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聖宮位於整條村的最東端,門朝東方,保祐村民,是八鄉裡最古老的廟宇。 元朗區的八鄉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9,124人。 主要街道包括元朗上村、八鄉田心村、八鄉河背村、八鄉大窩。
今屆例醮在元朗寶業街東頭工業區遊樂場舉行(上屆亦是同一地點),12月2日啟壇日上午九時半,六名緣首跟隨圓玄學院經生道侶的隊伍,往元朗舊墟的大王古廟和玄關帝廟迎神回醮棚安奉。 之後緣首分兵兩路乘車往另外三間廟,一路去元朗大樹下天后古廟迎亞禡,另一路往錦田周王二公書院及東頭約大王廟請神。 元朗元崗村2025 五間廟的主神及左右隨神安放神棚供奉,大會首長隨即為金龍點睛,龍騰飛舞,街坊善信拖男帶女爭相拍照。
元朗元崗村: 元朗
早於1970年代,香港政府把元朗一些地方發展為新市鎮。 按照官方的劃分方式,元朗新市鎮的範圍大致被東面和南面的元朗公路、西面的朗天路、西北面媽橫路及北面的元朗安樂路包圍,即西至元朗公園及水邊圍邨,北達朗屏站一帶,東臨雞地及元朗站一帶,南抵十八鄉馬田村及大旗嶺附近數個低密度私人屋苑,現時人口超過20萬。 1999年石湖塘村選舉村代表,居於村內的謝羣生被拒參選。 元朗元崗村 元朗元崗村2025 元朗元崗村2025 謝羣生的父母在村內居住了一段時間,而謝更是在村內出生、成長,一直居住在村內,由於他不能證明其父系祖先於1898年中英兩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是新界鄉村的居民,因此他並非原居村民,按法律被稱為「非原居村民」,在村代表選舉中是沒有投票權及參選權。
元朗過去盛產稻米,當地生產的「元朗絲苗」曾是香港人最愛的米食,主要供應上水和沙頭角,甚至遠銷至南洋。 明朝嘉靖年間,由於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眾多鄉紳請求在當地建縣。 因此明朝政府於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出56裏、7,608戶,共33,79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 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起,到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元朗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此前清初為對付鄭成功而實施的海禁和遷界政策一度使元朗變得荒涼。 相對鄰近鐵路交通及元朗市中心的十八鄉及錦田,八鄉及石崗的私人屋苑較少,保留較多鄉村。
元朗元崗村: 元朗八鄉元崗村梁氏宗祠列為歷史建築物
隨後,梁氏子孫繁衍至屏山橫洲、十八鄉大棠村和屯門順風圍一帶。 此為簡約靚裝1400呎下復式樓盤,4房3浴格局,景觀開陽,環境清幽,可即買即住。 元朗元崗村2025 又鄰近大欖隧道,佔盡地利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可見強勁,實屬升值無限筍盤。 當顧問公司在2004年初進行勘察時, 意外發現在近長江村一個路段及大江埔村另一個路段地下埋有一個宋朝市集遺址和一個明朝墳墓,各佔地約500平方米 。
同益堂在1921年集資興建「八鄉同益學堂」,是新界第一所正規的鄉校,後改稱「八鄉同益公立學校」,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現時的「八鄉中心小學」。 祠堂的正面牆身以花崗石和磚建造,牆頂配有雕刻精美的封簷板和中式壁畫,外觀莊嚴。 屋脊的灰塑裝飾以梅花、牡丹、蓮花與鰲魚等瑞獸和吉祥圖案為主題,山牆也有精美的草尾灰塑裝飾。 神龕刻有各類色彩斑斕的花卉植物,如梅花、青竹、牡丹、桃花和蓮花等,以代表四季生生不息,寓意梁族開枝散葉。 該樓盤為中層3房單位,裝修雅緻,3房1浴,只需438萬,平均呎價只需6257。 樓盤是屋苑式管理村屋,治安十分良好、極高私隱,加上環境寧靜清幽,住戶定能好好享受美滿生活。
