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爲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大部分受到二區重建影響的租戶,都透過“自選單位計劃”獲安排揀選鄰近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二及三期[11]。 選區位於牛頭角北部,現時包括牛頭角下邨、樂雅苑、安基苑以及連接三個屋苑的周邊範圍,當中以牛頭角下邨人口最多,選區名稱亦由此而來。 與其相連的選區有觀塘中心、九龍灣、啟業、淘大、佐敦谷、順天、樂華北以及牛頭角上邨選區,投票站因應地形人口分佈而設有兩個,分別位於樂雅苑內的振華道體育館及牛頭角下邨內的保良局顧卞裘莉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牛頭角下邨2025 牛頭角下邨2025 由於居民要求原區安置,加上東南九龍發展區接收屋邨延遲落成,房委會2001年決定把牛下二區共七座大廈的清拆日期,由2003/2004延至2005/2006年度[1]。 牛下重建進度一拖再拖,餘下二區所有居民最後於2009年11月25日全部遷出[2],大多遷居到牛頭角上邨第二、三期[3]。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二區(第8座至第14座)清拆後餘下的3.5公頃土地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僅餘下東南面一小塊土地興建第二期。 二期工程包括提供1幢樓高32層的L字型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貴華樓,由金門建築承建)、休憩設施、幼稚園及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委託房屋署興建的牛頭角公園,並提供56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於2015年12月入夥,整個重建計劃耗資逾15億港元(以2010年物價估計)。 牛頭角徙置區是牛頭角下邨的前名,前身為1953年起中築建的填海地,廠商自行於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填土地之間的海灣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萬平方呎[4]。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為止[6]。 在落成時,適逢政府決定收回油麻地76座舊式住宅樓宇,以興建包括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為該批受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7]。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第五街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新樓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由於“孫九招”限制開展部分“非必要”公屋重建項目,此邨延至2008年才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夥;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夥。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在原牛頭角下邨6公頃土地範圍裏曾經存在一條命名為「誠信路」的道路,以及一批命名為「牛頭角第一街」至「牛頭角第五街」的道路。

  •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 有網民認為葵芳除了有無印良品、一田超級市場及壽司郎等多間日本品牌商鋪之餘,亦擁多條巴士路線及多個不同運動場所令生活極為方便。
  • 政府在1961年推出「長遠廉租屋計劃」,「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於1967年1月至1968年6月間落成,1973年易名牛頭角上邨;而牛頭角下邨舊稱「牛頭角徙置區」,房屋委員會1973年成立後,把一至七座劃為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二區;二區於1967年年中入夥,共有七座第五型徙置大廈約5,400個單位。
  • 觀塘道南行線的車輛可以在燈位左轉,北行線的車輛則可以右轉進入誠信路。

在2015年區議會選舉臨時劃界建議,牛頭角下邨將與原屬佐敦谷選區的樂雅苑、安基苑合組爲新的牛頭角下邨選區。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貴顯樓的交通站點

牛頭角第五街(英語:Ngau 牛頭角下邨 Tau Kok 5th Street 或 Ngau Tau Kok Fifth Street)此街連接觀塘道及牛頭角道,起點在牛頭角下邨第14座附近與牛頭角第四街會合,向西行約36米,轉西在第11座及第13座間行約45米,終點盡頭與觀塘道會合。 隨着牛頭角下邨重建計劃漸近完成,該街道已於2012年7月9日上午10時正式封閉。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為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項目首次應用構件式單位(Modular Flats 牛頭角下邨 Design)作單位設計,不過此邨的一睡房及兩睡房的構件式單位於客廳的冷氣機位下方有一可開啓的小窗,在之後的2008、2010及2013年版本的構件式單位設計則被取消了,而2015年又重新加入這隻小窗戶,用作採光之用。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牛頭角下邨2025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有網民認為牛頭角下邨交通極方便,除了鄰近九龍灣港鐵站外,亦有多達68條巴士路線可供選擇,而大部份文娛康樂設施亦一應俱全。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貴顯樓評論

「東九文化中心」工程項目已於2015年7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7],翌年12月8日舉行奠基典禮。 牛頭角下邨以前與牛頭角上邨共組為上牛頭角、中牛頭角及下牛頭角選區,上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上邨,中牛頭角選區覆蓋牛頭角下邨(一區),而下牛頭角覆蓋牛頭角下邨(二區)。 由於只有牛頭角下邨(一區)及少部份牛頭角下邨(二區)重建後仍作住宅用途,人口不足以支持三個選區,現時牛頭角下邨聯同牛頭角上邨同屬牛頭角選區,現任區議員為民建聯梁騰豐。

