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果血管堵塞,可導致中風,大腦萎縮可導致失智症,而假若大腦中微妙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就可引致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 其中,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種慢性的嚴重腦部疾病,因為大腦內負責訊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活動不正常,令患者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它的成因尚未完全確定。 80年代初,剛剛大學醫科畢業的王明爍選擇投身精神科,他記得當時不僅病人覺得自己無希望,就連整個醫院精神科都冷冷清清,不受重視。 培訓人才需時,政府有必要盡快訂下理想的社康護士對病人比例,宏觀規劃人手。 調查結果顯示「拒絕覆診」和「拒絕服藥」是造成照顧者壓力的主要來源,分別得分4.29和4.19,當中5分屬最大壓力。 照顧受訪者期間,有78%受訪者曾感到憂慮,有49.8%因照顧患者而減少與外界接觸,45.8%因而失眠。

或許她從有未過如此的待遇,又或在她一生中從未感覺這樣備受尊重。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2025 這天,我再次替她開門,離開時並輕拍她老人家的肩膊,囑咐她保重。

王明爍醫生: 生活 POWER-UP

不過,王明爍明白,自己的診室和藥物並不是患者的人生終點,一步步協助患者重新投入家庭和職場生活,讓社會接納不同社羣,纔是最重要的。 康復之路固然並非只靠專業醫療人員便能輕易走過;然而,專業人員的資源規劃卻是必須做好的一環,唯其如此,精神病康復者才能再次融入社區,繼續走康復路。 生活 王明爍醫生2025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受訪者當中,有26名照顧者需同時照顧2名或以上精神分裂家人,其中有一人更要照顧3名患病家屬,照顧年期超過11年。

頑治性抑鬱症患者對傳統藥物治療無效,或需要透過腦電盪治療(ECT)或穿顱磁刺激法(TMS)作進一步治療,不過療程一般要近一個月,起效較慢。 王明爍醫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因為精神健康問題而輕生個案,情況令人關注。 其中頑治性抑鬱症除了病情較難處理外,亦有更高自殘風險,幸而近年有快速起效的藥物,有助緩解輕生的念頭。

王明爍醫生: 建議廣泛使用新機制藥物

想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先正視自己嘅情緒! 逢星期二晚8點半至9點 《我的事務所》時段內嘅「腦」實講 王明爍醫生2025 主持 劉婉芬 請嚟醫生教授 為你解構腦功能健康,以及情緒相關嘅常見問題。

  • 調查亦有探討受訪者對情緒病治療的看法,但當中不少人對藥物治療傾向負面,31%受訪者同意藥物有很多副作用、29%同意藥物會令人昏昏欲睡、26%同意藥物會令人變得呆滯、11%同意藥物會成癮、7%同意藥物會令人沒法工作、10%同意情緒病藥物需終身服用,不能停藥。
  • 《我的事務所》時段內嘅「腦」實講
  • 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說是一大喜訊。
  • 轉眼2018年,王明爍感覺,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接納度總體提高了,但對精神病的誤解,依然縈繞不止。

有患者聽說自己有機會重新投入職場,去大企業工作,開心之餘又戰戰兢兢地問王醫生:「我都可以嗎?」王明爍說,當然可以,只需要大家一起協助患者循序漸進,從相對輕鬆、工時較短的工作做起,同時也留意患者會否壓力過大。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 「許多人的家屬或朋友患病之後,其實都唔知點算,很無助,對精神病的知識很渴求。」王明爍說,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準確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活動,還是網絡資訊。 有一位男士每次來覆診,總要和王明爍激烈地辯論「我為何要看醫生和食藥?」王明爍微笑着回憶說,他不和這位病患直接衝突,只是平靜地聆聽,然後解釋疾病原理,「結果每次他吵完之後,就會說多謝醫生,下次還會再來,可能他心底其實真的覺得診治對他有幫助吧」。 上文節錄自第9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12日)《 政府冷待資源嚴重短缺 精神康復 路阻且長》。 王明爍醫生 都市人精神壓力大

王明爍醫生: 調查:港人對情緒病有不同誤解 專科醫生籲大眾多瞭解情緒病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聖經上的教導一定要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才能讓我們更明白主所教導的真理,活得更像主耶穌基督。 其實,診症室的房門十分厚重,推開時很不容易,故此已習慣替年長或行動不便的病人開門。 久而久之,自己已成習慣,不當一回事,但想不到這位病人因此滋生如此濃烈的感受!

