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灣少數且第一個主祀財神爺-偏財祖師:劉海蟬師的廟宇,求財者趨之若鶩,不少放貸者也多愛來此祈求,盼錢財順利討回….. 代天巡狩 雖然盧千歲誕辰為農曆五月十二日(今年國曆七月二日),但主要奉祀十二千歲的新北市樹林鎮南宮董事長許正秋說,由於千歲廟內有十二千歲,所以一般來說,會選在每年農曆五月與十月,分二次舉行聯合祀典與禮鬥法會,慶讚眾千歲公聖誕,而不一一慶祝各別的聖誕。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

  • 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率領約二十餘人到南安孔廟祭孔,焚燒儒衣,向孔子痛哭發誓,說:「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昭鑒。」[22],鄭成功投筆從戎,且他的誓詞相當於公開與鄭芝龍劃清界線,於是率眾出走金門。
  • 各道均有御史七至十一人,十三道共一百一十人,合稱十三道監察御史。
  • 在儀式參與者看來,除瘟只是王爺“巡狩”的目的之一,“巡狩”更多的意義不能被“除瘟”一意遮蔽。
  • 隆武三年(1647年,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八月,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 長年主持西港醮務的王李家族,就有一本由前人王李慶於 1946 年整理的「丙戌科端月置醮事簿」,不僅詳細記載了清光緒年間祭典相關時序,每個環節必須置辦的物品也都一清二楚,再透過家族傳承作為行事依據。
  • 後來鄭芝龍投奔同鄉、大海盜李旦,受到江戶幕府徵夷大將軍德川秀忠和平戶藩藩主松浦隆信的重視。
  • (1)送王船年的春天二三月“詢平安”,夜請各路神明,確定外海王爺以及水府王爺數目與姓氏。

巡行所至地區,必須先審查案件罪犯,調查訴訟案卷,有事實出入,必須依理辨明。 體恤孤苦老人,巡視倉庫,清查錢糧,勉勵學校,表彰善者,清除豪強敗類,以此匡正風俗、振揚綱紀。 各御史糾察彈劾的事,必須寫清年月與證據,不得以空話詆毀,挑剔細節。 在信仰上單一神祇如馬巷池王爺,複數神祇則如五府千歲,不管其成神的神蹟有何差異,皆可聯繫臺灣、東港與福州、泉州,在大歷史上的王爺神話現象,其中所銘刻的正是大航海時代的共同記憶。 從這些封號來看,可以發現七位千歲各司其職,大千歲為玉皇上帝駕前護尉,二千歲是天皇殿保護大帝 ,三千歲為修成佛道的無量佛三仙子,四千歲負責工商業監察代天巡狩,五千歲負監察責醫藥代天巡狩,六千歲能遍巡三界,七千歲能管陰冥地府的陰陽事,為南山帝君,帝君是神之尊號,是神仙真聖裡面的尊貴者 。 許正秋說,由於廟宇會配合古代紀年十二地支中的寅、午、戌等紀年,另外舉辦大祭典及祈安清醮法會,恭祝十二千歲聖誕,而由慶典那年算起,到下一次祭典為五年,所以信眾也將這十二千歲稱為「五年千歲」。

代天巡狩: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代天巡狩

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品秩為從五品,到清末又分江南道為江蘇、安徽兩道,湖廣道為湖北、湖南兩道;增設遼瀋道、甘肅道、新疆道。 唐朝御史臺分爲三院,其中監察御史屬察院,設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唐六典),為正八品下,品秩雖低但權限廣。 最後,曾於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

相傳他降生於中國貴州境內,世居龍裡盧家巷,俗家名為盧閼逢,後加入伐紂大軍為國成仁,敕封「中天十二宮辰」之一。 信仰的傳承與實踐比起部分地區失去在地特色,或空有儀式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代天巡狩信仰,臺灣的信仰儀式相對完整且保留了清楚的發展脈絡,這有大半歸功於民間長期而穩定的文化傳承。 例如,負責執掌王府行事、祀事規制的地方禮生團體,常會透過編寫禮儀手冊的形式,清楚記錄、傳承儀禮的細節。 永曆六年(1652年,清順治九年)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都統)金礪率領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26],鄭成功下令解除漳州之圍。