元朗元崗村: 村落
「合山圍」包括蓮花地和牛徑村兩村,2012年的醮期訂於11月15日至18日(蓮花地)以及11月20日至23日(牛徑)舉行,均為三日四夜,兩村傾力籌備,僑居海外的村民亦會回鄉參與,打醮期間均需進行齋戒。 11月17日中午開始行香巡遊,隊伍由蓮花地村出發,沿錦上路行去八鄉古廟,再經元崗村返回蓮花地村。 八鄉的村代表每年秋分日齊集八鄉古廟拜祭參與新界六日戰保鄉衛族壯烈犧牲的烈士。
- 據報早年更每人獲分派豬肉一斤,隨著時代發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為燒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 現在還有少量農地給居民耕作,有數個有機菜場,如種植士多啤梨、有機菜等供應本地市場。
- 八鄉錦田大量農地變成二手車買賣場和回收場等,二手車最初從日本進口轉售內地,其後轉口的目的地改為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和印度商人隨之到來八鄉。
- 從這裡走入村落,你會發現更多瓦頂灰磚古建築,它們大多帶有精美雕刻,十分特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發現宋代瓷器殘片 、明朝墓葬羣及一個陶罐, 但在原址保護原則下不會主動進行挖掘,而路政署亦向元朗區議會要求改動原來的設計以免影響古蹟。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認為宋朝市集的發現有助瞭解香港在宋朝貿易的角色, 評估本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3]。 正醮日(12月4日)人氣最旺,大會估計整天有二千人來臨,當中包括前來參與典禮的多名嘉賓。 在醮棚舉行的典禮,大會主席林照權、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副部長葉虎、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先後致辭,眾人都祝願醮會庇佑元朗街坊。 約十名主禮嘉賓隨即與大會會長戴權、主席林照權、執行主席郭興坤、榮譽會長梁金祿,以及六名緣首等進行剪綵儀式。 福建五虎將隊陣容包括有遊神(關羽兩大護法:關平、周倉)、電音三太子(三人)、官將首(五人),全來自漳州的閩南龍獅龍團,其領隊黃大如表示,這次來了20人,都是首次在香港參與巡遊。
元朗元崗村: 元朗村名一覽 2022更新
而丁口登記創下紀錄,大增三成至約七千人,反映活動深受元朗街坊歡迎。 此外元朗有「香港大西北」的稱號,鄰近深圳市的福田區及南山區,區內乘搭過境巴士B1及B2巴士,約廿分鐘可到達陸路邊境的福田口岸及深圳灣口岸,十分方便。 一路漫步,你還會經過覲廷書室和仁敦岡書室,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鄧氏宗祠和建於16世紀早期的愈喬二公祠,以及多座廟宇、庭院和古井。 在屏山的傳統氛圍當中,你也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節奏 元朗元崗村2025 —— 高大的住宅樓林立於歷史遺蹟旁,而孩子們騎著單車在祖輩精心照料的花園內玩耍。 元崗村在2010年舉行八年一屆的打醮,村民於年初在村內的眾聖宮進行「打緣首」。
元朗元崗村: 元朗鐵皮村屋大火 濃煙衝天兩人送院 鄰近青年旅舍住客疏散
