳嗽、喉嚨痕癢、痰多的問題,可以困擾患者數周至數月。 臨牀上患者可突然出現喉癢,一痕即咳,咳嗽每每在吹風受冷時加重,甚則可在夜裏咳醒。 患者有時可咳出清稀痰涎,有時則感覺喉嚨有痰卡住咳不出來,需要不斷咳嗽清嗓,或會引致氣促、胸痛。 患者在此時如果能夠喝點溫水,喉癢咳嗽或會暫時紓緩。 症狀: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咳嗽,或惡寒甚而無汗,或口乾咽痛,或身重脘悶,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外感中醫: 陣寒陣熱 發燒周身痛 外感初襲 發汗驅病邪

外感咳嗽有發病相對急驟、病程較短的特點,一般在外邪驅散後便可緩解。 寒邪是指六淫當中,具有寒冷、凝結特性的外邪,寒邪為害,通稱為外寒病,寒邪是冬季的主氣,在氣化上,與臟腑的腎相通應,寒邪發病的季節,以冬季多寒病,但四季皆可出現寒病。 壯熱指但熱不寒,且熱勢很盛,體溫在39~(2-40~C之間,甚至更高,一日內波動很小,高熱不退,持續時間達數天或更長。多見於氣分發熱、肺系邪熱及暑熱病邪所致發熱。 外感發熱病變,病機以陽勝為主,進一步發展則化火傷陰,亦可因壯火食氣而氣陰兩傷,若病勢由氣人營人血,或疫毒直陷營血,則會發生神昏、出血等危急變證。 中藥及針灸是中醫治病的有效手段,已有數千年歷史,兩者相輔相成,同用有達至「雙贏」,加速療效作用。 而拔罐是加強針灸療效的另一手段,又有舒緩作用,中醫注重食療保健,故時有湯水建議,但湯水不屬於主要治療手段。

外感中醫: 風寒感冒

清熱解毒選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熱藥物來治療外感發熱,此法為治療外感發熱的主法,可應用於外感發熱的各個階段,是頓挫熱毒,防止傳變的關鍵,也是退熱保陰的重要措施。 外感中醫2025 此法常與清臟腑、除濕、涼血等法配合應用。. 外感中醫2025 這包括鼻塞、頭身痛、汗不出、發冷等,是陰陽血氣往內收,阻塞不通的表現。 鼻內血氣內收,阻塞不通,則鼻黏膜浮腫,引致鼻塞;肌表血氣阻塞,就會引致頭身痛,同時出不了汗;發冷嘛,就是血氣內收,最表面的一層皮膚得不到足夠溫煦,於是產生寒冷感。

外感中醫: 風寒感冒食療

六經病的傳變,往往與正氣、邪氣、治療、體質等因素有關。 外感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症狀為主,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熱。 由於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如夾熱見身熱重、惡寒輕、咽喉腫痛、咳嗽、痰黏黃稠等;如夾暑濕見胸悶、惡心、脘痞、納呆、頭昏脹痛等。

外感中醫: 中醫基礎理論 第45講 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 六淫(風邪,寒邪)

其傳染途徑是由空氣與接觸而來,從口鼻而入,無論老少強弱,觸之皆病。 因瘟疫病情來得急及猛,而香港未有中醫院,一般已被轉介至西醫院。 惡寒、發熱等外感表證的中醫治療,是用汗法解表。 平時皮毛較疏,易於出汗的病人感受風寒,治療便不宜太發散,代表方是桂枝湯,平時皮毛較緊,不易出汗的人,當風寒外感時便要加大發汗力度,代表方是麻黃湯。 中藥麻黃的發散能力很強,體弱者是要慎用的,以免太過發散傷了正氣。

外感中醫: 感冒症狀|中醫教你認識感冒分類及治療

由於六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就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中醫稱為”六淫”或”六邪”,屬外在病源。 六淫:自然界有六種不同氣候變化,即風、寒、暑、濕、燥、火,統稱「六氣」。 如外界氣候變化過於急劇,或人體抵抗力下降時,機體不能及時應變,六氣就成為侵襲人體的致病因素,這時又稱為「六淫」(淫, 邪太過之意)。 所以「六淫」是外感致病的成因,可單獨使人致病(如中暑),又可以是兩種或三種邪氣同時夾雜侵襲人體而致病(如外感風熱,外感風熱夾濕)。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 一旦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和「尖寒尖凍」等症狀,我們就會想起傷風感冒。

外感中醫: 中醫內科學/外感發熱

在臨牀上常將辨證論治口服湯劑與靜脈給藥聯合應用,肌肉注射、穴位注射臨時退熱藥物,可防止過高熱產生。 外感中醫 持續發熱無汗的患者,可用針刺療法、擦浴療法。 夏季感受暑熱、濕熱病邪者,選用刮痧療法。 有局部病變的患者,可採用噴喉法、灌腸法、滴鼻法[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5):29]。 針劑治療中藥針劑治療外感發熱的研究取得了較好成效。 如清開靈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等已較普遍地應用於外感發熱的臨牀中。

外感中醫: 外感中醫

二般說來,大部分外感發熱者,由於正氣未衰,只要經過正確的治療,均可及時治癒。 部分患者,由於感邪太盛,或治療不力,未能控制病勢的發展,出現津氣大耗,或動血生風,驚厥閉脫之變證,則預後不良。 外感中醫2025 「熱者寒之」,外感發熱以清熱為治療原則,根據病邪性質、病變髒腑、影響氣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熱解毒、清熱利濕、通腑瀉下、清瀉臟腑、?

外感中醫: 感冒困住

所以臨牀時如果病人受喫西藥影響出現病徵減少時,更強調應該仔細診察,瞭解到底是病開始邁向痊癒,還是隻是西藥的作用令病徵暫時消失,但病況依舊。 所以凡是在患病期間服食過任何中、西藥物或成藥的人,最好是把曾經用過的藥物攜同以供參考。 有些病人擔心自己亂用藥,看診時一定會被駡。 但要是用錯了藥,經一事長一智,明白到藥物的藥性和為何是次會用錯藥物,當是增長知識,汲取經驗,以後要謹慎點便可以了。 中醫所指「外感病」內容廣泛,凡是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導致身體運作失常出現病徵者,都可視為外感。 臨牀上常見例子,包括在不慎吹風、受寒,淋雨後出現鼻敏感、氣管過敏、各種痛症,或由於受細菌、病毒感染而出現傷風、感冒、發炎性疾病,或由於進食不潔食物而中毒、急性胃腸炎等,都屬於中醫外感病範圍。

外感中醫: 中醫解釋

內傷咳嗽有病程長、起病緩慢、病情反覆時好時壞的特點。 從四診中收集病人資料,加上了解病史與治療經過,有助初步診斷。 講第二個問題,注意,這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屬性和特點,在這個基礎上,將來我們具體講,六淫當中每一種致病因素,它們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陽明病 指外源性風寒邪轉化為熱邪者燥邪,直接傳入臟腑,影響陽明經相關部位。 養陰益氣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實熱,因此常與清熱解毒、清營涼血等其他清熱法配合應用於外感發熱,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主要適用於熱病中有陰傷氣耗者,外感熱病後期應用最多,在熱勢熾盛時亦有配伍應用者,如白虎加人蔘湯、增液承氣湯即是其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