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帶氣旋網成立後,留言板成為氣象新手的聚腳地,盼風者數量急升,更引致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在2003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形成時的蓮花婆婆事件。 但該系統轉向東北偏北移動,並於7月17日慢慢趨向廣東西部,香港天文臺卻只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引起氣象迷不滿[5]。 其後,熱帶氣旋聊天室於2000年正式改名為香港氣象聊天室,並由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改入香港天氣資訊中心旗下。 在1999年,熱帶氣旋頻繁襲港,香港氣象界因而出現第一波民辦氣象網站成立潮。

然而,TUTT仍不斷指出更多錯處,引來方臺長的支援者批評。 他們指摘TUTT不尊重方臺長,不應在屬於方臺長的討論區公開錯處,以免尷尬。 後來,事件演變成罵戰,方臺長下令封鎖TUTT的帳戶,但有份參與罵戰的支援者沒有被罰。 國臺正在開展的項目包括:FAST、LAMOST、CSRH、探月工程以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天文臺臺長跳樓: 颱風派比安事件

1992年,香港天文臺建立以綠色 天文臺臺長跳樓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天文臺推出為世界氣象組織開發及運行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天文臺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觀象授時服務、地磁觀測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 氣候服務方面,天文臺設有一站式「氣候資料服務」網頁,方便公眾人士及不同界別的使用者獲取各式各樣的香港氣候資料及統計數據、最新氣候消息和與氣候題材有關的教育資源。

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臺亦會利用直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天文臺臺長跳樓 天文臺代表世界氣象組織推出流動電話應用程式「MyWorldWeather」。 天文臺開發的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在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的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及後該系統更於2009年榮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高獎項 ─ 全年大獎。 天文臺臺長跳樓 在以往,只有香港地下天文臺臺長方誌剛曾經受到傳媒訪問。 隨後,尤其在派比安事件之後,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多名會員曾經被不同的媒體訪問,以及引述其內容,包括蘋果日報及壹週刊。

天文臺臺長跳樓: 氣象界人士漸在傳媒活躍

2007年10月初,強烈熱帶風暴利奇馬在本港西南面約600公里掠過。 受到利奇馬及季候風的共同影響下,本港在10月2日的風勢逐漸增強,多處地區錄得強風程度的持續風力。 但香港天文臺以本港當時受到季候風影響為主,並只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帕布襲港引起氣象界討論,不少氣象界人士認同香港天文臺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傳媒批評香港天文臺亦引起大部分氣象界人士非議[19]。 天文臺臺長跳樓2025 2007年,方臺長和袁仲昇推出氣象科普書《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11]。 TUTT亦在香港天氣資訊中心討論區發言指出錯處[12],其後第二版推出後仍繼續狙擊[13]。

  •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侵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侵襲。
  • 地下天文臺發表研究報告質疑當時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代表性,其後香港天文臺於2007年對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出修訂。
  • 自2002年起獲得ISO 9001認證的天文臺機場氣象所為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飛行情報區提供國際航空所需的氣象服務。
  • 天文臺參加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第十二次會議,是次會議批准了第五份評估報告的決策者摘要。

自從香港天文臺指出酷熱天氣警告的發出是考慮風向、風速和濕度的因素後,引起香港氣象界對酷熱天氣警告的討論。 天文臺臺長跳樓2025 香港地下天文臺臺長方誌剛和曾駐守香港國際機場氣象所的袁仲昇,在2003年香港書展中推出氣象科普書《做個醒目天氣人》。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風力加強,香港天文臺曾表示會發出三號強風信號[7],但卻於兩小時後表示不會發出[8],引起氣象迷不滿。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天文臺 – 香港便覽

首次在香港的「志願觀測船舶」(VOS)上安裝自動氣象站以提供較頻密和及時的海洋氣象觀測,並開始將部分觀測船舶提升至「志願氣候觀測船舶」 (VOSClim)以提供高質量的海洋氣象觀測,支援全球氣候研究。 在香港設立一個天文臺的構想,最初是由量地官約翰•派斯於1877年向港府提出,主要目的是為航海界提供準確的授時服務。 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向英國殖民地部提出另一個成立天文臺的建議。

  • 天文臺自行研發的「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利用雷達、衛星、雨量及閃電等數據,並結合電腦模式模擬結果,預測未來六小時暴雨及相關連的惡劣天氣。
  • 香港天文臺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臺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
  •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 颱風派比安於8月3日影響香港,並使香港離岸地區吹烈風或以上程度的風力,但香港天文臺未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受到香港氣象界和市民的質疑。
  • 這三個網站與當時的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及颱風發燒友迅速發展,成為香港五大熱帶氣旋網站。
  •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這些變化某程度上不僅反映各氣象交流平臺的管理差異,也反映了新一代氣象迷開始成熟。 因灌水問題及強烈熱帶風暴黃蜂事件,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和香港地下天文臺的關係惡化。 兩臺在2002年8月25至26日有言語衝突,香港氣象聊天室會員佔多數的香港天氣資訊中心會員,抨擊香港地下天文臺漠視他們的意見。

