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港會與很多客輪或商船公司相同,公司管理層會在天后誕駛船到大廟賀誕。 天后廟2025 每年,領港會船隊賀誕,都會由七至八位船員負責統籌,入行將近30年,年逾六旬的樊金有便是其中之一。 廟門橫額《天后古廟》四個大字,廟門外部石樑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兩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年)雕刻有「興邑刁爵」字樣的石獅,及光緒廿八年(1902年)的銅聚寶爐和香爐。 門屋正脊分3層,上層為「二龍爭珠」,中層是以中國戲曲人物陶塑裝飾的石灣花脊,而下層則為彩繪,但大部分已經脫落,兩端飾以上有鰲魚的博古。 山牆兩端的墀頭有分別寫上「富貴」和「壽考」的花鳥灰塑。 但有網友提出府城沒有壓轎金習俗「不宜跟風」;另一派認為「神明用金敕符所有宮廟都有,就跟壓轎金一樣,並非跟風」;亦有人覺得「府城雖沒有這習俗,但還是有這樣信仰的人,廟方無私分送給信眾,心誠則靈」、「不用想太多」。

  • 香港現存以天后為主神的獨立廟宇有102間[1],下表始建年份以廟內留存最古有年份紀錄的物品為依據[2]。
  • 領港會賀天后誕,雖然都是管理層出席,但總得有工作人員在場協調。
  • 但當中也有分工;其中一艘專門運送賀誕物資,另外會使用三至四艘船去接載賀誕的參加者。
  • 較為特別的是,每當賀誕完畢,火哥都會留起拜神時三支大香中的其中一支。
  • 古廟位於新界西貢區清水灣半島以南的大廟灣地堂咀,鄰近佛堂門及布袋澳。
  • 船隊到達佛堂門天后廟後,大夥就會安放供品,獻上「禡衣」。
  • 香港仔順意號的船東吳煒基,人稱「火哥」,年屆六旬,祖父輩起已在香港仔水域一帶捕魚維生。

香港的天后廟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廟與廟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其中以大廟和元朗天后廟神誕活動的規模最大。 位於西貢普通道的天后古廟裝潢格外精緻,絕對值得到訪參觀。 廟宇保留了20世紀初的外貌,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這裡長年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當天更是人頭攢動,擠滿前來賀誕祈福的善男信女。 天后廟 天后(英語:Tin Hau)是因港鐵天后站而生的通俗分區,一般包括銅鑼灣東部近港鐵天后站一帶地方,不同市民對天后的定義亦不同。

天后廟: 天后 (香港)

有一次頭暈嘔吐大作,鄰近沒有任何醫療設施,家裡又負擔不起從香港仔召「白牌車」到瑪麗醫院的費用。 天后廟2025 天后廟2025 當時有一位漁民著火哥喝些由大廟求得的靈符火化而成的「珍藏」符水。 火哥喝下符水,恰巧又得一位朋友熱心襄助,送他到瑪麗醫院求診。 到院後醫生卻說他已無大礙,只開了些藥水和給火哥喫了碗粥。 從此,火哥深信其身體得到天后娘娘的保佑,故深深信奉著天后。 天后廟2025 領港會賀天后誕,雖然都是管理層出席,但總得有工作人員在場協調。

  • 廟船初期停泊澳門,1955 年起,廟船便開始逗留在香港仔及銅鑼灣避風塘。
  • 為了節省開支,他曾考慮把醮期轉為三年一屆或五年一屆,可是每隔幾年做一次打醮,可能又要面對司祝的合作問題,張福仔只好見步行步,視乎日後情況發展而作決定。
  • 佛堂門位於香港東部,近清水灣,毗鄰布袋澳村,現任佛堂門天后廟司祝張均正是布袋澳人。
  • 一直以來,前來大廟賀誕的善信,主要是漁民,當中亦有不少警察。

由於花炮會除了賀誕期間到場助陣外,按大會規定各花炮會需付「炮金」,所得的歸值理會作舉辦太平清醮的經費。 天后廟 農曆三月廿三為天后誕,佛堂門天后廟除有賀誕活動外,亦有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舉辦太平清醮。 張福仔表示佛堂門的太平清醮始於何時,或舉辦了多久已無人知曉,只知道二次大戰以前已有這個習俗,而「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這個組織,是由2003年,他接手籌備工作後,才著手註冊成為社團。 籌備工作於農曆新年前兩個月開始,並由值理會負責,先是擲杯祈問天后,是否屬意一眾人等當值理,決定人手後便會展開工作。 張均曾經目睹數十年前,大廟天后誕的熱鬧盛況;每逢天后誕,數十個花炮會就會來到大廟,很自律地在廟的周圍各據一隅(俗稱「霸山頭」),舞龍舞獅、耍功夫等,非常熱鬧。 天后廟 一直以來,前來大廟賀誕的善信,主要是漁民,當中亦有不少警察。

