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們至少要做最近三年的試題,熟悉近年的考覈的重心方式。 除議題,一啲經常出現嘅議題都能夠忽略,其中例如香港嘅恆常議題包括廢物處理、環保問題等;而香港同中國有關的跨單元,則有機會出大灣區發展嘅相關議題,例如香港同中國嘅聯繫、香港政府嘅角色、發展配套等等。 另外,恆常議題例如人際關係和能源危機等,都要有所準備。 值得一提嘅係,除咗六大單元,有啲「概念」各位考生都必須注意,例如「生活質素」、「可持續發展」等,都可結合不同題目出跨單元題目,因此出嘅機會亦都會提高。 除了跨境傳染病,全球暖化的影響和應對也有機會出現在今屆試題;歷屆試題只有在二○一五年卷一第三題略有關係,從未直接考問關於全球暖化的議題,所以考生可以多加留意。 另外,單單就「全球化」單元而言,考生必須熟讀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兩大主題的特徵、概念和事例,因為無論考問任何議題,但凡涉及全球化情景,兩個主題的知識都應該可以應用到。

其次,以道義方向而言,政府實有義務保護及支持傳統行業。 通識題型 政權來自民眾授予,政府實有義務為民眾謀取福利,市民的聲音應被接納。 國教科事件已顯出政府的包容性,但自回歸後市民或認為相關的事件較少,傳統行業乃是港人成長的果實,市民希望政府能支持及保護。

通識題型: 通識4大溫習技巧

此外,課程也要求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體制以拉闊學生的知識層面。 概念詞的重要性相性大家都明白的,是用來包裝論點,可以用於主題句,向marker展示你對相關單元有一定認識同準備。 資料回應題主要想評核同學識別、應用和分析資料等方面的能力。 資料有助釐定議題範疇和反映議題的複雜或者爭議的本質。

  • 例如A引致B,B引致C,C引致D,D引致E。
  • 若然希望能夠準確和深入探討上述政策,考生要先掌握部分社會福利和經濟制度的概念,例如收入再分配原則、退休保障五大支柱、社會保障四大支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福利主義等。
  • 關於溫習方法,不少考生都只會背誦教科書或精讀,實際上,通識教育科講究融會貫通,所以必須在溫習過程中逼使腦部思考。
  • 就課程範圍內的「香港政制」和「政治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均已經在歷屆試題中出現,餘下的區議會選舉相對較有機會成為考題,再加上二○一九年剛舉行區議會選舉,考生值得稍為瞭解其中的運作。
  • 關注題方面,不少考生看到關注一詞,也有留意,惜未深入緊扣。
  • 據筆者理解,「可否」包括的向度較廣,如可涉及「道德價值」、「客觀條件」、「時間的迫切性」、「前此例子」,是較傾向操作性。

答題前,考生可先組織作答要點,以便答案條理分明。 如考生以中文作答,可使用簡體字,但必須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簡化字總表》所列的簡體字。 通識題型 另外,考生不可在答案內寫上本身的姓名或其他個人資料。 考生宜預留時間覆卷,檢視整卷的內容,進行修飾增刪。 總之,考生要充分利用考試時間,不應存早退之心。

通識題型: 資料回應題(通識數據題)

以上僅點列出一些重要知識和概念,考生可以先了解目前的相關數據,繼而瞭解社會流動性不足如何影響個人和社會發展,繼而再分析政府政策的效用和不足之處。 縱然考評局並沒有明言議題不會重複,不過從歷屆試題可見,重複機率的確較小,所以不妨以排除法的方式選擇溫習議題。 就課程範圍內的「香港政制」和「政治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均已經在歷屆試題中出現,餘下的區議會選舉相對較有機會成為考題,再加上二○一九年剛舉行區議會選舉,考生值得稍為瞭解其中的運作。 通識科考試設計係強調探究模式喺本科教與學嘅需要性。 試題形式亦並非意味考生應追尋某些正確答案,反而強調大部分論題都可以好複雜,唔容易找出簡單嘅解決辦法。

