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提醒,一般認為很嚴重的癱瘓型神經損傷,不管是否有接受神經重建手術,復健都非常重要,應盡早求助專門醫生,及早發現才能針對病情給予復健和治療。 臂叢神經是頸部脊髓到上肢手臂的神經叢,可支配肩部、手肘、手腕及手部肌肉,並可提供上臂表皮的感覺功能。 至於其他癱瘓功能重建的手術,黃惠鑛說,現在在手術上都有重大的革命,讓原本大家都以為救不了的腦、脊椎或周邊神經損傷,都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回復適當的功能,國內的神經重建手術在世界上有領先地位,新的重建技術,不僅縮短手術時間,也讓病人能夠更簡單的復健,回復功能相當不錯。 去年杜元坤與黃惠鑛及臺北榮總骨科部手外科主治醫師王榮磻一同在歐洲版手外科國際期刊「THE JOURNAL 王榮磻2025 OF HAND SURGERY EUROPEAN VOLUME」發表神經損傷最新重建手術,廣獲好評,最近黃惠鑛接獲歐洲醫師來信詢問相關細節。 黃惠鑛專研神經醫學臨牀,師承國內神經醫學權威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杜元坤為杜東峻的胞兄,黃惠鑛開場時,尊稱杜東峻「師叔公」,以表尊師重道。 針對成人臂叢神經損傷的顯微重建治療,王榮磻主任指出,近年來由於對臂叢神經的解剖位置認知、影像醫學技術革新、神經接合材料進步,使得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有了長足之轉變。
- 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腫瘤等問題都可能引起「板機指」頻繁發作,臺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手外科主治醫師王榮磻提醒,若反覆發生「板機指」問題,可能也要做進一步檢查,看是否有上述疾病。
- 而針對慢性臂叢神經損傷的肩部、手肘失能,除了傳統肌腱轉位手術之外,透過遊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亦是重建上肢功能的治療選擇之一。
- 黃惠鑛在神經外科手術臨牀經驗豐富,長年來除了與杜元坤醫療團隊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癱瘓功能重建手術,自2016年起在嘉基醫院造福患者。
- 對此,北榮骨科部主任張明超表示,常見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是,發生車禍時,傷者的頭頸部被強力扯離肩部,使得臂叢神經自頸椎脊髓撕裂損傷,導致患側癱瘓無力。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 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牽引性拉傷為最多,大部份病人為年輕人騎機車車禍而造成;通常都因為車禍發生時頭頸部被強力扯離肩部,使得臂叢神經自頸椎脊髓撕裂損傷,進而導致患側癱瘓無力。
-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王榮磻解釋,以往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是使用移植修補手術,新趨勢則是神經轉位手術,若以電線為例,舊式是針對有問題的線路段落進行更換,新式是再另接一條分支線路,藉以達到重建神經的效果;在術後活動限制、住院天數、恢復時間方面,後者均較前者更佳。 王榮磻說明,若是在受傷後3個月內確診臂叢神經損傷,是「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當透過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後,發覺無恢復跡象,及時手術介入治療可發揮最佳效果;若是在受傷一年後確診,則是「慢性臂叢神經損傷」,雖然仍可透過手術介入治療,但效果就比較有限。 手外科王榮磻主任表示,臂叢神經為一組自頸部脊髓至上肢手臂的神經叢,這些神經會支配肩部、手肘、手腕、手部的肌肉,並提供上臂表皮的感覺功能。 對此,北榮骨科部主任張明超表示,常見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是,發生車禍時,傷者的頭頸部被強力扯離肩部,使得臂叢神經自頸椎脊髓撕裂損傷,導致患側癱瘓無力。 王榮磻2025 但王榮磻強調,臂叢神經損傷較為嚴重者,黃金治療期為半年,愈早確診並接受手術和復健,上肢功能回復愈好。 倘若過了一年後才確診,進入「慢性臂叢神經損傷」,雖仍可透過手術治療,功能回復效果就有限。
