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最重要的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老師必須瞭解學生的真正需要,多讓學生說出感受,齊分享、同反思。 教師的責任不再是向學生灌輸一套規範化的價值觀,而是引導學生自行建構知識及屬於自己的人生觀。 原來讓學生由心而發一點也不難,一首歌曲、一段短片、一個小故事都能觸動學生們的心,這樣才能讓他們立志及行動,這樣絕對勝過教師們不斷的說教。 因此,教師在設計生命教育的體驗活動時,必須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進入情感的世界,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真正體會生命的意義。
- 學校在不同年級均有針對性的生命價值課,以幫助學生解決「人生難點」為主題,設計切合需要的系統性內容。
- 「很記得那時我讀小學一年級,那一天下非常大的雨。小息時爸爸來學校,給我一盒包裝已經被淋得濕透的蛋撻。他平常不會來學校,那天不知為甚麼竟冒着大雨跑去買蛋撻給我。」校長指媽媽是主要照顧者,兄弟姊妹也自然更親近母親。
- 致力提升學生的身心靈全人發展,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發展資優潛能。
- 這小學佔地面積大約 3,900 平方米,屬於「中型偏小」的校園。
學校教學策略方面,1. 以「腦科學為基礎的教學策略」、繪本教學及自主學習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自主學習。 推行以天主教核心價值為本的生命教育課程,培養學生良好品德、關注身心靈健康成長。 重塑初小常識科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模式,以「以孩子為中心」的體驗式學習,全面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與態度、共通能力及知識。 重視語境教學,提供全面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有趣及有意義的學習中持續提升語文水平。 推動STEM教學,鼓勵學生善用資訊科技進行探究,培養創新精神,提升自主學習、解難、協作及計算思維能力。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學校設施
後來也成為一孩之父的校長,看見父母疼愛孫兒的樣子,發現小時候的自己其實也是如此被呵護。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侷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GoodSchool好學校網站,這是由教育傳媒營運的教育網站,我們期望成為教育界和家長之間的橋樑,讓學界可以在這裡發放訊息,把學校內的教學政策和好人好事發送出去,而家長也能夠第一時間獲悉學校的亮點美事,讓他們能夠為子女尋找最適合的學校和課程。 活動中,同學須到不同的樓層尋找一個紅色或綠色的信封,完成當中的數學題。
「最大困難是失明人士看不到東西,而信封有兩種顏色,色盲人士有機會找錯,那就要白內障人士幫忙去溝通,增加活動的合作性。想讓他們知道失明人士雖然看不見,但他在智力上和算術能力仍正常,只要你願意幫他解決問題,其實他仍有能力做事。」他說道。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以及不同視障的成因,為令學生更能感受到視障人士生活的不便,他設計了體驗活動,學生分組扮演失明者、色盲及白內障人士,分別戴上全黑眼罩、色盲模擬眼鏡或貼上貼紙的實驗眼鏡,互相扶持共闖難關。 嚴父的形象下,也有令孩子終生難忘的奇妙時刻。 「很記得那時我讀小學一年級,那一天下非常大的雨。小息時爸爸來學校,給我一盒包裝已經被淋得濕透的蛋撻。他平常不會來學校,那天不知為甚麼竟冒着大雨跑去買蛋撻給我。」校長指媽媽是主要照顧者,兄弟姊妹也自然更親近母親。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教學情況
學校是資助小學,所以要按照政府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每年九月申請「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十一月公佈。 如果未被取錄,就於十二月申請「統一派位」,結果於來年六月公佈。
家長可在本網站找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概覧、專訪、教育報道及相關新聞,讓家長輕鬆掌握及瞭解心儀學校的資料,以至到本地及海外升學攻略。 羅校長憶述,該校為她教育生涯的起點,畢業後她便在一直在校內任教,後來一步步升任…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仁德天主教小學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仁德自學天地
全港小學教學語言分佈圖表。 辦學宗旨:秉承教會傳揚福音的使命,使學生認識愛主愛人的道理,並能身體力行,活出基督精神。 樹立淳樸校風,透過全面、均衡教育,讓學生掌握獨立學習能力。 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最令關月怡老師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同學挑選了一個挖鼻子的圖案,這類圖案不特別討好,學生分享時指出他喜歡趣怪的事物,老師認為他平常是一個比較多鬼主意的學生,卡牌很能凸顯他的性格。 特別室包括:STEM教室、電腦室、音樂室、中央圖書館、輔導室、英語室、視覺藝術室、校園電視臺、小聖堂。
