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老闆徐先生,這餅店開業近20年,他接手父親生意後,維持特價做法,菠蘿包4.5元減至2.5元,天天引來人龍,為長者健康,蛋撻低糖、麵包不用豬油。 原文刊於作者「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Facebook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專頁,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由小變大再縮小】公屋一人單位三十年演變」。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20.13平房米即200呎到,話係for2P/3P,係真唔係真?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為大廈命名。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因為輪候公屋期間,申請人只可申請一次「綠表資格證明書」,證明書的有效期為一年,證明書有效期間,輪候公屋將被暫停,直至證明書逾期才恢復,而且房署辦理文書需時,是否趕得及居屋申請截止,亦是未知之數,故太遲申請證明書,有可能得不償失。 不同於一般私樓,由於購買居屋有政府作為擔保,故按揭申請亦較容易,綠表申請人更可獲最高95%的按揭成數;白表申請人最高則獲90%的按揭成數,而且不用購買按揭保險,但還款年期最長僅25年,同時只有P按選擇,年利率最高為P減0.5釐。
- 和諧一型的1/2P單位及和諧二及三型的1/2P單位設計雖不同,但都有一個方正的起居室,而室內樓面面積亦達16平方米。
- 若申請人為固定月薪,計算方法則為2022年2月28日扣稅前的底薪,加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2月28的佣金或津貼,扣減強積金供款,再加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的年終花紅、雙糧總和再除12個月。
- 蒙神的帶領、眷顧及保守,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所集教會、中小學校、幼兒學校、復康服務、安老服務、家庭服務、駐校社工服務及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基督教機構。
-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爲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要開合這些掩門,存取樓梯櫃入面的空間時,需要先拿開前面放置的電視機的。 雖然過程複雜了些,但好處是大件的物件可以直接放入櫃內,空間可以一目瞭然。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如果像平時那樣把樓梯櫃的梯級設計成頂揭門板,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做成側開的掩門櫃的話,從頂放到入底部的東西就會很難拿出來,每次都要翻開頂頭東西,才能拿到底部的東西。 「我的政府一站通」的「簡易登入」功能讓你在進行帳戶連接後,可於「我的政府一站通」直接進入「房屋署圖則查閱網」。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設計演變
要留意一點,若你是非固定月薪,即使填表時平均入息符合申請資格,但房委會仍會要求你在揀樓前,申報揀樓前6個月的平均月入。 成功遞交網上申請的綠表申請者,申請者及名列申請表上所有家庭成員仍須於申請表上簽署作實綠表身分。
千禧年代的新公屋有一段時間同時有標準設計及非標準設計出現,以2009年落成的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為例,1/2P單位室內樓面面積亦維持在17平方米左右。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舊邨重建】房協筲箕灣申建646夥公屋 破天荒買私地併官地發展.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首兩期仍會作為租住房屋,第三期則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的虧蝕。 西貢區現有13個公共屋邨,除對面海邨和翠塘花園位於西貢市外,其餘均在將軍澳新市鎮,其中有3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香港公共屋邨列表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此外,於新和諧一型大廈裏,亦引進了退臺式設計,但僅屬美田邨及葵涌邨之特別設計,直至非標準設計大廈取代此款設計後,才獲得廣泛採用。 第一座和諧三型大廈位於藍田廣田邨廣靖樓 , 1992年11月落成 , 亦是全港首座和諧式大廈 。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夥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由於「孫九招」限制開展部份「非必要」公屋重建項目,此邨延至2008年才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夥;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夥。 故此,和諧1A型的單位總數較少,但單位間格靈活性與第二及三代和諧一型大廈相若。 而隨着啟德機場於1998年關閉,相關高度限制範圍亦已更改,加上近年已經採用非標準設計,此等樓宇亦不再興建,最後一座和諧1A型大廈為白田邨潤田樓,於1997年落成,並為唯一一座採用第三代設計的和諧1A型大廈。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常盛樓的交通站點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爲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爲現時名稱[4]。 所有大廈爲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爲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牛頭角下邨是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徙置屋邨,為在天災中失去家園或因舊區重建而要搬遷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為更有效管理,將牛頭角下邨一至七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牛頭角下邨(二區)。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常盛樓附近的大廈
第一站是集合點港鐵牛頭角站,從旁邊的行人隧道能通往相隔一條牛頭角道的花園大廈。 杜生嘗試一邊翻舊照一邊講解,我們身處之地在1950年代仍是一片荒蕪。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花園大廈分兩期興建,第一期是7座「花樓」,第二期是5座「雀仔樓」,據房協出租屋邨資料,花園大廈樓宇在1960、65、67年,及1987、91年建成,後兩個年份應是花樓改建成4座玉蓮臺之時。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下邨(二區)歷史背景
我們也遇過一些案例,申請人想連同長者近親一同申請家有長者計劃,但要注意的是,所有白表申請人在申請日期截止前24個月,都不能持有任何物業權益,包括簽訂臨時買賣合約。 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於1999年與新和諧一型同時發表,並於2003年至2008年期間落成。 房委會為進一步滿足社會上對小型單位不斷上升的需求及改善舊有附翼大廈的設計,藉此款大廈大量增加二及三人單位的興建數目。 新的1-2人及2-3人單位在設計上較第二代大廈更趨統一,室內樓面面積面積亦較前代增加百分之十。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臺,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公屋一人單位面積: 長者房屋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爲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1973年,爲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爲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爲牛頭角下邨。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爲“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常悅樓的交通站點