又鄰近大欖隧道,佔盡地利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可見強勁,實屬置業筍盤。 八鄉下輋村位於粉錦公路旁邊,橫台山的北面,是一個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靠山而建,下輋村後面便是雞公嶺。 風水學說角度而言,「住宅有靠山,宅主在現實生活易遇貴人,為難之時可逢凶化吉,順意之時可錦上添花」,實屬風水寶地。 下輋村有一個風水池,四個祠堂,一間書室,及一間士多,附近亦有蘭義桂堂、現代的村公所及佔地數十萬呎的野戰中心。 民生及休閒配套方面十分全面,想遠離煩囂城市,體驗與世隔絕的寧靜生活的買家,可以考慮一下八鄉下輋村屋~交通方面,有小巴接駁大欖隧道轉車站及西鐵錦上路站。 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不過現有的原居民大族主要為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現時分佈在屏山、廈村及錦田一帶)及南宋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後裔的文氏(現時分佈在新田及落馬洲一帶),亦有部分其他姓氏的原居民。
元朗元崗村: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由於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故得此名,古時疍家漁船從橫洲一帶沿河直入,經過蜿蜒的山貝河,小艇可以達到今大樹下的位置。 大樹下天后廟曾多次重修:清朝鹹豐、光緒時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大樹西面是蛋家灣,本是一片廣闊的沙灘;而東面是蛋家埔。 後來由於人口和商業活動增多,元朗舊墟的前身大橋墩墟在下游成立。 《新安縣志》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附峯[來源請求]n 圓蓢」。
元朗元崗村: 宜家置業有限公司 – 元朗村屋專家
元崗小山崗已經被移平,並發展成一個遊樂場,在矮牆一角有一個牌匾,寫著「此遊樂場由美國艾爾文(Walter Erman) 和李文燊(Albert Levinson) 元朗元崗村 先生暨元朗理民府於一九六九年贈與元崗村」。 圓崗改名為元崗,令人想起元朗昔日的名稱「圓塱」,元朗一帶圓形的平原被羣山包圍,所以被稱為「圓塱」,古時「元」和「圓」字相通,漸漸省略成為元朗。 這篇跑遊元朗錦上路(2) – 元崗村,是承接上一篇「跑遊 田心村」後之路程,跑遊至元崗村的建築,欣賞元崗村法定古蹟梁氏宗祠和眾聖宮等,也從眾聖宮暸解北帝的故事。
元朗元崗村: 主要道路
為讓市民能藉梁氏宗祠認識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古物古蹟辦事處現正安排開放梁氏宗祠予公眾參觀,開放詳情將容後公佈。 元朗市中心著名的街道有元朗大馬路、教育路和又新街(又稱元朗食街)等[1]。 八鄉祖堂同益堂事後尋獲55名殉難的八鄉村民名字,在八鄉古廟旁邊興建烈士祠,祠內有兩塊木扁,上扁刻有烈士芳名27位,下扁28位另加一行古廟歷屆司祝神位,各烈士均被賦予「清處士」銜頭,同時另設一個神壇供奉無名女烈士。 元朗元崗村 拜祭完畢後,便在廟前以盆菜招待同益堂轄下各村60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參加。
元朗元崗村: 樓盤屋苑
大多數訪客會選擇乘坐港鐵來屏山,並在天水圍站下車,出站首先會見到就在附近的聚星樓。 這座簡潔、典雅的古塔建於明代,且是全香港唯一一座此類型的古塔。 元朗元崗村 從這裡走入村落,你會發現更多瓦頂灰磚古建築,它們大多帶有精美雕刻,十分特別。 尼泊爾社羣主要是來自回歸前在石崗軍營服役的僱傭兵,退役後與其家眷留居香港,大部分男士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例如地盤工和保安員等。 八鄉錦田大量農地變成二手車買賣場和回收場等,二手車最初從日本進口轉售內地,其後轉口的目的地改為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和印度商人隨之到來八鄉。
元朗元崗村: 香港巴士大典
八鄉面積約有15.5平方哩,共有30條圍頭與客家村落,人口約3萬人。 元朗元崗村 由於附近有河流提供水源,早年盛產稻米,並為清朝進貢品。 現在還有少量農地給居民耕作,有數個有機菜場,如種植士多啤梨、有機菜等供應本地市場。 由於發展鄉郊,農地陸續減少,多數發展成村屋及車房、廢車場等;另外八鄉內有消防局、警署。
