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文臺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會在各信號站懸掛俗稱「風球」或「波」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實物標誌,結束時「除下」,晚上則使用白燈、綠燈及紅燈的「晚間燈號標誌」顯示警告信號,以讓市民(特別是漁民)得悉,故稱「懸掛/除下風球」,或稱「掛波/扯波/落波」等。 「黃」色信號提醒市民將有大雨並可能進一步發展至「紅」色或「黑」色暴雨情況。 暴雨警告系統旨在及早提醒市民暴雨將至,可能造成嚴重混亂,並確保各應急服務機構和部門都已作好準備,隨時執行緊急救援工作。

  • 利奧顯然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快速減弱,圓規則因地形因素,帕布及洛克是烈風覆蓋範圍太小及風力結構鬆散,而蓮花則是登陸後出乎意料地急劇減弱,才令八號信號生效時風力嚴重不達標。
  • 市區水浸通常都為時短暫,但新界北部地區由於有較廣闊的集水區和地勢平坦,雨水積聚和退卻都較為緩慢,往往要一兩小時,因此水浸可能長達數小時。
  • 大雨導致300公頃農地及150公頃漁塘遭淹沒,消防員須動用橡皮艇拯救受困村民。
  • 2003年6月10日、2006年6月9日、2014年5月9日、2015年5月23日、2017年7月18日、2019年8月25日,各有3次。

本資料庫所顯示於1946至1972年間的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信號實則為當時的5至8號風球。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而三號及四個方向之八號信號同樣顯示三項數據,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經1934年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議,1935年1月1日起,廢除二號至四號風球,保留一號及五號至十號,而七號及八號的標誌,分別改為兩個朝上錐體 和兩個朝下錐體 [11][9]。 期間燃放炸藥的警告方式仍有同時使用,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才全面採用數字系統。 「紅」色及「黑」色信號忠告市民大雨將引致道路嚴重水淹並造成交通擠塞。 [74]此外,野火會向大氣釋放氣膠、污染空氣、改變雲和降水模式,加劇氣候變化。 天文臺指,天文臺網站今日新增在中環碼頭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拍攝的實時天氣照片,以及位於該館的城市氣象監測站的氣溫和相對濕度觀測及預報,方便巿民瞭解中環和維港的最新天氣狀況。 港鐵今日(14日)表示接獲內地鐵路單位通報,由於天氣情況惡劣,個別來往香港西九龍站及北京西、廣州南的高速鐵路列車車次取消。

1992年5月8日早上,受徘徊於華南的低壓槽影響,香港出現暴雨,天文臺錄得由早上6時至7時的一小時內降雨量達109.9毫米,打破當時紀錄(該紀錄已先後在2006年7月16日、2008年6月7日及2023年9月7日被打破)[4],市面在沒有停工停課安排下出現嚴重混亂。 事件後不久天文臺建立新一套暴雨警告系統,取代1967年起使用的舊警告,最初分綠色、黃色、紅色及黑色四個級別。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第一階段的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具有預報成份,但與舊警告一樣,只會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第二階段的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根據香港境內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向市民公開發佈。 其中首三個級別的顏色是源自交通燈的綠、黃、紅三色組合,當中黃色燈號實際上呈橙黃色,英文以amber表示,因此黃色暴雨警告的英文名稱亦對應採用Amber[5],與黃色火災危險警告採用Yellow有所不同。 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本港將會受到酷熱天氣影響,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酷熱而出現中暑、熱衰竭及曬傷。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香港天氣警告及信號

期間限定的「墨韻樂揚」音樂表演更會為公眾帶來不一樣的藝術視聽體驗。 受影響的車次,包括今日由廣州南往香港的G6501、由香港往北京西的G80;及明日(151 )由北京西出發往香港的G79,和香港前往廣州南的G6502。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受影響乘客可於30日內,於12306官方網站、手機應用程式,或到香港西九龍站辦理退票。 張大千的繪畫風格蘊含深厚的國學根基,後期以大膽豪邁的潑灑墨彩技巧,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一代大師。