代天巡狩: 《臺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代天巡狩——從道教到儒教的詮釋

天啟五年,顏思齊死,海盜們在鄭芝龍的率領下劫掠漳州,橫行無阻。 代天巡狩2025 福建巡撫熊文燦在崇禎元年招安鄭芝龍,派其徵討中國和荷蘭海盜。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生於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少時姿容秀麗,性情逸盪,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

約清康熙年間,一南澳船遇臺風漂流至此處,見船上神像數尊,侖仔頂迎請蘇王爺,汕仔寮祀奉黃王爺為主神,另有溫、朱、包、盧及伍等王爺分祀民家,三部落於焉各有信仰,屢有神蹟。 代天巡狩 以雲林、嘉義地區為例,除了濱海村莊年年「迎客王」外,盛行的五年千歲信仰類型就包含了 4 年一科於水邊迎送王、迎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到村莊內繞境並祭祀,後於鎮安宮前燒化添儎等類型,有的村莊還會同時迎請南鯤鯓五府千歲為南巡王爺、馬鳴山五年千歲為北巡王爺。 發展到明末最後幾年,連崇禎皇帝本人,都看透了這幫墮落的人:“公署前後皆通竇納賄,每奉使皆富可敵國”。 更惡劣的是,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費,地方官們當然不會自己買單,往往巧立名目加稅,讓當地百姓“賠補”。 等到老百姓“苦夠了”,也就有了最後把崇禎逼上吊的明末農民戰爭。

代天巡狩: 媽祖也要代天巡狩?西港刈香顯神通

迎王起源於清領時期一位來自泉州的遊街道士,見當時東港居民深受災疫之苦,故將原鄉科儀帶入,恭請溫王爺結義兄弟代天巡狩千歲爺蒞境「燮理陰陽、賞善罰惡」,驅除邪煞,賜福地方。 代天巡狩 2008年,屏東縣政府將迎王祭典以「東港王船祭」為名登錄為「屏東縣民俗文化資產」[4]。 代天巡狩2025 於2010年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並由文建會(今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活動,2011年11月26日(農曆十一月初二)上午十一時頒發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證書[4][5]。 迎王祭典前一個月開始「進表」、「設置代天府」,前三天「代天府上樑」。

永曆十五年四月初二(1661年4月30日),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隨後鄭軍在臺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荷軍艦赫克特(Hector)號,取得臺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 永曆十四年(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勝利,聲威復振。 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精銳北上,乘機分兵攻陷羅星塔和閩安鎮。 代天巡狩2025 鄭成功擔心兩島有失,後方震動影響軍心,只得暫時回師。 大大小小超過3000艘的國姓的舢板從海口溯福安河而上。

代天巡狩: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這種矛盾在民間常被忽略,原因就在詮釋玉皇大帝的敕封,即將王爺廟命名「代天府」,或高掛所賜的「代天巡狩」匾額,這樣的象徵符號頗有一致性,其形成並非一時一地,亦非純屬閩地士人所改造,其真實的依據乃為「道封」體系,而後經由儒家士人根據禮經傳統而改造成功的。 「南巡北狩,代天理陰陽」是五府千歲的天職,相信大家對此並不陌生,畢竟臺灣民間信仰中佔最大宗的便是媽祖及王爺信仰,但王爺信仰中的流派和複雜系統也常常令人混淆,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南臺灣的霸主「南鯤鯓代天府」的一則感人故事。 同年九月,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 鄭成功決定放棄已佔領的漳州、泉州兩府屬邑,並拆毀城牆讓清軍無所屯紮,藉此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 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 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

代天巡狩: 收驚問事一把罩 王爺公來保庇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自廈門起兵,自襲延平郡王,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即位。 然後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之南明永曆帝為正朔,而實際控制檯灣之延平王政權,則成為南明抗清之最後一塊領土。 代天巡狩 南鯤鯓代天府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之王爺廟,因分靈眾多又被稱為臺灣王爺總廟,主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範 府千歲五府千歲(民間亦稱為鯤鯓王)。 廟址在臺南市之西北方,位居槺榔山虎峯,俗稱南鯤鯓王爺廟(簡稱南鯤鯓廟、南廟)、南鯤鯓五王宮,並與歸仁保西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一同被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

