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素食者拜神也無須特地準備牲禮,只要真心誠意,神明依然會接受。 [12][13][14]故較為虔誠的祭典儀式,會架設「天公桌」(亦稱天臺、頂桌),即是以一神桌置於數條長凳之上,使之看起來更高,並鋪上桌布,兩側各擺上甘蔗一節(含頭尾,相纏呈圓弧狀),上纏「篙錢」。 天公廟 天公廟 「天公桌」上不得擺設葷食,「下桌」擺設牲禮,以供應護衛的神將神兵。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初九日為玉皇上帝誕,杭城中行香諸富室,鹹就承天觀閣上建會。」明代王逵《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意思是「一」是陽數之首,九是陽數之極,故被認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 天公廟 明黃道周的《月令明義》:「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聖誕。」,清黃奭的《月令註解》也有類似記載。 1945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歷經戰火,神像暫遷興濟宮。 二戰後,由當時管理人及信眾發起修建,完竣後回鑾安座,並多次增修改建,直至今日。 明鄭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尖山一帶居民有感於玉皇四太子之濟世神威,遂於出資建廟,尊奉玉皇四太子為主神,廟名為「玉皇太子宮」,同年鄭成功部將李世輝病重,其子李世金(又稱李四舍)聽聞玉皇太子宮靈驗,乃設香案代父祝禱祈求疾病早日痊癒,並發願事後會擴建廟宇。
天公廟: 臺灣首廟天壇
府城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聖壽的「天公生」日,用擲筊方式選出爐主安置聖爐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850年代。 後來因為漢人的臺灣移民漸多,教眾有增無減,於是當地仕紳研擬於原天壇現址建廟安置天公爐,而輪值爐主則成為該年度的廟宇經費資助人。 天公廟 天公廟2025 1854年,府城官民共同集資興建廟宇,於同年8月動工,隔年完工。 玉皇上帝,尊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赦罪賜福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通稱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簡稱玉皇、玉帝,俗稱天公伯、天公,宋代尊稱之為昊天玄穹玉皇上帝,為道教神界統治者、先天尊神、六御之首,源自中國自古以來信仰的昊天上帝。 天公廟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玉皇上帝俗稱「天」、「天公」、「上天」、「蒼天」、「上蒼」、「老天」、「老天爺」、「天公祖」等,被視為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萬神之王;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僅次於三清,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而在太極界統轄宇宙眾神,六御之一。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臺灣鎮總兵楊文魁視察臺灣,有感玉皇太子宮威靈顯赫,乃重修宮殿並加以崇祀。 光緒十三年(1887年)續修,並塑註生娘娘、普化天尊、王靈天君神尊供奉。 1683年明鄭滅亡後,明鄭王朝君臣,還有官兵、眷屬十萬人,俱遭清政府下令強制遷入中國內地十八行省。 該壇現址遂不再舉行任何祭儀,然而輪值天公爐活動仍於當地依例輪值舉行,並由在地仕紳輪流值年,供奉該聖爐於該輪值仕紳的民宅大廳,是為爐主制度的道教習俗,也於其後普遍見於臺灣各地,且沿襲至今。
天公廟: 玉皇上帝
