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自古以來就是類攝取蛋白質的重要膳食來源,是極富經濟價值的副食品。 總來說,世界膳食蛋白大約有六分之一來自魚類[17],而在一些開發中國家和依賴海產的地區佔比則更高。 重要的經濟魚種包括鯡魚、鱈魚、鯷魚、金槍魚、比目魚和鮭魚等。 目前的魚類包括盲鰻、七鰓鰻、軟骨魚及硬骨魚等,也包括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3]。

較高的水壓造就出細膩鮮美的肉質,是不可多得的佳餚。 符合以上兩點的深海橘鱸,在1970年代開始商業捕撈後,深獲市場歡迎,短短40年間,就面臨了過度捕撈的危機。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野生捕獲的阿拉斯加鮭魚(Alaskan Salmons)。 研究發現,野生鮭魚體內的有機污染物含量,明顯低於養殖鮭魚,可補充Omega-3脂肪酸。 替代選擇:可選擇阿拉斯加鱈(Alaska pollock)或太平洋鱈魚(Pacific cod)。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在2018年的調查,目前這兩者的數量都很充足。

紅檀魚: 魚鰾

魚絕大部份屬於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像大白鯊、及鮪魚及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溫度[4][5][6]。 幾乎所有的水生環境中都有魚,從高山的溪流(如鱒魚)到深海帶甚至超深海淵帶(像囊鰓鰻目及鮟鱇魚)。 魚比其他的脊椎動物有更多的物種變異性[7]。 紅檀魚 紅檀魚2025 魚的神經系統比較簡單,腦比較小,沒有大腦上皮。

替代選擇:可以改喫鰹魚(Skipjack Tuna),鰹魚與鮪魚同屬鯖科,口感相當類似。 但體型較小、生命史短,體內的汞污染較少,生態恢復力高。 你甚至可選擇罐頭雞胸肉,來代替食譜中的罐頭鮪魚肉。 然而,因為需求強勁,俗稱「黑鮪魚」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南方藍鰭金槍魚價格高昂,在日本豐洲市場,一隻售價動輒高達5~10萬美金。 在高額利益下,長期被捕撈下數量都已相當稀少。 如果需求持續增長,黃鰭鮪、長鰭鮪、大目鮪等其它鮪魚,終究也會陷入過度捕撈的困境。

紅檀魚: 繁殖

儘管去年起,FDA已開始加強對進口水產的管控,要求外國的供應鏈,必須符合美國規範,並接受稽覈。 硬骨魚的鰓外有一塊角質的蓋,魚在呼吸時同時張嘴和將鰓蓋打開,這樣將水吸入口中,鰓蓋上的膜防止水從這個方向流入。 合嘴時可以通過嘴前部的一個機構將水從鰓縫中擠出去。

  • 替代選擇:可選擇阿拉斯加鱈(Alaska pollock)或太平洋鱈魚(Pacific cod)。
  • 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種是耳材村海口魚(Haikouichthys ercaicunensis),在雲南的澄江動物羣裡發掘[10],該種魚溯源於五億二千萬年前(寒武紀)。
  • 許多人不知道,阿拉斯加帝王蟹與進口帝王蟹,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品種。
  • 通過同樣的方式魚也可以將氣體重新溶入血液中來加大它們的比重。
  • 因此,如果一地的鱈魚數量遭受重創,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
  • 隨著數千年的漁獵,許多種為人們提供魚子的鱘魚,數量都岌岌可危,尤其是最知名的歐鰉鱘(Beluga),在野外已瀕臨滅絕。

漫長的生命史,讓牠們的數量很難恢復,加上繁殖期雌魚會逆流而上,到上游產卵。 但許多河流都建起水壩,幹擾了他們的產卵路線。 歐鰉鱘又稱黑海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是一種大型的晚熟魚類。 成熟後體長可達7公尺,重量約1500公斤,壽命可超過100年。

紅檀魚: 分類

它的使用方法很多, 可以做成不同的口味食用。 負責提供魚類食品的漁業是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涉及食品、飼料、製藥等第二產業和相關的服務業。 漁業為全球數百萬人提供就業和收入[17],每年世界各地的捕撈量大約可達1.54億噸[18]。 被漁業用於捕撈作業的水域稱為漁場,是沿海各國專屬經濟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許多國際間領海糾紛和公海使用權所爭議的重點。 2003年5月15日在《自然》雜誌中的一個論文報導今天全世界各大洋中魚的總數不到1950年的10%[來源請求]。

