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元朗客家村落仍然保存了不少小教堂,是昔日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友的崇拜中心。 此路線於2003年改為全空調服務後,使用三菱MK(AM)行走。 其後全線改派1991年至1992年出牌的丹尼士巨龍11米(AD)。 該等巴士於2009年退役後,則被同樣車齡已高的利蘭奧林比安11米(AL)取代。 之後屯門車廠(元朗分廠)(U)多次將當時達到17年車齡,設有快速公路禁令的續命車[44]用以取代此路線車齡達到18年而需退役的掛牌車。
颱風當日雨水淹沒小路,洪水更湧入其家,她與丈夫及外傭被困屋內無法離開,消防接報趕至將他們救出,隨後被送往臨時庇護中心暫避。 此外,政府敲定的八幅棕地羣,多幅用地現時均有地區作業者,當中沙埔的棕地羣地盤面積大,料可提供七千夥;不過,據團結香港基金數據顯示,當中卻涉及超過八百個業權。 本報記者近日於區內視察,發現區內現址有相當多大型作業,並錄得不少大型物流公司進駐,包括DHL速遞及順豐速遞等,下午時份相當繁忙,於五分鐘內已超過三十多架大型貨櫃車進出。 逢吉鄉本身甚具歷史,於近一百年已開始有村民聚居,當時將該村命名為逢吉鄉,皆因取逢凶化吉之意,村內有數幢客家青磚大屋,甚具氣派,當中逢吉鄉上將府,於二〇〇九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今該大宅有後人居住,外人不得擅進。 元朗沙埔村2025 沙埔村 由於區內村屋普遍均已成數十年,有區內村民指出,個別村屋更有近百年歷史,因此擔心一旦附近建屋,工程或影響逢吉鄉內村屋的結構,不排除部分或會出現樓宇倒塌的風險。
元朗沙埔村: 香港島
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福田口岸的所在地。 屯門青山禪院外的「香海名山 回頭是岸」的牌坊,是紀念金文泰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遊青山而建,牌坊上其中一副以隸書寫的對聯:「岸泊屯門 幸我輩附韓子題名 卜異日河山並壽、亭觀海月 嘆此地無坡公遊跡 問何年笠履重來」便是出自伍銓萃的手筆。 香港中大圖書館曾經舉辦「翰苑流芳」的手札展覽,展出革命後寓居香港、澳門之翰林名人,例如陳伯陶、吳道鎔、張學華、岑光樾、何藻翔、朱汝珍、崔師貫、伍銓萃等,他們均透過書信互相問好,可見當時伍銓萃與一班前清京官(翰林)在香港有來往活動。 同樣是清未年代的伍銓萃,字榮建,號叔葆,是廣東新會橫江敦厚坊人,他於光緒十八年 (1892) 中舉考獲進士,並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授任翰林院編修(纂修國史官),官至湖北省鄖陽府知府,他在廣東創辦了廣漢專門學校。 在村中跟93號老婆婆打招呼聊天,她的村屋屋頂有三粒星,非常搶眼,她是伍氏居民現年九十有多,在門外舒展筯骨精神顯得非常好,可見沙埔是一個好地方。 現時,沙埔村中以伍姓為主,其次為陳、黃、遊三姓,大部份黃氏及陳氏村民信奉基督教,而遊氏則剩下一戶人家在沙埔中居住。
- 2012年,兩廠為接替退役的富豪奧林比安,用車改回丹尼士巨龍。
- 政府亦開始進行元朗南新發展區的前期規劃工作,擬在元朗市明渠興建高架行人通道,貫通港鐵朗屏站與元朗安寧路、青山公路及教育路南端,天橋全長約540米,設有升降機及扶手電梯,以紓緩將來的人口壓力,料建造工程可於2022年底開展,並於2026年完工[來源請求]。
- 白沙村幅員廣闊,自僑興路木橋頭村、欖堤東路以南,水蕉新村、黃泥墩村以西,公庵山以北之土地皆被稱為白沙村。
- 本土研究社成員楊夏至表示,沙埔村以前較多農田、魚塘,他們都有蓄水作用,當土地石屎化水便會流向村民,導致水浸。
昔日沙埔村海濱有廿二萬呎海難,於1953年政府曾經公佈開發海邊土地並墾殖為盬田種植之用,於四週建基壆及涵洞(涵洞是一種排水通孔道)。 元朗沙埔村 在六十年代,政府修建引水道攔截錦田河上游流域,把河水引導至大欖湧水塘後,使錦田河流量大減。 除沙埔村項目外,新地也擁有毗鄰的長春新村項目土地,並於去年初獲批以約1.2倍地積比發展,興建28幢12至18層住宅大廈,共提供3891個單位及668個私家車位,總可建樓面約202.28萬方呎。