  • 而該提示適用於全香港地區;惟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生效時只適用於新界北部以外的香港其他地區,即與之前「局部地區大雨報告」適用範圍一致。
  •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臺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臺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 在他擔任臺長的兩年間,天文臺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
  • 2006年風季開始,一號戒備信號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
  • 至於本港地區今日天氣預測,部分時間有陽光,氣溫介乎23度至27度之間,今晚有一兩陣微雨,能見度較低,吹輕微至和緩偏東風。
  • 2011年5月10日,天文臺氣溫升至32.9℃,但天文臺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長洲太平清醮有2人中暑不適;同樣情況在翌日再次出現,天文臺氣溫已升至33℃,但天文臺仍然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 因此2006年後一號戒備信號會顯示三個數字,兩個數字在括號內,左為第一發出數字,右則為取代三號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臺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臺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42][43][44]。 [12]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其影響既廣又深,在不採取重大氣候行動(英語:Climate action)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為了及時向公眾發出警告,香港天文臺不停地監測著境內及鄰近地區的天氣狀況。 一個由超過100個分佈於香港境內的自動雨量器所組成的網絡,每分鐘將最新的雨量數據傳送到天文臺總部,提供評估水浸及山泥傾瀉可能性的重要資料。 此外,新界北部河流的水位資料亦傳送至天文臺總部以實時監測該區的水浸情況。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信號由懸掛改為發出

隨後於1956年4月15日新增三號強風信號,形狀為倒T字形 ,以及推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區分由季候風和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警報[15]。 2011年6月9日,一股偏南氣流影響香港,天文臺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 但天文臺氣溫在中午時份已升至33℃,天文臺在上午11時45分緊急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當天的酷熱天氣警告更因此緊急於當晚通宵維持,至翌日傍晚6時才取消。 2014年5月末起,當氣溫未達33℃,未達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標準,但天氣相當炎熱或悶熱(天氣炎熱、非常潮濕、風勢微弱),有可能導致中暑或熱衰竭時,天文臺則會在網站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採取與應對酷熱天氣相同的預防措施[1]。 遇有持續下雨的情況,即使未達到每小時規定雨量,天文臺亦可能發出有關信號。

2000年5月29日下午4時半首次發出,直至2023年7月15日,共發出了387次[4]。 當香港市區或廣泛地區的最高氣溫預料升至33℃或以上便會發出,而33℃並非硬指標,天文臺亦會考慮其它天氣因素(如相對濕度、風向及風速,以及2014年起公佈的「香港暑熱指數」)而發出警告。 根據天文臺的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由1998年更新暴雨警告信號以來至2023年10月所發出的150個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中,有105個,即70.9%的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是在星期一至五的上班時間以外,或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發出[19]。 為教育市民在惡劣天氣下的應變方法,天文臺早在1967年4月設立暴雨及雷暴警告信號,其中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過去一小時已經錄得50毫米的雨量[3]。 不過該信號只供政府部門內部使用,以提高政府部門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能力,而不作公開發佈。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因此當一熱帶風暴襲港,可能因烈風範圍太小未能令香港吹烈風,要到近距離橫過香港纔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烈風。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氣候敏感性傳染病引發的健康風險

除了傳統氣象觀測方法之外,天文臺的天氣雷達系統,不斷監測雨雲帶的移動和發展情況。 天文臺又定時接收高分辨率氣象衛星雲圖,為預報員提供西太平洋和亞洲上空雲層分佈的鳥瞰圖。 當新界北部受大雨影響,引致該區的低窪地帶出現水浸或將會出現水浸時,香港天文臺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該項報告會透過電臺及電視臺向市民廣播,並在適當時候更新,直至大雨過去為止。 天文臺負責密切監察各區氣溫的轉變,當預測香港普遍會受到寒冷或酷熱天氣影響時,天文臺便會發出警告,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寒冷引起體溫過低,或因酷熱而中暑及曬傷。 隨後天文臺在2021年5月14日推出「局部地區大雨提示」,以取代「局部地區大雨報告」,並會參考錄得雨量以及臨近預報系統的雨量預報發出[17]。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天文臺|今早市區氣溫降至19度左右  新界北13度或以下