大家可以先製作一個議題概念表:(詳見附表三:議題概念表),早作準備。 通識題型 「拆示例」指拆解考生表現示例,既有助於掌握題型要求,亦可以豐富個人的知識、概念和事例,所以是終極的溫習策略。 示例有二︰一是歷屆試題;二是模擬試卷。 考生必須先拆解近五年的歷屆試題,才開始拆解模擬試卷。 「畫腦圖」正能讓考生在溫習知識和概念上加入思考過程,尤其有助於思考概念之間的延伸和歸納,因為拆題和構思論點本質就是將概念延伸,而卷一的資料運用和答題論證部分亦即是歸納概念。

通識題型: 評估題型要交代利弊

例如考生可以先由「生活素質」入手,運用腦圖開展「生活素質」的不同向度和相關概念,亦可在適當位置加入事例。 常見概念的定義是在歷屆試題曾經出現的概念,可以分成三層重要性︰一是題目出現;二是資料出現;三是答題可能可以運用。 考生宜按重要性順序溫習,既要認識概念的定義,亦要掌握概念的應用方法,例如用作論點開展、加強論證的解釋力、作為情景化論據等。 除了傳染疾病,香港本地的醫療系統負荷問題,以及相應的改革措施,例如醫務委員會改革和自願醫保制度,在歷屆試題中均未曾出現,所以考生可以溫習相關數據特徵、導致公私營醫療失衡的成因、醫療短缺造成的影響、建議解決方法等內容。

  • 例如卷二需要大家「扣題」,包括留意題目出現嘅字眼、關鍵持份人物或地點指標,作答嘅時候都要緊扣,千奇千奇唔好離題,每段答案嘅主題句同總結,都要出現題目中嘅關鍵字眼,緊扣題目,甚至提及相關概念詞。
  • 以卷二為例,考生要決定選答哪些題目,並分配作答時間。
  • 曾有同學問及,「應否」和「可否」的答法是否相同?
  • 除此之外,題目中有「最」字也有機會是暗比題。
  • 如評估興建高鐵對香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

所謂社會流動性是指個人或家庭的社經地位轉變,而分析一個社會的社會流動性,即是分析個人能夠憑藉其付出(能力、技能、學歷、努力)改變其社會流動性,若然一個社會欠缺社會流動性,意味着市民難以看到社經地位和生活素質有所提升的空間,亦即是缺乏上流機會。 若然希望能夠準確和深入探討上述政策,考生要先掌握部分社會福利和經濟制度的概念,例如收入再分配原則、退休保障五大支柱、社會保障四大支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福利主義等。 社會向度議題本身的涵蓋面較廣,某程度上政治、經濟、衞生、教育等屬於社會向度之內,不過在此就特別點出一些其他向度未必涉及的議題。 通識題型 建議應留意橫軸上各年份的分佈,因為每條捧形圖年期相對短而數字上出現大轉變,當局必然預期考生在作答時有適當的解釋。

通識題型: 4 溫習小組

你們可以參考 NoteSity 的其中一篇文章:通識答題框架分析,或參考 NoteSity 平臺上的通識題型框架筆記,以學習嚴密的答題框架,獲得高分。 知彼知己後,大家可能會發現近三年的考覈試題模式包括趨勢、特徵、資料引證及多大程度等等。 考問用詞有難處、障礙、挑戰、爭議和兩難等,整體來說提問方面大多是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等。 ★ 針對 年文憑試通識科內容文憑試出題模式每年在變,本書針對 年兩屆作重新整理。 其實,如果不想花時間看影片,在社交網站追蹤一些新聞媒體,例如蘋果和立場新聞,也能即時知道香港和海外發生的事,非常方便~ 只要有心,不會沒有渠道培養時事觸覺,積累時事例子。

通識題型: 單元一︰「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得「達標」。 通識題型 通識題型 而曾於2012年至2023年應考通識教育科並取得2級或以上者,大專院校則視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得「達標」,但大部分不會計算其分數,只有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接納計算其分數。 課程會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為中心,讓學生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法治精神的意義,以及《基本法》規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作為知識基礎。

通識題型: 1 通識Past Paper

過去文憑試兩題評估的議題也是現今現象,如電子社交媒體、夜間燈光等。 其實,一些建議政策亦可評估,如數月前頒布的2030+建議,亦可作出評估。 如評估2030+的北大嶼山都會計劃的可行性或預計得失等,又如評估高鐵建成後對香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 留意拆解示例運用熒光筆和標記輔助,若時間許可,先思考一次答題的論點和論據,再比對示例所運用的論點和論據,接着以流程圖的方式拆解示例的論證過程。