王榮磻: 健康網》「毛豆」當零嘴! 補充蛋白質還能抗氧化、護心血管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臺(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由於部分臂叢神經損傷無法自行恢復,因此及早正確的診斷評估非常重要,包括透過理學神經學檢查評估肩部上肢手部的肌肉力量和感覺異常的分佈情形,以及精密的影像學檢查(如磁振造影檢查)來幫助定位臂叢神經損傷病竈。 王榮磻 王榮磻2025 張明超說明,神經斷掉就像電線斷線一樣,如果要恢復神經傳導的話,就要像接起斷電的電線,要藉助鄰近仍有電的電線轉接到斷電的線頭,也就是利用周邊肌肉中功能完好的神經,轉接到斷掉的神經,來修復神經功能。 但因為手術的關鍵要看完好神經和受損神經的距離而定,所以上肢神經轉位手術較下肢神經轉位手術容易康復。
王榮磻: 車禍斷手筋 神經轉位手術救回武功
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很多,常見機車車禍,其次為墜樓意外,也可能來自競速泛舟、滑雪、重物壓砸肩膀及運動傷害等。 北榮骨科部手外科醫師殷震宇舉例,曾有位愛健身的男性,只不過舉重拉槓一下,就受傷了。 ▲ 陳小姐(右)和潘先生(左)都曾因臂叢神經損傷導致手臂癱軟無力;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手高舉過頭可說是輕而易舉。 溫哲昇醫師表示,有些「板機指」患者是先天就有這種疾病,大多在出生4、5個月的時候關節就會卡住,這麼小的孩子還不能進行手術,最好等1、2歲的時候再開刀治療。 醫師建議,「板機指」患者最好避免長時間提重物或握著東西,平時可以以按摩、熱敷方式減輕疼痛。
- 張明超說明,神經斷掉就像電線斷線一樣,如果要恢復神經傳導的話,就要像接起斷電的電線,要藉助鄰近仍有電的電線轉接到斷電的線頭,也就是利用周邊肌肉中功能完好的神經,轉接到斷掉的神經,來修復神經功能。
- 此外,患者通常會在臂叢神經損傷後6週接受第一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之後在2~3個月左右進行第二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觀察比較臂叢神經損傷的變化和恢復情形。
- 北榮骨科部主任張明超表示,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趨勢是神經轉位手術,相較傳統的神經移植修補手術必須住院一週,神經轉位手術住院僅2到3天,活動限制少,搭配術後積極復健,功能恢復更快。
-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 王榮磻醫師解釋,所謂「板機指」是指手掌遠端掌紋肌腱因使用過度而發炎,嚴重者甚至生出結節,影響手指運動,伸直的時候,不容易彎曲,一彎曲,又不易伸直,關節「卡卡的」。
- 37歲陳女士,因車禍傷及右側頸肩,導致右側鎖骨肋骨骨折合併氣血胸,在外院緊急手術後入住加護病房;之後病況雖趨於穩定,但隨即發現右上肢癱軟無力情況未見改善,於是在出院後隨即前來手外科門診評估,並透過定期神經肌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右側臂叢神經損傷」,且無短期恢復的跡象。
及早就醫 神經轉位手術效果好、復原快 針對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目前普遍使用神經轉位手術,相較於傳統的神經移植修補手術,住院天數較短,僅需住院觀察2至3天;術後活動限制較小,僅需手臂吊帶保護,恢復進展速度也較快。 而針對慢性臂叢神經損傷的肩部、手肘失能,除了傳統肌腱轉位手術之外,透過遊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亦是重建上肢功能的治療選擇之一。
王榮磻: 醫病》女會計神經損傷無法抬手 轉位手術助重回職場
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腫瘤等問題都可能引起「板機指」頻繁發作,臺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手外科主治醫師王榮磻提醒,若反覆發生「板機指」問題,可能也要做進一步檢查,看是否有上述疾病。 王榮磻 臺北榮總骨科部手外科醫師殷震宇提醒,門診相關患者常有肩膀抬不起來、手臂或手指彎不起來等情形,若有疑似症狀、遲遲未見好轉,最好進一步就醫,以免錯失治療時間。 黃惠鑛說,傳統神經移植手術成功率1成,最新的臂叢神經手術方式從受傷神經附近找健康的神經,並從中分離並截取一小神經束,再針對受傷的神經做轉移接電的動作,這樣直接將強電力的神經,直接接到功能受傷的神經上,可確保中間電力不會損失在多餘的橋接神經生長上。
潘先生術後持續復健並定期回診,右側肩肘功能日漸進步,術後5年時右臂可正常彎曲,伏地挺身也不成問題,生活已能自理。 臺北榮總骨科部手外科主任王榮磻表示,臂叢神經是由頸部脊髓至手臂的神經叢,會支配肩部、手肘、手腕、手部肌肉,並提供感覺功能;當發生輕微損傷時,可在數週後康復,但萬一傷況嚴重,恐造成失能。 北榮骨科部主任張明超表示,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趨勢是神經轉位手術,相較傳統的神經移植修補手術必須住院一週,神經轉位手術住院僅2到3天,活動限制少,搭配術後積極復健,功能恢復更快。