天后廟: 主要交通幹道

有關天后顯靈救人的傳說,歷經宋、元、明、清各代,愈來愈多,成為保佑海上平安的神明。 銅鑼灣天后廟屬於法定古蹟,雖然經過幾次重修,依舊保留了古貌。 屋脊裝飾華麗,壁畫精緻細膩,廟內更有一些由清代保存到現在的歷史文物,包括於1747年鑄造的一口古鐘。 三月十九前後,太平清醮值理會會準備天后靈符於誕日期間派發給善信,靈符上蓋有天后帥印。 到了三月十九,醮會第一天的早上,眾人會先到布袋澳村內的洪聖廟拜祭,值理會執事會高呼一聲「過大廟賀誕了」,就用神轎由洪聖廟迎請洪聖行身,再徒步由布袋澳村步行至大廟一同賀誕,這做法是由老一輩傳承至今。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 在臺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及鄭氏統治臺灣的中樞,跟隨鄭成功來臺的25000名官兵,也帶來原鄉的信仰,以及家鄉的庇護神尊,分靈香火隨身來臺,超過400年以上的神尊、香火,成為安平擁有奉祀數百年「開臺祖」的老廟羣聚。

天后廟: 安平開臺天后宮 元旦舉辦「臺灣歷史起源-探索安平廟埕文化之旅」

雖則維持了多年的賀誕習俗已徹底變化,但張福仔表示這是風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當盡力保護。 張均坦言,近年善信的數目明顯減少,原因是很多善信年事已高,單是應付那段由下車後,前往大廟的樓梯斜路,已考起行動不便的老善信,唯有放棄到大廟拜神。 天后廟 雖然大廟算是個文化旅遊景點,但畢竟地方偏遠,遊客人數不多,即使遊客到來參觀,頂多拍拍照證明「到此一遊」,對天后信仰的傳播和廟宇收入幫助不大。 此外,論規模和建築,現時很多廟宇都不比大廟遜色,遊客不見得對大廟有特別興趣。

火哥每年都會參加多個賀誕活動,笑言「自己拜很多神」,包括:農曆四月十二屯門青山三洲媽誕、四月十八索罟灣天后誕,而天后正誕當日則會到佛堂門天后廟賀誕。 為甚麼火哥會這麼熱心參加不同地區的天后廟賀誕活動呢? 〔記者王姝琇/臺南報導〕臺中大甲鎮瀾宮日前到臺南會香駐駕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天后宮特地將大甲媽祖壓轎金提供給有緣人免費索取。 天后廟2025 惟有人認為府城沒有壓轎金習俗「不宜跟風」,此留言一出在網路上引來議論。

天后廟: 香港有趣植物 ( (作者︰馬錫成) Interesting Plants in HK ( (Author: Mar Shek Shing)

天后古廟是在該址首座建成的建築物,取代原先大概於一八六五年由當地居民興建的天后古廟。 其他四座毗鄰廟宇的建築物,即公所、福德祠及兩所書院,其後於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二〇年間分階段落成。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現存古廟背山面海,沿用清朝華南時間民間風格建成,相信是在1877年修葺工程時形成現有佈局[3]。 左邊偏殿分別供奉天后龍牀及歡喜佛,而右邊偏殿則是司祝的辦事處。

天后廟: 香港觀賞樹木彙編1 (作者︰歐陽卓立) Ornamental Trees of Hong Kong: An Omnibus Vol. 1 (Author: Au Yeung Cheuk Lap)

賀誕活動結束後,再也沒有特別活動,各人如常在第二天上班。 但當中也有分工;其中一艘專門運送賀誕物資,另外會使用三至四艘船去接載賀誕的參加者。 賀誕當天,眾人會先在公司拜神,燒一份元寶,至上午十時許,便駕船前往佛堂門天后廟。

