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若能在瘜肉生長階段及早將之切除,更可防止演變成癌症。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因為這項檢查並非全身或半身麻醉,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士也較容易接受,但進行這項檢查仍須承受一點風險,當中包括感染、出血或穿孔。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1)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2) 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3)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進行大腸癌篩查。 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
若病人可透過大便隠血測試發現大腸癌,可減低死亡率達15至33%,若接受大腸鏡檢查,更可以立即割走大腸瘜肉,令其不會發展成大腸癌。 如果你想早點進行檢查亦可找私家醫院或私營機構,但就需要自費接受檢查。 自願醫保保障這項手術,而結腸鏡檢查連瘜肉切除術屬於小型手術,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外科醫生最高賠償限額為$5,000。 「大腸癌篩查計劃」過往稱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由政府按年齡推動並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檢查及手術,幫助大眾及早防癌。 沈祖堯教授表示,希望透過新計劃推行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肥胖及癌症的關注,並希望收集醫療數據,協助政府制定預防其他癌症的長遠政策。 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副教授梁巧儀教授、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羣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羣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於君教授。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內窺鏡檢查
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及計劃主任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 實際操作上十分便利,市民只須利用M3技術檢測套裝,在家中採集小量糞便,然後把樣本交回醫院實驗室,4小時內可知結果。 在肺癌篩檢上,過去一般民眾都認為肺部篩檢,僅需使用胸腔X光檢查就好,但也不少見仍有人年年都有做健檢,卻還是因肺癌發現太晚而失去寶貴生命。 對此,衛福部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羣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CDT)。 定價收費價目取決於病人病情級別,基於病人的健康狀況、接受治療或手術的複雜性、及因術後併發症而需要的多專科醫生診治、多專業照顧、及加護 / 深切治療而釐定。 根據多份醫學文獻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的建議,大腸癌的治療計劃大致根據不同病期擬訂。
- 結果發現1,512 (14%) 位參加者證實患有癌症或癌前病變。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3,500萬港元,開展為期五年的「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研究肥胖與癌症的關連。
-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羣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全球約有28億人合資格接受大腸鏡檢查,細菌基因檢測可讓醫療資源更用得其所。
- 醫生會安排檢驗者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演變癌症的大腸瘜肉,避免大腸癌發生。
- 本中心除提供大腸癌篩查外,更致力推廣大腸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腸癌高風險人士,並到社區與其他夥伴機構協作舉辦全港性的教育活動。
-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復發性上腹痛、胃酸倒流、消化不良、上呼吸道出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
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沈祖堯透露,檢查的費用全免,惟之後的治療費用需由參加者自行承擔。 為提升市民對癌症篩查,中大今日(5日)公佈將推出「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招募一萬名40歲至75歲、BMI 25或以上、無明顯病徵的港人參與免費癌症篩查,男性會接受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篩查,而女性則會接受大腸癌及乳癌篩查。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登記資格、登記方法、流程、資助金額等資訊懶人包
男性參加者會進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篩查;女性則進行大腸癌及乳癌篩查。 腸道微生態失衡,如壞菌多於好菌,腸道的腺瘤性瘜肉,將逐步演變成大腸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本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不足10%,及早確診及治療有助大增存活率;若能及時切除瘜肉,可以防止演變成癌症。
測試原理就是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到大便中的血紅素,即使肉眼看不見微量的血液也能發現,所以稱之為「隱血」測試。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是一款大腸癌的檢測方法,若測試呈陽性反應,代表大便中含有血紅素,便須以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 除了篩查以外,較肥胖人士亦會有相應飲食及運動指引,學習管理體重,整個計劃為期5年,團隊希望能收集更多醫療數據,找出肥胖與癌症之間的病理關係,並為政府長遠的防癌政策提供更多資料。 當你選擇被轉介至已登記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參加「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政府會提供資助,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 你可能需支付不多於$1,000之額外費用,視乎你所選擇的大腸鏡醫生而定。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 – 市民