元朗沙埔村: 公共屋邨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選定的八幅棕地羣,大多屬於未有發展的地帶,現時以物流作業為主,但當中也有一些舊式商鋪屹立其中,本報發現鄰近沙埔的逢吉茶樓(見圖)也是處於研究範圍。 【本報訊】政府去年公佈物色了8組適合用作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羣,該批棕地羣的最新圖則及位置曝光! 其中佔地較大的元朗屏山北及元朗沙埔用地,消息指該兩組用地料可提供約14,000個單位。 資料顯示,該申請主要是發展商重新設計尚未施工的第2期佈局,新方案將興建7幢分層住宅樓宇,較獲批方案減建4幢,層數則由原先最高9層,增至不多於17層。 新鴻基地產就元朗沙埔項目,去年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修訂2012年的核準方案,提高第2期發展密度,令夥數增加625夥,規劃署不予反對,明日(26日)有望獲通過。
此外,元朗區設有的體育設施,還包括游泳池、體育館、壁球場及各類田徑設施。 元朗區的工業區主要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北面,橫洲的元朗創新園是全港第二個工業園,另外還有舊墟西面的東頭工業區。 后海灣沿岸一帶(流浮山、米埔)寧靜舒適,岸邊有一堆堆的蠔殼,海上有漁民出海捕魚,米埔更是觀賞候鳥的場地。 南邊圍圍門兩旁的對聯:「南洲冠冕、邊邑絃歌」是由伍醒遲所作,反映出地環環境及邑人的文明風度,他為水門頭萬芳酒家作對聯:「萬錢一席聲先酒、芳樹千條影近樓」。 元朗沙埔村 據悉青山禪院山門牌坊上的一首對聯:「樓觀參差 清夜閒鐘傳下界;湖山如此 元朗沙埔村 何時卓錫返中原」便是伍醒遲所題,由三水梁士詒所書。
元朗沙埔村: 主要用車
有 村 民 指 , 有 人 將 已 元朗沙埔村2025 計 劃 分 予 村 民 興 建 丁 屋 的 土 地 , 私 下 更 改 土 地 用 途 , 令 村 民 蒙 受 損 失 及 備 受 噪 音 滋 擾 , 並 擔 心 需 共 同 承 擔 責 任 及 費 用 。 1938年伍醒遲離世時,他仍然是十八鄉重要村民領袖之一,喪禮上政府理民官、何東爵士、鄧肇堅等名流皆致送輓聯致意,可見他在元朗社區中地位尊崇。 同樣是清未年代的伍銓萃,字榮建,號叔葆,是廣東新會橫江敦厚坊人,他於光緒十八年 中舉考獲進士,並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授任翰林院編修(纂修國史官),官至湖北省鄖陽府知府,他在廣東創辦了廣漢專門學校。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香港天文臺在元朗公園[2]、香港濕地公園[3]和流浮山設立自動氣象站,但只有流浮山的數據同時公開月數據、年數據。 據2016年中期香港人口統計資料,元朗人口有614,178人[1];面積約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及大埔。 元朗沙埔村2025 以上資料僅屬常規服務細節,可能與實際運作有所出入,並以營辦商決定為準。 沙埔村中保留了一幢基督教教堂, 元朗沙埔村2025 建於1938年,屬於中華基督教元朗堂管轄,現時建築物雖然被空置,每週仍然有教友打掃維護。
元朗沙埔村: 巴士轉乘優惠
伍醒遲活躍於元朗社務,於1915年與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人組織元朗合益有限公司並建立元朗新墟,是元朗區發展的重要階段。 錦 田 項 目 長 江 實 業 位 於 錦 田 繞 道 / 錦 田 公 路 交 界 ,計 劃 興 建低 密 度 住 宅 , 並 且 會 保 育 項 目 內 的 濕 地 。 錦 上 路 項 目 長 江 實 業 位 於 元 朗 錦 田 元 崗 村 附 近 , 可 建 住 宅 樓 面 約 九 萬 方 呎 , 將 會 興 建 一 百 零 五 幢 小 型 樓 宇 , 而 每 幢 約 八 百 四 十 平 方 呎 。 錦 田 橋 頭 村 項 目 長 江 實 業 及 新 世 界 位 於 元 朗 橋 頭 村 及 彭 家 村 附 近 , 即 丈 量 約 份 一 零 九 約 , 將 會 興 建 二 百 四 十 六 幢 三 層 高 小 型 樓 宇 。 天 水 圍 站 項 目 港 鐵 天 水 圍 輕 鐵 站 上 蓋 項 目 長 江 實 業 單 位 共 二 千 四 百 個 。
元朗沙埔村: 元朗 全新 ● 溫莎堡花園