天文臺臺長跳樓: 氣象界的變化

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討論區前版主Irwin多次被蘋果日報訪問,十多名會員曾經在星期二檔案之中受訪。 2005年9月,Alan Chui與一眾香港氣象閒聊室會員成立香港氣象交流中心,閒聊室成為中心轄下的交流區。 由Alan Chui管治的香港氣象閒聊室與香港氣象聊天室發生一連串衝突。 由於Alan Chui與香港氣象聊天室部分管理層和會員不和,加上其他原因,Alan Chui於是在2004年7月10日成立香港氣象閒聊室,與香港氣象聊天室對立。 在會員Alan Chui的鼓吹下,香港氣象聊天室的政治氣氛尤其濃厚。

天文臺臺長跳樓: 警告機制引起的爭議

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致。 香港天文臺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臺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天文臺臺長跳樓 另一方面,一批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及香港氣象交流中心的成員開始效法天文臺,以統計學的方法自行研究熱帶氣旋在不同位置與香港風速的關係、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的機率等。

天文臺臺長跳樓: 天文臺

當中,John Yeung成立的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和Leswin Au成立的颱風發燒友為最受歡迎的氣象網站之一。 地下天文臺對於本網頁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效用,概不作出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聲明或陳述;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對於提供或使用這些資料而可能直接或間接引致任何損失、損壞或傷害(包括死亡),亦不負任何法律承擔或責任(包括疏忽責任)。 根據香港版權條例,地下天文臺授權任何人士無須通知地下天文臺即可在其互聯網或內聯網網頁加入超連結至任何地下天文臺之網頁作教育、學術、個人或非牟利用途。 但如須連結至圖片、數據或使用任何資料作其他用途時,必須先行申請。 2009年8月4日,強烈熱帶風暴天鵝於晚上在香港之西南約110公里掠過,天文臺曾發出持續6小時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但有網民指出,天鵝風力不強,沒有需要發出八號信號。

天文臺臺長跳樓: 工作範圍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臺平均每年仍測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地下天文臺受到電腦病毒侵擾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天文臺臺長跳樓: 輻射監測及評估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臺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天文臺臺長跳樓 天文臺臺長跳樓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臺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發出強烈季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冬季季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風則主要是西南風。 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烈風程度)。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天文臺的歷史

地下天文臺致力氣象科普及STEM教育,先後出版《做個醒目天氣人》、《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天啊﹗我們都看得懂的「天氣圖」》及《天氣其實不難懂》多書,其中《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更多次修訂再版,暢銷超過15年。 隨著社交網絡興起,地下天文臺成立 Facebook 專頁、Youtube 天文臺臺長跳樓 及 Patreon 頻道,為公眾提供天氣分析及氣象知識。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臺[4],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天文臺亦積極與夥伴和持份者合作,以促進氣候資料在不同範疇的應用,當中包括工程項目、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科學研究、節能減排、公共衛生及防災減災等。 天文臺為國際船舶、沿岸海域的漁業,以及離岸水上運動提供海洋氣象服務。 天文臺參與世界氣象組織之下的志願觀測船舶計劃,透過一隊以本港為基地的志願天氣觀測船隊,為全球氣象機構收集海洋上的天氣觀測資料。 天文臺亦與船運界合作,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投放飄移浮標,加強海洋氣象觀測。 楊何蓓茵也祝願鄭楚明退休生活充實愉快,並讚揚他服務政府34年來秉持專業精神,盡心竭力服務香港,任內帶領團隊提升天氣預測和預警服務,又積極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工作,以建立及維持香港在區域和國際氣象界的地位。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氣象閒聊室成立

莫拉菲過後地下天文臺方面決定加強打擊低質素留言,卻引起管理員和部分語文水平稍遜的會員之間的對立。 天文臺臺長跳樓 特別天氣提示為香港天文臺在2011年起推出的服務,旨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能儘早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香港,例如大雨、熱帶氣旋、轉涼或炎熱天氣等。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淹水,天文臺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淹水特別報告。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淹水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2015年,地下天文臺臺長出任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及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氣象專家。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隻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臺便會發出雷暴警告。 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 雷暴警告是一年內發出次數最多的警告信號,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內多次發出。

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 天文臺臺長跳樓2025 這個建議在1881年經港督副官亨利•龐馬少校加強和修訂,成為日後天文臺成立的藍本。 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臺臺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臺亦於同年創立。 香港史上首個有紀錄的颱風發生於1874年,造成2千多人死亡,史稱「甲戌風災」。 由於當時風暴消息源自馬尼拉天文臺,是次風災促使港英政府於1883年成立天文臺,預測天氣變化,以提早疏散沿海漁民。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五大熱帶氣旋網站

