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中的各單位樓底高3.2米,可裝天花風扇,牆身高處設置物架節省空間,單位可兩邊通風,並設有獨立浴室和廁所,但要共用洗衣房或廚房。 項目亦會設有多項公共設施,例如課室、醫務所、洗衣房、智能售賣機(可購買牙刷牙膏日用品),多數會置放於圓形水管屋之內[2]。 仁濟軒是香港仁濟醫院在其提交予運輸及房屋局轄下的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的「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試驗計劃」計劃書中提議的過渡性社會房屋,擬於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約3,300平方米的一幅土地興建,預計建成後將設有香港首批(圓形)水管屋。 仁鶴軒2025 水管屋的概念最早由香港建築設計師羅發禮在2018年初提出,後來因為與仁濟醫院合作而正式得以推行。 項目位於新界荃灣海興路15號(海興路及海角街交界),位置優良,鄰近的交通配套完善,步行約八分鐘即可到達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亦有九巴、城巴及小巴路線接駁港九新界。
在羅發禮的構思中,建議以月租3000港元把水管屋租予年輕人,當中2000元是代租客儲起,到退租時歸還,讓年輕人一邊租屋一邊儲錢,助他們圓置業夢[1]。 仁鶴軒 羅發禮在2019年接受《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他是在2017年末巡視地盤時,正好見到工地在鋪設巨形水管,然後靈機一動想到用這種水管設計住屋[2]。 羅發禮在展出水管屋設計後獲政府支持,原先計劃在土瓜灣一幅細小地皮試驗兩年,惜受惠人數有限,最終無果。 仁鶴軒2025 當時適逢仁濟醫院考慮設立過渡房屋,於是兩方一拍即合,羅發禮遂轉到荃灣海興路地段繼續推行計劃[3]。
仁鶴軒: 臺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新規劃中按居住人口設有不同類型的單位,其中2人單位佔188戶,面積約150平方呎;3或4人單位佔336戶,面積約為226平方呎;5人單位佔20戶,面積約為452平方呎,而餘下的4戶為無障礙單位[6]。 特色服務: ※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五全的失智症醫療照護模式。 ※跨專業醫療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員、心理師、營養師、復建師等,提供優質整合性服務。 ※五心級服務:關心、用心、耐心、愛心對待每一位長者,讓家屬放心交付所託!
- 項目亦設有公共休憩空間及活動處所,與毗鄰海濱長廊空間融合,為住戶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打造臺北市第一個失智症中心,「失智症日間病房──仁鶴軒」已於98年12月23日隆重開幕,從此讓失智症照護有新選擇。
- 仁濟軒項目用地前為住有217個家庭、在1990年代末清拆的興盛臨時房屋區[9]。
- 青年民建聯指,水管屋的選址應考量當區居民的意見,並稱交通和社區配套是當區居民比較關注的,水管屋項目難免會令他們擔心水管屋入夥後對社區增加負擔。
- 青年民建聯也指出,缺乏配套會令搬入過渡性房屋的市民覺得生活不夠便利[8]。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打造臺北市第一個失智症中心,「失智症日間病房──仁鶴軒」已於98年12月23日隆重開幕,從此讓失智症照護有新選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說,失智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隨著人口逐漸老化,使失智老人的比例不斷增加,目前臺灣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16萬。 仁愛院區囊括多專業團隊評估,提供計畫性、個別性的療程,包含:醫師看診服務、專業人員評估服務、基本身體照護、專業營養師評估諮詢、個人化餐點設計、家屬衛教團體、並提供認知、藝術、音樂、懷舊、園藝等治療班、烹飪訓練課程來建立規律作息以及自我照顧訓練⋯⋯等。 仁鶴軒2025 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仁鶴軒」提供失智症照護一個新服務的選擇,讓照顧者白天可以安心的將失智症長輩託放在失智症日間病房,放心的外出工作,下班時再來接回家,讓社區民眾增加照護的彈性。
仁鶴軒: 根據名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仁愛護理之家日間照護仁鶴軒 找到的相關資料