  • 王明爍又指,抗抑鬱藥不會如傳統安眠藥、酒精、毒品等物質般導致上癮;副作用方面,一般而言十分安全,醫生亦會監察和調節藥量,如現嚴重副作用時,會建議停藥或轉藥。
  •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 去年5月,時任食衞局長高永文指,每名社區精神科醫療專業人員(如精神科社康護士、社工等),平均同時照顧40至60名病人;2015年香港護士協會的調查也發現,精神科社康護士對病人的比率是1:55,相比起英美兩國的個案經理比率,分別為1:21及1:29,香港的比例明顯太高。
  • 以Joey為例,她就因為友情、感情上多次遇到挫折而情緒低落,更曾於上班時沒法控制情緒到洗手間擊打牆壁和門,導致手部受傷。
  • 到了病人40 多歲,黃光磊對他作社區跟進,由於二人曾在病房接觸,他纔不至於對黃光磊毫無信任。
  • 頑治性抑鬱症患者對傳統藥物治療無效,或需要透過腦電盪治療(ECT)或穿顱磁刺激法(TMS)作進一步治療,不過療程一般要近一個月,起效較慢。

歐陽國樑指出,為精神科病人診症,應該先和對方聊天,瞭解他們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難,然後才討論症狀。 一名35歲女性,疫情後確診抑鬱症,其後出現自殺念頭,甚至已準備有好相關工具。 最初醫生加大抗抑鬱藥劑量,但效果欠佳,商討後決定使用新機制藥物。 患者用藥兩次後因副作用一度想停藥,經醫生鼓勵下決定多試一次,之後情況開始好轉,並在第4次用藥前反思自己為何想自殺,至今情況穩定。

王明爍醫生: 工作時經常哭泣 服藥半年後病情曾覺好轉

王醫生希望社會大眾多加認識情緒病,如發現自己情緒有異,應盡早求醫接受治療,醫生在評估過情況後,可從多方面入手,包括藥物及心理治療等,協助患者擺脫情緒病的困擾。 以Joey為例,她就因為友情、感情上多次遇到挫折而情緒低落,更曾於上班時沒法控制情緒到洗手間擊打牆壁和門,導致手部受傷。 直至一次嘗試自殺而被媽媽發現,她感到非常內疚才決定求醫接受治療,醫生確定她患有抑鬱症,處方藥物治療。 服藥後情緒漸漸穩定下來,她回想其實應及早求醫,得到適切治療,讓自己平伏下來。 王明爍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等醫院中的不同專業人士緊密合作,開展計劃協助患者重投社會,包括與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機構合作,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 王明爍記得,自己最初走入精神科的時候,是80年代後期,當時香港公立醫院普遍採用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可選擇口服或打針的形式。

王明爍醫生: 調查:95%受訪者認為社會對情緒病患者存歧視

去年11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指醫管局自2014年起規劃新增普通科門診服務,並以八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至於專科的診症時間,局方只稱「會因應病人的臨牀情況及複雜性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診治新症需時比舊症長。 是次本地調查由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網上問卷,成功訪問4,340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當中最多人認為壓力(97%)是情緒病成因之一,另外分別有逾八成受訪者認為承受逆境的能力較低和個人性格悲觀也是成因之一。 很多病人都覺得這消息來得太突然,依依不捨,其中一位年老病人的幾句話令我感受良深,這是一位70歲的婆婆。 王明爍醫生 那天的診症完結,當我跟她說這是最後一次在診所見面時,她雙眼泛著淚水,說捨不得我離去,永遠會記得我這位曾幫她開門的醫生。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

雖然他會花約一小時在新症病人上,但剩下的三小時便要看逾20個病人,只能拉上補下。 王明爍醫生 「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的狀況,是要令他們覺得醫生不只對『病徵』有興趣,是對他整個人感興趣、有意幫助他。」王明爍說,醫生須給予病人機會訴說不快,即使這未必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至少可讓他們宣洩。 王明爍醫生2025 單從診症時間甚至比不上普通門診來看,精神科醫生面對的嚴峻壓力可想而知。

王明爍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不少港人仍對情緒病患存有誤解,例如分別有83%及82%受訪者認為承受逆境能力較低及個人性格悲觀是抑鬱症成因。 抑鬱症屬腦部疾病,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意志力控制,倘乏適當治療,長期情緒問題會對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增復發機會,進一步傷害腦部,因此如情緒有異,應及早求診,「病向淺中醫」。 王明爍醫生2025 精神病藥物具嗜睡、難以集中、流口水、手震和身體僵硬等副作用,病人即使離院,適應生活也不容易。 若醫生能密切跟進病人用藥情況,當能更有效調節用藥,助他們融入社區。

王明爍醫生: 精神病者拒覆診服藥 成照顧者主要壓力 團體倡施政報告加強支援 (15:

轉眼2018年,王明爍感覺,社會對精神病人的接納度總體提高了,但對精神病的誤解,依然縈繞不止。 近日,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以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等四個關注精神病的團體,委託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發現72.3%的受訪者誤認為精神分裂症就是由性格或心理造成,51.7%的受訪者誤認為單單以心理治療就可以取代藥物。 王明爍醫生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包括增加精神科專科人手、廣泛使用新機制藥物、推動保險公司覆蓋長期精神科治療費用等,增加治療頑治性抑鬱症的成功率。

