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元朗福康街,這裡曾經出現康莊市場,是新界區首間設備完善的街市,加上在旁的熟食檔,孕育出不少元朗著名食店,比起大棠路合益新街市還要早,康莊市場前身是戰後發展而成的廣興園十八街,跟振興娛樂場比較更熱鬧。 位於大樓3樓至4樓,設有多用途主場、多用途活動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兒童遊戲室等,是該署在區內第七個室內體育館[7]。 此路線設有2項早上特別班次,分別由圍仔村(攸美山莊)開往元朗市及元朗市往來牛潭尾南(躉頭),方便該處的居民前往元朗市。 說到洗衫妹,譚先生說以前香港地方矜貴,居住地方細少,就連曬晾衣服的地方沒有,平日的襯衣會拿到洗衣舖去洗,自己的底衫褲,每隔兩日就會有洗衫妹上樓收回去清洗。
市區的士和新界的士都可以在落馬洲支線管制站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提供服務。 踏入1980年代,元朗區專綫小巴服務日益昌盛,方便鄉郊居民往返元朗市。 元朗福康街2025 八十多歲的譚先生,每天仍然到元朗攝影院工作,他經歷過日本佔據時代,國民黨和共產黨執政時代,他在十九歲時,由廣東陳城的部下帶他到香港,一個人謀生,踏上攝影這一個行業,已經超過半個世紀,相信維持攝影院是一份情意結,其實他樂於現時兒孫滿堂的生活。
元朗福康街: 路線資料
於是,譚先生在1962年到元朗,為新星徐先生打理新星攝影院對面之「華芳照相」。 華芳照相位於福亭街 1 號 元朗福康街 2 樓,即大馬路周生生金行旁,昔日公和老酒莊樓上,鄰靠龍城酒家。 華芳是什麼年份創辦,暫時無法追蹤,不過從一張 1948 年錦田鄧氏首富的外影家庭合照,已經可見華芳的名字。
有一天,元朗大馬路新星攝影院徐先生往市區找攝影師傅,透過行家搭路,接觸到譚先生。 元朗攝影院內是一間歐陸風格舊式影樓,擺滿花朵和花籃,也有一些布公仔作為裝飾之用。 牆上貼一張攝影套餐的單張,提供 4×6 吋至 16×20 吋大相,在這間經營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攝影院拍攝全家福,既可以懷舊,亦有一份長久的意思。 這個時候,元朗攝影院東主譚增棠先生從辦公桌走到身邊坐下來,細說元朗攝院的故事。 大樓為區域市政局遺留下來的工程項目,原稱「元朗第3區公共圖書館及體育館」。 根據2008年12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文件顯示,原預計建造工程於2009年6月底展開,於2012年5月竣工[3]。
元朗福康街: 元朗文化康樂大樓
雖然香港特區政府已盡力確保本網頁的資料準確,但香港特區政府不會明示或隱含保證或擔保該等資料均準確無誤。 元朗福康街 爲避免遇上人潮,旅客在起程之前,應預早計劃行程及透過不同渠道(例如網站及查詢熱線)瞭解最新的交通及公共運輸服務情況。
- 元朗攝影院在1963年開始營業,早期投入自己的生意之餘,也要還債,譚先生也偶爾協助新星攝影院拍攝外影。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爲HK$ 20,420,年齡中位數爲 43.7歲。
- 譚先生介紹了這一門技巧, 當年他的師傅規定,人像的眉毛要齊,臉額要平,就算無鼻樑都要把鼻執出來,五官及面覲都要執好,還要畫口脣,打胭脂,照片其他部份及皮鞋也要油色,總之整幅相片畫得要完美,要靚。
- 此路線設有2項早上特別班次,分別由圍仔村(攸美山莊)開往元朗市及元朗市往來牛潭尾南(躉頭),方便該處的居民前往元朗市。
- 輕便鐵路1988年9月通車,開辦了輕鐵接駁巴士670線,循環來往此站及朗屏邨,以單層巴士行走。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0,420,年齡中位數為 43.7歲。 心裡好奇,問譚先生可記得那一位名人曾經光顧元朗攝影院,他最記得有一屆香港小姐白紫薇,曾經前來拍照,當時她在洪水橋教書,正跟學校同事拍拖,譚先生還把白紫薇的照片,放在地下展示櫃,可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譚先生熱愛攝影和他的工作,離開西環之後,他輾轉到過中環大道中紐約(New York Studio),灣仔新大陸,上海街京城,新時代,深水埗豪華(Hoover Studio),深水埗雄獅等多間攝影院工作。 那個年代,攝影師會上酒樓幫人影相,深受社會歡迎的,是現代年青人想像不到,譚先生笑說當時身為大師傅,其實態度很不要得,酒樓客人喫飯時候找師傅拍照,大師傅要玩大牌,要人叫三聲才會斯斯然走出來,而且家庭相隻影兩張,不會拍第三張。 新界區專線小巴37線,由財記專線小巴營辦,來往元朗福康街及攸潭美(村公所),主要服務元朗新田南部牛潭尾、圍仔村、攸潭尾新村一帶的居民。