張大千的藝術創作受到中國傳統及西方元素的影響,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演繹。 在繪畫創作上,他追求一種中國自古已有的至高境界「遺貌取神」,指出「普通的面貌不要,就是抽象」。 他透過運用一套自創而充滿現代感的抽象手法,表達「無象之象,沒有象當中有象」的藝術概念,特別是以潑彩雲山一類題材,呈現大自然的生動氣韻和優美意境。 2003年6月10日、2006年6月9日、2014年5月9日、2015年5月23日、2017年7月18日、2019年8月25日,各有3次。 此紀錄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發出更高信號或改發較低信號不會分開計算。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12],遂暫時以上述的「輔助信號」為藍本,把一號及五號至十號風球精簡,改為只有一號及二號風球。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大雨及雷暴區域資訊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臺及電視臺廣播,其中各電視臺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由於2002年前天文臺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的警告信號。 此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強烈季候風信號、雷暴警告、山泥傾瀉警告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但由於暴雨下不會出現結霜,因此此警告不會與霜凍警告同時生效。 與火災危險警告、寒冷天氣警告或酷熱天氣警告同時生效時的機會甚微,因為天氣乾燥、寒冷或酷熱時,甚少出現暴雨。 暴雨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臺及電視臺廣播,其中電視螢光幕會在節目播出期間出現顏色雨雲標誌。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天文臺|今日氣溫介乎21至25度 有一兩陣微雨 週六日間氣溫顯著下降

臨時記錄一般在警告或信號完結後的首個工作天內核實並確認為正式記錄。 資料庫記錄由一九四六年開始,而有關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而有關香港鳴放風炮及燃放炸藥作為熱帶氣旋警告的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暴雨警告系統

另外,天文臺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50],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1999年颱風約克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50],亦因此隨後被天文臺內部列入預報課程教材。 氣候系統的變化包括整體性的變暖趨勢、更多極端天氣事件和海平面上升。 [12]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其影響既廣又深,在不採取重大氣候行動(英語:Climate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action)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2014年5月25日下午,在副熱帶高壓脊支配下,本港普遍地區天氣酷熱,天文臺總部氣溫升至32.6℃,達酷熱程度;同時全港31個可測度氣溫的自動氣象站,有15個氣溫升至酷熱水平,不過天文臺沒有立即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只維持「特別天氣提示」了事。 直至翌日早上6時45分,天文臺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晚7時正取消。 5月27日,副熱帶高壓脊有跡象稍作減弱,天文臺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但本港多處地區氣溫在中午時份仍然升至33℃或以上,天文臺總部氣溫亦達32.7℃,天文臺在下午2時10分被逼再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維持僅4小時20分鐘,在下午6時半取消[4]。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另外在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新界西北部錄得超過300毫米雨量。 大雨導致300公頃農地及150公頃漁塘遭淹沒,消防員須動用橡皮艇拯救受困村民。 猶如其他天氣警告一樣,這項特別報告是根據最新資料而判斷出最有可能出現的天氣狀況。 因此難免在發出特別報告後,大雨並未造成水浸;又或者突然形成的大雨在特別報告發出前已經在新界北部造成水浸。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張大千從傳統到「潑彩」繪畫風格的發展

此外,天文臺更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裝在飛機的儀器收集颱風資訊,由三維結構,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配合總部的電腦分析,令颱風預測路徑準確度提升了10-20%。 從2016年起,天文臺便在內部試驗熱帶氣旋路徑概率預報,從而顯示未來九天熱帶氣旋經過某地方的概率。 自1992年的菲爾過後,在正面襲港的熱帶風暴中,只有1999年強烈熱帶風暴錦雯、2012年熱帶風暴杜蘇芮及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正面吹襲香港時[45][46][47][48],才為香港海平面帶來短暫烈風。 2017年,適逢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設立100週年,天文臺特意開設專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介紹其歷史。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香港暴雨成因