天文臺致力完善資訊科技服務,支援重要基礎設施的服務管理系統在2022年獲頒發ISO 20000認證。 8時正,氣壓計讀數驟降,天文臺掛出黑色信號,顯示颱風自香港以東30海里陸續迫近。 風勢突然轉強,颱風直接衝擊本港,僅逗留3小時卻造成近3千艘漁船和7百艘輪船沉沒,超過一萬人死亡。

時任總督軒尼詩及其副官龐馬少校(Major Henry S Palmer)後來修訂計劃,勾勒出天文臺早年三大工作方向:一、進行氣象觀測;二、提供觀象授時服務;三、進行地磁觀測。 [2]1879年,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羅馬舉行,推動國際氣象合作。 天文臺也製作各種宣傳和公眾教育材料、天文臺網誌及天氣隨筆,亦與其他政府部門攜手合作推行「科學為民」活動,讓市民多瞭解公共服務背後所採用的科技。 颱風派比安於8月3日影響香港,並使香港離岸地區吹烈風或以上程度的風力,但香港天文臺未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受到香港氣象界和市民的質疑。 香港地下天文臺、香港天氣資訊中心、香港氣象聊天室、香港氣象交流中心都發信聲討天文臺的做法[15][16]。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地下天文臺成立

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天文臺設有地震站網絡,並收集全球多個地震站的實時數據,以監測地震活動和提供地震資訊服務,透過Twitter、微博和RSS發放地震速報。 此外,天文臺也設有一個潮汐測量站網絡以提供潮汐、平均海平面、風暴潮和海嘯的資料。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天文臺

可見,由此可見,香港氣象界開始朝向更為學術化的方向發展。 2007年以前,當香港天文臺總部的氣溫高於攝氏33度時,香港天文臺便會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天文臺臺長跳樓2025 但是,在2007年6月起,香港天文臺一反以往做法,多次在香港天文臺總部的氣溫高於攝氏33度時不發酷熱天氣警告,引起香港地下天文臺、香港天氣資訊中心、香港氣象聊天室、香港氣象交流中心的會員質疑酷熱天氣警告的發出準則[18]。 天文臺發放香港全年總雨量、全年平均氣溫及影響本港的熱帶氣旋數目的預報,並透過網站發布本地溫度及雨量的季度預報。 天文臺的「氣候變化」網頁概述全球及本港過去與未來的氣候趨勢,並提供氣候變化最新信息和相關數據。 同時,由於大量新會員湧入,導致香港地下天文臺中文區的留言質素每況越下,每次打風期間都出現大量聊天性質的低質素留言,一些較資深或氣象知識較好的會員都集中在英文區討論,或轉往香港天氣資訊中心、中國大陸的颱風論壇、世紀氣象等。

天文臺臺長跳樓: 香港天文臺改版

一些巴士迷術語,如「甜筒」、「食柴」,亦出現於香港天氣資訊中心討論區,引起激烈討論。 香港氣象界發展至今,由當初只有香港地下天文臺,演變成多個民辦氣象網站組成的界別。 天文臺臺長跳樓 天文臺臺長跳樓 而香港氣象界對香港天文臺,甚至大眾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天文臺臺長跳樓: 天文臺電腦運算系統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臺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臺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臺[7][8][9]。 天文臺六、七十年代亦在熱帶氣旋警告寫上「請勿打電話詢問天文臺有關熱帶氣旋消息」等字眼,以免令電話線路繁忙[10],並向公眾在特定時間(如每小時30分及58分等)留意最新消息。 及後天文臺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侵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臺的相關公佈。 世界氣象組織「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也是由香港天文臺也負責運作及發展。 藉著這一個國際性框架,融合和促進區域性活動,減低惡劣天氣帶來的人命及財物損失。 該網站亦提供世界各地的官方熱帶氣旋信息及惡劣天氣的觀測數據。

自2002年起獲得ISO 9001認證的天文臺機場氣象所為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飛行情報區提供國際航空所需的氣象服務。 天文臺運用裝設在機場及周邊範圍的先進氣象儀器,包括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激光雷達、氣象浮標,以及天文臺自行研發的氣象系統,自動監察和預警風切變、湍流、閃電及其他惡劣天氣。 天文臺亦透過「航空氣象資料發送系統」網站及「我的航班天氣」電子飛行包流動應用程式,向航空用戶提供所需的氣象資訊,包括為離港航機編製的飛行文件及為支援航空交通流量管理的強對流天氣預報。 機場氣象所亦定時向航空交通管理員提供天氣簡報服務,在惡劣天氣時簡報服務更會擴展至其他航空用戶。 天文臺亦作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備份中心,提供區內航路危險天氣警告服務以提高航空安全及效率。

天文臺臺長跳樓: 氣象界術語

本網站內容不得作商業或法律用途,地下天文臺不會負上任何因作商業或法律用途所引起之責任問題。 天文臺臺長跳樓 主頁之天氣資料及預報來自香港天文臺,其他資料之來源可參考連結之網址。 地下天文臺並無提供天氣預測,討論區內所有意見只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地下天文臺之立場。 2006年颱風派比安襲港,香港天文臺未有發出八號風球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