在香港女性常見的癌症中,乳癌的病發率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三。 根據賜愛肝腸胃專科及內視鏡中心,為了令大腸鏡檢查順利進行,在檢查前你應將所有病歷及健康狀況告知腸胃科專科醫生,尤其是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 如果裝有心臟起搏器或有長期服用任何藥物,特別是鐵丸、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亦應通知專科醫生。
- 乳癌︰先以乳房X光造影檢查,如有異常,便會安排超聲波導引穿刺及活組織檢查跟進。
- 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
- 同時肥胖(身高體重指標 ≥ 25)參加者會被邀請參加健康運動及健康飲食班,以協助其控制體重。
- 在2014《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建議資助較高風險的羣組接受大腸癌篩查,衞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先導計劃的籌備工作。
- 除了篩查以外,較肥胖人士亦會有相應飲食及運動指引,學習管理體重,整個計劃為期5年,團隊希望能收集更多醫療數據,找出肥胖與癌症之間的病理關係,並為政府長遠的防癌政策提供更多資料。
-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大腸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大腸內壁(包括直腸、乙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盲腸)的情況。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常見的篩查方法
為提高市民對大腸癌的關注及提倡市民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於2008年5月推出一個全港性大腸癌篩查計劃。 截至2012年12月,中心一共為10,732名年齡介乎50至70歲、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完成了大腸癌檢查。 當中5,863 (55%) 位參加者接受了大便隱血測試,4,869(45%)則接受了大腸鏡檢驗。 結果發現1,512 (14%) 位參加者證實患有癌症或癌前病變。 本中心除提供大腸癌篩查外,更致力推廣大腸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腸癌高風險人士,並到社區與其他夥伴機構協作舉辦全港性的教育活動。 我們期望藉著宣揚預防大腸癌的訊息,有效地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和死亡率。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檢查項目 – 大腸
大腸癌於本港的病發率有持續上升趨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所發表的報告,大腸癌每年的病發率由2009年的4,335宗上升至2015年的5,036宗。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大腸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是多項癌症中排名最高,而每年的死亡率約為2,000宗,排名僅次於一位的肺癌。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可能耽誤病情。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健康 熱門新聞
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7年發表的2015年十大癌症報告中指出,前列腺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四,每年有1,831宗新症;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七,每年有404宗。 但在香港男性常見的癌症中,前列腺癌的病發率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五。 這類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利用末端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通過肛門直接檢視大腸壁,準確地找出大腸有否病變。 胃鏡檢查即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醫生將一條直徑約 0.9cm、前端裝有鏡頭的光導管狀經病人的口及食道,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 為確保檢查順暢,醫生會在患者喉嚨位置處方局部麻醉噴霧及於靜脈注射鎮靜藥物,檢查過程約 10 分鐘。 沈祖堯解釋,有些癌症未能以較簡單及非侵入性的方法篩查,目前X光未能清楚檢測到肺癌,而電腦掃描則有一定副作用,因此暫不列入計劃中。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最新數字
除癌症篩查外,我們亦會為參加者提供身體檢查,當中包括:檢驗血糖、血脂,量度血壓、身高、體重及腰圍等。 同時肥胖(身高體重指標 ≥ 25)參加者會被邀請參加健康運動及健康飲食班,以協助其控制體重。 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 檢查人士只須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然後交回本中心進行化驗,過程簡單方便。 相對舊款的愈創木脂測試,新款的免疫化學測試在採集大便樣本前並沒有任何飲食限制,而且所需要的大便樣本亦相對較少。 進行愈創木脂測試每次須收集三次大便樣本,而進行免疫化學測試每次只須收集兩次大便樣本。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聲明
我們已盡力確保網站的資料準確,但相關機構不會保證該等資料的準確性,亦不會對任何資料上的錯誤或遺漏承擔法律責任。 現時有嶄新技術,只需通過在家自我採集大便樣本,便能經「多重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提取出來,用來檢測是否含有基因SDC2、ADHFE1,及PPP2R5C,這些基因為大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重要指標。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曾遇過一名7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反覆大便出血,經檢查後發現罹患直腸癌,且患者的肝臟上面已經出現了多個轉移病竈,直言「肝臟的腫瘤,發現時超過一半都不是肝癌」。 肺癌已連續43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前兩名,可說是新一代的國病,不僅發生率逐年攀升,更有多數確診時已是晚期。 醫師指出,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長期接觸二/三手菸、長時間接觸易致癌物、曾有肺部病史、肺癌家族史、空氣污染、經常接觸炒菜油煙」等,長時間有相關接觸者,建議應主動積極篩檢。 由個別醫生或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所需手術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5 / 程序,也可以採用醫生綜合定價收費。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不只菸害!醫示警「肺癌7大高危險羣」別輕忽:多數確診已晚期