元朗元崗村: 十八鄉
因此在元朗市中心已於早年興建多層式私人大廈,故元朗市中心的樓宇一般樓齡較高,以唐樓、單幢式住宅、寫字樓或只有三四幢住宅組成的小社區為主,更加發展成像灣仔般的狹窄街道。 翌日(12月3日)的龍獅市區遊行為醮會掀起高潮,亦與元朗街坊的距離最近。 與往屆(2013年)比較,遊行路線較短,不經舊墟路、大馬路、安寧路等,亦不直接巡遊返醮場。 不過遊行隊伍多姿多彩,除原有的金龍、醒獅,新增英歌舞隊(潮汕流行的地方藝術)、福建五虎將隊、銀樂隊、京鼓隊,參與人數超過六百人。 元朗元崗村 龍獅巡遊總領隊陳嘉輝師傅表示,今次巡遊只有一支隊伍,龍隊也是醮會的,原因是為了不造成交通影響,沒有邀請友好團體參與。 而邀請福建五虎將隊,是希望融入內地文化,讓港人看看,在元朗而言是首次,大將寓意保佑地區,國泰民安。
太平清醮是合山圍牛徑村的傳統活動,每五年舉辨一次,為期三日四夜,祈求國泰民安,百業茂盛,降福迎祥,風調雨順。 元朗元崗村2025 相信無論是對孩子或家長都是難得一見的體驗,能更加了解香港本地文化。 民生配套方面,牛徑村內有街市、超級市場、酒樓,、餐廳,、銀行、郵局、牛徑村村公所及商店,能基本應付生活所需,住戶可前往元朗及錦田市中心。
縱使元朗和元朗新市鎮的範圍不同,可是元朗市中心所指的都是青山公路元朗段(慣稱「元朗大馬路」)兩旁人流最多的已發展地段。 元朗元崗村2025 因為以前的元朗市中心是墟市關係,所以那裡有著不同種類的店鋪,商業活動頻繁,亦是區內的交通樞紐。 元朗元崗村2025 牛徑村原是原居民村落,居民主要為李氏與鄭氏之圍頭人,具有悠久的歷史。
元朗元崗村: 元朗市中心
其中北宋南下的是江西吉水人,是香港元朗區香港新界鄧氏的四世祖。 而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七世祖文世歌從屯門遷至新田立村,是江西吉安人。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傾力覓地建屋,其中一個主要來源為元朗錦田南,當地目前以農地及鄉郊式發展為主。 規劃署於完成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研究後,建議在港鐵錦上路站及八鄉維修中心附近,合共釋放152公頃土地用作公私營住宅發展,其規模相比兩個太古城還要大,預料能夠為市場提供共約3.4萬夥住宅,足以容納約9.2萬人口。 錦上路元崗村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附近有法定古蹟梁氏宗祠和眾聖宮等,眾聖宮位於整條村的最東端,是八鄉裡最古老的廟宇;亦有元朗區著名的一級歷史建築玄關二帝廟;村落亦獨具歷史價值的太平清醮活動。 元崗村可謂是極具香港特色的村落,相信無論是對孩子或家長都是難得一見的體驗,能更加了解香港本地文化。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四季豪園,富逸天峯,八鄉大窩,八鄉田心村,八鄉河背。 元朗元崗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6,860,年齡中位數為 43.2歲。 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憲報公佈,位於元朗八鄉元崗村的梁氏宗祠將於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二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列為歷史建築物。 此外,首辦獅王大賽,增添熱鬧氣氛,亦印刷多些特刊、推出首日封及小禮物(筆、毛巾、年曆卡等),讓元朗街坊及出席醮會者留念。
現時區內設有八鄉北及八鄉南選區;而在1991至1998年間,區內只有一個區議會議席以八鄉為名;而1982至1990年,全區劃入元朗東郊選區。 不過約定俗成的「元朗市中心」,仍是指元朗大馬路、教育路、大棠路、谷亭街和安寧路沿線,有時加上朗屏邨及西鐵綫元朗站一帶。 而元朗工業邨、元朗東雞地、元朗西元朗公園一帶,以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雖然算是「元朗新市鎮」的構成部份,但一般不會視為「市中心」。