監禁13年後,正值梅含理爵士返港擔任港督,伍其昌藉英皇佐治五世登基獲皇恩大赦而出獄,沙埔村民們燃放爆竹夾道歡迎,他更被譽為民族英雄。 講起伍銓萃的故事,不得不提他曾經是佛山黃飛鴻的弟子,以文人出身的伍銓萃,曾經贈送一副對聯給黃飛鴻:「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後來黃飛鴻在廣洲仁安裏創辦跌打醫館時,便以對聯之鶴頂二字「寶芝」和少林寺之「林」為名。 當時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羣,醫術及駁骨療傷技術相當精湛,時稱一絕。
元朗沙埔村: 服務時間
圍門楹聯曰:「沙環鶴海、埔接鵝山」(有沙埔村村民告訴我此聯另一版本是:沙環鶴海千載盛;埔接鵝山萬世昌),今天走入沙埔,當然感受不到沙環的存在,沙埔是後海灣的一個沖積地方,靠近錦田河,估計以前沙埔的環境臨海而幽美,日出日落時份有白鶴在海邊紅樹林覓食。 沙埔村 昔日沙埔村海濱有廿二萬呎海難,於1953年政府曾經公佈開發海邊土地並墾殖為盬田種植之用,於四週建基壆及涵洞(涵洞是一種排水通孔道)。 他曾經為鄧慶堂六十一歲壽辰撰壽序,更於1927年為廈村靈渡寺寫對聯:「平日不燒香 莫待臨時纔抱腳、慈雲能救苦 幸從喝處猛回頭」,署名「佛門弟子伍其昌醒遲氏謹撰」,以佛門弟子自稱,因為儒師伍醒遲晚年信奉佛道。 (法新社赫爾辛基15日電) 芬蘭政府預計今天正式宣佈有意加入北約;瑞典執政黨也將召開決定性會議,替聯合申請一事鋪路。
元朗沙埔村: 元朗區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11]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元朗區的第一個大型屋苑是位於南生圍的錦綉花園,第二個是新元朗中心。 元朗沙埔村2025 由於元朗新市鎮的發展計劃沒有改動元朗市中心的用地規劃,所以大型屋苑只在市中心周遭建立。 這些新型及半新大型屋苑相繼落成入夥,漸漸改變元朗的地區面貌和人口結構。 元朗沙埔村 渠務署在調查過程中,曾仔細研究沙埔仔村四周的排水狀況、在七月二十二日前已完成的改善工程,以及大埔河因水浸事故造成的淤塞和受損程度。
元朗沙埔村: 主要私人屋苑
跑至沙埔村漁農處漁業研究站外,忍不住要停下來拍照,回想起七年前一個春天,曾經獨個兒走到這裡拍攝,對像是眼前的紅屋仔漁農署研究站。 當時對岸有一幢紅色屋頂的矮平房,襯託著背後青山綠山,是最喜愛的照片之一。 隨利蘭勝利二型陸續退役,九巴於1996年將「車皇」梅斯特斯平治O305(ME)由屯門公路路線調往北區,當中部份獲分配至此路線,更成巴士迷追蹤攝影的目標。 直至2002年11月,所有梅斯特斯平治O305退役,改用來自屯門車廠(U)全冷後剩餘的丹尼士巨龍11米(S3N)及非空調富豪奧林比安11米(S3V)的熱狗行走;亦曾派出利蘭奧林比安(S3BL[43])。 沙埔村成立以前是衙前圍村的農地,衙前圍村吳姓族人的後人在衙前圍村南面建立沙埔村,在東邊亦有衙前圍陳、李兩氏族人聚居,人數比吳姓為少。
元朗沙埔村: 服務時間及班次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元朗區由廈村鄉(包括洪水橋、白泥、流浮山等地)、屏山鄉(包括元朗市中心西部、橫洲、天水圍、尖鼻咀等地)、十八鄉(包括元朗市中心東部及南部、凹頭、大棠等地)、錦田鄉、八鄉(包括石崗等地)及新田鄉(包括落馬洲、米埔等地)所組成,是為元朗六鄉。 元朗沙埔村2025 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 元朗沙埔村2025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元朗沙埔村: 地方
該署日前進一步公佈上述8組用地的研究範圍及具體位置,只見此等用地大多「三尖八角」,研究面積由2至18公頃不等。 當中較特別是佔地最大、研究範圍高達18公頃的元朗屏山北用地,擬分為北面及南面「一大一小」地盤發展,當中北邊地盤鄰近天水圍西鐵站,若日後有公營房屋落成,預料交通相當便捷。 元朗沙埔村2025 香港冬天的陽光暖和,光線不俗,但煙霞頗為嚴重,所以選擇一些地理位置較低而又富於特色的地點。
元朗沙埔村: 路線資訊