天后廟: 地方熱門新聞

當時的石廠東主,在附近的亞公岩石礦場開設石廠,因靠船隻運輸,所以需要奉祀天后。 由於古廟興建於海邊,大批漁民為求心安都會前來拜祭。 信眾深信是天后娘娘顯靈,它們才會得以避過慘重的傷亡,古廟遂於1876年重修。 基本上比較年長的人很少用一個沒有任何具體範圍的俗稱「天后」在正式文件上用作銅鑼灣東部,或北角西南方的地址。 近年不少年輕人、中、小學生受港鐵車站影響,開始用港鐵站名來稱正式地址,如以彩虹為地址去命名彩虹站一帶的地方,雖然只是很少量的人,但這會做成一定郵政上的混亂。

天后廟: 工展會12·16維園開鑼 銅鑼灣及天后一帶將實施特別交通安排

每年廟前近海邊都會預留一個特定位置供警察的躉船停泊,正因如此,雖然各花炮會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品流較為複雜,但也一直相安無事。 以往賀誕的各路人馬,並不像現今一般,上香拜神便離開,而是會在大廟附近「霸山頭」之後,再搭建帳幕,由三月廿二一直等至午夜十二時,最少留宿一晚,爭上「頭炷香」後才離去。 很多海上作業或船公司,都會在新船正式投入服務之前到大廟拜神,進行類似「開光」的儀式,不同船家的做法都大致相同。

天后廟: 香港現存天后廟

樊金有協助領港會籌辦賀誕活動多年,他直言形式漸見簡化,雖然很多步驟都是跟隨前人的做法,現在實行起來會按情況減省一些不必要的開支。 天后廟2025 天后廟 按他所言,到大廟賀誕,除了是它歷史悠久、面積較大之外,某程度上是因為大廟較為方便,也是領港會工作範圍內經常經過的水域。 雖說很多不同船隊都會在天后誕數天前往賀誕,但領港會不曾聯同其他船隊賀誕,也沒有特定參與在天后誕前舉行的太平清醮。

天后廟: 建築格局

直至八十年代,漁民人數大幅減少,天后誕的盛況亦隨之而消失。 為了在農曆三月廿三到大廟賀誕,雖然漁民的職業觸覺告知海中那個位置有魚,但當日都不會出海捕魚。 火哥自言,他也曾經試過正誕當日工作,或延了數天賀誕,但偏偏就是諸事不順,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對著神靈一定要堅持,選定了每年正誕之日拜天后,就不得有任何藉口推搪,正是緣於對神靈的尊重。 船隊到達佛堂門天后廟後,大夥就會安放供品,獻上「禡衣」。 拜神完畢,工作人員會在佛堂門碼頭旁的空地,搭建一個小型臨時帳篷,管理層和工作人員會在內共晉午膳。 船隊在離開佛堂門天后廟時,會在大廟灣繞航三個圈,以表示尊重天后,然後沿航道返回領港會總部。

天后廟: 天后廟

張福仔坦言,這樣下去佛堂門太平清醮「可能會慢慢失傳」。 為了節省開支,他曾考慮把醮期轉為三年一屆或五年一屆,可是每隔幾年做一次打醮,可能又要面對司祝的合作問題,張福仔只好見步行步,視乎日後情況發展而作決定。 雖然佛堂門太平清醮是布袋澳居民的傳統習俗,但張福仔承認儀式已日趨簡化。 多年以前,「行朝」是由山上開始,山腰左右各設一旛(按:以豎立的竹杆界定打醮範圍),並在布袋澳路口設一旛,打醮期間早午晚行朝三次,行朝的路線確實不短。

大廟背山面海,大門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有供奉天后的正殿、供奉天后龍牀的左邊偏殿、作為辦事處的右邊偏殿,另有清代銅鐘等文物。 大廟是香港天后文化的中心,每年農曆3月23日天后誕,前來參拜的信眾數以萬計,參與慶祝的漁船絡繹不絕。 大廟後方有刻於1274年的南宋刻石,記載了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即東龍洲和大廟灣)遊覽,以及和大廟有關的歷史,十分珍貴。 香港的天后廟遍及香港、九龍及新界,較諸其他神祇的廟宇,數目最多,香火多年不衰。

天后廟: 媽祖廟

1661年至1683年間明鄭王朝鄭成功的軍隊的組成以水師(海軍)為主。 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及鄭氏統治臺灣的中樞,跟隨鄭成功來臺的25000名官兵,也帶來原鄉的信仰,以及家鄉的庇護神尊,分靈香火隨身來臺,超過400年以上的神尊、香火,成為安平擁有奉祀數百年「開臺祖」的老廟羣聚。 走在安平舊部落的老街上,每走幾步路的距離就駐駕紅牌(神威顯赫)神明的老廟,羣聚老廟的市鎮街區成為「老神在在」的重鎮! 不過,屏東內埔天后宮10日上午竟有綠鬣蜥「入內參拜」,待在跪墊前超過30分鐘,景象令人嘖嘖稱奇。