樂華邨前身為平房區「復華村」(又稱福華邨),1978年清拆並改建為公共租住屋邨。 樂華(南)邨於1982年入夥,當時只有兩座,而樂華(北)邨仍在興建中。 牛頭角街市主要服務地區居民,共分上下兩層,地下的擋鋪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如蔬果、家禽及海鮮;而一樓的店舖層面則很廣泛:不單只乾貨、衣物及紙紮舖等,還有提供「跌打服務」的中醫館及一間美容店提供幾乎沒落的手藝–「線面服務」。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為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37]。 牛頭角下邨向牛頭角道設有露天的中央廣場,中央廣場兩旁是一個小型的商場,名為牛頭角下邨廣場,共有五間商舖。

牛頭角下邨: 重建圖片

觀塘中(英語:Kwun Tong Central,代號J2)是香港觀塘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23年設立,定為雙議席選區。 2019年區議會選舉,獨立民主派的李詠珊挑戰爭取連任的張姚彬,張姚彬雖在顧卞裘莉護理中心的得票小勝李詠珊,但李詠珊就在樂雅苑的振華道體育館票站追回張姚彬,結果李詠珊以258票之差擊敗張姚彬,成功當選。 2021年7月8日,因應政府計劃追討協助民主派初選區議員的酬金津貼傳聞所帶動的區議員辭職潮中,李詠珊辭去區議員職務。 2015年區議會選舉,民建聯派出張姚彬而民主黨派出黃正峯競爭,由於2013年入夥的牛頭角下邨涉及公屋鉛水事件,本區被視為重點選區之一,結果由張姚彬以2,441票多於黃正峯的1,979票當選。 牛頭角下邨2025 牛頭角第二街(英語:Ngau Tau Kok Second Street),此街於1970年7月3日命名及刊憲;起點在牛頭角下邨第6座附近與牛頭角道會合,向西北行80呎,然後轉西沿第5座行250呎,然後轉南,在第3座及第4座間行100呎,終點盡頭在離第2座70呎處,已於2004年永久封閉和拆卸,並於原址興建牛頭角下邨貴顯樓及貴亮樓。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貴月樓附近的配套設施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爲止[6]。 牛頭角下邨 在落成時,適逢政府決定收回油麻地76座舊式住宅樓宇,以興建包括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爲該批受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7]。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爲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爲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爲“一區”及“二區”。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上邨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為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為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為「一區」及「二區」。 1970年代,牛頭角下邨配備以一區第1至7座黃色、二區第8至14座橙色作為區分用途,直至1980年代後,更改為一區粉紅色及二區藍綠色的配搭。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牛頭角徙置區是牛頭角下邨的前名,前身爲1953年起中築建的填海地,廠商自行於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填土地之間的海灣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萬平方呎[4]。

牛頭角下邨: 公共屋邨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爲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37]。 有網民認為葵芳除了有無印良品、一田超級市場及壽司郎等多間日本品牌商鋪之餘,亦擁多條巴士路線及多個不同運動場所令生活極為方便。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

項目首次應用構件式單位(Modular Flats Design)作單位設計,不過此邨的一睡房及兩睡房的構件式單位於客廳的冷氣機位下方有一可開啓的小窗,在之後的2008、2010及2013年版本的構件式單位設計則被取消了,而2015年又重新加入這隻小窗戶,用作採光之用。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樓主表示自己就認為牛頭角下邨係全港配套最好嘅公共屋邨,原因則為牛頭角下邨位於九龍區,鄰近有九龍灣港鐵站,交通非常方便,而購物及消閒方面亦可去德褔廣場以及牛頭角街巿。 有網民就認同樓主嘅講法,認為牛頭角下邨配套最好:「牛頭角下邨,大部份文娛康樂設施都有齊,附近(有):戲院、圖書館、運動場、泳池,民生配套嘅街市、超市都有,去醫院又近」、「牛頭角下邨,交通:地鐵站上蓋,觀塘道(有)68條巴士線,民生:有佐敦谷泳池,有DONKI,除左(咗)冇壽司郞(郎)之外,諗唔到缺點,仲要係半新樓」。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牛頭角下邨 Tau Kok Estate,代號J39)是香港觀塘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15年設立,現時議席懸空,前任區議員為獨立民主派人士李詠珊。

牛頭角下邨: 歷史

牛頭角上邨(英語: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牛頭角下邨一區(第1座至第7座)於2004年10月前完成拆卸工程,但受制於“孫九招”中減少興建公屋的政策,而與部分被界定爲“非必要”的公屋重建項目一併遭擱置,直至2006年才低調開展地基工程。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員會於原牛頭角下邨一區位置分兩期啓動上蓋工程,重新興建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 商場