「玉皇」這個名稱比太上老君出現要晚一些,魏晉時期有「玉皇道君」與「高上玉帝」兩位大神。 但到了唐代,道教的許多派系把玉皇上帝視同為儒家的昊天上帝,廣受尊奉為主管天地之神,李白:「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韋應物稱:「奏之玉皇乃昇天」,白居易稱:「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 天公廟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玉皇上帝俗稱「天」、「天公」、「上天」、「蒼天」、「上蒼」、「老天」、「老天爺」、「天公祖」等,被視為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萬神之王;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僅次於三清,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而在太極界統轄宇宙眾神,六御之一。 天公廟2025 古時儒家祭天用太牢,為牛、羊、豕,且須用酒。
- ”意思是「一」是陽數之首,九是陽數之極,故被認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
- 然而,目前宗教界內關於玉皇上帝輪替的許多説法仍具很大的爭議性[10]。
- 興建莊嚴廟宇,舉行莊嚴神聖科儀法會,造福信眾;秉持敬天愛人精神,濟弱扶傾,興辦各項公益慈善事業;倡導美育德育,提升精神領域,淨化人心,建立和諧安定社會;依「道法自然、尊天敬地」思想凝聚眾人力量,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讓自然資源與生命得以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 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玉皇上帝俗稱「天」、「天公」、「上天」、「蒼天」、「上蒼」、「老天」、「老天爺」、「天公祖」等,被視為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萬神之王;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僅次於三清,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而在太極界統轄宇宙眾神,六御之一。
- 除此,殿外龍形照壁、正殿的重檐歇山頂、後殿的雙斜坡硬山單檐式屋頂,及各殿均有的起翹燕尾、屋架、斗拱、「憨番」雕刻都極具特色。
- [12][13][14]故較為虔誠的祭典儀式,會架設「天公桌」(亦稱天臺、頂桌),即是以一神桌置於數條長凳之上,使之看起來更高,並鋪上桌布,兩側各擺上甘蔗一節(含頭尾,相纏呈圓弧狀),上纏「篙錢」。
《西遊記》中則稱玉皇上帝為「高天上聖大仁慈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天公廟2025 松山奉天宮創建以來,致力於文化公益事業,歷年皆獲頒績優宗教團體獎。 天公廟 每年並配合信義區辦理冬令愛心賑濟,發放慰問金給低收入戶,各公私立孤兒院及老人院慰問及救助支援。 贊助各公私立大學醫療隊去深遠山區醫療救助設備費。
天公廟: 天公壇
天壇三川殿的枋樑畫(畫在樑柱上的彩繪)一共九幅,由畫師潘岳雄所繪,這九幅畫都是黑底金線,搶眼的對比色顯得華麗卻又不會太高調。 畫師的做法是先在樑柱上貼上一層金箔,接著纔在上面用墨筆彩繪,為了增加畫面的光影層次,再塗上一層透明漆、撒上金粉,有上粉的地方就是亮面。 最後用少許的紅色點綴在人物的腰帶、頭冠、衣裙,或是蠟燭、盆栽等物件。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初九日為玉皇上帝誕,杭城中行香諸富室,鹹就承天觀閣上建會。 ”明代王逵《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 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 民國五十六年二月成立「松山奉天宮管理委員會」,歷經各屆委員胼手胝足,且十方善信鼎力護持,始成為現今北部最大之天公廟,神威遠播,香火鼎盛。
- 最後用少許的紅色點綴在人物的腰帶、頭冠、衣裙,或是蠟燭、盆栽等物件。
- 《西遊記》中則稱玉皇上帝為「高天上聖大仁慈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 1855年完工的天壇正殿奉祀玉皇上帝聖位,右側奉福德正神,隨後並增建後殿祭祀其他道佛神像。
- 天壇三川殿的枋樑畫(畫在樑柱上的彩繪)一共九幅,由畫師潘岳雄所繪,這九幅畫都是黑底金線,搶眼的對比色顯得華麗卻又不會太高調。