王明爍醫生: 醫ZONE: 王明爍

王明爍醫生解釋,雖然悲觀性格的確是風險因素之一,但絕非單一成因,其他包括環境,如生活壓力大和遺傳都是風險因素。 由於情緒病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線素、多巴胺、穀氨酸等)失去平衡,令患者情緒受影響,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控制,故不應將患上抑鬱症完全怪罪於患者的個性。 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說是一大喜訊。 「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可以透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去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從而令病患慢慢康復。」王明爍說,一些病患擔憂精神類藥物會帶來肥胖、手腳僵硬等副作用,醫生就要盡量配合他們,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六分鐘診症,相當於2008年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的平均診症時間。 當年,面對社會質疑診症時間過短,醫管局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建議合理的診症時間。

王明爍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開門_王明爍醫生

現時醫管局七個聯網的精神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各異,由45至146星期不等(表),當中新界東最誇張,長達三年。 在等候期間,原本病情穩定的也會惡化;而病人繼續居於社區欠缺支援,也增加慘劇發生的機會。 在這樣的制度下,病人能否得到最佳治療,實在成疑,而醫生也無法跟進病人的「藥物依從性」(即有否按指示服藥)。 以上個案反映,跟進嚴重精神病人需時甚長,但社康護士一般卻要在同一時間照顧多達60名病人。 去年食物及衞生局發布的《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精神科護士於2016年已有94人屬「過剩」,預計到了2030年,將會有623人、即16.1%精神科護士「過剩」。 資深精神科醫生王明爍在醫管局工作逾30年,他也認為現時約六分鐘的診症時間不理想。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榮譽祕書黃光磊是已退休的精神科註冊護士。 精神科醫生兼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王明爍稱,針對精神病患者,建議增加及提早使用第二代長效針劑,副作用較少,亦可減少病人拒絕服藥與照顧者的衝突,故建議食衛局增撥資源,讓醫管局鼓勵醫生多為患者轉用每4星期一次,或使用12星期一次的長效針劑。 王明爍醫生2025 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抑鬱症成因源於腦部疾病,並非「不夠樂觀」所致,他又指,抗抑鬱藥需終身服用是大眾誤解,阻礙病人獲真正有效治療,他呼籲病向淺中醫,亦盼社會接納情緒病患者。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自80年代步入精神科診室,30年來每日與複雜的大腦和奇妙的情緒打交道,陪伴病患無數,今天他愈發認為,診療和用藥固然重要,但康復的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藥物,還有更多。

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 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他曾跟進一位病人,十多歲起患妄想症,覺得家人會在水和食物中下毒,「在家也不肯喫家人做的菜,堅持自己做飯,我很難和他建立關係。」病人最初服用的是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副作用較大,會令手腳僵硬、坐立不安,有時需要母親陪伴在外行走一個小時,才能穩定下來。 他的藥物依從性不高,致病情愈來愈惡化,腦細胞也受到傷害,結果,20 多年來一直在醫院和社區出出入入。 到了病人40 多歲,黃光磊對他作社區跟進,由於二人曾在病房接觸,他纔不至於對黃光磊毫無信任。

王明爍醫生: 生活 POWER-UP

我聽後呆了一呆,心想這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又不是為她做了甚麼大的事情。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2025 「很多時候我這樣解釋完大腦結構,他們和家屬真的會更加理解,更加願意接受診治。」王明爍說,儘管並不是每一次分享都能換來病患的理解,但他相信,精神科醫生應該盡量去理解病患,向他們解釋和分享更多。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2025 調查亦有探討受訪者對情緒病治療的看法,但當中不少人對藥物治療傾向負面,31%受訪者同意藥物有很多副作用、29%同意藥物會令人昏昏欲睡、26%同意藥物會令人變得呆滯、11%同意藥物會成癮、7%同意藥物會令人沒法工作、10%同意情緒病藥物需終身服用,不能停藥。

現時醫管局會安排精神科社康護士,社工或職業治療師等擔任「個案經理」,上門跟進病人用藥情況,以及復康過程中的心理和適應問題。 明愛全樂軒高級督導主任黃敏信表示,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屬因照顧患者而情緒受困,若情緒持續會令病情惡化至生活及情緒受影響。 該組織建議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除了增撥資源改善精神專科服務,亦要增加對照顧者的支援。 王明爍醫生每天都在打仗,在公立醫院精神科看診的日子,他每天平均問診55位病人,業餘時間他擔任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舉辦講座、組織研究、出席訪問,希望大眾對精神病誤解少一點,認識多一點。

其實,面對忙碌的每天,有時真的只想盡快把繁重的工作做完,感覺許多病人的狀況和問題都是大同小異,處理的方法跟從特定的模式和程序(protocol)就行了,好像是刻板式。 時間久了,可能自己也變得麻木,在實行「刻板式」的診治過程,忽視了面前的病人需要「有血有肉」的同理心。 所以,我提醒自己的是﹕留意自己的態度、留意病人的需要,凡事都從病人的角度去想去看,正如一顆忠心服侍神的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