王榮磻: 健康管理
30多歲的陳小姐因一次車禍意外,不慎傷及右側頸肩,導致右側鎖骨肋骨骨折,合併氣血胸,雖病況穩定,但右上肢癱軟無力情況未見改善,經確診為「急性右側臂叢神經損傷」;接受神經轉位重建顯微手術後,陳小姐持續復健,右上肢功能逐漸恢復,順利回到職場生活。 王榮磻 王榮磻 王榮磻主任說,目前急性臂叢神經叢損傷接受手術的臨牀結果仍是優於慢性臂叢神經損傷,故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是目前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向。 王榮磻2025 而若是慢性臂叢神經叢損傷之肩部與手肘失能之手術治療,除了傳統肌腱轉位手術之外,透過遊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亦是重建上肢功能的方式。 臺北榮總手外科在早期劉毅主任耕耘之下,結合了完整顯微訓練及上肢各類疾病之臨牀經驗,為更多肢體創傷病人帶來了重建手部功能的希望。 而手外科每年國內外之學術發表數量(尤其指標性手外科期刊Journal of Hand 王榮磻2025 Surgery、Journal of Hand Surgery European Volume)及擔任骨科手外科學術期刊評論者更是全國翹楚。 臺北榮總骨科部手外科主任王榮磻表示,有些臂叢神經損傷較輕微,可在數週後完全康復;然而有些臂叢神經損傷會嚴重到上臂完全失能,因此及早診斷評估非常重要。
王榮磻: Heho Topics 健康話題
37歲陳女士,因車禍傷及右側頸肩,導致右側鎖骨肋骨骨折合併氣血胸,在緊急手術後入住加護病房,之後病況雖趨於穩定但隨即發現右上肢癱軟無力情況未見改善。 後經定期神經肌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右側臂叢神經損傷」,後接受了「神經轉位重建顯微手術」後,右上肢功能已逐漸回復並順利回到工作職場。 王榮磻 37歲陳女士,因車禍傷及右側頸肩,導致右側鎖骨肋骨骨折合併氣血胸,在外院緊急手術後入住加護病房;之後病況雖趨於穩定,但隨即發現右上肢癱軟無力情況未見改善,於是在出院後隨即前來手外科門診評估,並透過定期神經肌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右側臂叢神經損傷」,且無短期恢復的跡象。
王榮磻: 王榮磻 科主任
通常會在受傷後6週、2至3個月進行兩次檢查,確認是否為「急性臂叢神經損傷」;如受傷後滿1年才確診,即為「慢性臂叢神經損傷」,雖可透過手術治療,但效果較有限。 而王榮磻主任進一步指出,目前急性臂叢神經損傷之手術治療趨勢是神經轉位手術,術後恢復時間快、僅需2~3天觀察,比起傳統的移植修補手術,術後通常需一週的觀察時間的耗時更短。 還有在活動度上,轉位手術術後僅需手臂吊帶保護和避免過肩姿勢,而移植修補手術則需要肩頸部活動限制避免移植處拉扯,有較不受限制的優點。 王榮磻2025 此外,患者通常會在臂叢神經損傷後6週接受第一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之後在2~3個月左右進行第二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觀察比較臂叢神經損傷的變化和恢復情形。
王榮磻: 「局部麻醉的清醒手術」 醫師可與病患對話確認修復順利
黃惠鑛在神經外科手術臨牀經驗豐富,長年來除了與杜元坤醫療團隊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癱瘓功能重建手術,自2016年起在嘉基醫院造福患者。 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牽引性拉傷為最多,大部份病人為年輕人騎機車車禍而造成;通常都因為車禍發生時頭頸部被強力扯離肩部,使得臂叢神經自頸椎脊髓撕裂損傷,進而導致患側癱瘓無力。 由於臺灣交通人口之中騎乘機車的人口比例佔有相當數量,臂叢神經因車禍而受傷的情況仍十分常見。 臂叢神經從頸部脊髓到上手臂的神經叢,支配肩部、手肘、手腕、手部的肌肉活動以及感覺功能。 北榮骨科部手外科主任王榮磻表示,臂叢神經一旦受損,輕微者可在數周後自行康復,嚴重者可能有癱瘓風險。 王榮磻指出,一般來說,臂叢神經損傷原因很多,其中,以牽引性拉傷最常見,尤其是騎機車引發的交通事故,通常都因車禍發生時,頭頸部被強力扯離肩部,使得臂叢神經自頸椎脊髓撕裂損傷,進而導致患側癱瘓無力,其他尚有競速泛舟、滑雪,或是重物壓砸肩膀、工安意外、運動傷害也可能造成。
王榮磻: 醫學新突破 糖尿病藥物注射每年僅需3次