元朗福康街: 施政報告前夕 元朗區續以「樓仔」交投為主 建輝大廈低層戶343萬元沽 屬該廈7年來次低價
大樓耗資七億港元興建,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馬田路52號,樓高4層,佔地約6800平方米,於2017年初落成,2017年6月6日對外開放體育館部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該建築物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及建築署擔任項目管理,總承建商為聯力建築有限公司[2]。 元朗福康街2025 新界區專線小巴75線是由富裕運輸營運的一條小巴線,行走元朗(福康街)及落馬洲站之間,是4條直達過境口岸的專線小巴路線之一(另三條分別為新界區專線小巴59S線、新界區專線小巴618線及新界區專線小巴901線)[1]。 元朗福康街2025 本線全程收費$7.9,現時是往來香港至內地各陸路和鐵路過境管制站(羅湖、紅磡、文錦渡、沙頭角、落馬洲、深圳灣、落馬洲支線、西九龍及香園圍)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分段收費最便宜的公交路線,也是全程收費最便宜的過境口岸路線。 譚先生說,當時聘請攝影師傅並不是隨便的,需要師傅畫一張人手加色的照片,考驗個人技術。
從節目內容可見,攝影院的工作都是譚太去做的,所以不難明白,為何譚先生不斷稱讚譚太了。 譚先生非常感激太太,他讚譚太捱得苦,若果是其他女人,一定會捱不起而跑掉。 元朗福康街 除了能捱,譚太亦有做生意的才華,她把握了內地開放前的商機,在元朗出售臺灣進口服裝,那個時候社會經濟轉好,他們幾乎是即日入貨,翌日便把衣服賣清,後來譚太亦曾經出售玉器,迎合市場商機。 據悉新星徐先生除了攝影院生意,樓下華興隆白米也是他的,他在元朗區內坐擁多幢物業,曾經在《跑遊元朗》介紹過的炮仗坊「孔雀髮廊」,舖位也是徐先生收租的,各項生意投資,最賺錢的還是磚頭。
元朗福康街: 巴士分站
新界區專線小巴75線是由富裕運輸營運的一條小巴線,行走元朗(福康街)及落馬洲站之間,是4條直達過境口岸的專線小巴路線之一(另三條分別爲新界區專線小巴59S線、新界區專線小巴618線及新界區專線小巴901線)[1]。 本線全程收費$7.9,現時是往來香港至內地各陸路和鐵路過境管制站(羅湖、紅磡、文錦渡、沙頭角、落馬洲、深圳灣、落馬洲支線、西九龍及香園圍)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分段收費最便宜的公交路線,也是全程收費最便宜的過境口岸路線。 元朗文化康樂大樓(英語:Yuen Long 元朗福康街2025 Leisure and Cultural Building),是香港的大型多用途文化康樂綜合建築,也是繼2013年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啟用後,第二座以「文化康樂大樓」為名的公共設施。
元朗福康街: 主要連接道路
五十年代的攝影院,除了拍攝證件照片,還流行全家福,當時彩色沖曬還未流行,全靠影樓師傅為照片人工上色。 譚先生介紹了這一門技巧, 當年他的師傅規定,人像的眉毛要齊,臉額要平,就算無鼻樑都要把鼻執出來,五官及面覲都要執好,還要畫口脣,打胭脂,照片其他部份及皮鞋也要油色,總之整幅相片畫得要完美,要靚。 一般人工上色都花上大半天時間,因為要師傅去設計配色,所以他自己處理過的相片,廿年後都記得起。 元朗區的元朗市中心@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2,43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71,675人。 主要街道包括青山公路 – 元朗福康街 元朗段(元朗市中心段)、鳳翔路(元朗市中心段)、元朗安寧路(元朗市中心段)、大棠路(元朗市中心段)。
元朗福康街: 設計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朗庭園,御豪山莊,翹翠峯,雍翠豪園,鉅發大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爲HK$ 元朗福康街2025 20,420,年齡中位數爲 43.7歲。 元朗區的元朗市中心@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2,43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71,675人。 主要街道包括青山公路 – 元朗段(元朗市中心段)、鳳翔路(元朗市中心段)、元朗安寧路(元朗市中心段)、大棠路(元朗市中心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朗庭園,御豪山莊,翹翠峯,雍翠豪園,鉅發大廈。