M3技術不但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鏡治療;同時亦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 有關利用 M3 基因檢測大腸癌的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他們跟進了 200 多名曾在 5 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結果證實,利用 M3 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 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侷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男「1習慣」持續30年! 檢查結果慘了:大腸癌第三期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於2020年,共錄得5,087宗新登記個案,當中超過九成患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 大腸鏡檢查也可用作大腸癌病徵診斷,如大便有血(大便出血)或黏液、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外重(排便後仍有急便感覺)、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或貧血…等。 鋇劑灌腸(雙重)造影檢查(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是利用X光影像法來檢查大腸的狀況。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然後再加以灌腸劑清洗大腸。
這個測試之目的是找出大便出現血液的人士,再安排你們進行大腸鏡檢查,更準確地診斷有關人士是否患上大腸癌。 醫生如果未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請下載及填妥計劃表格,然後將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及計劃申請所需的表格,連同有關證明文件,郵寄至大腸癌篩查計劃辦事處,以便進行處理。 在正式檢查時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 醫生透過X光照片中觀察到大腸內的情況,但該項檢查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作進一步的病理化驗。 本網站內所提供之資料謹供學術或參考用途,並不能取代醫生及其他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
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侷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 M3), 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 團隊分析逾 1,100 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 94%, 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 腸瘜肉分別只有約 50%和不足 10%的靈敏度。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 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計劃特色
計劃將為一萬名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免費提供多種癌症篩查及一站式跟進服務。 計劃啟動禮今日(7月5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中大副校長霍泰輝教授及計劃主任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 2010 至 2017 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 96%,相對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 10%。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香港2015年十大常見癌症當中,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分別位列第一、三及四位,共佔所有癌症發病個案的35.5%。 肥胖增加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和部分癌症(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根據衞生署2017年公佈的人口健康調查數據,全港半數18至84歲人士屬超重或肥胖。 中大醫學院早於十年前已倡導預防大腸癌及評估其健康風險的工作。 學院成立了本港最大的大腸癌篩查資料庫、領導十四個亞太國家研究大腸癌在亞洲的趨勢,以及與政府分享有關推行大腸癌篩查的經驗及策略。 陳家亮教授解釋,細菌基因檢測只需要在家中採集糞便樣本,無需如大腸鏡般事先清理大腸,有望提升大眾對大腸癌篩查的接受程度。
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多項研究都發現大腸癌篩查時切除瘜肉,阻止其進一步病變成癌症,可減少大腸癌風險。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便宜及零風險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大便當中是否有肉眼未能看見的血紅素。
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94%,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分別只有約50%和不足10%的靈敏度。 近年,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亦是本港癌症第二號殺手,在每年約4,450新增個案中,有超過1,900多人死亡。 在2014《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建議資助較高風險的羣組接受大腸癌篩查,衞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先導計劃的籌備工作。
大腸癌︰先作大便隱血測試,如有異常,便會安排大腸鏡檢查跟進。 前列腺癌︰先作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測試,如有異常便會安排前列腺健康指數血液測試或經直腸超聲波掃描及活組織檢驗,進一步檢查。 乳癌︰先以乳房X光造影檢查,如有異常,便會安排超聲波導引穿刺及活組織檢查跟進。 請注意,由於此計劃名額有限,故醫管局只會於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當中選擇被列為情況穩定、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於日間診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參與此項計劃。 基於此計劃是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人士收到邀請通知,故輪候人士無需自行申請,而本中心亦為此項計劃的服務提供者。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醫護人員會事先替病人注射適量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輕病人的緊張和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