牛頭角上邨第二及第三期在興建時,曾和隔壁聖公會基顯小學,共同借用作拍攝電視劇《廉政行動2007》單元二「沙丘城堡」短樁居屋建築地盤部分。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牛頭角上邨商場毗鄰多個公共屋邨和私人屋苑,為牛頭角上邨和附近居民提供日常購物設施。 此外,商場鄰近港鐵九龍灣站,並有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可達,交通便捷。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重建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夥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的是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平民屋宇公司則沒有提供資料。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
黃大仙區現有22個公共屋邨,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以及有1個綠表置居計劃與公屋混合發展屋苑,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現行以標準模組單位發展出的構件式單位設計大廈,於2012年陸續落成,1/2P單位亦保持在14平方米的水平。 總括而言,可見這30年來一人小型單位的變化,由改建到出現標準設計,由共用設施到獨立配套,人均居住面積由約10平方米升至17平方米再回落至14平方米。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爲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臺,改爲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爲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另外,爲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3]。
若申請人為非固定月薪,入息則以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共6個月的月均入息計算,可扣減法定強積金供款,但同樣要加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的年終花紅及雙薪,再除以12個月的平均數。 若申請人為固定月薪,計算方法則為2022年2月28日扣稅前的底薪,加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2月28的佣金或津貼,扣減強積金供款,再加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的年終花紅、雙糧總和再除12個月。 在2021年,公屋租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數達145呎,但五年前只得141呎,而十年前亦只得137呎。
觀望未來發展,除非人均編配標準的面積得以放寬,否則於現時制度下亦找不到理由可多於14平方米這個「7」的完美倍數。 平面圖由「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自行繪製,所有尺寸數據請以官方資料為準。 和諧一型的1/2P單位及和諧二及三型的1/2P單位設計雖不同,但都有一個方正的起居室,而室內樓面面積亦達16平方米。 80年代中以新長型、相連長型、Y3及Y4型為主打的標準設計,但戶型最少亦為三人家庭所設計,於是房署於興建時或落成前改裝標準單位,以一拆二或一拆三的方式提供適量一人及二人單位。 第一期採用乘賓(Sabiem)的產品,第二及三期則採用東芝公司製升降機。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期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內的升降機是全港行程最長的同牌子升降機。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爲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家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3]。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計劃主要為長者自住業主提供財政資助,津貼維修自住樓宇的費用,改善樓宇失修的情況,並加強長者居所的安全。 基於上述原因,房屋署恕難預測各申請者須等候多久纔可獲配公屋單位。 要注意的是,獲計劃特快編配公屋的住戶入住該單位3年內不可調遷,期間亦沒有綠表資格,若申請居屋僅能以白表申請,亦須交還公屋單位。 房委會於2018年共推出1,300個單位,收到超過58,300宗申請,超額申請逾43倍。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長者鄰舍中心
我小朋友細個就話可以同我瞓啫,大d點會同阿媽同一張牀,雖然我係佢阿媽但男女有別嘛,房署配屋時真係唔會為你諗咁多長遠問題。 位於馬頭角的「冠山苑」,屬於單幢項目共有495個單位,單位面積介乎281至447間,初步建議售價為188萬至364萬元,平均呎價7,680元。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2025 房委會最新檢討「2022/23公屋申請入息和資產限額」,公屋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即一人家庭維持在12,940元。
此外,2013年9月30日或之前登記的申請者,現時亦可將所選地區改為市區。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因政府在疫情下徵用公屋單位作社區隔離設施,以致有關公屋單位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疫情嚴峻亦影響了公屋編配進度。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目前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是透過「配額及計分制」,而非平均輪候時間,若18歲開始申請,以0分起步,每年長一歲加9分,即19歲時得9分,20歲得18分,如此類推。 當申請人年滿 45 歲時,可獲一次過額外加60分,直至59歲為止(年滿60歲時,申請會自動轉成「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申請)。
單位分佈在長走廊的兩旁,門戶相對,各座由長長的走廊貫穿連繫,成就居民間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的鄰裏情。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樓高16層的大廈,升降機可到達第八及第十三層。 屋邨內更建有中、小學,地下設有商舖,是早期應用整體社區發展概念來規劃的大型徙置屋邨。 玩法在孩童創意中可是無窮無盡,他還記得把滑梯下方的洞當成龍門,上演的球賽都有街坊圍觀,「教會玻璃都是我們踢爛的」。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為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夥,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深水埗區現有20個公共屋邨,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以及有1個綠表置居計劃與公屋混合發展屋苑,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興建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後來因興建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日起部份單位須由政府接管及拆卸。
直到1982年再交予房協接管後不久,餘下單位也因應房協「市區改善計劃」而被拆卸,這些單位的現址為頌賢花園,於1988年落成。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牛頭角上邨一人單位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