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香港劇場的「寵兒」——三十多年來演了五十餘部劇作,屢獲華文劇場界重要獎項;他也是個「孤兒」——作品不拘一格,難以被收編,在主流與非主流的夾縫中,自闢方寸。 在龍牛頭角邨長大的許畯森,早年就讀天主教柏德學校[2]和瑪利諾中學[2]。 中學會考只考獲5分成績,之後重考中五,僅僅夠分升讀預科,高級程度會考成績並不理想,其中英文科亦不合格。 由於他喜歡金融,於是不斷進修,更考獲香港證券專業學會與證券相關的牌照。 許畯森中七畢業後,失業一年才找到在律師樓當雜務的工作,當時月薪才四千五百港元,為節省開支,生活極為節儉。

他以這年代常見的「手機直播」為比喻,說自己的作品與「直播」的質感相似,他所做的就是用劇本直播小人物生活,盡量隱藏編劇的構作粉飾。 他其實會費神鵰琢語言文字,但目標是希望雕琢過的對白能貼近日常生活的自然對話。 不過,他們的挫敗感,並不關乎倫理,因此,老婆、仔女、感情、父母等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是人生。 於是我們見證到被編劇置放在特殊地域中的這三個中年人,述説他們對人生的不忿和不甘。 潘惠森 又見證他們在恐慌和等待中,如何繼續掙扎求存,我們體驗自己生命中的失落。 一間茶樓,疲倦不堪的女職丁,站著也可以睡去,卻仍然苦苦支撐,任勞任怨,領受自廣播傳來的上級的各項指令,是這個戲的背景。

潘惠森: 個人簡介

「角色的作用不只在推動情節發展,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是令觀眾產生共鳴的主體。」而且,舞臺上的說話不能完全被過濾或改寫,不同的「雜質」纔是戲劇語言的靈魂所在,每種不同的語言是每個不同階層的標誌與特質。 一九九五年《噢!大澳》的創作,出發點與戲劇樣式之所以有矛盾,就是因為整個戲有太過刻意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危機,亦有太過刻意的異常,因而,時代感反而降低了。 香港演藝學院院長潘惠森,人稱「潘sir」,是香港重要的舞臺劇編劇,由1986年投入創作開始,30多年間所寫的劇本多達50餘部。

這個網的趣味在於它很有趣的互動——語言邏輯範疇移位——所造成的情態突轉。 潘惠森2025 潘惠森2025 四個人,通渠的,搭棚的,電影特約替身演員,還有潛心學習玄學的女子,都是邊緣人,處於社會底層,卻因緣際會,常常聚到一幢大廈的天台上,為要設法由此岸(天台)到達彼岸(對面的銀行)。 潘惠森有意識地把他們四人的多聲部混音(polysonic)強化,於是我們會見到他們各自在自我滿足或者自我幻想的世界中,進行對白、情緒和行為的拼貼。

潘惠森: 粵語演繹品特名作 潘惠森:在語言迷宮中現人性漩渦

亞裏士多德在《詩學》(Poetics)中談到評論時指出戲劇所關注的,是合情合理,因此,現實裡真有其事,但聽下去並不合理的,反而不及虛構而合情合埋的事件。 把這觀點擴闊來看,劇場上風格的落差、美學範式(aesthetic paradigm)的轉移,只要從溝通上產生效應,閲讀過程得以延續,意義得以衍生,審美快感得以豐盈,應該比風格完全統一,但在語意和美學價僅上卻平平凡凡的作品更重要。 潘惠森「昆蟲系列」最大特色,就是在他所設定的戲劇空間置放不同精神狀態的人,讓其互動互涉,而看看共融的過程。 第二部《螞蟻上樹》與第四部《螳螂捕蟬》是最刻意如此經營的戲。

  • 於是觀劇過程在正常與反常的張力之間,漸漸形成特殊的審美,既有即時快感,亦有非常規期待,彷彿現代音樂;到最後一場戲結束時,亦往往會有「終於舒一口氣」的感覺,有時,更有淨化效應(catharsis)。
  • 幾個在大城市中常常碰到的普通中年人、西裝友、老粗、並沒有一技之長的知識份子,用荒誕劇的戲劇編作方法,成為收數公司的工作人員,這是當代劇場對規定情境(given circumstance)的形式化安排,因此,沙漠並不是情景,而是象徵。
  • 《尋人的眼睛》可以説是一個關於「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的戲。
  • 《小島.餘香》(前名《小島芸香》)由九十年代首演至今,坊間多次搬演,足跡遍佈香港、澳門、廣州及加拿大等地。
  • 少年所説的「白湖」,是真是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遺世獨立的精神狀態,正正是這堅持,使整個戲可以由喧鬧歸於平靜。