代天巡狩: 東港鎮東隆宮

據稱是「囝仔公」收取當地的「好兄弟」相助,王爺們也調動天兵天將、五營神將,兩方戰得難分難捨,各有勝負。 最終由赤山龍湖巖的觀音佛祖會同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提出「王爺公起大廟,囝仔公建小廟,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之協議,最後為「囝仔公」建了小廟,並尊為「萬善爺」。 東港東隆宮的王爺轎班以七角頭劃分,每科都要抽籤決定哪一角頭在下一科年負責哪一個千歲爺。 小琉球三隆宮則無此設置,每一科轎班所扛的神轎是固定的。

代天巡狩: 臺灣並非「送王船」起源地,卻保留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王爺信仰文化

巡按御史制度起於明初,清朝順治年間後就基本“消失”。 嚴格說來,“巡按御史”只是個臨時性的差事,其品級也只有正七品,與北京大興縣衙門裏的縣丞以及地方知縣“平級”。 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頂着“縣長”的級別待遇,幹着“中央檢查團”的大活兒。

代天巡狩: 平安扇和平安符怎麼換?

第一階段,六朝江南道教面臨瘟疫的流行,從「疫」字又新出「瘟」字,也就從古代疫鬼又衍生瘟神說,複合為瘟疫而有「天行」觀念。 在此一關鍵階段出現在兩部道經:《女青鬼律》將天行瘟疫的懲罰觀,神格化為五瘟主:張元伯(春)、劉元達(夏)、趙公明(秋)、鍾士季(冬)、史文業(總);《洞淵神咒經》構成神╱魔剋制說,神即指洞淵天尊,魔則泛指行瘟行疫的瘟神疫鬼,由洞淵天尊節制五瘟。 從免疫學來看,北方人南下後,因為水土不服而致病;又適逢瘟疫流行的週期,當時曹丕曾有「疫氣」說,所反映的正是氣化論。

代天巡狩: 相關條目

2020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當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的文化事件。 豎燈篙是對天地神明及陰間孤魂鬼魅等「召告」此地舉行建醮祭祀活動,並表示歡迎來為當地廟宇主神慶賀保佑百姓人丁平安、安居樂業、息災祈福、家家和樂、牲畜與旺請上天諸神前來鑑醮共享功果,另普渡陰間孤魂野鬼,讓他們喫飽喝足不擾亂陽間百姓的平安。 明成祖永樂年間,派遣監察御史至各地巡視政情,稱「巡按御史」,簡稱巡按,職權似漢朝之刺史。 巡按雅稱為「代天巡狩」[5],巡按御史只是四品以下的欽差官員種類之一,並不是後世所稱的「欽差大臣」,即所謂「欽使」。 其中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有十人;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各有七人;陝西、湖廣、山西各有八人,雲南有十一人,另有京畿道監察御史負責刷卷[1]。 監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掌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

代天巡狩: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不久,清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退回海上。 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亡。 隆武政權滅亡,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後開始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註 5];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公曆為隔年1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日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第一日請水當日,祀王、敬王儀式後,必須在子時前,將王爺神移到開基大清府嘉蓮宮或大清府舊嘉蓮宮兩座嘉蓮宮之一過夜(每科輪替),直到卯時才迎回東港東隆宮設置的代天府,稱為「大清府過王令」[3]。

清康熙45年,現在的鎮海里海灘,一夕之間,海灘上擱置大批自福建來的木材,上有東港溫記字樣,因此當地民間傳聞是溫王爺顯靈表示想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便將神木興建為溫王爺廟,取名東隆宮。 東港以海業為主,擁有許多臥虎藏龍的造船匠師,這些師傅在溫王爺指示的王船建造期間,都會放下手邊工作義務進行建造工程,故東港王船相較其他鄉鎮來的更壯觀,更精美,以致於讓多數外地人易將焦點誤放在燒王船(送王)儀式,而誤稱迎王平安祭典為王船祭。 事實上王船隻是迎王祭典中最後千歲爺押煞離境的交通工具,主事者會將五位千歲爺神位迎至「王船」之上,堆疊壽金焚化,送神歸天。

代天巡狩: 信仰的傳承與實踐

鄭成功下令屯墾臺灣的範圍,北達噶瑪蘭(今宜蘭縣),南至瑯嶠(今屏東縣恆春鎮),後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阿德狗讓與瑯嶠「番人」的反抗而減緩擴張,在初次徵討阿德狗讓失敗後、鄭軍設下伏兵斬殺之。 鄭成功時期的實際統治區域大約是從二林(今彰化縣二林鎮)到茄藤(今屏東縣佳冬鄉)的範圍之間。 四月初六(1661年5月4日),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 永曆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661年6月14日),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 攻取臺灣時,命世子鄭經鎮守廈門,鄭經與五弟鄭智乳母陳昭娘私通,生下鄭克𡒉。 鄭成功本不知陳昭娘是鄭智的乳母,還以得到愛孫而大喜。