通識題型: 資料互證題(通識價值觀題、通識資料回應題)

通識科考覈其中一種能力便是整理歸納,考生要多多留意。 文憑試通識教育科將於四月二十六日開考,面對浩瀚的通識議題,難免需要透過預測試題來縮窄溫習範圍,筆者並不是鼓勵同學「TIP題」,而是建議學生可因應歷屆試題出題趨勢和模式,聚焦溫習一些較容易應用到的知識、概念、理論和事例。 2022年經改寫後的課本以補充資料說明「殖民地與殖民統治」,指若國家宣佈一地區為該國殖民地,國家享有該地區的主權和治權;若國家對一地區實行殖民統治,國家「只擁有該地區的治權,並不擁有主權」。

通識題型: 課程內容

作答時間為1小時15分鐘,設有三條延伸回應題,考生只須選答一題。 每題分為a及b題,共20分,兩題可以各10分,或各8分和12分。 由社會福利制度和貧窮問題可以延伸到社會流動性的問題。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到底在香港社會是否仍然奏效? 諷刺的是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畢業生的入息中位數在過去三十年間持續下跌(已按物價水平調整)。 申請人要滿足學士學位收生基本門檻,需

通識題型: DSE 通識考試技巧

溫習熱門時事議題、恆常議題嘅時候,只係閱讀議題嘅表面資料係唔足夠嘅,各同學應有一步一步而且以列點方式記下,方便自己理解同埋以後嘅重溫。 卷二卷二設三條延伸回應題,考生只須選答一題。 延伸回應題透過可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廣泛的層面,讓考生展示所學的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和以有系統的方法來表達等。

通識題型: HKDSE LS 通識 Sample Paper (SP),Practice Paper (PP) 連答案

其一是跨境傳染病的傳播,相信全球人類都不會否認二○二○年的關鍵詞是「疫情」。 在全球化的情景下,無論是疫情的成因、影響和應對均能夠設計相應題目,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若然議題出現在卷二,多數不會囿於新冠肺炎,有可能涉及不同傳染疾病,亦有可能是宏觀地涉及公共衞生。 二○二○年文憑試卷二第二題考問「國進民退」這種具體國策議題,有可能不少人會估計二○二一年會出現類似的國策議題,深入地瞭解一些具體國策。

通識題型: 1 比較題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臺,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臺。 若從功利角度分析,保存傳統行業能促進經濟發展,因不單保存了文化及文物,而且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每年舉行的太平清醮,吸引了很多中外的遊客,到長洲參觀,傳統平安包製作商店大量生產平安包,供應客人購買,利潤可觀。 既能弘揚傳統特色,也可藉收入延續經營,即使經營者只屬社會的少數人士,也不能漠視其利益,照顧羣體需求。

通識題型: 中學

例如二○二○年卷一第二題問及人口老化如何對已發展地區構成挑戰,最弱的考生可能只會陳述人口老化的現象,較佳的理應能指出人口老化的影響,包括勞動力不足和社會福利負擔增加,但是真正扣題回應,應該能夠從勞動力不足延伸至窒礙地區經濟發展和增長。 以卷二為例,考生要決定選答哪些題目,並分配作答時間。 考生可先作答有把握的題目,以加強信心;更應在本身份配的作答時間內完成。

而香港政府又會以「現金」和「非現金」的方式分類,強調政府的不同政策介入如何有助扶貧。 考生在溫習貧窮相關議題時,可先了解現時數據,再評估政府的政策成效。 另一方面,除了區議會選舉之外,法治和司法制度的爭議亦鮮有在考卷中出現,除了較複雜的司法覆核和釋法爭議之外,相對簡單的法援申請趨勢和侷限都有機會考問。 通識題型2025 當然,不少師生揣測社會氛圍下,政治相關議題未必會出現,可是,關鍵不在於考生對議題的深度認識,而是考生透過議題更掌握相關知識和概念的認知,就算不出現所謂的「政治題」,討論到香港房屋、醫療、教育政策,部分政治相關概念都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答卷。 一些同學回答評估題目時,往往缺乏理據。