兩人潛入一間九流旅館的房間,等待「目標」出現,兩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引爆出一連串的猜忌,誤會,矛盾,衝突,懸疑……所有不應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但目標仍未出現。 在過程中,二人各自闡述自己對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看法,並建立濃厚的兄弟情誼。 看到這六個英文字,我們會立刻問:為什麼嬰兒鞋從沒有穿過呢? For sale可能是低價賣出去,那嬰兒鞋的主人收藏了那對鞋多久,以致他要低價發售呢? 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想像嬰兒鞋的主人,很可能是夭折嬰兒的父母,他們要好長一段時間纔可放下傷痛,把鞋子賣出去。 《我在大戈壁沙漠收數的曰子》,收數的、被追的,其實都是存在於俗世中的眾生。

潘惠森: 潘惠森先生獲委任爲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

這結構到了「昆蟲系列」最後一部《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是最成熟了。 潘惠森第一個劇本,就本能地把日常溝通本身確立為主題內容。 常規戲劇創作,或許會把焦點放在「回不回去那地方」的討論、爭論、妥協等戲劇過程上,但潘惠森沒有這樣處理這戲劇問題(dramatic 潘惠森 problem),他並不關心男與女是否會回去那地方,亦沒有詳細展現那地方的種種,他關心的是男與女之間現在的狀態。 至於敘事性較強的戲,例如《小島芸香》(1994)、《噢!大澳》(1995)、《武松打蚊》(1995)、《親愛的,胡雪巖》(2000)和《大刀王五》(2001),主要依賴場面奇想或語言趣眛來凝聚戲劇行動,而較少在戲劇行動本質上開掘。 潘惠森談到自己寫劇本的美學,是要表演像沒有編劇般,沒人組織一個起承轉合的故事結構,「事件在生活中如何發生,就怎樣發生在舞臺上」。

  • 無論是因工作(茶樓職工、推銷員、殺手)、因習慣或歷史(兄弟姊妹),抑或是因需要(逃避現實的失業漢,實現自己個人異想的人)來到戲劇場景,都不能離開這空間。
  • [2] 張秉權等,「《雞春咁大隻蟑螂兩頭嶽》座談會」,《香港戲劇學刊》第一期(香港:香港戲劇工程,1998),頁 。
  • 同年於明報撰寫公開信名為《為何賺到錢的80後卻滿肚怨氣》予唐英年。
  • 後者未必一定是歷史現實,但它想像了那些歷史沒有說出來的,可能是這樣發生的部分。
  • 他喜愛書寫「日常生活的瑣碎」,其中人物的對白和行動,用潘惠森的話說都很「實」,但其極具特色的「品特式」語言運用,透過大量特意為之的靜默與停頓,卻又建構出邊界曖昧的理解空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不幸、遺憾、喜好,都希望別人聽自己。 正如Fanny說:I’ve got to hold on to something, you know。 《尋人的眼睛》可以説是一個關於「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的戲。 此外,中國透過社會信用、數位人民幣等制度及各種監控科技系統建構數位極權統治體制,嚴密監控其民眾,在此等環境下個資外洩風險極高,提醒青年學生赴中前應審慎思考,並注意防範可能面臨的風險。 委員直指,中國操作向中方傾斜、不對等的「單向性」交流,不利於兩岸互動,亦無助兩岸關係正向發展,中方應儘速恢復中生來臺就學,回復兩岸雙向正常交流。

潘惠森: 誘以就業機會 登錄身分證字號 中國蒐集臺青個資 圖謀介選

2007年夥拍一發展商,在三個月內收購筲箕灣道一百四十七至一百五十九號舊樓,每方呎收購樓面地價約三千四百元,總作價1.9億。 2010年,許淡出收購界,將業務轉移至內地,繼續發展業務。 2010年,許畯森於內地與友人合資成立房地產開發商,並於近福建廈門一帶投得一幅住宅用地。 許畯森在2011年以三百萬元作起動資金成立青少年勉勵基金。 同年於明報撰寫公開信名為《為何賺到錢的80後卻滿肚怨氣》予唐英年。