天后廟: 歷史

康熙帝知道後將天妃改加為「天后」,此後天后成為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裏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 現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後是他們的祖先而尊稱為「天后聖姑」。 銅鑼灣避風塘內,有一艘紅色的三角天后廟船-水上天后廟,是香港唯一的浮在海上的天后廟漁船,時有廟祝守廟,信眾以漁民為主。 相傳天后本姓林,是福建莆田湄洲嶼人,生於北宋年間,自幼聰穎,八歲開始跟從塾師讀書,十多歲已喜歡誦經禮佛,其後得一老道士傳授,掌握靈通之術,能預知氣象變化,並以行善救人為己任,被稱為「神姑」。

天后廟: 中國大陸

而公營機構如巴士站,超市等則用上「銅鑼灣」或「銅鑼灣(天后)」來稱呼天后站附近一帶。 雖然盡是銅鑼灣命名的建築,香港部份中小學生會誤以為此區是北角。 除了面對成員年紀老化的問題外,資金來源也是最主要的問題。 天后廟2025 事實上,以大廟的號召力,天后誕理應號召不少花炮會前來參與賀誕。 但近幾年事無大小都要按程序進行,每次跟多個部門互相配合。 如果參與賀誕的花炮會登岸舞龍舞獅,預先購買公眾責任保險,近年保費大幅增加,花炮會為了節省這筆開支,使花炮會數目大幅減少,或者只駛船來到大廟灣海灘外,在海上略為參拜便離開,並不上岸入廟。

天后是一個因港鐵天后站而約定俗成的非正式地名,並不會出現在官方地圖上,情況與佐敦、太子相近,較接近的官方地名是銅鑼灣和大坑。 天后的範圍在十八區行政上隸屬灣仔區[1],但2016年前則屬東區。 1985年5月31日,香港地鐵港島綫通車,並於維多利亞公園東部設一車站,根據附近的銅鑼灣天后廟而命名為天后站。 此後很多香港人以「天后」稱呼近銅鑼灣近天后地鐵站的一帶,但每個香港市民對天后的定義都不同,多數人口中的天后是指銅鑼灣的天后站一帶地方,個別人士把極少量的北角及大坑稱為天后。 天后一詞不會出現於地址上,正式地址是銅鑼灣,相似的地區是灣仔的修頓,用來形容灣仔修頓球場一帶。

天后廟: 天后誕

走這麼遠路的目的,是為了通知附近的山神野鬼,當晚會燒衣及化鬼王,有物品「分發」給它們。 每年大廟最大規模的節慶活動莫過於天后誕和太平清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佛堂門天后誕全盛時期,單單到廟賀誕的花炮會少說也有六十多個,當中不乏漁民和海上作業人士。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漁業日趨式微,到佛堂門天后廟賀誕的盛況已不復見。 天后廟 香港仔順意號的船東吳煒基,人稱「火哥」,年屆六旬,祖父輩起已在香港仔水域一帶捕魚維生。

由於廟宇三面環山,而且那些山區都是郊野公園範圍,所以如要循陸路進入,必須在大廟坳一帶的大坳門路經過一條不明顯的行山徑前往。 然而該廟大部份信眾都是清水灣布袋澳一帶的村民,他們自己都會有船隻前往,並可在廟宇對出的碼頭停泊,所以一直以來,該廟對外的陸路交通都一些未有進行完善的開發。 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主奉天后媽祖,是香港最著名[1]和最古老的天后廟,也是廣東沿岸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始建於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2],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 2023年6月8日,古廟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升格為法定古蹟[3]。 有一個紅香爐被水沖到現今的銅鑼灣,當地鄉民和漁民認為是天后娘娘顯靈,在該處建一小廟,用這個香爐來上香奉祀,由於靈驗之故,廟貌便發展起來;故此廟所在地改稱為「紅香爐山」,沖來香爐的港口改稱為「紅香爐港」。 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亦是「香港」的命名。