根據地政總署地圖航空照片顯示,有關土地一直為田地,自2015年開始被人剷走大片草地,之後開始有車輛進駐。 前晚報案的村民表示,其村屋兩旁為種植蓮藕及西洋菜的田地,平日靠門外唯一的一條小路通往沙埔村路外出。 ( Sunnyville Estate ) 恆 基 兆 業 位 於 元 朗 南 生 圍 , 將 會 興 建 低 密 度 超 過 一 千 九 百 個 住 宅 單 位 及 高 爾 夫 球 場 。 同 時 計 劃 並 包 括 將 南 生 圍 以 北 的 甩 洲 共 廿 二 公 頃 土 地 發 展 成 為 濕 地 保 護 地 區 。 牛 潭 尾 項 目 新 鴻 基 牛 潭 尾 項 目 置 地 牛 潭 尾 項 目 新 世 界 大 棠 路 項 目 恆 基 兆 業 龍 田 村 項 目 太 平 協 和 即 丈 量 約 份 一 百 二 十 約 。
元朗沙埔村: 元朗老婆餅
根據所得資料,渠務署製作了一個數學水力模型,以評估行人橋底的淤塞物、臨時排水工程,以及沖刷/沉積現象對水浸情況產生的影響。 是日傾盆大雨,突然山洪暴發,水連沙石沖入村屋,有一村民林榮益,屍體沖到三千米外,大埔工業村海面。 翻查資料,當年渠務署在大埔河上游進行防洪改善工程,村民與死者家屬質疑洪水泛濫與工程有關。 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河牀及通道有大石、泥沙及雜物積聚,並安排承建商去清除,而時任渠務署署長的劉家強亦承認,阻塞渠道的大石部份來自工程工地。 沙埔村 不過死因庭指,水浸與河道改善工程無關,河道氾濫是連日大雨再加暴雨所致,最終裁定死者死於意外。
沙埔村 規劃署於2019年的年底發布了《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辨識到約700公頃零散分佈於新界的棕地可用,並先抽出160公頃具較高發展潛力棕地作首階段檢視。 該署去年宣佈物色了其中8組佔地共63公頃的棕地羣及所屬地區,預計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起計約10年內提供逾兩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政府亦開始進行元朗南新發展區的前期規劃工作,擬在元朗市明渠興建高架行人通道,貫通港鐵朗屏站與元朗安寧路、青山公路及教育路南端,天橋全長約540米,設有升降機及扶手電梯,以紓緩將來的人口壓力,料建造工程可於2022年底開展,並於2026年完工[來源請求]。
元朗沙埔村: 公共設施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康熙八年,朝廷放寬遷海令,原居民遷回之餘,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遂將原來的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代鹹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 宋明時期新界五大氏族原籍江西的鄧氏及文氏先後遷入元朗的錦田、屏山、廈村及新田等地。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3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著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纔可以進入。
元朗沙埔村: 元朗 天空之城●步行西鐵連天台
白沙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原住有11個氏族,最先由周氏自廣東東莞遷居到此立村,東莞劉氏、譚氏隨周氏遷居白沙村。 76K線多年來一直是「養老線」,歷年用車皆以舊款巴士為大宗,極少獲派新型巴士。 1942年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日軍為擴建啟德機場,需收回沙埔村東邊,即陳、李兩姓的村屋和田地,以及南面下沙埔範圍,而西邊吳姓的村屋則倖免,部份村民被迫遷往九龍塘鴨仔湖模範村。 而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教會借用場地聚會已經十年了,卻向來稱這爲「擴堂重建期間」;郵寄地址沿用東成裏堂址,信箱就掛在地盤的鐵絲網上,甚至辦公室就設於地盤後側。 元朗地區是香港最大面積的低平地帶,其上散佈着衆多農村,在行政管治上劃分成六片鄉區。 跑遊元朗各地,伍醒遲這個名字連番出現,他是戰前元朗十八鄉著名鄉紳和南邊圍代表,他為了保衛新界地土進行抗英而入獄,伍醒遲釋放後更積極參與元朗社區發展。 元朗沙埔村 今天,這位民族英雄的名聲淹沒在元朗歷史之中,已經看不到半點蛛絲馬跡,原來他的宗堂是源自坳頭沙埔村伍氏。 位於凹頭的東成裏原本是一大片私人地產,面積大至達到一個小區的規模;大業主爲了開發這大片土地,在內開建了一條通行汽車的道路。 一九六五年在這裏得地成立的「禮賢會元朗堂」,雖然貌似路旁的一般村屋及街鋪,卻努力以天國福音撫慰了小區內的一代人。
