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表示,沒有人會知道大疫症何時再臨,認為未來應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又期望港人可以採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心態,一旦發生疫情,本港仍能如常運作如常,毋須長期停工停課,海陸空交通航運如常,市民日常生活如常。 孔繁毅醫生2025 在新冠疫情初期,團隊早已得知幹擾素及蛋白酶抑制劑等藥物對病情有很大幫助,及早用藥亦令病人康復進度更快更佳。 醫大夫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從開始只有數位醫生,然後累積到現在七千多位,網頁內的相片,也是由創辦人、他的團隊和朋友,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親自拍攝下來的,而不是在網絡復印,每一張寶貴的相片都有我們的汗水。
被問到兩年疫情以來最難忘的時刻,孔繁毅第一時間聯想起第一波疫情,醫院內不少醫護亦感到擔心,他於是身先士卒,親自入負氣壓病房為病人抽血及抽樣本,希望為醫護人員打下「定心針」。 而疫情初期出現的「打邊爐羣組」,亦令他有機會進行臨牀藥物研究,目睹一個又一個確診者全數康復出院,「對於自己意義好重大」。 孔繁毅醫生2025 對於坊間不時有聲音質疑疫苗功效,孔教授自己也認識講求自然療法的朋友,但他會盡力勸導他們至少要讓子女接種疫苗,讓他們有基本保護;至於有指打疫苗會引致自閉症,他指這全屬無稽之談,希望大家不要受誤導。 他說,若幼稚園或小學生接種率較高,他們能產生「羣體免疫」,他們家中的長者亦較少機會感染流感,他期望更多幼童打針,減少流感爆發。 文章又指,私營醫療機構不能置身事外,既有營利可用於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有關之硬件,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等。 日後再遇大流行,屆時私院5000多張病牀,部分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短時間提供大量緩衝空間,以免公營醫療系統崩潰。
孔繁毅醫生: 新冠疫苗接種率低? 團隊︰政府解說工作追不上謠言
參與計劃的中五學生可按升學、興趣等要求,配對有相應專長的校友,如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屬醫科、基匯資本執行合夥人兼資本市場部主管吳燕安負責商科等,提供為期一年的輔導計劃。 孔繁毅醫生2025 他鼓勵市民現階段要繼續堅守防疫措施,原來在專業身分的背後,他亦如普通人一樣,希望疫情盡快過去,回復正常生活,毋須戴口罩,甚至可以出國旅行滑雪。 惠生研以「高安全性」、「高機能性」、「複方特異性」為最高指導原則,開發適合國人食用且具實用效能之保健食品,同時與陽明大學積極合作益生菌機能性及安全性研究。 除了做研究,孔教授也肩負醫學院收生工作,孔教授形容新一代的醫科生 「轉數快、好醒目」,更有不少學生擁有學術以外,例如在音樂、體育方面的才能。
許樹昌認為,本港有可能出現第四波疫情,要小心輸入個案,旅客來港前及抵港時均要驗病毒,倘若來自高危地區仍要檢疫14天;低風險地區的人則要醫學觀察。 孔繁毅醫生 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全港市民人心惶惶,面對未知的疫病,醫護人員卻不能退縮。 孔繁毅教授又發現,一款用於治療疣的TLR7咪喹莫特藥膏,若在注射疫苗前,在落針的手臂位置先塗上一層,約五分鐘後再作皮下注射,藥膏會刺激免疫細胞,令接種者的抗體數量較原來大增三倍,效果更有機會長達一年。
孔繁毅醫生: 香港醫院名單
然而新生代可能成長階段較少遇到挫折,抗壓指數不算高,在行醫路上或需多多學習面對高壓的情況與環境。 他呼籲市民、尤其是長者及長期病患等高風險人士,當確診時應盡快求醫,在病發一兩日黃金期內服食新冠藥物,減低併發病入院機會。 孔繁毅主要負責帶師弟妹到醫院考察,讓學生了解本港醫院環境「同想像中唔同,環境惡劣好似戰地醫院,等你有心理準備」。 他補充,去年IB課程及英國高考因疫情先後取消考試,令升學面試顯得更重要,師友計劃下的面試技巧訓練工作坊,便可裝備師弟妹應付大學面試,一眾校友亦化身面試官,讓同學獲得面試實戰經驗,並習得不同面試技巧。
- 對於全面封關的意見,他認為封關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如能守住「第一關」,便有利其後的追蹤工作。
- 雖然第五波疫情下,不少人居家檢疫,但他相信大部分人已接種新冠疫苗,加上變種病毒Omicron較為溫和,不少人是無病徵又或輕症,相信出現「長新冠」比例較少。