代天巡狩: 鄭成功

鄭軍勢如破竹,僅派四名虎衛將、四名哨兵就收復了江浦,二百清兵遁逃。 [39]在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勝利後,鄭軍包圍江寧府城(南京)。 十二月,清軍決定放棄對鄭軍的招撫政策,命濟爾哈朗世子濟度充定遠大將軍,發動征剿。 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進入興化地方。 同年十一月,清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 同年五月,鄭軍大將施琅擅自處決鄭成功麾下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琅全家;施琅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遭處死。

本廟廟地原為荒野一片,在王爺神建廟時,廟地的神靈「囝仔公」就出面抗議,「囝仔公」生前為牧童,過世後葬於此地,因得風水地靈所以成仙。 他說這片荒野原為他擁有,有信物銀針(或說鐵釘)為憑,王爺們卻說「吾等早就發現此地,亦有信物銅錢一枚為據。」雙方請出當地土地神為公正第三方並掘地驗証,乃見銀針插在銅錢的方孔之中,未能辨別先後。 代天巡狩 雙方於是爭執許久,引發戰端,夜半刀兵之聲大起,民眾畏懼。

代天巡狩: 臺灣史論叢

蜀將廖化、吳壹、張翼等人雖持節,但是真正軍事用兵卻得憑視大將軍姜維所舉止;吳將長江各督鎮守各地,也非人人持節——因此吳蜀節將的權力,不如魏晉節將來得大。 漢魏時期,節是使者代表皇帝處理國家事務時所持的信物 , 不是專殺權的象徵 , 持節者在沒有皇帝允許的情況下不能擅自殺人。 (3)“送平安”,九月十三,道士做“請王送瘟修醮謝恩祈安植福法會”,將王船送至江上沙洲(2021年改爲江上鐵船)置入供品再焚燒王船,前後歷時三個小時。 從時間上看,從請神到送神,送王船往往歷時6~8個月;兩次間隔3年;從“詢平安”、“請平安”到“送平安”,送王船的主要儀式(王醮)均在陸地舉行,王船焚燒/漂放之後,即與村人無關。 所以從入儀者的時間生活看,送王船儀式具有間隔性(三年一次)、循環性(週而復始)、模式性(王醮/繞境/送舟)、狂歡性等基本特徵。 送王船習俗故地在閩南廈、漳、泉,隨着閩南人的擴散以及流散異地(主要是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的閩南人接納漂舟、善待王船,形成了與王船有關的一系列具有延伸性、相關性的新習俗。

東港共心堂在出巡執士牌上,書有「南巡帝君」之稱呼,即是邢府七千歲的封號。 檺林七兄弟謝旨入天皇殿就職;想起雙鳳山之事,各位兄弟何合一致各位輪班回雙鳳山救世萬民 。 代天巡狩2025 日本存在小中華思想且深受水戶學影響,而水戶學基於明朝遺臣朱舜水影響,使得日本史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展為尊皇論。 代天巡狩 無論明治維新思想,亦或今日歷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

代天巡狩: 文化資產

民間多稱為“國姓爺”(白話字:Kok sèng iâ;荷蘭語:Koxinga),或“鄭賜姓”、“鄭國姓”;而非明朝臣民的日本人,因無須避諱便以“朱成功”稱之[註 2]。 朱成功起兵時,多自稱「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朱成功對荷蘭、西班牙交涉時,多數自稱「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對於他的部下則自稱「本藩」,發布命令,稱作「本藩令」。 1659年,鄭成功採納何斌的提議,準備攻取臺灣以解決糧食問題,為此他斷絕與荷蘭商人的貿易往來。 1661年,鄭成功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出航,橫渡臺灣海峽,先後在攻佔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以大員(今臺南)爲基地建立承天府[9]。 隔年鄭成功急病去世,進一步攻打呂宋的計畫也隨之終止。 送王時刻一到,道長進行祭船「三獻」科儀,並以鋤頭在船頭開水路通外海,鞭炮乍響,金紙引燃,王船瞬間被熊熊大火包圍。