由於鄰近元朗市中心的十八鄉部分地點被發展商收購後,興建成不同的私人屋苑,日漸城市化、融入元朗市中心。 這類屋苑往往被劃入元朗市中心的選區範圍內,故現時以元朗市中心所包括的區議會議席亦包括部分原屬十八鄉的地點。 元朗元崗村2025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東西方向包括洪天路、朗天路青山公路-屏山段交界(水邊圍交匯處)至青山公路元朗段博愛交匯處交界的沿線地區,而南北方向則以公園南路、馬田路、馬棠路、鳳翔路、港攸路以北,朗屏邨、元朗工業邨、東頭工業區及屯馬綫元朗站以南為範圍。 據百週年特刊及大會顧問楊毓照所述,早在百年前未有例醮前,據老街坊口述,已有兩次燒衣活動,由元朗墟民發起。 到1915年,元朗紳商組織合益公司,籌建元朗新墟,以取代交通不便的舊墟,其後更籌辦有規模的打醮,遵從元朗鄉村風俗,1923年起逢十年一屆的「十年例醮勝會」,祈求合境平安,百業興旺。
元朗元崗村: 元朗 元崗村●地下花園
這天亦開始公演木偶戲至改建醮棚完成,合共九天,之後上演粵劇。 例醮的時間長達兩個多星期,自12月2日啟壇建醮起,至12月20日神功戲公演完結。 不過宗教儀式實為七天,由圓玄學院道侶經生主持的經懺法事至12月8日,醮期內有迎神、龍獅市區巡遊、啟金榜、貢諸天祭禮等多項儀式和活動,之後日子進行獅王大賽,改建醮棚成戲棚,由鳴芝聲劇團公演多齣粵劇。 火警原因仍待調查,有村民透露,起火鐵皮屋有一名拾荒男子獨居,其家中平時堆積大量雜物。 另外由於火警未完全救熄,至晚上11時青年綠洲仍未解封,住客唯有在樓下等候。
八鄉位於盆地之中,被觀音山、大帽山、大刀屻、雞公嶺及大欖郊野公園等山頭所包圍。 八鄉範圍廣泛,大概北至上輋村及下輋村一帶,南至河背村、河背水塘、馬鞍崗、清潭水塘、三號幹線大欖交匯處一帶; 西至錦田市中心及錦上路站一帶,而東至上村、觀音山凌雲寺、雷公田及石崗村軍營一帶。 元崗村由梁氏族人所建,約300年前由廣東藉梁國初帶同族人由東莞板石移居至香港新界,其後梁國初兒子梁大成定居於圓崗這個地方,並建立元崗村。 村中房屋圍繞着小山崗而建,小崗上植樹成林,現時建有,而一幢眾聖宮位於整條村的最東端,門朝東方,保祐村民。 梁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程已於本年竣工,祠堂得以恢復昔日的光輝面貌和社會功能,繼續作為族人祭祖與進行宗族活動的場所。
祠堂後進明間置有安放歷代先祖神位的神龕,天井兩旁建有廂房,右面廂房設有於喜慶活動時曾用作烹煮盆菜的廚房。 北帝案前有對聯:「水德淵源海北三尊地、神威顯赫耀南一洞天」、另外有一副嵌字「圓崗」的鶴頂格楹聯:「圓嶠地通靈廟貌重興光四、崗陵時毓瑞帝心降福蔭羣生」。 宮內左右各有一座古銅鐘鑄於清乾隆十五年 (1750) ,上面寫着「新安縣員岡鄉沐恩眾信弟子」及捐款人姓名,是代表眾聖宮歷史的古物。 後來,梁氏其中一脈遷徙到甘肅涇川,逐漸繁衍成「安定烏氏梁氏」,梁氏堂號「安定堂」,安定梁氏開枝散葉,現時涇川縣仍然保存了安定古城遺址。 梁氏後人在中國歷史上先後當上侯爵、皇后、將軍和公主等地位,政治上是一聲勢顯赫的氏族。 最後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自告奮勇應徵,令到學校逃避殺校一劫,這位呂校長更帶同家人於週未到幼稚園做義工,翻新校舍及安裝設備,這一種精神令人敬佩。
元朗元崗村: 元朗例醮百週年 多元共融 街坊同樂
八鄉(英語: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居住。 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元崗鄉公所背後原有一座圓形山崗,村莊因此取名圓崗,但由於村落不斷擴展,這座小山崗已被移平並發展成現在的休憩處,村名也隨之改為目前的元崗村。 由於新界鄉村不斷發展,元崗村內很多舊村屋已被重建或拆卸,梁氏宗祠是村中少數僅存的歷史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