通識題型: 通識拆題步驟

如一些同學覺得香港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 根據綠色力量在2016年底分析過去三年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及1999年至2013年的空氣污染指數,發現2016年空氣質素大大改善。 達到高健康風險或以上時數(指數達七或以上)只有1480小時,比起2014年的4110小時和2015年3559小時,低了超過2000小時,分別少64%及58%。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數據明顯有改善與雨量增加和交通有關。 同學要多留意,不要先入為主,以為2016年的空氣污染一定比2015差。

如「健康為本」是影響社會民眾的道理,什麼沒有健康的身體便影響工作效率、作息有序、美滿家庭等等,或會引申「需要休息或享受天倫之樂」的結論。 道義可以是一些權責的討論,如政府權力來自民眾授予,便必須有相關的義務。 功利為羣體及少數利益之間的拉鋸,如很多人希望盡早制定標準工時法例,那麼不制定有何問題? 通識科主要讓同學瞭解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分析管治者如何考慮及有效推行措施以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和功利論相似。 評估亦與其他題目一樣,亦要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如要求評估推行垃圾徵費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的影響。 一些同學往往只從環保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通識題型: 影響題變種︰困難/風險/挑戰/障礙

實際上,在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既逼使全球學校採用電子和網上學習模式,亦間接揭示社經地位如何影響「學習均權」的實踐。 故此,考生可稍為瞭解電子及網上學習模式的成效和不足之處、香港現時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否公平、不同持份者可如何促進學習均權。 不過,觀乎近年的社會和全球發展,電子學習和學習均權問題會是芸芸議題中別具爭議和關注的議題。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二○三○年教育願景,特別就提到「實踐創新課程的學習均權」是未來教育工作者將要面對的挑戰。

作為一個決策者,政府應照顧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對其他傳統行業提供實質的援助……。 通識題型 曾有同學問及,「應否」和「可否」的答法是否相同? 據筆者理解,「可否」包括的向度較廣,如可涉及「道德價值」、「客觀條件」、「時間的迫切性」、「前此例子」,是較傾向操作性。

附表一:2018至2019試題分析圖,大家可以發現卷一重點在於資料引證題型;卷二重點在於多大程度或是否同意題型。 學生從marking scheme可以學習到考評局想要的思維,從而訓練審題和答題的技巧、方向,更容易拿到高分。 教育局預料,優化措施落實後,四個核心科的課時將不超過總課時一半,騰出約100至250小時課時,讓學校按情況和學生需要規劃。 例如香港的青少年成為網紅,在短期內可能有助提升個人自信,但在長期內,有可能令他們荒廢學業,影響前途。

然而,筆者認為除非考生對國情有充分的認識,否則並不值得花費太多時間瞭解具體國策,反而可以從宏觀視角瞭解國家發展。 歷屆文憑試僅有二○一八年的試題是直接涉及香港教育議題,除了該年考問的學童壓力議題之外,直資學校、課程改革、價值教育、補習風氣等都是有設題考問價值的議題。 另外,除了人口結構議題之外,與之相關的社會福利和貧窮問題亦值得熟讀。

課文續稱,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因此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33]。 最後嘅時間,除咗熟讀基本答題技巧、清晰瞭解唔同題型,各單元嘅概念詞亦都要整理好作最後嘅溫習衝刺材料。 近年出題的趨勢除了直接考問「影響」之外,亦同時在卷一和卷二出現「困難」、「挑戰」等題眼,表面上與「影響」顯然是不同的答題方向,不過往往考生在作答時都會從「影響」切入,而最大問題就是推論深度僅止步於「造成的影響」。

通識題型: 人口結構︰人口老化與策略

例如沙中綫涉及文物保育、居住環境和經濟效益之間的爭議;明日大嶼就更加涉及不同持份者和價值取態的爭議,其中不少學生只聚焦於房屋供應和生態影響,忽略明日大嶼是政府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樞紐(從中又要再瞭解第一和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是甚麼)。 通識卷二有三條「延伸回應題」,同學仔只需要選一條回答! 延伸回應題透過會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加廣泛既層面,讓同學展示所學既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同埋用有系統既方式表達出來。 題目每題設兩條分題,每題20分,通常是8+12/10+10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