(1)除瘟者,即瘟神可以消滅降臨疫病、散播瘟疫的厲鬼、凶神或邪祟,瘟神對待它們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人送瘟神的儀式加以攘除。 送王船中的各種禁忌,以及燒王船、出海漂王船,都有逐疫(大儺)意味。 清道光十九年《廈門志》卷十五“風俗”稱送王船爲:“聖人神道設教……猶曰:‘得古儺遺意。 ’”林豪《澎湖廳志》卷九“風俗”雲:“竊謂造王船,亦古者逐疫之意,使遊魂滯魄有所依歸,而不爲厲也。 ”(2)水中遇難的孤魂野鬼的管理者與安撫者,王爺對孤魂野鬼或喝退或安撫。

進表的時間在迎前一個月,東隆宮擺設天案,由大總理與各級總理代表全鎮鎮民,跪拜呈文,恭請溫王爺轉呈投遞邀請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為地方淨域除疫。 中軍府是千歲爺的先鋒,中軍府安座也代表神界已進入平安祭典的準備階段,迎王祭典前二年值年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也可正式建造,正科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東隆宮為提早建造王船,會在王船立  代天巡狩    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每當迎王祭典圓滿結束後第三天,祭典司職人員便會舉辦犒勞的「福宴」。 宴中,眾角頭在溫府千歲前,用抽籤方式,遴選下一科迎王祭典,各角頭之司職任務。 首先祭典前三年為「職務分配與遴選總理」,前兩年進行「值年中軍府安坐及班頭神像開光」,值年中軍府供奉在「境主尊王」殿中,殿外懸掛的牌匾是「境主尊王」,同時也開始「造王船」,而祭典前一年進行「正科中軍府安座」、「王船開光」,「正科中軍府」安坐後,「境主尊王」殿外的牌匾將改成「中軍府」。

代天巡狩: 東港

明改御史臺爲都察院,掌彈劾建言,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左右僉都御史各二人,其下設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分屬各道,初爲正九品,洪武十七年(1384年)提升爲正七品,多以新科進士爲之。 明清監察御史因所受差遣之不同,又有諸多不同名目,如巡視農務即爲巡農御史、巡視漕運即爲巡漕御史、巡視鹽政即爲巡鹽御史、巡視茶法即爲巡茶御史、巡視屯田即爲巡田御史、巡視邊防即爲巡關御史。 各道均有御史七至十一人,十三道共一百一十人,合稱十三道監察御史。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臺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 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代天巡狩: 王爺廟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鄭成功、鄭經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縣康店鄉覆船山,附葬於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 [66]也有說法稱[67],為免臺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臺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福建。 迎王平安祭典歷史悠久,科儀程序、籌辦過程皆由地方民眾自發參與,深入影響在地生活作息。 東港迎王從最初的除疫科儀轉化到今日的平安祭典,反映沿海民眾的生活特色,亦是王爺信仰本土化的展現,發展迄今,南州、小琉球從中亦衍生出自己的科儀活動。 祭典時的神轎、王船以及陣頭等極具高度的無形文化資產價值,神明遶境、陣頭裝扮與拜廟等,均彰顯迎王祭典特有的傳統工藝以及民俗藝術之美。 這一點,也跟西港慶安宮百年來主持的西港刈香十分相像。

一開始,只是刈香遶境,但在1847年廟宇重建落成,並舉行第一次王醮儀式後,開始王船祭,西港刈香就初步建立起香醮合一的獨特信仰模式。 代天巡狩2025 這種將不同信仰儀式揉合並擴大的形式,似乎就是西港慶安宮的特色,最終不僅發展成「全臺第一香」的規模,更成為臺灣重要國定民俗之一。 代天巡狩2025 原來這跟西港慶安宮的歷史有關,根據廟方的說法,自從慶安宮於1823年接手西港刈香開始,媽祖婆就特別奏請玉皇大帝,特准十二瘟王進行「代天巡狩」的任務,主要是要在刈香期間出巡,確保香科平安,同時掃除瘟疫。 代天巡狩2025 十八世紀後半到十九世紀,東南亞霍亂、鼠疫等傳染病盛行,當地華人社會轉向原鄉的王爺信仰與送船習俗尋求精神慰藉並驅瘟解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