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西代天府創建於鄭氏時期,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名為大人廟,於臺灣光復後,改名為代天府,直到民國84年因廟宇重建再改… 次年8月23日,由謝建成會同信徒至法院提領所百餘萬元土地補償費[11]。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2025 合併的兩廟共用屋頂,但以兩色區分彼此,金黃色是土地祠、藍色是楊大人廟[7]。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廟方設一座簡易汲水裝置,引大安圳水來供廟及週邊社區綠美化澆水之用[12]。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2025 曾經營自助餐店、擔任主廚的江金崙在此廟設立銀髮俱樂部,提供當地永寧里老人共餐、活動[13]。
本宮二府千歲,屬於王字輩,當然有豎旗的資格,由於曾經受過玉帝敕封為代天七巡王爺,威高權重,所以旗鬥可以造三副,高度為六丈六尺,是全臺最高的一對,而且是唯一水泥材質的旗杆。 本地開發甚早,清領時期原屬臺灣府鳳山縣文賢裏,日治時代改稱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寧莊,臺灣光復後改為二行、大甲兩村,分二行、塗庫、大甲、港崎頭等四角頭,本宮即位於港崎頭南側,主祀二府千歲、觀音菩薩暨玉皇大帝。 本宮背臨二仁溪,座北朝南,廟身分為三殿:後殿「靈霄寶殿」,中殿「大士殿」,前殿「二王殿」;興建時由後殿啟建,接中殿再接前殿,工程浩大,廟貌巍峨。 當時信徒皆以「凌霄寶殿」稱之,唯此稱無法涵蓋其實,遂於七十三年歲次甲子年正式定為「萬龍宮」。 民國64年,境內信徒為求永久奉祀之地,商議募款建廟,以利朝拜,乃集資鳩建公厝「二王壇」,公厝格局雖小,然信徒日增,不久,二府千歲降乩指示受玉皇大帝敕封為「代天七巡王爺」,此後境內外信徒更為絡繹。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日久,信眾有感於公厝規模狹小,民國66年倡議鳩資重建,先由辛、吳兩家捐獻廟地,自民國67動土,至民國73年竣工,並更廟名為「萬龍宮」,民國80年再增建旗杆一對,成今日所見之貌。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臺南400—府看府城:觀看我們的百年臺南
1995年2月15日下午,土城市公所為拓寬中央路,拆除這兩廟[1]。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2025 因楊大人廟組織章程錯誤,原管理人登記為已故的林祖壽,所以無法辦理土地徵收補償費及其他補償費事宜,後經地方士紳謝建成、林德、市代表餘有澄、及市長劉朝金協調,信徒始同意先拆遷配合中央路三段道路拓寬,再領取補償費[11]。 日治時期,大安寮保正江大崑商請林本源家族的林祖壽同意獻地,在大安寮小段一九四之二地號、福德爺廟旁建立楊大人廟[2]。 永寧福德宮江金崙主委說,此廟祭祀開圳工人、與抗日人物[6]。 永寧福德宮、萬善堂,是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永寧裏、大安圳旁的土地祠兼萬善堂,其中萬善堂主祀一位被尊稱為「楊大人」的人士。 萬龍宮主祀二府千歲,據廟碑記載,二府千歲於明永曆年間,由湖內鄉草仔寮莊李氏先祖自大陸奉請香火來臺,初時奉祀於李宅。
菁寮是清領時期通往諸羅縣城必經要道的重要驛站,當時的菁寮,以現今南82線與南85線的十字路口為中心,因位處交通要道發展出…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永寧福德宮、萬善堂
同治12年(1873),草仔寮信徒興建忠興宮供奉,因神威顯赫,信徒日眾,民國初年,港崎頭辛姓家人染有痛疾,其妻前往乞香迎回供奉,疾病告癒,辛家為感念神恩,遂雕塑神像奉祀,後因神恩被,漸為港崎頭莊民所共祀。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依江金崙之言,傳說開圳時在今永平路與海山煤礦間名為「苦埤頭」之處,有十八名工匠工作時因土質鬆軟遭活埋在地下,地上只剩下他們的斗笠,後集中奉祀[6]。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2025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地方耆宿李火烈認為,楊大人在光緒年間一起與開闢大安圳的工人喪生了[2]。 官田水雉復育區位於官田區,是由高鐵贊助成立,臺南市政府農業處接手管理後,就正式更名為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逐步朝向生… 除說是收容大安圳的無主遺骸外,一說該廟地是抗日遺址,一名姓山本的軍官就死在該處[5]。
日本政府在此廟旁立了大安寮忠魂碑,紀念1895年在此戰死的日軍[7]。 在北埔鄉大湖口曾有同名廟宇,祭祀楊載雲,後合併至北埔慈天宮[9]。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2025 仁德港崎頭萬龍宮相片2025 御真影奉安殿算是臺南非常特別的一個景點,就位在新化國中內的角落,從這裡可以看見日治時期殖民教育的縮影,御真影的意思就… 鹽田永鎮宮原位於安順鹽場之南寮,建於民國41年,廟名取自祖廟北門永隆宮的「永」,四草大眾廟鎮海元帥的「鎮」,謂之為鹽田… 在清領時期,臺南市曾建有黃、石、劉、林、梁、吳、施及陳等幾個宗祠,至今只有吳姓及陳姓、施姓宗祠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