甄瑞興說,日後將秉著豐厚的醫療資源,以及專業的訓練技巧,讓這些長輩可以更有能力在社區生活,落實在宅老化的終極目標。 仁鶴軒2025 在消化系方面,於民國89年成立肝病中心,並榮獲國家品質生技獎肯定,期能對於市民肝胃方面疾病提供更專業之服務。 在項目的原始規劃中,方形水管屋將安放110至130多個,而圓形水管屋則將安放約20多個,整個項目合共約130至150夥,預計可容納300多人[2][4]。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在2022年4月的資料,在仁濟醫院修改設計後的新規劃中,圓形水管屋大減至5個,其中兩個會試驗作居住單位,餘下三個則會用作物業管理用途和居民共用的活動空間,以增加成本效益,而項目可提供的單位增至212個,可容納人數亦增至550人[5][6][7]。
用地與海旁相隔一條馬路,而根據香港01記者於用地現場視察,日常有不少市民在該處跑步和散步吹海風[13]。 由用地前往最近的巴士站和港鐵荃灣西站需時約15至20分鐘[9]。 用地位於行車天橋底,加上位置面向馬路,附近更是工廠區,經常有大型貨車出入,存在噪音與污染問題[13]。 仁鶴軒2025 項目內設的公共休憩空間及活動處所與毗鄰海濱長廊空間融合,以為住戶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 該過渡房屋項目的受惠對象為輪候公屋達3年或以上的家庭或個人,或居於不適切住房、急需社區支援的基層市民,其中居住於荃灣區者優先。
仁鶴軒: 機構代碼
鄰近海盛花園及荃灣海濱長廊等社區配套,提供充足的休憩處所予住戶使用。 羅發禮構思的水管屋外殼是運用於輸水和保護電纜上的混凝土水管[1]。 仁鶴軒2025 因為大型水管易於運送,亦容易找到工廠生產,而且物料為混凝土(石屎),相對於鐵皮屋或一些非石屎製組合屋,無論防風、防火、結構、保溫等都更勝一籌。
據其初步計劃,每個單位會先在中國大陸組裝,然後運到香港。 仁鶴軒2025 仁鶴軒2025 仁鶴軒 撇除運輸成本,一個圓形水管屋的成本約10萬至20萬元,而方形水管屋則約30萬至40萬元[2]。 不過,水管屋較大缺點是體積太笨重,不能經常搬動位置[1]。 仁鶴軒2025 2申請人或其家庭成員最少一名屬非短暫性肢體傷殘的殘疾人士;無障礙單位居住人數為1至2人。
仁鶴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仁愛護理之家日間照護仁鶴軒 – 長照B據點 @ 衛生福利部
項目以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兩組兩層高的樓房,合共提供212個房屋單位,當中包括1-2人、3-4人、5人及無障礙單位, 仁鶴軒 每個單位均設有煮食空間及獨立洗手間連淋浴設施 。 項目亦設有公共休憩空間及活動處所,與毗鄰海濱長廊空間融合,為住戶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後來,仁濟醫院董事局在聽取公眾意見後,決定將項目中絕大部分的單位改為方形設計[10][11],並初步決定留下若干個圓形水管屋作辦公室和公共設施,以保留原始的水管屋概念[11]。 然而,仁濟醫院在2022年3月時表示由於在2021年招標工程回標金額超出項目獲政府批款總額,故需重新招標,並預料項目將延遲至當年第三季恢復動工[10][12]。 2022年9月,項目舉行動土典禮,而項目亦獲正式命名為「仁濟軒」[6][11],而梁偉光在當時表示,在政府增批土地,並將資助款項由原本的6,490萬元增至1.166億元後,仁濟軒項目方得以順利進行[6]。 水管屋設計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為方形水管屋(Boxpod),實用面積約250平方呎(23平方米),可住最多4個人;另一種則為圓形水管屋(Opod),由兩個巨型水管砌成,實用面積150平方呎(14平方米),可住1至2個人。
仁鶴軒: 機構電話
本院於荃灣區內有地區康健中心、社區褓姆、長者中心、中醫、牙科診所及痛症中心等服務,可為住戶提供優質又便利之社福和醫療服務。 公屋聯會對水管屋及管道屋作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表示支持,指可為輪候公屋的申請者提供更多的住屋選擇。 其又指,由於計劃參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釐訂租金,租金水平將低於市價,基層得以受惠。 青年民建聯指,水管屋的選址應考量當區居民的意見,並稱交通和社區配套是當區居民比較關注的,水管屋項目難免會令他們擔心水管屋入夥後對社區增加負擔。 仁鶴軒2025 青年民建聯也指出,缺乏配套會令搬入過渡性房屋的市民覺得生活不夠便利[8]。 仁濟軒項目用地前為住有217個家庭、在1990年代末清拆的興盛臨時房屋區[9]。
仁鶴軒: 失智症日間病房 照護新選擇
同月,仁濟醫院向地政總署申請土地短期租約,將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 時任仁濟醫院行政總裁梁偉光指,截至2020年2月5日,政府仍在處理申請,未知何時批出。 他估計,在5年期租約內,項目預計可惠及500至700人[3]。 當時屬於全新住屋概念的水管屋由羅發禮在2018年初提出。 當時其主張每個單位面積約100平方呎(9.3平方米),可供1至2人居住,內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