潘惠森: 潘惠森劇本以蟲喻民 「直播」小人物生活

如果「昆蟲系列」第二和第四部,展現的是困局,那麼,第一、三、五部,則是這出路的可能性。 潘惠森創作的順時結構,梅花間竹地形成了出路和困局的起伏節奏,是歷史的宏觀比喻。 潘惠森 戲劇是一個過程,兩個人,因一次任務連結,最後可以產生如此強大的信守和關聯,情感起伏很大。

潘惠森: 舞臺劇

潘sir說自己的方法是先由一個有靈感的小片段開始,當他發現寫不下去時,就放下,再從另一個片段重新開始寫。 這些斷裂的小片段其後當然要串連起來,而把它們串連起來的也是那個視為劇本核心的戲劇行動。 潘惠森 他認為無論是寫長篇小說或是舞臺劇劇本,作家都是從一個細小的、初現於腦海的片段開始,然後逐漸設計情節發展,並有意識地豐滿不同角色的形象。 「靈感肯定會時有時無,這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創作就是一個片段到另外一個片段的過程,當這個片段的靈感枯竭了,就用另一個作為起點,「化整為零」。 但總之,一定要寫,無論如何都要寫下去,緊扣着戲劇行動而寫下去。

潘惠森: 香港話劇團「好友營」會員

作為讀者,明明正在讀書上的文字,但聽覺感官像是放大了般,人物的困頓與迷茫、衝突與囈語,都在耳際響起;而腦海中,很自然由逝去年代聯想到目前的香港,不勝唏噓。 現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1993至2012年任職香港新域劇團藝術總監。 潘惠森2025 他是香港劇場的「寵兒」──三十多年來上演了五十餘部劇作,屢獲華文劇場界重要獎項;他也是個「孤兒」──作品不拘一格,難以被收編,在主流與非主流的夾縫中,自闢方寸。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承接潘惠森「昆蟲系列」之前幾個作品,在劇場中呈現異常的人生情景。 這情景有黑色幽默、有荒誕劇的趣味,有時甚至有鬧劇的處理,但細心看,卻又似乎看出了一些積極的潛流來,尤其是這次壓卷之作,更是直接言表。 第一部《雞春咁大隻蟑螂兩頭嶽》代表理想的少年,具體化的悲憫,異乎尋常的行動,最後以白布「包紮」舞臺上的一切,把先前工廠區小巷茶檔的種種躁動,淨化為詩一樣的夢想。

潘惠森: 香港文匯網

當溝通過程變成每一個人向對手的單向言表,矛盾是在所難免的。 明明對方在跟自己訴説某一件事,但我們卻以自己的心神去否決這溝通關係,卻並非要與對方決裂、衝突,而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外投。 人與人之間,會就不同心象而確認自己生存的境況,假如心象與心象之間有歧異,或者某些人有某些心象而另一些人沒有,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內容,就在於要確認心象,或者建立包容的共識。

潘惠森: 生存狀態與人際框架——談潘惠森戲劇的香港文化感覺

隨後,曾當不同職業,包括電訊公司的電話推銷員、貿易公司的採購員、報紙資料蒐集員及銀行櫃位員。 當時因為炒股票和孖展而欠債五十萬元,於是決心努力工作,積極向上,在一間地產集團的子母公司當雜務,就職時只有月薪七千五百港元,是全公司最低薪的員工。 潘惠森2025 不過,他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不斷努力學習,事事以老闆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由雜務躍升至執行董事,離職時更成為最高薪的員工。 集團業務不斷擴充,地產發展項目龐大且多元化,尤其在收購舊樓方面,成績卓越。 潘惠森2025 透過這兩個片段,潘sir希望帶出語言的含金量,即是說,即使文字很簡短,但文字中不顯露的部分,那些沒有被描述出來的東西,例如桃樹的靜默不語,例如父母痛失嬰兒的心情,反而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部分。 同時,正正是因為它沒有畫公仔畫出腸地說出來,所以讀者可以沉浸其中,自己想像、細味當中的情感。

潘惠森: 潘惠森先生獲委任為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

假如人是昆蟲,當環境改變後,因為要活下去,亦得改變自己,不過人不能改變自己的身體,於是人往往改變自己的精神。 人際框架是我們生存的基本狀態,但我們的生存環境亦有來自外部世界旳變異。 異象給我們以某種莫明的恐濯、不解、不安,但喻有兩柄,異象亦可以是積極的根由。 《尋人的眼睛》許多場戲都是言説的置位過程(position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