學生會獲得一袋不完整的七巧板,老師引導他們與其他同學合作,例如交換欠缺或多出來的圖形,或是分組拼砌出圖案。 「一開始他們以為取得了七巧板後,需要鬥快搶同學的七巧板纔可完成。」馬老師分享,過往的經驗中學生會吵架,例如嫌棄同學不懂得砌而叫他人不要妨礙自己,及後漸漸發現原來好好溝通、協力,比你爭我奪或單打獨鬥能更快完成圖案。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他後來再跟同學一起反思,是難得的學習過程。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認識自我後,小朋友還需要學習如何跟他人合作。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小學分區名單
第二十二屆「常識百搭」小學STEM探究的主題為「『智』得其樂」,鼓勵學生配合智能工具或高科技系統去開發全新的玩樂體驗;探討如何以STEM方法優化現有玩具,豐富玩家體驗;或探究現有玩具包含的STEM元素,提出如何應用於玩具以外的範疇。 以下列出過去數年的派位數據(自行分配學額及暫定統一派位學額是教育局公佈的數字,小一派位總學額是推算出來的)。 註:統一派位學額如有兩個以上數字,第二個開始是分配給其他校網的。 全港官津小學學額分佈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2023。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學校簡介
持續於正規課程中推展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優化校本生命教育課程。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效能。 提供更多元的閱讀經歷,持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及習慣,學會有效閱讀。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難忘嚴父暴雨中送蛋撻 小學校長以愛令兒子變主動
老師需引導學生在其生命中不單要「讀好書」,更要「做好 人」,教導學生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別人、對大自然及對天主都好的人。 老師要感動學生,先要感動自己。 是甚麼話語、畫面或生活情節,讓我們的心靈起了觸動,好能使學生的心靈泛起一個個又圓又穩健展開的漣漪呢? 「生命影響生命」,漪輕水仍淨,雲開月漸明,老師要讓學生明白自我存在的價值,珍惜生命,實在是師職道遠。 期望在未來的歲月中,老師可以將生命教育融匯貫穿於各學科及專題學習的教學中,我們堅信只要「由心有心」就能使學生動情。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的教學語言是「屯門天主教中學」。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認識自己關顧他人 體驗中實踐生命教育
2023/24學年班級結構資料24的班級結構是小一4班,小二4班,小三4班,小四4班,小五4班,小六4班,總計全校共開24班。 (以教育局在2023年所批覈的班級數目為準)班級教學模式上1. 推行小班教學、小組及同級分組教學。 小一至小六設雙班主任,照顧升小、升中學習適應。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吳庶深、黃麗花,2001)本校於二O一O至一一年參與由教育局委託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承辦的「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 為配合校本的情況,我校嘗試進行生命教育的整體課程規劃,嘗試掌握有效推行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及技巧,期盼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本校於二O一一年以六年級常識科一個保護環境,及珍惜資源的課題,並以跨科、跨組別融滲的形式結合宗教科和公民教育課,試行生命教育課。 學生透過常識科的活動認識環境污染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從而明白保護環境及珍惜資源的重要性,繼而懂得關懷及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Yan Tak Catholic Primary School
學校在不同年級均有針對性的生命價值課,以幫助學生解決「人生難點」為主題,設計切合需要的系統性內容。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除此之外,更將STEM與生命價值課結合,讓同學從具體的親身操作中,認識正面積極的價值觀。 從體驗中得到的反思,對學生將來待人處事很有幫助,教育從來不只是知識傳授,這羣老師讓課堂不止於理論,走往體驗和實踐,將學科知識融滲生命教育之道。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教學語言
「現在大家說的嚴而有愛,對我們來說,嚴在爸爸那裏,愛就在媽媽那裏。」父親嚴厲又少說話,更會用打罵來管教,相較之下,關係自然有點疏雜。 但那一次的雨中蛋撻,卻讓他一直記在心中,既感動又奇妙。 為了讓學界在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及品德教育的範疇上,得到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支援,在社會上形成清流,造福下一代,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聯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和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攜手推動「禮儀文明教育項目」,歡迎學校、教師和家長一同參與。 全港有大約 545 間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有 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全校課室設置電子白板、電腦、投影設備及全校冷氣設備。 這小學佔地面積大約 3,900 平方米,屬於「中型偏小」的校園。 瞭解詳情:全港小學設施統計圖。