投票站設有十三個,分別位於西貢賽馬會大會堂、萬宜漁村公共會堂、西貢鄧肇堅運動場、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港澳信義會小學、景林鄰里社區中心、將軍澳官立中學、翠林體育館、景嶺書院、將軍澳培智學校、啟思中學、香港青年協會康城青年空間、康城社區會堂[4]。 2023年區議會一般選舉,將由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出88名區議會地方選區議員,選區經新劃分後,灣仔和離島區各自有1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即各有2個直選議席;而觀塘|沙田和元朗區則各有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即各有8個議席,屬議席最多的地區。 【區議會選舉/區議會選舉2023/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區議會選舉票站】新選舉制度下,地區行政18區的劃分維持不變,但隨著新一屆區議會直選議席只有88席,並採用雙議席單票制,現屆區議會制度下的452個細選區,重新組合成44個較大選區。 政府指在制訂劃界方案時,已適當地將現有相連區議會選區平均分配,合併成較大的新地方選區,以保留社區完整性,並確保同一地方行政區內的新地方選區覆蓋的人口大致相若。 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將區議會所有單議席選區取消,觀塘區定為四個雙議席選區,共選出八席民選議員。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貴華樓的交通站點

蔡涯棉指出,過去香港土地供應充裕時,香港政府撥出大幅土地用作興建社區設施無可厚非,但是目前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加上該塊土地面積逾3公頃,可以即時興建住宅,認爲有關部門應重新檢討該塊土地的規劃發展,包括撥出部分土地興建公屋,或者將社區文化中心設置於大廈低層,以利用地皮興建房屋。 牛頭角下邨2025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13]。 2014年12月12日,民政事務局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建築署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提交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建議[14][15],預計於2015年年初向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建議及撥款申請,預算爲39億9千8百萬港元。 牛頭角下邨一區(第1座至第7座)於2004年10月前完成拆卸工程,但受制於「孫九招」中減少興建公屋的政策,而與部份被界定為「非必要」的公屋重建項目一併遭擱置,直至2006年才低調開展地基工程。

有別於50年代的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的浴室和廚房,而且有多種不同面積的單位,走廊較為寬闊。 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裏情。 牛頭角下邨2025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樓高16層的大廈,升降機可到達第八及第十三層。 牛頭角下邨 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另一邊廂,政府銳意發展牛頭角為新市鎮及工業區,位於牛頭角海濱(即今偉業街、勵業街與海濱道之間,綠景NEO附近)的牛頭角碼頭於1953落成啟用,提供來往灣仔及北角的兩條航線。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牛頭角下邨2025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牛頭角下邨(英語: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爲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爲KL49RR[2]。 而在最終修訂的重建計劃中,此邨一及二區最後分別訂於2003/04財政年度,以及2008/09財政年度開始拆卸,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整體重建計劃」下最後一個獲重新興建的公共屋邨[10]。 牛頭角下邨2025 大部份受到二區重建影響的租戶,都透過「自選單位計劃」獲安排揀選鄰近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二及三期[11]。 因應港府發展九龍灣新填海地,考慮到誠信路不能應付該區日後的交通流量,因此港府於80年代進行牛頭角道改善工程。 及後,運輸署於1982年12月2日將由佐敦谷北道至誠信路之一段牛頭角道改道為單程北行,以配合北面高架道路之建築工程[6]。

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貴月樓評論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為大廈命名。 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將區議會所有單議席選區取消,西貢定為三個雙議席選區,共選出六席民選議員。 西貢及坑口選區由原有單議席的西貢市中心、白沙灣、西貢離島、坑口東、坑口西、康景、翠林、環保北、環保南選區合併而成。

2014年因應原有牛頭角及佐敦谷兩個選區內新屋邨落成帶動選區人口過多,選委會將牛頭角選區的牛頭角下邨加上有相隔一段距離的佐敦谷選區樂雅苑、安基苑合為牛頭角下邨選區,由於原本牛頭角及佐敦谷兩個選區都由民建聯成員擔任區議員,以上劃界被指對民建聯較為有利。 牛頭角第五街的英文繙譯本應為英語:Ngau Tau 牛頭角下邨2025 Kok Fifth Street 牛頭角下邨 ,後來卻將「五」誤繹為「5th」,而不是牛頭角第一街至第四街慣用的英語數字排列[7]。 昔日(1984年以前),車輛均必須經由誠信路以進出觀塘道或牛頭角道(由觀塘道南行線駛入牛頭角道可不駛經誠信路),觀塘道與誠信路交界處更設有交通燈及停車處以便車輛在誠信路交界前停下。 觀塘道南行線的車輛可以在燈位左轉,北行線的車輛則可以右轉進入誠信路。 [5]當時九巴2A、6D、13A、13D、89、209、211都經由誠信路駛入牛頭角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