學名為四指馬鮁(ㄅㄚˋ),分等級又稱為竹午、大午、午仔,每尾一臺斤以上稱做竹午,若是一公斤以下則稱作大午,五百克以下稱為午仔魚。 一般以每年冬至前一個月為盛產期,加上價位不高,所以一般家庭都能輕鬆購買,簡單烹調當作年菜。 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種是耳材村海口魚(Haikouichthys ercaicunensis),在雲南的澄江動物羣裡發掘[10],該種魚溯源於五億二千萬年前(寒武紀)。 待湯滾起後,轉小火再滾大約10分鐘,熄火。 先順序起魚、薯仔、番茄及洋蔥,最後倒回魚湯,便完成。

紅檀魚: 大西洋大比目魚(Atlantic Halibut,又稱大西洋庸鰈)

牠們名字中的「雙斑」或「雙眼斑」是指第一背鰭上的一對眼狀斑點。 本種魚也是印度-太平洋區重要的食用經濟魚種。 一般由一支釣、延繩釣和拖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有產。 已有人工繁養殖,也是國內笛鯛科淺海養殖之主要種類,常供海釣池放養使用。 人們曾認為,深海魚為了抗凍,體內有較多的油脂,可以讓人攝取更多健康魚油。

紅檀魚: 鮪魚(Tuna,又稱金槍魚、吞拿魚)

替代選擇:可以選擇美國湖鱘(Lake sturgeon)的魚子醬,或是在美國養殖場繁殖的鱘魚魚子醬,利用循環水缸可以控制水質、減少病害,魚子醬也更為健康。 被大量漁獵後,大西洋大比目魚一度在野外瀕臨滅絕。 自1996年以來,大西洋大比目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 目前,市場上買到的大西洋大比目魚,都是在復育計畫下有限度的捕獲。 羅非魚不是一個品種,是慈鯛科十幾種魚的統稱。 羅非魚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水產之一,消費量僅次於蝦、鮪魚和鮭魚。

紅檀魚: 紅檀魚 【煲湯食譜】湯水達人Natalie|補血健脾

雖然我們不難在潮間帶、河口或溪流中找到牠們的蹤跡,但鰕虎魚體型細小,體長大多不過10釐米,也得落足眼力。 像下面這條在極淺水中的賴氏蜂巢鰕虎魚,淺淡的體色有如泥沙,潛匿在沙中時確是難被發現。 替代選擇:蒲燒鰻可用大西洋鯖魚,或是優良的養殖羅非魚、蝨目魚(Milk Fish)來替代,口感依樣非常鮮美。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發現,美洲鰻與歐洲鰻中,含有多氯聯苯(PCBs)等有機污染物,不只人們應減少食用,也影響了鰻魚的繁殖能力。

紅檀魚: 深海橘鱸(Orange Roughy)

魚的脊椎骨是與頭骨連在一起的,在胸部有肋骨與脊椎相連,在背部,尾部和腹部有從脊椎伸出的長的刺。 胸鰭和腹鰭是成對的,並通過肩和髖的肌肉相連。 有些魚背和尾之間的鰭內沒有刺,但可以硬化成角質以得以加強。 香港現時共錄得四種彈塗魚,其中廣東彈塗魚最為常見。 牠們可透過鰓部從鰓腔吸收水中的氧氣,而皮膚上的血管也有助牠們從空氣中取得氧氣。 憑著牠們的突出大眼和強勁的彈跳能力,我們不難辨出彈塗魚一族,但要分辨個別品種,則要從牠們的體形、身體和背鰭的色斑等著手。

紅檀魚: 鯊魚

紅衫魚也叫做金線魚, 它的肉質豐厚, 食用價值很高,

紅檀魚: 鱈魚真假差很大!一圖看懂「鱈魚、圓鱈、扁鱈」喫錯小心拉肚子

雄性在12~16歲時性成熟,而雌性在16~22歲時才能開始繁殖,且要4~7年才會產卵一次。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太平洋大比目魚(Pacific Halibut)或擬庸鰈魚(Flathead Sole)這些數量充足的比目魚。 鯊魚處於食物鏈上端,容易累積較多的汞污染。

紅檀魚: 中國養殖的羅非魚(Tilapia,非洲鯽、吳郭魚、金鳳魚)

目前羅非魚的年產量約600公噸,中國約佔160~180公噸,在強大的市場需求下,養殖場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出現,部分養殖場缺乏適當管理,環境十分惡劣。 許多中國羅非魚養殖場,習慣使用腐敗食物、家畜糞便作為飼料。 中國出口的羅非魚,也曾被驗出抗生素殘留、違禁藥品超標等。 美國的進口鯰魚中,將近90%來自越南,其中可能使用了美國不許可的抗生素。