油麻地天后廟是九龍區最大的天后廟,坐落於熱鬧的廟街。 這所廟宇已有逾百年歷史,是香港法定古蹟,裡頭有清朝的石獅及銅鐘。 近年銅鑼灣東部因為較西部寧靜,而建有一系列社區設施,往返銅鑼灣西面只需步行10分鐘,發展商建了不少酒店,都是以銅鑼灣命名,如香港銅鑼灣海景酒店,銅鑼灣皇悅酒店,銅鑼灣維景酒店等. 此區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由於建住宅的地理位置優越,早在20年前已經過度開發了,拆卸樓宇有了高度限制,而成本過高,近20年建成的高樓大廈只有海景軒,其餘都是酒店。 天后廟 2003至2007年期間,大廟的司祝空缺由非布袋澳村村民投得,這對佛堂門太平清醮值理會籌辦佛堂門太平清醮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村外人不熟知箇中情況,在安排太平清醮細節上,當年的司祝與太平清醮值理會的意見不盡相同。

天后廟: 銅鑼灣天后廟

另外,裡面逾百年的碑銘、牌匾、古鐘、壁畫、石灣陶塑及木刻都甚具歷史價值。 天后廟2025 另一邊廂,賀誕的開支卻不跌反升,大廟與別的廟宇不同,因空間有限,賀誕期間沒有舉辦神功戲,本已節省了搭戲棚和戲班的開支,但邀請喃嘸師傅誦經、紙紮祭品(包括判官、鬼王、大士王、小士王、四名兵卒等)、聘請夥頭負責幾天的飲食等,每年均有遞增之勢。 此外,年輕一輩的布袋澳村村民不大願意接手辦理太平清醮,且部份改奉其他宗教。

雖說重視賀誕,但隨著年紀漸長和時代變遷,火哥的賀誕儀式也大有改變,以往會參與搶花炮,或組織花炮會參與賀誕活動。 現在花炮會已經解散,形式也較為輕鬆,每到誕期,就到各廟燒衣上香,唯一沒變的,是堅持每年同一日賀誕及當日絕不開工。 人稱「火哥」的吳煒基,表示沒有特別宗教信仰,純粹是跟隨父親拜神的習慣,不過笑言自己拜很多神,尤其是「阿禡」(音:馬,即天后)和洪聖。 他記憶最深是首次拜神,當年每有漁穫,由於香港仔一帶競爭較大,如銷路未如理想,便會開船到屯門三聖(青山灣)賣魚。 天后廟 記得有一次,剛好是農曆四月十二,是青山三洲媽廟天后寶誕的日子。 屯門漁民告訴火哥父子,三洲媽很靈,拜拜能保平安,於是火哥就正式開始了拜阿禡的習慣。

天后廟: 安平開臺天后宮~臺灣歷史起源-探索安平廟埕文化之旅

媽祖信仰廣布中國東南沿海,金門、馬祖靠海喫海,海神媽祖自然成為漁民的精神寄託,金門建有「金門媽祖公園」;馬祖之名傳說由媽祖而來,在馬祖建有「媽祖宗教文化園區」。 三角天后平安堂每年需要向政府繳交約數十萬元地租及支付日常運作開支。 天后廟 三角天后平安堂仍有賴善信及公眾捐款,讓漁民傳統文化及習俗得以承傳及發揚,帶動本區旅遊業。 筲箕灣天后廟始建於1873年,除了供奉海上守護神天后娘娘,也奉祀呂祖及觀音。 每年農曆正月廿六,這裡也有「觀音借庫」的傳統習俗。 從香港的天后文化可見,香港地區和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具有極其密切的聯繫,這反映香港與中國內地與臺灣某些文化習俗的同一性,在相當程度上說明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同源。

該廟屬於三開間單進設計,大殿供奉天后娘娘,右偏殿則有一座銅鐘及龍牀。 1661開臺英雄鄭成功從中國湄洲島奉請三尊媽祖助力,驅逐荷蘭人戰役贏得臺灣,鄭成功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從荷蘭人手中接手熱蘭遮城,做為延平王府邸,因此又稱「王城」。 1635年海上強人鄭芝龍兵力包括各色人種高達20萬人的軍力,擁有超過3000艘大、小船的船隊,把持東洋航路貿易商機。 海上飄揚鄭氏旗號,臺灣為重要貿易據點,海上霸業登至高峯。

天后廟: 香港觀賞樹木彙編3 (作者︰歐陽卓立) Ornamental Trees of Hong Kong: An Omnibus Vol. 3 (Author: Au Yeung Cheuk Lap)

而港鐵天后站可以前往大坑、維多利亞公園及香港中央圖書館。 化水幽的船隻由布袋澳出發,經清水灣一帶,進入大廟灣,再到佛堂門天后廟。 三月廿二是打醮的最後一天,舉行「祭大幽」,以往打醮隊伍會前往田下坳村至將軍澳電視城一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