- 古時儒家祭天用太牢,為牛、羊、豕,且須用酒。
- 「玉皇」這個名稱比太上老君出現要晚一些,魏晉時期有「玉皇道君」與「高上玉帝」兩位大神。
臺灣首廟天壇,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主祀玉皇上帝的道教廟宇,昔日為府城最高點-鷲嶺之上。 該地原為鄭氏王朝祭天用的祭壇,清鹹豐四年(1854年),才於原址建廟立壇。 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取消三級分級制後,已變更為直轄市定古蹟。 臺南開基玉皇宮,民間俗稱舊天公廟,位於臺南市北區,昔日府城鎮北坊,建於明鄭時代,主祀玉皇上帝,乃萬天之主宰,為天界至尊之神,主宰三界,尊稱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俗稱天公、天公祖、玉帝,為臺灣最早奉祀玉皇上帝、玉皇四殿下、玉皇三公主娘之首廟。 清朝同治年間,一唐山人士於虎山之石洞內鑿一石香爐,並以紅綾上書「玉皇上帝暨列位尊神」懸於洞上。 後值日據時期,鄉人擬立廟奉祀,因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禁止供奉神明,該石洞並為日軍佔據,闢建大型防空壕。
天公廟: 天壇與天公埕
事後,李世輝之病果真痊癒,於是李四舍乃募金銀元九百圓擴建玉皇太子宮,居民皆稱之為「四舍廟」。 臺灣民間說法,「臺灣天公三間半」,意思是臺灣主奉天公的名廟,分別是南臺灣的臺南天壇、中臺灣的沙鹿玉皇殿、北臺灣的新竹天公壇,以及「半間」彰化元清觀(因道路拓寬,殿宇內縮)。 天公廟2025 宋代玉皇上帝的信仰更盛,宋真宗上玉皇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又加上「昊天」字樣,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故簡稱「昊天玉皇上帝」。
天公廟: 天壇志工長期招募中
臺灣光復後民國四十二年間,松山地方仕紳及耆老溫金波、劉永浩等籌資搭建竹屋,供奉玉皇上帝為主神,並命名「松山奉天宮」。 天公廟2025 民國四十八年,永吉路開安宮自雲林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分靈「五年千歲」,因香火鼎盛,地方人士乃共議合併兩宮供奉之神祇,並籌畫於現址擴建。 民國五十六年二月成立「松山奉天宮管理委員會」,歷經各屆委員胼手胝足,且十方善信鼎力護持,始成為現今北部最大之天公廟,神威遠播,香火鼎盛。 玉皇上帝,尊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赦罪賜福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通稱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簡稱玉皇、玉帝,俗稱天公伯、天公,宋代尊稱之為昊天玄穹玉皇上帝,為道教神界統治者、先天尊神、六御之首,源自中國自古以來信仰的昊天上帝。
天公廟: 玉皇上帝暨列位尊神
捐助臺北市消防車、復康巴士及龍舟賽,臺北燈會等。 辦理清寒績優學生獎助金及舉辦藝文比賽等,並不定期與臺灣三大博物館(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定期贊助金獅隊及儀隊等表演團體。 且為教育廣大民眾,更免費開班授課,如佛經班、道經班、繪畫班、環境教育等課程,提供民眾終身學習之場所。
天公廟: BCBL 社區文化 – 天公廟 Better Community Better Life Community Culture – The T emple of Jade Emperor
明清朝代的道教壇廟設置大略可分為自然神祇壇廟(如天壇)及人文神祇廟宇(如關帝廟)兩大類。 其中,天壇為與上天交談的場所,因此祭祀活動必須於露天舉行,也就是於不設屋頂的壇上舉行儀式。 天公廟2025 而一般來說,天壇祭祀活動僅為君王才能從事的科儀。
天公廟: 活動新訊