暴雨警告系統是一個獨立警告系統,與其他警告(例如熱帶氣旋警告和山泥傾瀉警告)並無關連。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估計全球在2004年,有3%的腹瀉、3%的瘧疾和3.8%的登革熱死亡是由氣候變化所引起。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127]在2004年全因死亡率中約佔0.2%,其中的85%是兒童。 此外,天文臺「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區域自動分區天氣預報」網頁亦新增香港海事博物館站點,利用該館的城市氣象監測站所收集的氣溫及相對濕度觀測資料,加上多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數據,匯編成為未來三天的每小時氣溫及相對濕度預報,方便市民進一步掌握中環一帶更精細的天氣變化。 根據分區天氣預測顯示,明日入夜後顯著降溫,巿區及新界地區普通氣溫跌至12度以下,其中打鼓嶺更低見9度。 而週日(17日)溫度將進一步下降,天文臺預料最低氣溫12度,其中打鼓嶺最低只有攝氏8度。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高溫造成的影響

天文臺在多次應對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有關九號信號的討論。 1997年颱風維克託正面襲港,在維克託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九號信號,直至風暴遠離香港才改掛八號信號。 自此之後,每逢有颱風登陸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臺多會維持九號信號。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臺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但自此之後,每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臺也發出八號信號,因此出現了颱風利奧[36]、熱帶風暴圓規[37][38]、強烈熱帶風暴帕布[39] [40]、颱風蓮花[41]、熱帶風暴洛克等風力偏弱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利奧顯然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快速減弱,圓規則因地形因素,帕布及洛克是烈風覆蓋範圍太小及風力結構鬆散,而蓮花則是登陸後出乎意料地急劇減弱,才令八號信號生效時風力嚴重不達標。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臺臺長,其後在臺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幹擾及提升社會效率[30]。 在他擔任臺長的兩年間,天文臺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及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臺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海洋食物

而據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政府統計處數據,近年嚴重水浸個案、山泥傾瀉地點及人口分佈均以九龍及港島較為密集,因此該區雨量站密度亦較高,錄得高雨量的站數機率相對較多,因此大雨影響該區時發出暴雨警告的機會相應增加。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加上香港各區雨量差異大,天文臺發出暴雨警告信號期間會與市民感受到的情況不符,亦引起市民不滿。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2025 有意見認為應推出分區暴雨警告,而天文臺認為不可行分區警告,因為暴雨發展與移動有時相當迅速,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大變化,需不斷更新瞬息萬變的警告,對跨區活動的市民會造成信息混亂[15]。 而天文臺亦因應不同地區的雨量差異,加強分區雨量資訊,先後推出「局部地區大雨提示」、「大雨及雷暴區域資訊網頁」及「定點大雨資訊通知」。

一號信號定義由2006年起增加「香港境內海域可能吹強風」的意義,此令大部分熱帶氣旋襲港後,天文臺會改發一號信號,取代三號信號。 因此2006年後一號戒備信號會顯示三個數字,兩個數字在括號內,左為第一發出數字,右則為取代三號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其後天文臺在1950年1月1日至1956年4月14日期間設立「本地強風信號」(英語:Local Strong Wind Signal)[14],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日數最多的年份

留意同一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天文臺可能多次懸掛或發出同一級別的信號;不同方向的八號信號亦作多次計算。 隨着電子傳媒和通信科技的急速發展和普及,「懸掛實物標誌」的做法已顯得過時,1970年代起漸漸淘汰,信號站陸續結束運作,至2001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結束運作,同時「晚間燈號標誌」系統亦廢除。 天氣警告信號圖示 「懸掛/除下風球」在香港正式成為歷史,從此「懸掛風球」、「仍然懸掛」、「除下風球」分別改稱「發出信號」、「仍然生效/維持」、「取消信號」[17]。 雖然「懸掛/除下風球」、「掛波/扯波/落波」的等已成歷史詞彙,但由於已深入民心多年,故民間至今仍保留作為俗稱。 香港的媒體新聞報道亦常見「懸掛」、「除下」這些舊字眼與「發出」、「取消」這些新字眼共同使用[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