- 食安中心一項茶樓點心調查指,蝦肉燒賣等「點心王」的鈉含量相對偏高,或暗藏高血壓罹患風險,籲市民留意點心鈉含量,食肆… 孔繁毅醫生 可以醫到沙士病人嘅藥好有限,就算病人病情轉差都只可以加類固醇,再差就轉去深切治療部插喉、用呼吸機,好多時失救死亡。
- 孔繁毅醫生 他鼓勵市民現階段要繼續堅守防疫措施,原來在專業身分的背後,他亦如普通人一樣,希望疫情盡快過去,回復正常生活,毋須戴口罩,甚至可以出國旅行滑雪。
- 孔繁毅表示,十七年前的沙士,自己跟隨袁國勇教授學習,但十七年後則由自己教導譚醫生,在其身上彷彿看見自己當年的影子,又形容這段是亦師亦友的師徒關係。
- 孔繁毅指,以瑪麗醫院為例,近一兩星期多了新冠重症患者入院,部分人要入住深切治療部,強調治療時間十分關鍵,越早求醫及服食抗病毒藥物效果會越好。
- 團隊又指,旅客需時刻佩戴口罩,並接受流行病學追蹤;邊境管制亦要減少豁免,防止感染個案流入本港。
- 周智美稱,聖保羅男女中學師友計劃已進行20年,希望集合聖保羅男女舊生的人脈及凝聚力,幫助一眾師弟妹,並希望將聖保羅男女優良、謙厚的精神跨代傳承。
學校提供優質教學,培訓出社會未來棟樑,眾校友事業有成後再回饋母校,仿似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聖保羅男女中學推出師友計劃廿載,一眾成功校友利用人脈資源,不遺餘力種出大樹為後輩遮蔭,助師弟妹人生路走得更順暢。 惠生研生物科技公司由亞洲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指導成立於2004年,以功能性益生菌與保健食品的研發、品管與銷售為主,是國立陽明大學育成中心優質廠商。 惠生研秉持著「惠澤生命,精研品質」的創立使命,並實踐蔡英傑教授奉獻社會、造福人羣的願景。 孔繁毅醫生 益福生醫以卓越堅實的研究基礎、高規格的醫藥水準及嚴格把關的品質控管,將每一份心力都專注在菌株及產品研究與開發,以醫藥級益生菌為目標,積極拓展保健食品領域,帶給現代人健康活力的新契機。
孔繁毅醫生: 「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
孔教授說,是可以的,但香港暫時是沒有這機制,第二針複必泰副作用比較多,而科興疫苗副作用少些,看到早期的一些分析,是安全的。 孔繁毅醫生2025 孔繁毅說,每十名新冠患者約一至兩人患有重症,比率不算高,但預料未來數周重症個案將增加。 他指出,重症個案中,主要是高危人士包括較年長的長者、曾接受器官移植人士及癌症患者等,部分人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甚至要使用呼吸機;他們基本上已接種兩至三劑新冠疫苗,但由於免疫力欠佳,疫苗效果不太理想。 香港每年要應付兩次流感爆發,衞生署一般會呼籲幼童、長者及長期病患接種流感疫苗,但孔繁毅發現,長者羣組即使有注射疫苗,但抗體流失很快,令長者難以得到合適保護。
除了臨牀貼身的望聞問切,沒想到現代流行病的治療方案,靈感也會從中世紀的病例而來。 孔繁毅醫生2025 2009年豬流感一役,孔教授從一些文獻發現,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時,既沒有抗生素也沒有抗病毒藥物,醫病主要靠康復病人的血漿。 「我記得是廣華醫院主動聯絡袁教授,原來他們接收了源頭病人的家屬。輾轉下找到源頭病人,袁教授與鄭智聰醫生便馬上去見他,全靠從這病人抽取肺組織化驗,才證實是冠狀病毒引致沙士。」孔教授說。 瞭解更多有關我們是誰、如何聯繫我們以及我們的私隱政策如何處理個人數據的信息。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團隊期望港人可以採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心態,一旦發生疫情,本港仍能如常運作如常,毋須長期停工停課,海陸空交通航運如常,市民日常生活如常。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及內科學系正研發噴鼻疫苗,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出席商臺節目《政好星期天》時表示,將於今年11月招募100名健康及年輕人參與第一期臨牀研究,觀察首次接種、第28日、3個月及6個月的反應,以瞭解疫苗是否安全、有否副作用及是否有效。 他引述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D614G蛋白出現變異,其傳染力比起初高10倍,而患者感染後病徵輕微,較多隱形患者,因此個案追蹤有困難。 另外,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本港有可能出現第四波疫情,要小心輸入個案。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大臨牀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等4名學者今日(7日)在報章撰文,就香港未來應對疫情提出建議。