學校全年全科考試次數為3次,全年全科測驗次數為0次。 推行生命教育課:透過主題式活動、講座及體驗學習,培養學生責任感、積極的生活態度及正面的自我形象。 建立關愛共融校園文化:推行多職務計劃、大手小手計劃、我們這一班、你值得讚等活動。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推行仁德好孩子獎勵計劃:定期表揚同學,肯定學生自我價值,提供互相欣賞彼此成就的機會,建立學生正面的態度及培養責任感。 【OpenSchool專訊】想像在德育課,老師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應接納自己、尊重他人,同樣要嘗試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有同理心……」同學們可能開始打瞌睡。 要令小朋友從小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從體驗中學習遠比起老師訓導更為深刻。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學校各具自家特色彈性十足 小學重校本課程 適應課程助融入
校網 70 選校名單。 香港有 423 間資助小學,佔整體約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81%;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香港有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109 間天主教小學,佔整體約 21%。 瞭解更多:小學分佈圖表。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學校資料
自我發現從來不容易,尤其是年幼的小朋友要先了解自己,才更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之處。 仁德天主教小學的老師發現小一學生較為自我中心,設計的常識科教案以卡牌遊戲作為引入,令他們能正面地欣賞不同的同學,同時學習表達自己。 卡牌印有不同圖案,包括不同的顏色、食物和運動項目等,他們挑選最能代表自己的一張,並分享原因,藉此加深彼此的認識。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根據2022/23學年資料顯示25的班級結構是小一4班,小二4班,小三4班,小四4班,小五4班,小六5班,總計全校共開25班。
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致力提升學生的身心靈全人發展,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發展資優潛能。 教案的體驗活動想同學體會到只要互相協作,生活便可帶來更多的變化和色彩。
路德會梁鉅鏐小學數學科老師馬正源同樣相信從體驗中學習能令學生更易理解不同的正面價值,一改數學科理論刻板的印象,創作擬人化的平面圖形故事,教導小一學生不同的圖形各有長短之處,例如正方形規規矩矩,生氣欠奉,卻可給人很工整的感覺,在數理中發掘人文關懷。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在同學互相分享後的課節,老師會再以繪本教學,讓同學明白跟他人不同是可接受的事,再以五感體驗活動來結合常識科的身體結構課程內容,令同學感受到自己一直用身體去認識世界,世上也有生來身體便有缺憾的人,希望他們能學會體諒及尊重他人。 仁德天主教小學的學校發展計劃是:1.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第二十二屆「常識百搭」
老師先安排一項體驗活動——檢視校園垃圾箱內的垃圾,並把其拍成短片,供堂上播放;之後,老師讓有分參與體驗活動的同學 分享親身經驗,接著,同學以小組合作形式,共同擬定環保計劃書並於校內實踐;最後,老師播放短片——非洲飢餓的孩子,讓學生作出反思。 宗教科則透過課堂活動讓學生認識大自然是天主創造的,人類有責任管理大地,學習珍惜及感恩。 公民教育課則透過環保話劇《大樹媽媽》帶出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重要,學生就話劇內容作反思,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 以往當教授有關環境保護的課題時,學生只會千篇一律地告訴老師一些環保的方法,但說完了,卻未必會身體力行。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2025 透過今次的課堂體驗活動,學生不單深深體會環境保護的迫切性,更重要是由心而發,立志珍惜資源,實踐環保的生活方式並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課堂完結後,學生在行為及態度的轉變令老師感到萬分欣慰,我們深信環保的種子已深深地埋藏在每一位學生的心裏。
仁德天主教小學老師: 照顧學習差異 提供交流體驗 津校資源足 課程設計多元有特色
以腦科學及多元化教學策略來照顧學習多樣性。 下午以生命教育、匯智課程及多元智能活動培養全人發展。 高小英文科採用同級分組教學,提升不同英語能力學生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