陳女士提及,一開始受傷後,右手完全抬不起來,只能學習用左手寫字、喫飯,原本的會計工作也無法繼續,但術後至今,連提重物都沒有問題了,並順利重回職場;潘先生也說,本來右手連最簡單的擺動都做不到,穿衣、穿褲子等都要別人幫忙,術後已可自己來。 本人於今天出院,承貴院A181病房手外科各護理師及手術麻醉部門暖心照護表達感謝外,更要特別感謝王榮磻大夫及住院醫師兩位的精湛醫術付出。 王榮磻醫師說,手術主要在切開結節,傷口大約在0.5公分左右,傷口約在7到10天拆線,未拆線之前,傷口一定要保持乾燥。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臺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王榮磻: 中風傷腦 復健別忘了心靈
手外科王榮磻主任指出,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是手外科醫師確診臂叢神經損傷的最佳利器;通常會在臂叢神經損傷後6週,進行第一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之後在臂叢神經損傷後2~3個月,進行第二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藉此觀察比較臂叢神經損傷的恢復變化。 北榮骨科部手外科王榮磻主任表示,臂叢神經損傷是否能自行恢復,需透過理學神經學檢查評估肩部上肢手部肌肉的力量和感覺異常的分佈情形,以及利用如磁振造影檢查的精密影像學檢查,來幫助定位臂叢神經損傷病竈。 不過,目前急性臂叢神經叢損傷接受手術的臨牀結果,仍是優於慢性臂叢神經損傷,因此王榮磻也強調,「及早發現、積極治療」仍是目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向。
王榮磻: 健康網》晚上一直想尿尿別拖!醫列夜尿常見疾病
至於慢性臂叢神經損傷,除了傳統肌腱轉位手術外,透過遊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也是重建上肢功能的方式。 至於慢性臂叢神經叢損傷,除了傳統肌腱轉位手術外,透過遊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也是重建上肢功能的方式。 王榮磻解釋,以往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是使用移植修補手術,新趨勢則是神經轉位手術,若以電線為例,舊式是針對有問題的線路段落進行更換,新式是再另接一條分支線路,藉以達到重建神經的效果。
王榮磻: 臂叢神經損傷 轉位手術重建神經
初期治療以服用消炎藥物、局部施打微量類固醇為主,王榮磻醫師提醒,有些年長者服用消炎藥物時,要小心胃潰瘍風險。 王榮磻2025 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溫哲昇表示,50歲以上民眾比較常發生「板機指」,只要常使用拇指、食指指頭,也容易有「板機指」,像年輕人拼命打電動玩具,用拇指按電動玩具鍵盤,或頻繁打簡訊等都可能增加罹患「板機指」風險。 王榮磻醫師解釋,所謂「板機指」是指手掌遠端掌紋肌腱因使用過度而發炎,嚴重者甚至生出結節,影響手指運動,伸直的時候,不容易彎曲,一彎曲,又不易伸直,關節「卡卡的」。 他表示,一般人會擔心這樣的切取部分正常神經是否會對身體正常功能有所損傷,其實手術取用的神經部分不多,且都會保留其他共同支配同功能的神經以確保身體正常功能,所以對功能影響幾乎是不會察覺到,成功率達8、9成以上。 武俠小說要廢人武功是挑斷手筋,手筋廢了日常生活難自理,37歲陳小姐就是如此,她不慎被貨車夾擠,傷及右側頸肩,送醫發現「右手廢了」,無法抬舉或晃動,確診是急性臂叢神經損傷。 殷震宇提醒,不管有無遭受外傷,民眾一旦發現上肢無法自然活動,且連續超過二週未改善,應盡早就醫接受專科檢查。
若是在受傷後3個月內確診即為「急性臂叢神經損傷」,若檢查仍無恢復跡象時,盡速利用手術治療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 而「慢性臂叢神經損傷」是指受傷滿一年後才確診臂叢神經損傷,此時雖仍可透過手術介入治療,但效果就有限了。 王榮磻2025 目前王榮磻主任專心於臂神經叢損傷之重建(包括自體神經轉移手術、功能性皮肉瓣轉移手術、自體肌腱轉移手術),在臺北榮總已經建立詳盡的臂神經叢診療模式,為臂神經叢損傷病患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 黃意超醫師則致力於關節鏡微創手術(包括三角纖維軟骨韌帶縫合手術、基底關節懸吊手術、腕隧道關節鏡減壓手術),提供病患更快的回復契機並及早恢復工作能力。 殷震宇醫師目前致力於顯微手術與肘關節病症治療(包括肘關節骨折,肘關節置換手術,肘關節鏡手術,顯微斷肢重建,顯微皮瓣轉位重建)。 71歲的潘先生因為一次意外摔傷左肩,也和陳小姐一樣有右上肢癱軟問題,長達10多個月,經確診為「慢性臂叢神經損傷」;但因受傷未滿1年,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神經轉位手術,分別針對手肘和肩部進行2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