”意思是「一」是陽數之首,九是陽數之極,故被認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 明黃道周的《月令明義》:“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聖誕。 天公廟 主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常稱為天公廟、天公壇、玉皇宮、玉皇觀、玉皇廟、玉皇殿、玉皇閣、凌霄寶殿等,後四者亦常為寺廟中崇祀玉皇之處所名稱。 興建莊嚴廟宇,舉行莊嚴神聖科儀法會,造福信眾;秉持敬天愛人精神,濟弱扶傾,興辦各項公益慈善事業;倡導美育德育,提升精神領域,淨化人心,建立和諧安定社會;依「道法自然、尊天敬地」思想凝聚眾人力量,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讓自然資源與生命得以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天公廟: 廟宇祭典
本廟「一字匾」與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竹溪寺「瞭然世界」匾合稱「府城三大名匾」。 若加上祀典武廟的「大丈夫」匾額,則稱臺南四大名匾。 因臺南天壇附近的數百年的街道整建,加上多次整修都未能復舊施工,因此整體建築並未顯出古貌。 除此,殿外龍形照壁、正殿的重檐歇山頂、後殿的雙斜坡硬山單檐式屋頂,及各殿均有的起翹燕尾、屋架、斗拱、「憨番」雕刻都極具特色。 道教經典多稱玉皇上帝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天公廟: 名稱
前腳踩繡球,動作與另一獅兩兩相望,有臺灣獅的風格 藝品導覽:廟門前 「石獅」 鑑賞重點:閩南獅的基本款 這對位於天壇三川殿正門兩旁的石獅,是清朝鹹豐四年(1854)天壇重修時的作品,已經超過一百五十歲了。 臺灣廟前的石獅,隨著清朝、日治時期到近代,三百多年來演變出了不同的風格,但若要看石獅的「素顏」樣貌,找清代的獅子準沒錯。 天壇的這對清代石獅,造型古拙,身上沒有花俏的裝飾。 兩隻獅子都嘴巴微開,表情溫和,這是臺灣、福建一帶南方獅子的特徵。 清代的獅子較不會雕刻出明顯的性器官,若要分辨公母,可以注意獅子腳下是否跟著小獅! 清代石獅造型古拙 石獅嘴巴微開,表情溫和 藝品導覽:三川殿「擂金畫」 鑑賞重點:華麗的對比色 三川殿是進入廟宇的必經之處,也是一間廟的門面,因此每個被聘請來妝點門面的匠師們,無不大展身手,就算是很小的細節也不放過。
天公廟: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關於第十八代玉皇上帝 名號的記載,其出處為《洞冥寶記》,此外亦有許多鸞文皆有提及第十八代玉皇上帝為關帝的相關文獻[8]。 例如臺中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的《瑤池聖誌》等。 天公廟2025 2019年,中華鄭成功文化協會於在《臉書》上發文聲稱關帝於1863年接任玉帝一職,而在2019年 由延平王鄭成功接任第十九代玉皇上帝[9]。 然而,目前宗教界內關於玉皇上帝輪替的許多説法仍具很大的爭議性[10]。 明末,福建泉漳一帶先民至臺灣尋求發展,為求渡海平安,恭請「玉皇上帝」、「玉皇三公主娘」香火及「玉皇四太子」木雕神像乙尊,隨身供奉來臺,在尖山立居,將香火及神像在尖山之頂,建一天壇供奉,為臺灣置所奉祀玉皇上帝之始。 相傳1661年12月鄭成功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臺灣後,官方的祭天天壇即設於「鷲嶺」,該小山丘即為臺南天壇現址。
因為該地頗為平坦,臺語亦稱天壇為天公埕(Thiⁿ-kong-tiâⁿ)。 天公廟 自此,此地點成為鄭氏王朝統治者每年祭祀上天的場所。 座落於臺中市沙鹿區四平街123號的玉皇殿,主祀神明為玉皇上帝,在臺灣民間習慣稱之為天公。 根據先人考據,玉皇殿主祀的玉皇上帝是清代嘉慶八(1803)年,由先民何聲良從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祖廟恭請來臺,為全省天公廟三間半其中一間。
天公廟: 天公廟
無論是「天公桌下的長凳」或「下桌」,只要接觸地面,就要用「壽金」(泉州習俗)或「刈金」(漳州與泉州同安的少數聚落)墊腳,那些墊桌腳、椅腳的紙錢,可在下次祭祀任何神明時燒掉,或者留存在家,當作平安符使用,等到下次祭拜天公時才燒掉。 1855年完工的天壇正殿奉祀玉皇上帝聖位,右側奉福德正神,隨後並增建後殿祭祀其他道佛神像。 天公廟 該廟不但成為臺灣史上首座壇廟,也是少見的天壇壇廟;另外,此間由官民合建的天壇,更是以聖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 古時儒家祭天用太牢,為牛、羊、豕,且須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