元朗福康街: 元朗政府合署暨大橋街市
元朗攝影院在1963年開始營業,早期投入自己的生意之餘,也要還債,譚先生也偶爾協助新星攝影院拍攝外影。 元朗福康街 元朗福康街 六十年代後期,攝影業非常興旺,譚先生後來在元朗市另外開設了兩間攝影院,包括阜財街「心心婚紗攝影」和壽富街「元朗沖曬」(大橋街市對面),生意賺到錢,人亦相當有充勁。 元朗福康街 他摸著頭說,太老實是很難經營婚妙攝影的,因為要從多方面搾取費用和收入,所以他把舖位租出算了。
元朗福康街: 新界區專線小巴75、76線
元朗攝影院內可以看到不少照片,其中一幅是元朗著名鄉紳黃松泉先生,譚增棠先生說相片沖曬功夫好,至今仍然沒有腿色。 至於元朗攝影院的故事,大抵上現在才開始,譚增棠先生在元朗工作,認識了一位女同事,由拍拖到準備成家立室,他覺得單靠百餘元的工資是不足的,於是決意自己開設攝影院,創一番事業出來。 新星攝影院和華芳照相,是元朗區內最早期之攝影院,由徐先生主理新星,譚先生則打理華芳,發揮他管理攝影院的經驗,他與譚先生每週到龍城酒家飲茶,他們必上三樓坐,因為祗有三樓提供冷氣席。
元朗福康街: 元朗 (福康街) 總站
譚先生笑言,可能舖頭轉賣衣服的時候,比起攝影院的生意更好,他說自已一生做攝影,深受攝影師傅的影響,影相要靚要完美,重覆又重覆去做,所以想法不靈活,幸而譚太曉得識時變化,其實他又是轉個彎去稱讚譚太。 開舖談何容易,需要一筆費用,譚先生的佛山三水鄉裏兄弟都是當攝影這一行,他們見譚先生有技術,均慫恿他自己開影樓。 當時香港社會流行「做會」,鄉裏兄弟一撮人每人一份,例如有一百、五十元份,會頭每月負責上門收錢,所以免利息,會中兄弟有誰等錢急用,便向會頭落飛借錢。 譚先生在香港謀生,他先到西環 Art Studio 學習攝影美術及人手上色,那個年代做學徒並不容易,師傅未必全悉教授,因為當師傅教識徒弟時,公司可能見徒弟功夫夠,而且工資便宜,師傅隨時連飯碗都保不著,譚先生閒時自己買筆和色簿,練習油色的技巧。 曾經在一張舊照片上,看過六十年代福康街上的一些老字號,包括永華理髮、新雅洋服、聯益書局、元朗戲院、中國皮鞋、朱達利、南美餐廳、泗記、蝶式洋服、英記酒莊、禎祥單車、新玫瑰理髮等,還有一家「元朗攝影」,至今仍然在福康街經營。
元朗福康街: 新界區專線小巴75、76線
譚增棠,廣東佛山三水人,曾經經歷日佔時代,在國民黨執政時期,譚先生的叔父在內地做華洋疋頭,間中會到香港買貨,五十年代譚增棠隻身赴港,他憶述初次踏足此地,讚嘆香港的皮鞋手工精美,服裝款式吸引,這些來佬貨在國內很少看到的。 元朗福康街 登上福康街8號,在樓梯間的展示櫃,看到不少溫馨的全家福、學生相、見工相、畢業照、磁相等,上去一樓便是「元朗攝影院」,又稱「元朗照相」。 這一張舊照片,可以推敲是1963年或之後,因為元朗攝影創辦於1963年,至今已經56年歷史,是元朗區內歷史最悠久的攝影院。 康莊市場與廣興園十八街,兩者的共同點,地方是屬於同一位業主黃福康,而福康街這一條街道名稱,相信是以黃福康命名,也是元朗區內,兩條以人物名稱命名的街道之一;另一條,是新田世歌路,紀念新田文氏落檐始祖文世歌(曾經以為日新街是紀念陳日新)。
港鐵巴士K68綫是唯一途經全段福喜街的巴士路線,途中先繞經朗屏邨總站,然後返回福喜街,即全程一共途經四次。 走線相若的新界區專線小巴38線之「攸潭美」總站則設於攸潭美西近何氏農場舊址,營辦商特別在兩條路線的牌布加以識別,此路線特別註明「經:圍仔村」。 九廣西鐵2003年12月通車後,九鐵以670線客量偏低為由,翌年8月停辦該線,從此福康街總站再無任何巴士路線使用。 現時福康街總站只是小巴總站,有蓋候車處仍保留著九巴配色,類似的小巴總站還有裕景坊公共小巴總站。 政府遂在福康街「康莊市場」原址闢建小巴總站,福康街小巴總站於1987年底啟用,臨時總站的路線則於12月全數遷進此站。 輕便鐵路1988年9月通車,開辦了輕鐵接駁巴士670線,循環來往此站及朗屏邨,以單層巴士行走。
譚先生記得菲律賓排華期間,抵港的菲律賓華僑聚居在北角,他們上來影樓全家福,每張三至五個人,全部需要上色,那個時候工作非常忙碌,不過每月只得百餘元工資。 位於大樓地下至1樓,設有兒童圖書館、學生自修室、多媒體資料圖書館、活動室及成人圖書館。 九巴路線和港鐵巴士路線途經宏樂街後,在「朗屏邨珠屏樓」停站,然後經朗屏路前往朗屏邨總站。 港鐵巴士K66綫及龍運巴士A37線等線來回程途經宏樂街至朗屏路的福喜街,南行站為「旭日花苑」(港鐵巴士稱之為「楊屋村」)。 元朗福康街 在《跑遊元朗》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這一位元朗出產的香港小姐冠軍,是1964年芳齡廿三歲的白紫薇,她在總統酒店獲選為香港小鉏第一名,她的真名是盧紫霞,正是洪水橋大道村盧家炳英文書院,盧家炳校長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