大多數魚是體外交配,雄魚和雌魚同時將它們的生殖細胞排泄到水中。 魚卵的數量可以相差很大,鱘魚每次產子可達上百萬,而育子之的刺魚每次產子不超過一百。 紅檀魚 有些魚沒有固定的性別,它們的性別隨其伴侶而變化,甚至可以在一生中多次更改。

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魚肉, 可以鮮喫也可以做成幹品食用。 紅衫魚是一種鹹水魚,

另一方面,也有64個左右的科為單型,只包含單一個物種。 紅檀魚 預計所有現存物種的最終數量將至少會有32500個[9]。 在人類的口語中,為求簡潔,「魚類」一詞不可能包括四足動物,人們只把脊椎動物簡單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這條雙斑砂鰕虎魚又叫雙斑舌鰕虎魚或雙眼斑砂鰕虎。 牠的特徵之一是舌部的前端分叉(魚也有舌頭啦,不過和我們的很不一樣)。 牠們的頭部大而扁,身體呈棕黑色,側面有數條闊斑紋。

魚的嗅覺非常好[12],它們的鼻和口腔不是連在一起的。 魚耳由封閉的液泡構成,一些魚的魚耳通過可動的骨頭與它們的魚鰾相連。 魚的眼睛裏的水晶體是不可調節的,它們只能看清近的東西。 生活在水底的魚的觸覺非常好,尤其脣和觸鬚的上皮上有感受觸覺的細胞。 魚擁有一種特別的可以感受水流的器官:體側線,它們的身體側面中部有一條由皮膚中的小坑組成的線,在小坑中有可以感覺到水流變化的細胞和毛。 魚可能缺乏痛覺,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大腦系統和感受器[13]。

替代選擇:可以多食用美國本土養殖的鯰魚,這些鯰魚生產過程往往更安全。 此外,也可以食用亞洲鯉魚(Asian 紅檀魚 carp),這是一種外來的淡水魚,和鯰魚、羅非魚有相似的口感。 過去,美國人以為亞洲鯉魚不乾淨,事實上亞洲鯉魚富含蛋白質,並且汞含量低,是很好的食用魚。 選擇植食性養殖魚類:在養殖魚類中,應選擇成長快,對動物性蛋白質需求低的品種。 紅檀魚 因為肉食性的養殖魚類,飼料終究來自雜魚或魚粉,因為價格考量,有些地區甚至將原本就可食用的小型魚製成魚粉,來餵養價格高的養殖魚,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紅檀魚: 鮪魚(Tuna,又稱金槍魚、吞拿魚)

因此,為了健康與生態,都應該減少食用鮪魚罐頭、鮪魚生魚片。 大西洋大比目魚重達700磅,長度可達15英尺(4.57公尺),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目魚。 因為肉質鮮美細嫩,在中國與臺灣,常被誤稱為「冰島鱈魚」或者「扁鱈」。 牠們的壽命超過20年,體長可達51英吋(約130公分),需要2~4歲才能開始繁衍後代。 近來瑞典、挪威的學者們更發現,雖然鱈魚的卵或幼體,會隨著海洋飄流,但成年後,鱈魚和鮭魚一樣,會遷徙到出生的種羣中繁殖。

最早可以歸類於為魚類的生物是軟軀體的脊索動物,在寒武紀首次出現,雖然沒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動作較其他動物更加靈活。 魚類在古生代繼續演化,產生出很多不同的物種,其中許多都是甲冑魚類,有骨甲防止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 具有下顎的魚類出現在志留紀,使其變成強大的掠食者,而不再成為節肢動物的食物。 人類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飼養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

紅檀魚: 大西洋大比目魚(Atlantic Halibut,又稱大西洋庸鰈)

臺灣各地河口、紅樹林及礁沙混合的海域均有產,以西南海域較多。 相傳,當時有一個生意不佳的鰻魚店主,跟博物學者平賀源內請益,要怎麼樣才能改善銷量。 平賀源內提議,不妨在丑日這天,掛上「本日醜之日」的牌子招引客人。 結果生意大好,其它鰻魚店也跟著仿效,於是土用丑日喫鰻魚漸成一種習慣。 日本人是最愛喫鰻魚的民族,全世界生產的鰻魚中,約有70%成了日本人的盤中飧。 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人就有在夏天喫鰻魚的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