在上世紀初葉,新界傳道第一人黃述芳建立了新界第一所教會,就是延續發展至今的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 那時青山公路纔剛開建,來往各處的交通仍相當費時;黃述芳經常需要在三地之間的沙埔村度宿,因此這裏亦成爲他的重要傳道站點。 (Sha Po Tsuen)巴士站,位於新界元朗區錦田青山公路 – 潭尾段北行過新潭路交界處後,錦田河畔側,乃一路邊中途站。 到了1952年,鑑於元朗地區的傳教事業發展迅速,聖堂及學校已不敷應用,教會於是逐步將聖堂和學校從此處遷離至水邊圍。
沙埔村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政府選定的八幅棕地羣,大多屬於未有發展的地帶,現時以物流作業為主,但當中也有一些舊式商鋪屹立其中,本報發現鄰近沙埔的逢吉茶樓(見圖)也是處於研究範圍。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 元朗沙埔村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10]。
相隔粉錦公路的另一面,是八鄉消防訓練學校,消防訓練學校創辦於1968年,培訓新入職的學習消防員及見習消防隊長。 鄧廷桂是鄧氏十四世祖,他於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從惠州到元朗橫台山落擔,成為了橫台山鄧氏的開基祖。 鄧廷桂建立了永寧裏,他的三名兒子,洪達建立了河瀝背,洪琳建立了山散村、洪茂建立竹坑及新隆圍,而鄧廷桂的兄弟鄧廷彬則定居七星崗及水流田。 白沙村易氏祖籍山西太原,清朝中葉自廣東鶴山遷到大棠白沙村,及後1900年代有分支由大棠遷到打鼓嶺鳳凰湖。 自1960年代,大部份易氏後人移民至英國,只剩下少量族人於村中居住。 元朗沙埔村2025 白沙村幅員廣闊,自僑興路木橋頭村、欖堤東路以南,水蕉新村、黃泥墩村以西,公庵山以北之土地皆被稱為白沙村。
元朗沙埔村: 巴士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元朗沙埔村 他曾經擔任第四屆(1923)和第六屆(1925)博愛醫院主席。
元朗沙埔村: 元朗絲苗
渠務署回應查詢時表示,早年曾於沙埔村低窪地點興建堤圍,並有效防止洪水流入村內。 今次水浸的地點位於堤圍以外較低位置,仍在調查今次水浸成因,初步估計可能與長時間暴雨有關,渠務署會繼續密切留意有關地點的情況。 根據本土研究社的調查,全新界有172公頃大的棕地,主要被用來進行汽車拆解、維修與零件回收,當中沙埔村有約12.83公頃棕地。 現場所見,棕地佔地約數千呎,被人用鐵板、磚頭圍起,而棕地內有數十輛車及少量建築廢料。
政府現正就元朗區多個地段進行的長遠發展研究,預計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總數超過13萬夥,其中元朗南新發展區料提供逾2.6萬個單位,最快2025年入夥。 元朗沙埔村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夥住宅,最快2026年入夥。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夥,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夥,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夥,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昔日「埔」與「埗」字意思相同,同樣指碼頭的意思,相信沙埔建有埗頭方便貨物上落,而地形上沙埔村村後連接桂角山(主峯)、雞公山(副峯),以及大刀屻等,估計鵝山二字喻意綿綿峨山,而沙埔承接這一份山勢。 從斜坡往上跑,遊終點是亞公田,斷估「公田」可能是水澗石張氏族人的祖田。 從村口看,亞公田村大部份是廠房倉地,並沒有具規模的村落建築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