孔繁毅醫生: 香港醫院名單
孔繁毅指,從未預計今次疫情會長時間大流行,「諗住一年到會完,隨住有疫苗面世,打完針好少症,最令人驚訝係同之前諗嘅唔同,有好多變異病毒株走出嚟」,其中Delta及Omicron變種病毒更令傳播性大增。 孔繁毅醫生 我們的編輯團隊和醫療專家均具豐富經驗,致力製作高質素而精采的資訊內容,從預防到治療,一路陪你活出健康人生。 至於預防方法,孔繁毅不建議學生於校內戴口罩,憂影響學習,若生病應留家休息。 他又稱,新一代XBB新冠疫苗料可於下週接種,建議長期病患者等高危羣組接種。 上茶樓歎「一盅兩件」,但非包裝類點心沒附設營養標籤,市民喫了過量脂肪、鈉質入肚也不知。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指現為疫情最嚴峻及關鍵期 市民3天內完成快測可追蹤個案
學會理事會成員、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指,流感及新冠病毒「前後夾擊」,夏季流感高峯期剛完結,但近日新冠病毒陽性比例呈上升趨勢,料本月底、12月初迎來感染高峯期,呼籲高危人士一旦受感染便應盡快求醫,把握治療黃金期。 孔繁毅今早於港臺節目表示,現時肺炎支原體的香港的感染情況穩定,大部份都是兒童個案,情況大致平穩。 他續指,兒童個案較多源於過去三年新冠疫情期間,都未曾感染相關疾病,未有抗體,故一旦感染可能會較嚴重;但整體而肺炎支原體的病情輕鬆。 枱上還有其他病人的檔案,譚醫生逐一打開,再詳盡地交代各人情況,孔繁毅聽罷,又說:「好。」然後,兩人有默契地穿上保護衣和醫生帽,前往巡房。 孔繁毅醫生 他鼓勵市民現階段要繼續堅守防疫措施,原來在專業身分的背後,他亦如普通人一樣,希望疫情盡快過去,回復正常生活,毋須戴口罩,甚至可以出國旅行滑雪。
孔繁毅醫生: 教授
團隊期望,本港可以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不論軟件、硬件設施,甚至心態上均建立足夠抗疫韌性,時刻就緒,即使大疫再臨,終極目標乃於有藥物及疫苗之前,本港仍能運作如常,毋須長期停工停課,海陸空交通航運如常,市民日常生活如常。 至於檢測陰性者及指定病例之標本,應續以次世代排序法查找病源;旅客亦需時刻佩戴口罩,並接受流行病學追蹤;邊境管制亦要減少豁免,防止感染個案流入本港。 孔繁毅醫生2025 醫管局及衞生署應具備快速擴大各種核酸檢測之設備、人手及技術,並能於短時間內啟動大流行模式,才能盡檢無症狀、輕度症狀病例,以隔離和檢疫接觸者,及早控疫。
孔繁毅醫生: 醫生與你
內地近日爆發肺炎支原體感染,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今早(5日)於港臺節目表示,隨着中港兩地多來往,相信對香港會有一定影響,不過認為香港現時情況平穩,個案不算多,而且大部份病情輕微,即使有個別病人出現白肺,亦有方法治療。 孔繁毅醫生 他又透露,新一代XBB新冠疫苗可於下週接種,建議長者、長期病患者等高危羣組接種。 新冠病毒感染至今已遍佈全球,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連同港大臨牀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等學者今日(7日)在報章撰文,就香港未來應對疫情提出建議,指沒有人會知道大疫症何時再臨,認為未來應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疫情消息
計劃下,校友與師弟妹的關係,既是朋友亦是指路明燈,校友一方面要為師弟妹規劃人生前程,同時亦要照顧他們的心靈發展。 除了一對一輔導,計劃亦會安排至少6次活動,包括職業日,委員會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校友回校演講,分享經驗,讓師弟妹瞭解各行業的工作環境及需求,並舉辦企業參觀日,讓學生認識企業運作過程,過往便曾安排參觀不同行業如谷歌、電視臺等。 周智美稱,聖保羅男女中學師友計劃已進行20年,希望集合聖保羅男女舊生的人脈及凝聚力,幫助一眾師弟妹,並希望將聖保羅男女優良、謙厚的精神跨代傳承。 不少名校舊生對母校有濃厚情意結,感恩學校教育培養成材,即使畢業已十數年仍時刻將中學掛在口邊,更積極照顧師弟妹,傳承學校教育使命,「好想做返啲野,回饋培育我成才的地方。」聖保羅男女中學師友計劃委員會主席周智美說,學生以學校為榮,再貢獻母校,大概這就是歸屬感。 對欲讀醫的年輕人來說,他會勸勉他們「Think Out 孔繁毅醫生2025 of the Box」尋求創新,因為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突破不能在因循中找到。
孔繁毅醫生: 疫情初期身先士卒接觸患者 為醫護打下「定心針」
當年港大醫學院內科和微生物學系的團隊派出三名醫生到聯合醫院,在朱頌明醫生的指導下,接觸120名沙士病人,短短三天日以繼夜問診、看病歷、化驗,只求盡快為研究團隊提供更多線索,找出疫症源頭。 三人小隊中,包括當年還是小夥子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以及鄭智聰醫生和鄧兆暉醫生。 團隊認為,私家醫院、私營診所及門診之防疫設備必須與公院看齊,並於大流行時分擔公院的負擔。 文章提到,私營醫療機構既有營利,可用於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有關之硬件,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等。 孔繁毅醫生2025 日後再遇大流行時,私院5000多張病牀,部分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短時間提供大量緩衝空間,以免公營醫療系統崩潰。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醫生: 新聞
因此,認為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各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成為常規做法,特別對於來自非洲和中東等疫情爆發熱點之旅客,因當地經常出現伊波拉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疫情。 孔繁毅醫生2025 學會會長,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連慰慈指,調查結果反映港人輕視新冠病毒,對感染新冠病毒後求醫的態度猶豫不決,憂延誤診治。 她表示,求醫對預防新冠病毒感重症及其引發的死亡非常重要,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提醒如感染新冠病毒應盡早求醫。 孔繁毅醫生2025 孔繁毅亦稱,計劃非單純幫助師弟妹入大學,更重要是教識他們面對挫折,舉例指有師弟入讀港大醫學院後,一直希望從事科研,但誤以為醫科滿足不了其要求,一度要求轉到美國讀科學,「我約埋袁國勇教授去見佢,同佢解釋日後發展機會」,最終令師弟迴心轉意,亦為醫學院挽留人才。
孔繁毅醫生: 袁國勇評後疫情時代 香港須保持「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心態
他們憶述最棘手的個案,一名本身有淋巴癌的確診者,早前接受癌症治療後康復出院,到歐洲旅遊後回港,不幸染疫。 更甚是病人病情其後不斷轉差,一度以為會失救之際,2人與團體商討利用血漿治療後成功康復出院。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及內科學系正研發噴鼻疫苗,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說如疫苗研發成功,市民將來或要每年噴一次,但相信對比打針,市民接受程度會較高。 他續稱,免疫系統抑壓的癌症、器官移植等患者,尤其長者的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及併發症機率高,有長者用藥長達兩三週,但產生不到抗體,且病毒量高企,誘發原本的長期病導致病情惡化;而年輕人使用幹擾素後三四天就康復並有抗體。 雖然第五波疫情下,不少人居家檢疫,但他相信大部分人已接種新冠疫苗,加上變種病毒Omicron較為溫和,不少人是無病徵又或輕症,相信出現「長新冠」比例較少。 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今日(23日)在新聞博覽館的網上講座中表示,公立醫院疫苗過敏安全診所已經處理約150個類似個案,只有1人被醫生斷定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
文章指,無人能知大疫何時再臨,即使處於於非疫情,亦應外防輸入;而私營醫療機構要改善感染控制硬件,在爆疫時免公營醫療系統崩潰;政府要淘汰舊式安老院舍;提高市民健康衞生意識等。 孔繁毅醫生2025 另外,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聯同兩名學者撰文分析,下一輪大流行或由源自禽鳥和豬的流感病毒引起。 孔繁毅醫生2025 孔繁毅醫生 孔繁毅說,現時禽流感個案很少,人類感染個案亦屬個別情況,但不排除數年後可能出現季節性流感及禽流感之間基因重組,導致有效人傳人,但暫時未有這個情況,亦相信可以透過衞生措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